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不僅有許多中國影視作品傳播到海外,也有許多外國影視作品傳入中國,其中就包括各種題材的紀錄片,如金融、醫學、文化、地理與自然。翻譯國外各種類型的紀錄片有利于讓國內觀眾了解國外的情況與知識以及拓展自己的見識。翻譯理論產生于翻譯實踐,并且作用于實踐。因此,考慮某種翻譯理論在某種翻譯實踐中的應用性,對讀者或觀眾理解譯文以及提升原文文本信息的傳達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筆者在知網以“翻譯轉換理論”為主要檢索詞,同時將“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納入檢索范圍,過濾不相關內容以縮小搜索范圍。隨后檢索出包含學術期刊和學位論文在內的共434篇關于“翻譯轉換理論”的文章。其中僅有14篇文章應用“翻譯轉換理論”研究影視字幕翻譯,這14篇文章中又僅有3篇文章應用該理論研究紀錄片字幕翻譯,并且研究的紀錄片類型并非自然人文類。因此,筆者選擇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來指導研究紀錄片《鳥瞰世界》第十季的字幕翻譯,通過分析片中的例子來探討并證明該理論對指導自然人文類紀錄片字幕翻譯的可行性。
一、翻譯轉換理論
英國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在其1965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著作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首次提出了翻譯轉換理論。卡特福德在該理論中將翻譯定義為“用一種語言中等值的文本材料替換另一種語言中的文本材料”[2]。“轉換”意為“源語轉換到目的語過程中的形式對應的背離”。卡特福德還指出翻譯轉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層次轉換,另一種是范疇轉換,后者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結構轉換、單位轉換、類別轉換和內部系統轉換。層次轉換指原文中的語言單位處于某一語言層次,而在譯文中其等值單位卻處于不同的語言層次;范疇轉換指相關成分偏離了形式上的對應關系。等值是翻譯轉換理論的關注重點。翻譯等值并不意味著再現原文的全部內容或者說全部信息[4。他提出譯者的任務主要是尋求內容等值,而不僅僅是形式對應4。由于兩種語言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形式上的對等在翻譯過程中就不可能一直得到實現,基于此,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做出各種類型的轉換。由于該理論的研究重心是范疇轉換,其較之層次轉換更為復雜,因此本文著重對范疇轉換進行分析。
二、翻譯轉換理論在紀錄片《鳥瞰世界》第十季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紀錄片《鳥瞰世界》第十季是由英國制片公司Skyworks制作,于2019年開播的14集自然人文類紀錄片。字幕翻譯由具有多部歐美劇集和電影翻譯經驗的F.I.X.字幕俠制作。本季涉及的國家主要有冰島、巴西、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南非和美國。從繁華城市到偏僻小鎮,該片以空中視角帶領觀眾俯瞰世界各地的自然美景與歷史遺跡,讓觀眾了解各地的自然風光,感受各地的人文風情。
范疇轉換指翻譯過程中形式對應發生偏離[2。英語與漢語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譯者在進行英譯漢的翻譯實踐時需要打破形式上的限制來達到譯文忠實流暢的目的,這就使得范疇轉換既成為可能也成為必要。
(一)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是翻譯過程中最常見的范疇轉換現象,常表現為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2。這種轉換可見于所有等級上。結構轉換多見于后置定語的轉換、被動語態的轉換和非人稱主語的轉換。
1.后置定語轉換為前置定語
原文:Along the coast is lguape,a town that predates the arrival of the Portuguese in the 16th century.
譯文:沿著海岸到伊瓜佩,早在葡萄牙人16世紀來到此處之前,這座小鎮就在這兒了。
由于英語習慣和漢語習慣不同,英語中一般將定語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后面,而漢語一般將定語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前面[5。該例子中,“that”引導的從句置于“town”之后作后置定語,修飾該名詞。由于漢語中不習慣將較長的定語放置在所修飾的名詞之前,因此翻譯時可將該定語從句另起一句,放置于“town”之前,作為對“lguape”的補充說明。這樣的操作有利于譯文順暢易讀。
2.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
原文:a campaign was launched to protect even more of the forest.
