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4-0131-03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4.038
基金項目:2021年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編號21ZD418);2022年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編號2022GB081);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編號202314099010)。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文明發展相適應,是當今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繁榮與傳播,書院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中國書院作為傳統教育機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書院起源于漢,歷唐宋元明清而不衰,補官學之不足,興私學之鼎盛,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以及創新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隨著5G、人工智能、數字化、區塊鏈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充分挖掘書院文化內涵基礎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既能保護文化遺產,又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賡續中華文脈。
一、活化書院文化遺產的時代趨勢
(一)激活傳統書院賽續中華文脈
中國古代書院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千年歷史積淀中的文化精神和優秀的教育管理制度,對弘揚傳統文化和教育改革創新具有借鑒意義,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產物。歷史學家錢穆曾對中國書院評價甚高,稱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究其原因是書院對我國古代教育發展、學術繁榮、文化傳承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傳統書院文化為媒介,推動書院精神和文化傳統的理解與認同,如書院的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獨立自由精神、和諧師生關系融入現代高等教育中,重塑現代大學精神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現實意義。用聲光電的現代影像展示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歷史紀錄片,展現弘揚傳道濟民、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岳麓書院文化和湖湘精神,講述千年文脈傳承的故事。進一步挖掘、用好書院文化遺產資源,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努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二)活化書院助推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其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與精神追求為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滋養。書院文化中有很多傳統文化精髓,充分挖掘書院文化精神的內涵,并將其轉化為當代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提升人文素質和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①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知識經濟的新時代,高校需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引領、凈化校園文化,積極合理融入中國優秀書院文化,可以有效傳承并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更大程度地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育人作用,有利于擴大高校教育的視野,豐富高校文化教育的內涵。因此,保護、繼承和發揚書院傳統,以傳統書院活化為切入點,融入當代高校文化建設,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三)活化書院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書院文化是一種獨特且深厚的文化資源,作為古代的教育機構,承載了教育、學術研究、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據學者統計,從唐朝以來歷經千年的發展,全國書院數量曾達到7000多所,分布到省地市州鄉村地方社會,包含著獨特的精神內涵與歷史傳承。雖然大多古代書院當今不復存在或者被改建為其他用途。但目前,仍有一些著名的古代書院地方社會保存完好,作為文化遺產、風景區對外開放,其中,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河南鄭州嵩陽書院、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江西九江白鹿洞書院等,這些都是歷史悠久的書院,多則上千年,少則數百年,整體建筑保存良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書院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靜態歷史遺跡展示,而是要成為可互動、可創造的“活態文化”,必須深入挖掘其豐厚文化資源將其以各種文化服務、文化產品及文化產業的形式,將無形的文化資源以有形的文化形式展現出來,轉化為一種文化資本,進行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從而讓千年書院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得以更加廣泛的傳播和傳承。受傳統山林文化影響,書院一般建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像傳統稱之為四大書院的白鹿洞、岳麓、東林、嵩陽等知名書院,都位于青山綠水的景區,吸引各地游客,帶動當地的旅游業,進而促進餐飲、住宿、手工藝品等相關產業,提升文化品質、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推動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四)活化書院數智技術提供支撐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上發表文章,指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②。當今社會,借助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書院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智能化管理以及創新性傳播,從而煥發新的活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數字化檔案。將書院的古籍、文獻、碑刻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掃描和存儲,建立數字檔案庫,便于長期保存和查閱。利用虛擬(VR)、3D建模等技術對古文物、人物等進行虛擬修復和展示。(2)智慧書院系統。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書院的智能化管理,如環境監測、安防監控、游客管理等,提升運營效率。(3)智能感悟導覽。利用AR和AI技術,開發智能導覽系統,游客通過手機或智能設備獲取書院的實時講解和文化背景信息等。總之,用足、用好、用活書院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深度推進文化建設已成為現實所需、發展所向。
二、跨界融合活化書院產業文化發展路徑
(一)文旅融合:將書院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意驅動
