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動傳統體育等進校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體育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是中小學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校和教師肩負著推進武術進校園的重要職責和歷史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傳統武術作為“非遺\"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校園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開展“非遺”項目傳統武術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培養(yǎng)學生的堅韌意志和民族精神,還能使中華武術這一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讓更多青少年領略傳統武術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把永春白鶴拳引進高校,建立健全的健身運動項目,既可以充實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內容,又可以提高學員的體質,又可以推動非遺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同學們在習武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傳統的韻味,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
一、校園內永春鶴拳的發(fā)展與發(fā)展現狀
(一)永春地區(qū)的白鶴起源與演化
永春白鶴拳源自福建永春縣的方七娘所創(chuàng)制的拳法,至今仍廣泛流傳于民間。方七娘見仙鶴每舉動,便以仙鶴之肢體習慣、肢體動作習慣作其形,結合創(chuàng)制一套鶴形拳。永春白鶴拳流傳了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其中融合了各家各派的精髓,在流傳福建和廣東的同時受到諸多武術愛好者的追捧。繼而更遠播海外,成為我國武術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永春鶴形拳,剛柔相濟,剛柔并濟,既好看又實用且威力大,再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我國傳統的養(yǎng)生思想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二)校園內永春鶴派的發(fā)展概況
永春僅在部分高等院校中開展了鶴鳴式白鶴拳,而且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永春存在幾所成立“白鶴\"興趣班、“社團\"等,然而這些在操作上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不系統,不便于調動學生興趣進行培養(yǎng)。此外,該校教師數量還相對較少,很多人并不是本專業(yè)出身,專業(yè)性不高。當然由于沒有相應的教材以及相應的課程設置,這也導致這門課程的教學更多靠教師的個人經驗,而這無疑限制了這門課程的發(fā)揮。另外,“白鶴拳”在永春縣中的課程設置比重較小,對學生們參與積極性以及重視程度還都有待提升。
二、對永春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的發(fā)掘
(一)健康的含義
永春的“白鶴拳”套路很多,是一種把端、砸、抓為一爐的拳法,是對身體各部位的全面鍛煉。通過練習永春白鶴拳,能夠增強學生的肌力、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感等,進而促進學生的骨骼發(fā)育,增強他們的體魄,增強他們的體質。其獨特的樁功鍛煉能增強腿部力量和穩(wěn)定性,拳法中的各種伸展動作能讓身體的骨骼和肌肉都能得到很好的伸展,防止受傷。
(二)遺產的文化意義
永春白鶴拳凝聚了福建永春地區(qū)民眾的集體智慧,凝聚了濃郁的地方文化與民族精神。《道德經》具有“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實踐中重視道德修養(yǎng),講究尊師重道,誠實守信。永春白鶴拳走進學校,可以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中華的民間武術,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與驕傲,把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進行繼承與發(fā)揚。
(三)意識形態(tài)和心理健康的價值取向
“貫通性”和“貫穿性”是永春“鶴嘴拳德訓”的主要特征。通過學習禮儀,使學員養(yǎng)成自律、尊重他人、團隊合作的優(yōu)良品質。經過長期艱苦的體育訓練,不僅可以增強運動員的意志素質,還可以增強其應付各種逆境的能力,有利于其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比如,通過各種形式的武術競賽,使同學們學習如何應對競爭與緊張,增強自信心與勇氣。
三、建立永春武術學校教育教學系統
(一)教學大綱的設置
基本介紹:包含永春白鶴拳之基本手型、步型、步法及樁功訓練。例如:鶴手、步式、馬步式和身體的旋轉、屈伸等等。通過四平馬樁、三角馬樁等樁功訓練,使學員掌握扎實的基本功,提高雙腿的強度,提高全身的平衡能力。
武術套路課:以永春傳統武術的三戰(zhàn)、十三太保等傳統武術動作為主要內容,訓練中注重規(guī)范、統一,使學員了解套路的攻擊與防守意義,發(fā)展節(jié)奏,鍛煉表達。在此基礎上,從學員年齡、體質等條件上進行了適當簡化、修改,以適合各層次學員使用
實踐運用班:主要是針對永春的白鶴拳抓握、擒拿和防守反擊等實用技巧進行講解。透過真實的戰(zhàn)斗情境與對抗演練,使學員在安全的情況下,感受到了武術的實際吸引力,并提升了學員的應變及防護意識。但在課堂上要注意“安全”,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防止學生發(fā)生意外。
文化原理:永春白鶴拳的起源,發(fā)展演變,文化價值,地域文化,武術人培養(yǎng)。通過錄像、圖片、邀請專家講座等途徑,使同學更加深入認識到永春白鶴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一步提高學員的人文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
(二)選取合適的授課方式
示范模仿:教師以標準動作示范,讓學生對永春白鶴拳法的基本動作要求有一個直觀的感性印象,在教師帶領下,按照教師示范動作完整的做一遍拳路動作,在示范過程中注意動作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和節(jié)奏感,以便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動作。