譯文:人們發起了一場保護更多森林的運動。
英語使用被動式,常常是為了表示某種客觀、間接和非人稱的口氣,以滿足某些表達的需要。漢語要表達同樣的口氣,往往不用被動式,而用無主句、主語省略句、主語泛稱句以及其他句式。此處原文使用被動句可能是因為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漢語中的“被字式”帶有某種對主語而言不利的意味,如果一味將其譯為“一場運動被發起”,會讓譯文讀來生澀。因此采取主語泛稱的辦法,在譯文中添加“人們”不失為一個在結構轉換層面上正確處理英漢翻譯問題的辦法。
3.非人稱主語轉換為人稱主語 原文:Renovation of this historic site began in the 1980s.
譯文:人們從八十年代開始整修這處遺址。
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來敘述,而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漢語則較注重主體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因此常用人稱[。此處的“Renovationofthishistoricsite”是該句的非人稱主語。譯者打破原文的形式,將“Renovation”背后真正的實施者“人”譯出,這樣一來譯文變成了一句以人作為主語的句子,使得譯文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二)類別轉換
當原語成分在目標語中的翻譯等值成分與其在原文中的成分不是一個類別時,就產生了類別轉換[2。這種轉換一般發生在詞匯層面上,即詞性之間的轉換。因此,類別轉換也稱為詞性轉換。由于英漢存在表達上的差異,因此翻譯時需要適當地轉換詞性,以達到譯文的通順流暢。
1.名詞轉換為動詞
原文:They were incorporated intoa protected State Park, whichishometo8OOtypes ofbirds,18Oamphibians and 131mammals.
譯文:它們都納入了一個受保護的州立公園,這里生活著800種鳥類、180種兩棲動物和131種哺乳動物。
在英語中名詞占優勢,也就是說,英語更多使用名詞,或者名詞性詞組或結構。相比之下,現代漢語卻以動詞占優勢,傾向于更多地使用動詞或者動詞詞組[。因此,在英翻漢時,英語的名詞要結合漢語表達習慣,適當地轉換成漢語的動詞。此處的“home”屬于名詞,意為“棲息地”或“產地”。譯者用“生活”這一動詞表達出“棲息地”的含義,使得譯文更加簡潔,更具可讀性。
2.介詞轉換為動詞
原文:The city is a modern,popular destination for travellerswho come for the unique mix of urban luxury and rustic mountain vistas.
譯文:這座現代城市深受旅行者的歡迎,在這里,他們既能享受都市奢華,也能遠眺鄉村山景。
介詞前置于名詞或名詞性詞語,由于英語多用名詞,必然也要多用介詞,因而產生了介詞優勢[。who引導的從句中的介詞“for”實際引導出的是非抽象名詞“urbanluxury”和“rustic mountainvistas”,表達出“travellers”來這座城市的目的,因此譯者直接用兩個動詞搭配兩個非抽象名詞,并且兩個動詞搭配的抽象名詞在此處具有對稱效果。如果翻譯成“他們為了都市奢華和鄉村山景而來到這座城市”,那么這座城市對游客的吸引力在直觀上感覺稍顯遜色。
3.形容詞轉換為副詞
原文:with theillegal harvesting of Heart of Palm.
譯文:那就是非法收獲棕櫚心。
英語中名詞使用頻率較高,所以用于修飾名詞的形容詞使用頻率也較高。此處的形容詞“illegal”前置于動名詞“harvesting”并修飾該詞,說明這一行為“違法”的性質。而漢語中動詞較多,相應地副詞使用也較多。因此,翻譯這句話時,可將動名詞“harvesting”轉換成動詞,形容詞轉換成副詞。這種轉換雖然一定程度上背離源語的語法形式,但譯文的表達比較自然。
(三)單位轉換
卡特福德認為,單位轉換是源語和目的語中詞素、詞、詞組、分句、句子等不同層級之間的轉換[2。進行單位轉換時,源語中某一層級的一個單位等值成分可能會轉換成目的語中不同的層級,并且兩者相互對應。英語長句較多,具有一環扣一環的特點;而漢語里使用的流水句較多。因此,漢英互譯時需要根據兩種語言的特點進行適當的轉換。
1.單詞轉換成短語
原文:Our journey ends at the historic town of Paraty, once rich from gold mining,and now a much-loved preserved old colonial town.
