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歷史的大書,細聽歷史的跫音,細品歷史的墨色,我們可以發現歷代對于人才的評判各有標準。如休謨有言:“世上大部分人都行走在罪惡與美德之間。”善與惡,有德無德,有才無才,其判定的標準都在不斷變化。德才之辨,或云德為重,或云才為重,而我認為唯有兼備德才,方為人才。
概而觀之,德為才之基也,才為德之綴也。陶行知云:“欲載岳岳千仞之氣概,必先具邏邏松風之德操。”德行是人的立身之本,無德只會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當然,若無才干,縱使有德也難以成就一番事業,而修身養德恐怕也會成為無源之水。世間成大事者,不論是出師一表真名世的諸葛亮,還是于危崖盛放的張桂梅,都是才德兼備之人。
有才者當有德,否則其才貽害無窮。從正面來講,如巴爾扎克所言:“聰明才智是撥動社會的杠桿。”但才智僅僅是杠桿,如若有才無德,便可能使社會墮入深淵。北宋宰相蔡京,雖位列“宋四家”之一,代表著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然其全無德行,為了一己私利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被稱為“六賊之首”,其結局是被貶嶺南,客死他鄉。蔡京即有才無德者的典型代表,后世當引以為鑒。
有了才能之后,如何作為方顯有德?私以為當寬和待人,善處人際。若恃才傲物,縱行止清高,亦落人口舌,難得尊重。且看王安石懷經世之才,卻急于求成,打壓異見人士,終難酬大志;亞瑟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行事孤傲,不得民心,最終以悲劇落幕。優秀之人懷大才而不自傲,以平等姿態待人,予他人以尊重,行文王謙恭下士之事,必得“天下歸仁焉”的真摯禮贊。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碌碌眾生中有超逸之才者終是少數,余者縱無過人之才,但若常懷行善之心,其德行亦為人稱道。在德行與才能之中一定要做選擇的話,那么培養良好的德行,一定是首要之義。那些數十年堅守在生產第一線的老工人,那些兢兢業業跑好每一班車的公交車司機,那些駐守在愛心早餐點的志愿者平凡勞動者的不平凡付出,雖無超世脫俗之才,但亦顯自強不息、微火成炬之德行。
《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身為少年人,我們當把握時節,努力豐盈自己,以求在能力上更稱優秀,也應選擇無愧道德之路,先立德,再展才,最后成人。如此,兼備德才,方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