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7.028【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7-0093-04
一、前言
石濤,清初四大畫僧之一,被吳冠中譽為“中國現代藝術之父”。他的著作《畫語錄》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的經典理論文本,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藝術理念及生態思想的融合。在倡議推動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傳播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具有深厚哲學與美學內涵的作品,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畫語錄》作為藝術與哲學交織的經典文獻,其漢英翻譯面臨著如何傳達復雜文化內涵和生態美學思想的挑戰。《畫語錄》中所展現的生態美學思想,與生態翻譯學的理念不謀而合。通過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轉換的翻譯方法來解析《畫語錄》的翻譯問題,不僅能夠更好地傳遞其所蘊含的生態美學智慧,還能為藝術類典籍的翻譯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彰顯中國藝術的深厚內涵和生態哲學的獨特魅力。因此,探索生態翻譯學在此類藝術作品翻譯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目前,關于《畫語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藝術理論與哲學層面。吳冠中(1995)在其著作中高度評價《畫語錄》為“貨真價實的國寶”,指出該作品在藝術創作理念上的深遠影響。霍夢園、秦芳(2024)提出《畫語錄》將“一畫”論作為核心,闡釋了關于繪畫創作中主體“我”的觀點,文章從主體意識“我”出發,深入地探索石濤繪畫理念中蘊含的創作理念。然而,關于《畫語錄》翻譯研究,尤其是其生態美學思想如何在跨語言轉化中得以保留和再現,相關文獻相對較少,從生態翻譯學視角進行的探討則更為稀缺。現有文獻大多側重于石濤的藝術與哲學思想,但忽略了如何將這些復雜的藝術理念與生態哲學在翻譯過程中有效傳遞。現有的翻譯研究也主要關注語言轉換與文化背景的再現,缺少對作品中“生態”概念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在面對如此極具象征意義和文化深度的藝術經典時,如何通過生態翻譯學的視角實現更加精確、全面的跨文化傳播,仍然是一個未被充分探討的問題。
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研究石濤《畫語錄(選二)》中的生態美學思想在漢英翻譯中的轉化與呈現。通過分析石濤的藝術思想并進行翻譯實踐,探討如何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運用“三維”轉換翻譯方法,優化藝術類經典作品的跨語言與跨文化傳遞,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翻譯新思路。
二、石濤《畫語錄》中的生態美學
生態翻譯理論強調了翻譯實踐中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整體考量,以及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的關注。從這一視角來看,石濤《畫語錄》中的生態美學思想體現在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對生態系統的關注以及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的表達上。
(一)自然景觀
在《畫語錄》中,石濤常常通過筆墨描繪自然景觀,比如“海有洪流,山有潛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中包含山水、樹木、溪流等,展現出對自然美的敬畏和贊美之情。這種描繪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自然的壯麗與美麗,更多的是呈現出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知和尊重。翻譯時應通過準確的語言和形象的描述,傳達出石濤對自然景觀的深刻感受和理解。在描述自然景觀時,翻譯應當力求準確地傳達石濤對山水、植被、動物等自然元素的贊美之情,以及他所表達的自然景觀的壯美和神奇。通過選用恰當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傳達出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情。
(二)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循環
石濤的作品中也常呈現出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循環,例如“山川、天地之形勢也,風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聯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他描繪的山水畫中常常包含水流的起伏、植被的茂密、動物的生息等元素,展現出自然界內部的生態關系。在翻譯中,應當準確傳達出這種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循環,強調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保護的重要性。當提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時,翻譯應當準確傳達他的警示和呼呼,表達出對環境破壞的擔憂,并提倡人們保護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的理念。通過翻譯傳達出這種環保意識,有助于提升讀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石濤的作品中還經常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他描繪的山水畫中常常融入人類活動的場景,如“人與山水相得益彰,山水宜容人”。在翻譯中,應當突出這種和諧共生的理念,強調人類應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倡導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作者描繪人類與自然景觀融合的場景時,翻譯應當準確傳達出他所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強調人類應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通過翻譯傳達這種和諧共生的理念,有助于增進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意識。
三、基于“三維”轉換方法的翻譯分析與策略研究
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使作品能夠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得以傳播和理解,筆者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層面,對《畫語錄(選二)》進行漢英翻譯與分析,探討其有效的翻譯策略。這種多維度的翻譯分析方式有助于深入探討如何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實現既保持原文的精髓,又使譯文能夠與目標語言讀者進行有效溝通的目的。
(一)語言維層面
在語言維度上,翻譯的關鍵是準確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同時確保譯文在目標語言中的流暢度和自然性。這不僅涉及對詞匯、語法結構的精準選擇,還包括語言風格的把握,從而傳遞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情感色彩。在此過程中,翻譯的工作不僅是對原文的字面轉換,更是對語言韻律、節奏感的再創造。
例1:
原文: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發強也。
譯文:Like water reaching depth,like fire blazing, natural yet not allowing any flaw to arise.
