
何為詩意?詩意,是來自語言和靈魂的至高的力量。一方面,它源自字詞、平仄,另一方面,它代表著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屈的力量,顯示著其背后坦蕩的、誠實的心靈。
打開歷史的畫卷,回到詩詞的成長脈絡上來。
詩意,是“桃之夭天,灼灼其華”的熱烈,也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忠誠,是“詩騷”傳統奠定的中華民族的堅強秉性。
詩意,是五柳先生種豆南山的愜意。那個“看飛鳥撫孤松,觀云彩聽泉聲”的彭澤令,那個“種豆南山,盡見真淳”的五柳先生,以己之力走出了東晉的寒夜,尋到自己的彼岸,過上了詩意的人生。
詩意,是杜甫在草屋中揮淚寫下的赤子情懷。不論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還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他都甘愿“天下寒士俱歡顏”。雖然他身陷苦難,但他的精神永遠詩意地棲息在這片大地上。
詩意,既是廟堂之上人神相通的歡愉,也是宴席之上把酒言歡的雅致,是歧路孤舟天涯游子的悲愴,也是月下花徑多情少女的憂傷更重要的是,詩意是我們世俗之外的棲息處,無論是憂心如焚的阮籍,還是深情淑世的杜甫;無論是以詩干政的白居易,還是豁達自處的蘇軾;詩歌,都是個體與社會關系的潤滑劑,讓我們能夠短暫拋卻凡俗,回歸本心,又能給予我們堅實前行的力量。
因為詩意,我們能夠笑看人生大起大落,收獲處變不驚的心境;因為詩意,我們得以在陷于泥淖時,尚存仰望星空的力量;因為詩意,我們能夠不被利益所羈絆,而關注心靈的享受、靈魂的飽滿。
生命短暫如飛鳥,詩意能讓我們看見風吹云動、花開葉落,賦予生命更自由、更宏闊的意義。
那么如何尋得自己的詩意?陶淵明給出了答案。從“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到后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才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感。不難看出,人生就是漫長的“尋根”之旅,找到獨屬于自己的根,沿著它去追尋,最終尋得參天大樹,這才是本性所在、詩意的源頭,才是真正的棲身之所。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所以,不論我們是迷茫或是痛苦,是困頓不堪還是踟躇,只要心中有詩,就定能與詩意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