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gnitive function management behaviors of elderly peopl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commun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health SUN Jingxian,ZHAO Yayi,WANG Aihong
School of Nurs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21oo2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Jingxian,E-mail:sunjingxian@ njucm.edu.cnKeywordsmildcognitiveimpairment;community;elderly;cognitivefunctionmanagementbehaviors;influencingfactors;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輕度認知障礙(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3年7月一2024年3月在省10個地級市中選取年齡 ≥60 歲的467例社區MCI老年人為研究對象,評估其認知功能管理行為并收集社會人口學及健康相關資料。結果:在推薦采納的4項認知功能管理行為中,社區MCI老年人采納了1.37項,其中239例 (51.2%) 采納身體鍛煉行為,156例 (33.4% 0采納可逆風險因素干預,144例 (30.8%) 采納認知訓練,103例 (22.1% 采納認知狀況監測;線性回歸分析顯示,較高的文化程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不吸煙、較高的年齡是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結論: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現狀不佳,其認知功能管理行為受年齡、文化程度、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和不良健康行為(如吸煙)、認知障礙家族史等影響,亟須制訂支持策略,促進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尤其是針對認知管理薄弱人群,如高齡、文化程度較低、有健康不良行為的農村MCI老年人。
關鍵詞 輕度認知障礙;社區;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影響因素;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9.019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之間的臨床狀態。研究顯示,65歲以上MCI老年人隨訪2年,累計癡呆癥發病率高達 14.9%[1] ,遠高于同年齡的健康老年人群。一項全國范圍的橫斷面調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MCI的總體患病率約為 15.5% ,全國約有3877萬例老年MCI病人[2]。MCI患病率隨年齡增長逐年增加,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MCI病人的數量也將不斷增長。作為癡呆癥發生的高危人群,數量龐大的MCI老年人已成為我國面臨的嚴峻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及時采取措施阻止或延緩MCI的疾病進展對于提高MCI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癡呆癥發生率至關重要。由于目前缺乏針對MCI的有效治療藥物,美國神經學會等國際權威機構及專家一致推薦,MCI病人應采取包括身體鍛煉、認知訓練、可逆風險因素干預和認知狀況監測在內的綜合管理策略,以促進認知健康、預防或延緩癡呆癥的發生[1.3]。主動健康是我國踐行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重要理念,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要求[4]。在老年慢性病控制領域,主動健康倡導樹立“老年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觀念,強調充分發揮老年個體在健康促進中的主觀能動性[5]。對MCI老年人而言,持續的認知功能管理是貫徹主動健康理念、積極應對疾病、改善疾病結局的關鍵。目前,我國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的相關研究少見報道。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現狀并探析其影響因素,為促進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降低癡呆癥發生率提供依據和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3年7月一2024年3月在省10個地級市中選取社區MCI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 ≥60 歲;2)長期居住在社區;3)符合Petersen[的MCI診斷標準;4)自愿參與,能夠配合調查。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者;2)有溝通障礙者。根據樣本量估計方法[,為達到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的中等效應值,應滿足 ngt;50+8m ,其中 n 為研究對象數量, m 為自變量數,本研究中 m=13 ,因此至少需要154例研究對象。結合調查實際開展情況,最終本研究共納入467例研究對象。本研究已通過南京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編號:SQ2024037)。
1.2 研究工具
1.2.1社會人口學及健康相關資料調查
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月收入、就業狀況、居住地、居住方式、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是否存在除MCI外的合并癥、是否存在認知障礙家族史、是否吸煙及是否飲酒。同時,本研究使用北京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估研究對象的認知功能狀況[8]。MoCA包括視空間及執行能力評估、命名能力評估、記憶測試、注意測試、抽象測試、延遲回憶測試6個方面,滿分為30分, ?26 分為正常, lt;26 分為異常。
1.2.2 MCI認知功能管理行為調查
以美國神經學會MCI實踐指南為依據[1],采用研究對象自我報告法,評估4項認知功能管理行為:1)身體鍛煉(規律鍛煉、每周至少2次);2)認知訓練(有意識的認知干預);3)可逆風險因素干預(藥物副作用、睡眠障礙、抑郁、高血壓、糖尿病等認知損害風險因素的有效評估與積極應對);4)認知狀況監測(規律的認知狀況評估與監測)。每個條目均為二分類變量,即“是”和“否”。
1.3資料收集方法