在例1中,原文中的“就”翻譯為“reaching”,這種翻譯方式不僅保留了“深”這一層次的含義,還增強了擬人的效果,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水的“深入”和火的“升騰”之間的自然關系。而直接翻譯為“waterisdeep”則會顯得過于直白,缺乏詩意和節奏感。此外,原文中的“如”在這里也通過“1ike”來保持其比喻的修辭效果。這樣的翻譯避免了直譯帶來的生硬感,同時通過調整語序、強化語言節奏來提升譯文的藝術表現力,在確保原文意義的基礎上,還注意到語言的音韻和節奏,使得譯文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美感。
在語言維度的翻譯中,核心策略是精準傳達原文的思想與情感,同時保留語言的韻律與節奏感。為了保持原文的藝術性,可以采用動態等效翻譯策略,在保留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強化譯文的詩意和節奏。此外,通過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的再創造,能夠增強譯文的藝術效果,使讀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原文的情感深度與哲理性。這種翻譯策略在詞匯選擇上既注重準確性,又強調表達的優美和文學性,從而實現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情感和美學傳遞。
(二)文化維層面
文化維度的翻譯分析關注原文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傳統習俗、習慣用語及象征意義等因素。由于《畫語錄》深刻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如何有效地將這些文化元素轉換為目標語言讀者能夠理解的形式,既要傳達出文化的深度,又要確保自標讀者能夠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獲得相似的體驗。《畫語錄》中提到了“一畫”的概念,“一畫”的思想淵源來自禪宗,融入了道家、儒家和易學思想,體現了三教圓融的時代背景。
例2: 原文:立于一畫。 譯文:It was the great Oneness of cosmic order. 例3: 原文: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 譯文:With this great Oneness of arts in mind,man isableto depictall forms of thingsinnatureat hisbrush tipdirectedbyhisartistic intention.
在例2、例3中,翻譯的難點在于原文中的“一畫”這一概念。原文中,“一畫”不僅是指單純的畫筆動作,而是深刻蘊含著禪宗“一即一切”的思想,表達了萬物皆可通過“一筆”表現的理念。在翻譯時使用了“Oneness”來表達這一概念,既能夠傳遞出“統一”的意思,又與西方哲學中“宇宙秩序”或“神性統一”的思想產生共鳴。在“Oneness”中大寫的“O”不僅是一種語法上的強調,還隱含了西方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思想,使得這一翻譯既具深度,又能引發西方讀者對統一性和神性存在的聯想,這樣的翻譯策略幫助目標讀者跨越文化差異,感知原文的深層思想。由此可見,譯者不僅在語言上進行轉換,還進行了文化意義上的“文化等效”處理,幫助目標讀者理解并接受原文的文化內涵。
對于像《畫語錄》這樣深受中國傳統哲學和禪宗思想影響的文本,翻譯時的一個重要策略是“文化等效”。在處理文化符號時,譯者應將源文化中的概念(如“一畫”轉換為自標文化中具有類似深度和象征意義的詞匯(如“Oneness”,以便傳遞出相似的文化信息。同時,利用目標文化中讀者熟悉的概念來解釋源文化的深層思想,幫助讀者產生共鳴,從而實現跨文化聯結。這種方法既確保了原文深層含義的傳遞,也使譯文能夠被目標文化的讀者理解和接受。
例4:
原文: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終于此,惟聽人之握取之耳。
譯文:This great Oneness of arts encompasses the boundless cosmos.Hundreds of millions of strokes all begin and end here,only to be grasped by those who comprehend.