以文旅融合理念探索書院活化利用、傳統文化衍生發展的創新路徑,有助于發揮書院獨特的文化教育制度價值,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動研學旅游發展。從旅游活化利用角度進行景觀、環境和功能方面的改造,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激發公眾的興趣和參與。依托著名書院打造具有標識性的中華文化傳承場所,以文旅融合為抓手,提升書院文化內核的展示和教育功能,將其打造成為公眾喜聞樂見的集文化傳播、德育教示、學術研究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勝地、公眾心靈凈化空間和社會教化場所。創新書院發展模式,針對不同層次、類型的書院設計差異化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建立包括國學教育、文化體驗、旅游觀光等不同功能的現代文化場所,采用不同發展模式、面向不同群體塑造書院文化空間。如山東尼山書院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是開發“書院文化之旅”比較成功的案例。活動內容豐富,包括有國學文化、禮樂教育、經典誦讀、道德實踐、經典傳習和情操培養等,活動形式多樣,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春節期間開展傳統民俗知識講座、民俗游戲、非遺項目展示體驗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傳統節日氛圍,引導深入體驗傳統民俗文化;清明節期間開展“清明射柳、著漢服、賞古琴”活動,體驗漢服文化和古琴演奏;端午節期間開展以民俗講座、手工體驗、禮儀教育、趣味比賽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民俗活動③。通過開展形式多元化、沉浸式文化體驗,引導人們用眼睛、足跡、心靈去感受傳統書院文化魅力。
(二)文創融合:將書院文化與產品創新融合體驗感悟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物,絕不是靜止的古董,它是活著的歷史,既要保護文物安全,也要讓文物‘下凡’,走入百姓生活。”書院要繼續辦好的話,就要想辦法激活它,要用現代的文化意識貫穿進去,創造新的傳播方式,比如采用網絡直播的形式,能夠讓它們傳播得更廣,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古書院。靈活運用現在的表達方式和載體,開展有文化意義的活動。比如古詩詞競賽、研學、講座。講座可以講文化方面的課題,也可以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如養生知識、中醫文化、家訓家風、育兒知識、家庭教育等,讓書院的精神,通過活動傳承下來。傳統書院代表東林書院,東林書院始建于宋、盛于明,歷經時代滄桑、傳承千年文脈。在中國書院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東林書院以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為突破口,守正創新推出“書院 + ”系列工程,建設“學、賞、讀、養、食、創”六大主題版塊,打造書院生活文旅體驗中心,進一步推動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東林動漫IP形象“東林小書生”,自主研發的“狀元之路”“小書生系列”“櫻花系列”等文創,還有盲盒內藏小驚喜。書院結合狀元文化開發特色糕點和茶宴,展山河之美、花果之甜,小巧精致,回味綿長。有文化講座、茶道培訓、花藝體驗,有太極、武術、瑜伽等養生活動,把書院文化重新植入日常生活中。通過直播、短視頻平臺,開展線上主題手作、線上講壇、線上游園會等各類特色活動,其中“樂活元宵·拾憶東林”直播活動,在線觀看人數達上十萬之多,傳統書院煥發生機活力,有效提升了東林書院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數智賦能:將書院文化與數字AI融合科技活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現存古代書院大多是國家級或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讓古書院活起來、讓文物傳下去,必須加強現代科技手段對文物保護和創新能力。首先,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書院文物,在保留書院的原貌和精神內涵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和維護。如對書院中書籍、壁畫、牌匾、雕塑、繪畫、建筑等文化遺產采用3D打印、多圖像三維建模,高精度、快速獲取書院文物三維幾何數據,將其轉化為數字圖書館,方便閱讀、瀏覽,書院文化遺產可以永久保存。其次,開發可交互體驗項目,身臨其境地感受書院文化。運用AR、XR、VR等數字技術制作虛擬空間,體驗古代書院祭祀、誦讀、考試、講學等日常生活歷史場景。設置AR掃描點,掃描后觸發動態歷史影像,如朱熹講學場景。設置XR混合現實互動,通過手勢或實體道具,如毛筆、硯臺與虛擬環境交互,臨摹書法、完成虛擬拓印等。開發AI虛擬導師,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數字先賢導師\"如朱熹、模擬其思維模式,與其進行哲學對話、經典解讀,實現了朱子形象與聲音的“復活”,與先賢進行跨時空對話,感受朱子的思想、智慧與情感。近年來,各地方政府不斷探索“活化”利用書院文化,修復書院,修舊如舊,創建新式書院,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傳承文化。例如福建南平,新修建、修復的考亭書院、寒泉精舍、和平書院等場所,設置交互式體驗大屏、AI復原圖像和沉浸式數字文化體驗空間,讓“古書院”煥發出“新活力”,成為可傳播的“活態文化”。
(四)校院融合:將傳統書院與現代高校融合守正創新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教育機構,致力于古書院的活化利用,將書院與現代大學合作是近年來成為發展的一種趨勢。一方面,書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系、育人環境、人文精神等對當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借鑒作用,有的高校創辦新型書院,如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蘇州大學敬文書院和唐文治書院、北京大學元培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等,借鑒古代書院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辦學;另一方面,現存傳統書院與現代高校聯合辦學的實踐探索,依托大學的師資力量進行更好的教學工作、學術研究、學術講座,讓古代書院重新煥發生命力。如鄭州大學與嵩陽書院,九江學院與白鹿洞書院,商丘學院與應天書院,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岳麓書院與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是中國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傳統書院建筑群,也是中國書院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岳麓書院已成為書院古為今用的典范,以現代教育激活書院文化基因,以前沿科技引領書院文物保護,以創意傳播深化書院文脈傳承④,取得一系列成果,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亮麗名片。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囑附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不負時代重托,不負青春韶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千年文脈,薪火相傳。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將兩者優勢融合,守正創新,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塑造新時代的文化品牌。讓古書院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平臺,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精神動力,凝聚青年一代提升中華文化自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活起來”“走出去”。
注釋:
① 《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https://www.cac.g0v.cn/2018-08/22/c_1123311137.htm.② 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求是》2024年4期。③ 王瑋,吳金敦:《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 + 傳統文化”服務路徑研究》,《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年第7期。④ 肖永明,陳峰:《活化書院文化遺產賽續中華歷史文脈》,中工網2024-04-26。⑤ 《習近平赴湖南考察調研》,https://www.12371.cn/2020/09/17/ARTI1600299294061658.shtml.
作者簡介:
蔡志榮,女,漢族,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書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謝云夢,女,漢族,思政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