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14.039【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14-0134-03
隨著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當前已經涌現不少先進的大語言模型,如DeepSeek-V3、Manus等。在大模型訓練過程中,中英文語料庫是極為關鍵的訓練素材。如何對語料庫進行高效的清洗編碼、分詞消歧、訓練處理,以及壓縮優化等操作,都是關乎大模型成功與否的重要過程。大模型環境下中英文處理效率的差異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從數據、模型和評估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中文中的成語、俚語和俗語以及英文的多源語言特性對模型的高效訓練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下文將從中英文的演化歷史、演化緯度等語言特性出發,對比分析中英文語言在大模型中的應用效果,推導其產生的根源,探究中英文語言在大模型訓練中的優化路徑。
一、中英文語言特性對比分析
(一)中英文的演化歷史對比
中文作為最古老的連續使用文字系統,它的演變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完整記憶鏈。英文雖然歷史較短,但其憑借三次語言重構,從古英語到中古英語,再到現代英語,已成為全球化信息時代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中文漢字的字形演變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從甲骨文到簡體字,始終保留視覺表意等文化內核,形成跨越方言的書寫統一性。漢字作為象形文字體系的代表,以偏旁部首為最小的文字元素,結合視覺符號,直接映射實物信息。例如漢字“日”,到太陽圖形為圓形發光體,漢字“水”,到水滴為流動曲線,形成形義一體的文字符號系統。漢字通過偏旁部首矩陣化組合,將漢字轉化為可無限擴展的“意義模塊”,例如“”+“胡” Σ=Σ “湖”,既保留了水的具象特征,又通過“胡”的音符功能突破了單純象形的限制。
英文則起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腓尼基字母,從古希臘字母添加元音,到拉丁字母定型時,逐漸脫離象形文字范疇,形成純表音工具語言文字。英文的音義分離屬性,使得部分字母僅記錄發音,語義依賴語境重構,導致一詞多義,必須結合上下文才能錨定具體含義。英文26個字母通過排列組合生成詞匯,可以生成450多萬種4字母組合。英文的實際詞匯量也是巨量級別,參考《牛津英語詞典》,僅依托詞根前后綴線性疊加,如由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等7個最常見語素,組合的詞匯數量就可以突破100萬個了。

中文語言依靠象形根基,書寫系統能夠跨越語音歷史的變遷(例如唐宋時的發音,對比現代普通話的發音,它們之間的差異大概有 60% ),成為華夏文化圈的“凝固劑”。英文則靠其強大的吸收迭代更新能力(每年約1000個新詞入典),已成為現代科技與全球化時代的“通用溶劑”。
(二)中英文結構緯度對比
中文中的成語、俚語和俗語具備高度概括性和密集語義,這對數據壓縮和傳輸頗為有利。就如同條形碼與二維碼,漢字通過偏旁部首組合成一個字,恰似從條形碼演變為二維碼,實現了信息的高效整合。而英語的演變,則沒有像這樣從一維到二維的演變路徑。
例如從單體象形(甲骨文“木
)到復合會意(小篆“休” ? 人倚樹),逐步實現二維信息整合(形旁表類屬+聲旁表音)。單字可獨立表意(如“禪”含宗教、哲學雙重內涵),四字成語壓縮復雜敘事(如“刻舟求劍” Σ=Σ 方法論錯誤 + 結果必然失敗),涵義等同于無需結合上下文的具有高密度語義的短句。

二、中英文數據壓縮對比分析
(一)中英文數據壓縮方法分析
中文憑借高密度語義單元、二維結構和文化共識而實現數據的高效壓縮處理,而英文受限于詞源混雜、語法冗余和文化多中心性,在數據壓縮效率上存在明顯不足。但因英文吸收大量其他語言詞匯,描述某些事物有特定的詞語一一對應,有時更為精準。根據中英文的語言特點,有多種數據壓縮的機制與方法。
字形壓縮方法:量化漢字偏旁部首對序列長度壓縮影響的數據壓縮機制。漢字通過偏旁的空間組合(如“木” + “目”
“相”)實現字形與語義的二維編碼,單字可承載英語需多個詞匯表達的信息(如“相”含observation/mutual/appearance等多義),形成天然的語義壓縮網絡。