譯文:我們的旅程終點是古城帕拉蒂,曾因開采金礦富甲一方,如今是個保存完好的舊殖民地城鎮,深受人們喜愛。
戴玉群認為隨著英漢兩種語言的廣泛交流,漢語定語的長度和復雜性將會比以前有所增加[8。可無論如何,漢語定語“左分枝”的潛勢是有限的。因此,在英譯漢時,需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對中心詞的前置定語進行適當調整,避免因前置定語過長帶來的表達問題。該例子中,第三個分句的中心詞“town”前有五個前置定語,其中一個為限定詞“a”。除去限定詞,剩下四個在不同層面上修飾“town”。譯者將離中心詞最遠的“much-loved”單獨提取作為動賓短語,放置譯文最后,避免了漢語譯文前置定語過長從而造成拗口的情況。
2.短語轉換成詞組
原文: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31O square kilometers.
譯文:面積有310平方公里。
原文中不定冠詞“a”修飾“totalarea”,若按字面直譯,漢語譯文為“一個總面積”,這顯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因為漢語極少使用數詞修飾“面積”,除非“面積”后另有被修飾的中心詞,如“面積單位”。此外,連淑能指出,英語經常使用定冠詞和不定冠詞,因為漢語沒有冠詞,英譯漢時可以省略。基于以上兩點,譯者在翻譯時,將短語“coveringatotalareaof”直接轉換成詞組“面積”。這樣一來既能實現文本等值,又能以地道的表達方式傳遞原文信息。
3.從句轉換成句子
原文:Our final location,Keddleston Hall,is a neoclassical masterpiece whose architect was inspired by the buildings of ancient Rome.
譯文:最后一站是凱德勒斯通莊園,一個新古典主義杰作,其建筑以古羅馬建筑為靈感。
連淑能認為,英語經常使用長句,短語套短語,從句套從句,將大量信息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思維填密,表達緊湊,層次感強。漢語經常使用短句、分句和流水句,按一定的時間和邏輯順序組句,使敘述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逐層展開。該例子中,“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masterpiece”,形成一個以“Our finallocationisaneo-classical masterpiece”為主句的主從復合句。漢語中的主體名詞并不習慣帶上如此長的定語,遂將“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單獨成句,置于修飾的名詞后,避免譯文冗長。
(四)內部系統轉換
內部系統轉換指在翻譯過程中,當源語與目的語在形式上大致對應,但需要在目的語體系中選擇非對應的術語時,譯者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轉換[2。這種轉換主要出現在文化色彩濃厚的表述翻譯中。
原文:This allowed the passage of the Dreadnoughtsized battleships.
譯文:讓巨大的戰艦能通過這里。
“Dreadnought”指的是英國海軍1906年建造的戰艦,它比同一時期的戰艦更為先進和大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譯為“無畏”,可能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影響原文含義的準確傳達。為了清晰傳達出原文的含義,譯者舍棄形式對等,結合“Dreadnought”的歷史文化背景,取其深層含義,將其譯為“巨大的”,譯文讀來便清楚明了。
三、結語
本文從紀錄片《鳥瞰世界》第十季入手,以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作為視角,從范疇轉換角度出發研究該紀錄片的字幕翻譯。通過對各種例子的分析,筆者認為,翻譯轉換理論在范疇轉換方面對于指導該類型紀錄片的字幕翻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操作性,能夠指導譯者在進行英漢翻譯實踐時產出表達流暢自然且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
作者簡介:林煒怡(1998一),女,漢族,廣東中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注釋:
[1]曹明倫.翻譯理論是從哪里來的?一再論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J].上海翻譯,2019(6):1-7,95.
[2]卡特福德.翻譯的語言學理論[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65.
[3]包振南.開拓翻譯理論研究的新途徑一介紹卡特福德著《翻譯的語言學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3):68-73.
[4]穆雷.卡特福德與《翻譯的語言學理論》[J].語言與翻譯,1993(2):54-56.
[5]韓利布.淺析定語在專業英語翻譯中的重要性[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S1):158-160.
[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7]王文華.動靜之間[J].中國翻譯,2001,22(2):44-47.[8]戴玉群.歐化有限度:英漢定語對比與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