在例4中,“億萬”在這里并不是指的具體的數目,而是形容數量極多,在此譯為“Hundredsofmillionsof”,以此來表示數量之多,而非“millonsuponmillons\"。這種翻譯不僅考慮到數字的象征意義,更考慮到自標語言讀者的理解習慣和文化背景,以確保譯文的表現力和接受度。同時,用“onlytobegraspedbythosewhocomprehend”這一句式,精煉地傳達了原文中“握取”這一行為的深層含義,避免了直譯帶來的不自然感。通過這種處理,譯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哲理性,又能在英文學術語境中產生相應的交際效果。
在交際維度的翻譯中,重心在于確保譯文在目標語言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這要求譯者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理解習慣,避免直譯可能帶來的不自然感,確保譯文具有良好的接受性。同時,譯者需通過調整語言結構、表達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確保譯文在目標語言社會中能夠順利傳播并產生預期的影響,從而實現文化適應性。這種翻譯策略能夠有效促進源文化信息的傳遞和跨文化交流。
生態美學的翻譯策略在語言、文化和交際維度上具有明顯的深度和復雜性。在語言維度,翻譯不僅要精準傳達原文信息,還要考慮到語言的韻律與節奏,達到藝術再創造;在文化維度,翻譯需要關注源文化中的深層思想,并尋找適當的文化等效;在交際維度,翻譯不僅要忠實原文,還要確保目標讀者的接受性和理解習慣。這三者相輔相成,最終幫助譯文在跨文化交流中實現更高效、更有意義的傳遞。
四、結語
(三)交際維層面
在交際維度上,翻譯不僅需要關注原文的意義和情感,還需要考慮目標讀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確保譯文能夠在目標語言社會中實現相應的功能和效果。交際翻譯的核心是確保翻譯文本的接受性和傳播性,這意味著譯文不僅要忠實于原文,還要根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交流習慣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確保譯文能夠達到預期的交際效果。
生態翻譯學作為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翻譯理論框架,強調了翻譯不僅是語言間的轉換,更是一個多方位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社會和翻譯主體等諸多因素的互動。本文基于其中的“三維”轉換翻譯方法,分析《畫語錄(選二)》的漢英翻譯過程,尤其是石濤作品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哲學思想以及藝術理念如何通過翻譯在目標語文化中得以再現和傳達。經分析發現,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不僅需要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接受度,還要兼顧源語言的文化和哲學特性,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相輔相成,幫助譯文在跨文化交流中實現更高效、更有意義的傳遞,更好地理解和解釋文化特定詞匯、藝術風格和哲學思想如何在翻譯過程中得以傳遞與變異。
生態翻譯學的視角為《畫語錄(選二)》的漢英翻譯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和研究策略,也為今后類似的文學藝術翻譯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生態翻譯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尤其是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有效地平衡源語與目標語的文化、藝術和社會因素,從而推動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走向國際的生態翻譯學[J].外語電化教學, 2024,(01):3-8+113
[2]顧毅.障不在目而論可從心—評王宏印《畫語錄注譯與石濤畫論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13,(05):248-251.
[3]顧毅,楊春香.石濤《畫語錄》中“一畫”與“受”的翻譯[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5):59-61.
[4]郭明輝,孫婕.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龍江紅色文學經典英譯研究[J].新楚文化,2024,(07):73-75.
[5]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11-15+92
[6]霍夢園,秦芳.石濤《畫語錄》創作主體觀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6):98-102.
[7]李廣寒.《畫語錄》術語的“生生”譯解[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8(06):83-87.
[8]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J].中國文化,1995,(02):1-17.
[9]楊宏鵬.石濤“一畫”論的整體論美學觀探略[J].美術觀察,2021,(04):65-66.
[10]張明薇.生態翻譯理論視域下石濤《畫語錄》的譯例分析[J].文化與傳播,2018,7(01):26-29.
作者簡介:
高艷麗,女,漢族,淄博人,文學碩士,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文學教學與英語翻譯。
段雨林,女,漢族,濟南人,翻譯碩士,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