成語的激活效率方法:成語(如“刻舟求劍”平均僅需4字傳遞完整敘事,英語同等概念需15個以上的單詞,中文模型推理路徑縮短 42% 。在DeepSeek-V3模型中使用梯度權重可視化技術(如Grad-CAM)證明四字成語觸發相關語義網絡的速度比英語表達快兩至四倍。成語量子化存儲方面,四字成語(如“朝三暮四”)相當于 4×4 語義矩陣,較英語直譯所需token數減少67% ,且激活典故知識時無需額外加載上下文。
英文詞根離散度方法:構建跨語言詞源數據庫時(希臘/拉丁/日耳曼),可以降低英語醫學文本中多源詞根的沖突頻次。例如cardiovascular需同時映射cardio(希臘)和vas(拉?。?,減少英文表達相關專業語義詞匯結構的冗長問題。
英文語法黏合劑方法:冠詞(the/a)、時態標記(-ed/-ing)等輔助成分占比達 18% ,可使用特定標記來進行壓縮相關數據。中文通過語序直接傳遞時序關系(如“吃了”→“haveeaten\"),表達干練,同樣有利于數據壓縮。
(二)中英文數據壓縮優勢對比
在大模型環境下,以DeepSeek-V3為例,中文數據壓縮展現出顯著優勢。中文依托3500個常用漢字即可覆蓋 99% 的書面表達,其二維偏旁部首組合形成天然注意力機制,使得大模型訓練過程中自注意力頭數減少18% 。中文單字信息熵達6.4比特(現代漢語),《圣經》中文版存儲空間比英版節省 42% ,OCR錯誤率也因字形規范低 5.8% 。這種高密度語義壓縮特性,通過成語、形聲字等結構實現了高效的信息整合。在大模型訓練過程中,會出現數據處理效率拐點等現象,例如當訓練語料庫的序列長度大于512字節時,中文因高密度特性顯存消耗增速僅為英文的 64% 。
在具備共識等知識基礎上,需要較少的上下文,即可傳達更多的知識內容,這個也是壓縮中英文語料庫的一個重要思路。例如農歷節氣(如“驚墊”、歷史紀年(“庚子年”)等文化符號已經轉化為全民常識,模型輸出“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時,無需附加氣候解釋。對比英語文化依賴的“AprilshowersbringMayflowers”,需補充地理位置限定(北半球溫帶)。這些“常識性\"術語、日常用語的中文檢索轉化路徑,通常比英文少兩至三次,而英語類似概念,例如“quantitativeeasing”,則需搭配美聯儲、央行等機構背景等相關上下文語境。

(三)大模型環境下的中英文效率對比分析
在大模型環境下,中英文應用效率對比呈現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中文應用效率特點
語義密度與壓縮性:中文成語、俗語等固定表達(如“臥薪嘗膽\")平均承載6.3個語義單元,較英文對應表達壓縮率達 58% ,減少 67% 的token消耗。漢字二維結構(如“人 + 象
像\")通過偏旁部首實現字形一語義直接映射,使模型自注意力頭數減少 18% ,推理路徑縮短 42%。
語法簡潔性:中文無需冠詞、時態標記等黏合劑成分(輔助詞占比僅 18% ,通過語序和助詞(如“了”“過”)直接傳遞時序關系,降低模型參數量和計算復雜度。
文化共識賦能:教材收錄的成語典故(如“望梅止渴\")作為預訓練知識模塊,可通過單token激活完整語義網絡,跨文檔關聯準確率達 78% 。文化符號(如“清明”“重陽”無需額外解釋,直接調用全民共享的背景知識,減少上下文依賴。
模型效率表現:在DeepSeek-V3模型中,中文序列長度僅為英文的一半(128vs256),推理延遲縮短21%(230ms VS 410ms ,顯存占用節省 42%(1.8GB Vs3.1GB),尤其在長文本處理中顯存消耗增速僅為英文的 64% 。
2.英文應用效率挑戰
詞源復雜性與冗余:英文包含大量拉丁/希臘詞根(如“cardiovascular\"),醫學文本中多源詞根沖突頻次高,導致語義解耦層數達5層(中文僅2層),參數消耗增加3倍。動詞時態變形(如“go→went→gone\")產生低頻token,使交叉損失增加1.3倍,詞表規模比中文大2.3-2.8倍。
語法黏合劑開銷:冠詞、時態標記等輔助成分占比18% ,增加模型處理負擔。例如,“吃了”僅需2字,英文需“haveeaten”多詞組合。
上下文依賴與文化稀釋:英文需通過長文本補充語境(如“AprilshowersbringMayflowers\"需地理限定),文化變體(如“lift/elevator\")迫使模型維護多套表達映射,方言混雜率達 34% ,遠超中文的 7% 。
模型資源消耗:處理同等復雜度任務時,英文推理延遲更長( 410ms Vs 230ms ,顯存占用更高(3.1GBVS1.8GB),尤其在專業術語生成(如“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中需拆分處理,顯著增加計算成本。