分段式:把一項較難的運動或程序拆分成幾個小段,一步一步地教。首先讓同學們把握住每一個分解的要點,然后依次進行各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比如,在對永春白鶴拳的一套動作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它分成起式、中段和收尾三個環(huán)節(jié),逐一加以說明和訓練,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改善學生的訓練水平。
情景性教學:創(chuàng)設與永春武術相關的情境,例如武術比賽場景、傳人的事跡,使學員在情境中體悟武術的意境,激發(fā)他們對武術的學習熱情。如在講述永春的“白鶴拳”的實戰(zhàn)技法時創(chuàng)設“街防巷戰(zhàn)”情境,使學員在情境中靈活運用學過的技巧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學員的實戰(zhàn)能力。
小組合作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該小組可以進行彼此之間相互探討,相互幫助,攜手進步。例如,在集體練習中,組員之間可以進行相互監(jiān)督,一起討論如何改善動作質量的方法;文化知識研究中,通過團體之間的交流研討,將個人對永春白鶴拳所蘊含的身心哲理和文化內涵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員們團體合作交流的技巧
四、創(chuàng)造永春鶴拳文化傳播校園環(huán)境
(一)營造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
學校設立了“永春白鶴拳”的歷史資料、圖片、器械和獲獎證書,使學員們能在永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體驗到鶴拳的人文氣息。展示區(qū)可設于校園文化長廊、健身房等場所,并定期對其進行升級與保養(yǎng),使陳列的內容永葆清新與魅力。
在永春舉行“白鶴拳\"的主題文化藝術節(jié),并組織一系列的武術展示、競賽、講座和征文比賽。通過活動,使學校全體學生積極參加,擴大永春白鶴拳在學校的品牌及影響,為學校創(chuàng)造良好的武術文化環(huán)境。活動期間,可請校外武術名家及永春白鶴拳傳人親臨現場進行教學及演出,使學員有機會與專家進行切磋、交流。
(二)社會組織的發(fā)展
組建永春白鶴拳俱樂部,并積極邀請有志于永春的學員加人各種俱樂部。對俱樂部的各項活動要有具體的規(guī)劃及細則,并要經常進行各項培訓及各項活動。俱樂部還可以聘請專職的體育老師或學校的老師為學員進行培訓。
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表演,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同時擴大永春白鶴拳校內和社區(qū)影響力。同時,也可與其他高校武術俱樂部友好交流,取長補短。
(三)家庭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協作
家長和學校聯系是永春白鶴拳在校內傳承發(fā)展的一大要訣,學校通過定期舉行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讓家長明明白白地知道永春白鶴拳的本質是什么?即在提高孩子身體素質的同時又有著豐富傳統文化底蘊,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獲得家長的認可和信任,
同時,該校也在永春小學中,主動邀請學生參加“白鶴拳”的比賽,并在舉行比賽時,讓學生的父母到現場觀摩。在觀看的時候,父母們可以直接地體會到永春的“鶴步舞”的舒展優(yōu)美,剛柔并濟,體會到它的特殊韻味,對它的喜愛也就加深了。
為了更好地促進孩子們的學業(yè),促進孩子們之間的感情,我們也提倡父母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打永春的白鶴拳。為滿足孩子及父母的需要,我們?yōu)楹⒆觽兞可矶ㄗ隽艘惶淄暾膶W習教材,包括精美的錄像,講解具體的動作要點,簡單的動作,讓有一定基礎的父母及孩子更容易掌握。讓父母與同學在家里方便地進行練習,在親子交流中,增進對永春白鶴拳法的了解,使永春白鶴拳更好地走進家人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一種親情的橋梁,使永春的白鶴拳法更加具有濃郁的家族氣氛。
五、永春武術在學校中的繼承與評價及回饋體系
(一)評估受訓人員的表現
以永春地區(qū)為例,在多樣的學生學習成績評價制度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各個方面的作用。技能考試采用基本概論對動作的手型、步型、樁功等的講解及對動作的規(guī)范性、連貫性、節(jié)拍性以及攻防內涵的理解進行考核,并定性打分,在一定時間內用實地的現場展示的形式,由具體的老師根據事先制定的評分體系規(guī)定,對學員進行具體的得分評價。實戰(zhàn)運用能力評價主要針對學員應對能力、技能運用的合理性、保護意識等方面進行評分。理論考核以文化原理占多數部分,對學員永春白鶴拳的起源和發(fā)展、文化內涵、武術素養(yǎng)的了解程度做考察,在作答試題的過程中進行。結合學生當天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其中包含課堂上的表現、學習態(tài)度、組員關系等方面,由教師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分完成。通過永春地區(qū)開展武術訓練的過程,對學員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分析評價后,用于指導下一步具體的教育工作開展。
(二)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經過對教學內容適當性評價,我們可以組織武術教學專家、一線體育教師、永春地區(qū)武者通過討論,對于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否貼合教學目標,各模塊內容配比是否合理等方面進行探討,確保永春武術教學內容能夠覆蓋全部教學內容,也可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教學方式效果評價是通過讓學生對示范模仿教學方式、分段教學方式、情景式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學方式進行接納程度及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與觀察,對學生的接受程度、掌握程度進行考查,進而了解教學方式對學生興趣、學習情況的提升影響,以提升教學效果。從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能力、課堂組織與控制、對學生愛心等幾個方面進行教師教學能力的評估,采取同事互評、學生評教、教學監(jiān)督、聽課評估等方式來督促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資源使用情況評價主要是就永春地區(qū)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場地設施、教科書及教具和多媒體設施的配置,是否達到教學教育的要求,是否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保障教學的正常運行。通過對上述各階段的評價找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其進行改進,以促進永春地區(qū)體育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