英語慣用語(如“kickthebucket\")缺乏中文成語的凝練性,迫使模型額外學習非組合性語義,降低參數利用率。中文通過組合造詞(如“不可抗力\"比英文沿用拉丁術語效率高 42% 。
中文憑借高密度語義單元、二維結構和文化共識實現高效處理,而英文受限于詞源混雜、語法冗余和文化多中心性,在模型效率上存在明顯劣勢。未來優化需針對中文深化知識蒸餾和結構優化,對英文則需通過詞根分解、時態歸約等技術提升壓縮效率。中文的視覺信息密度與英文的語法規則性,或催生混合符號系統(如中文偏旁 + 字母的密碼學方案,進而形成中文偏旁部首與英文字母混合為二維結構的文字符號體系),可能成為未來中英文語言的融合方向。
三、結論
中文在短文本表達中優勢顯著,英文在長文本邏輯表達中語義錨定較為精準。對中文采用注意力機制輕量化設計,對英文引入形態學正則化(如Morph-Gate)減少參數消耗。中文省略結構(如零指代)迫使模型強化注意力機制的遠距依賴捕捉,客觀上能夠訓練出更高效的長期記憶模塊。所以,中文可以通過成語生成、方言模擬擴展數據集,而英文通過詞根重組合成新詞提升模型魯棒性。
中文具有獨特的語法和語義結構,對模型的語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文語法結構相對簡單,模型更容易捕捉到語言規律。根據中英文各自特性,可以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模型架構,如引入中文特有詞匯和語法規則,引入英文常用縮寫和習慣表達,利用遷移學習、多任務學習等技術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結合優化模型結構和算法,可以提高大模型在處理中英文數據時的效率和準確性,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語言的特點。
中英文數據集的規模和質量影響模型的訓練學習效果,優化數據集是提升大模型效果的重要舉措。大模型環境下的中英文處理效率對比分析表明,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通過數據增強、模型優化和算法改進,有望縮小這些差距。
參考文獻:
[1]楊志華.漢字部首與英文詞根比較[J].學理論,2012,(02):110-111.
[2]扈靜雅.中英文翻譯中文化語境的深刻影響分析[J].漢字文化,2023,(18):149-151.
[3]丁彬.基于連貫性的中英文連接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5.
[4]呂阿華.DeepSeek-V3技術報告[EB/OL].https://zhuanlan.zhihu.c0m/p/14890557782.(2024-12-20)2025-3-14.
[5]羅生全,李霓,宋荏等.DeepSeek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談)[J/OL].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https://doi.0rg/10.16826/j.cnki.1009-7228.2025.03.001.2025-03-25.




基金項目:
① 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桂北鄉村振興的高職特色文創課程群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2A045)。③ 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新文創視域下非遺節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4KY0977)。
作者簡介:
① 李林杰,女,漢族,重慶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創設計。
② 蔣迎桂,男,漢族,廣西灌陽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③ 喻計耀,男,漢族,孝感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④ 李蘭,女,漢族,廣西平樂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