調查小組由2名老年護理研究方向的護理學專業教師與來自省10個地級市的50名在校大學生組成。調查前統一安排培訓,并進行模擬資料收集考核,考核合格后成為本研究正式調查員。采用便利抽樣法,研究對象來自調查地的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神經內科、老年科、認知障礙門診及記憶門診等。調查者接觸到潛在研究對象后根據本研究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確定正式研究對象。根據研究對象意愿,雙方約定調查地點,如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采用入戶調查的方式,由調查員根據調查內容面對面詢問研究對象并進行記錄,對有疑問的地方當場進行核實,以確保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1.4 統計學方法
原始數據由雙人核對錄人,采用SPSS27.0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士標準差
描述,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 (% 描述,采用線性回歸分析研究對象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社區MCI老年人一般資料及認知功能管理行為
本研究共納入467例社區MCI老年人。年齡 60~ 96(73.61±7.70) 歲,MoCA得分為 (19.11±4.45) 分。在推薦的4項MCI認知功能管理行為中,病人平均采納了1.37項。239例 (51.2%) 采納身體鍛煉行為,156例( 33.4% )采納可逆風險因素干預,144例( 30.8% 采納認知訓練,103例 (22.1%) 采納認知狀況監測。病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2.2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
以研究對象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為因變量(原值輸入),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如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 =1 ,初中 =2 ,高中及以上 =3 ;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1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2 ;是否吸煙:是 =1 ,否 =2 ;年齡: 60~lt;70 歲 =1、70~lt;80 歲=2,?80 歲 =3 ;是否存在認知障礙家族史:是 =1 ,否= 2。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較高的文化程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不吸煙、較高的年齡是研究對象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 (F=20.145,Plt;0.001) ,可解釋總變異的 17% (調整后 R2=0.170) 。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現狀不佳
本研究中,在推薦的一系列認知功能管理策略中,社區MCI老年人采納了1.37項,認知功能管理現狀不容樂觀。在以MCI病人為研究對象的隨機對照試驗中表現出了相似的結果,即MCI病人參與認知功能管理策略的依從性不理想。一項為期12個月的旨在研究結構化生活方式干預對老年MCI病人認知功能潛在收益的群體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參與者中認知及體育鍛煉結合干預的依從率僅為
。另一項針對MCI病人的為期4個月的居家力量和平衡鍛煉干預研究顯示,只有 60% 的參與者達到了預期的依從性,而40% 的參與者依從性較低[10]。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項運動干預研究中,僅有 1/4 的MCI病人在干預試驗完成后仍能堅持管理策略[11]。可見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似乎更具挑戰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狀況監測是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僅有 22.1% 的MCI老年人進行了持續的認知狀況監測,在所有認知功能管理行為中采納比例最低。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2年8月的報告,我國政府已啟動倡議,將老年人認知障礙管理納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15個省組織了預防和干預癡呆癥的試點項目,強調將進一步加強對老年人MCI的早期識別和管理,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健康狀況[12]。隨著MCI病人數量的急劇增加[13],對認知功能隨訪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認知功能的評估仍以臨床和神經心理學評估為基礎,評估結果受評估者影響較大,且需要經過專門培訓的評估人員進行,主要由大型醫院提供,限制了認知功能隨訪服務的可及性。
3.2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受個體年齡、文化程度、醫療保險及健康行為等因素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高齡、吸煙行為是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因素。社會發展指數、年齡、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與個體健康素養高度相關[14]。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地區的健康素養水平高于農村地區,東部地區的健康素養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高齡老人、較低的文化程度、不良的經濟狀況和具有健康高危行為的個體健康素養水平相對較低[14-17]。健康素養有限的病人在獲取疾病相關知識、正確認知疾病、尋求衛生保健服務及與衛生保健人員有效溝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可能導致其獲得的衛生保健質量下降、疾病自我管理欠佳及健康結局受損等不良后果[18]。
3.3本研究的啟示
3.3.1引導社區MCI老年人及其家屬形成正確的疾病感知,促進有效的認知功能管理
調查顯示,部分MCI病人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知[2.19],認為MCI是正常老化的結果、個人無法逆轉或改善病情進程等,由此導致其對疾病的消極應對。因此,促進公眾尤其是MCI個體及家庭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至關重要。從社區健康教育計劃到國家層面的倡議活動等為促進對MCI的正確認知提供了多樣化的途徑[20-21]。在設計活動策略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如目標受眾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社會經濟狀況及地理位置等,以最大限度發揮活動的作用。國際權威組織呼呼政策制定者、衛生組織、衛生專業人員和病人團體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方支持這些活動的開展[22]。與此同時,家庭成員作為和MCI病人密切接觸的人,通常能夠首先察覺到MCI病人的認知狀況變化,且家庭成員間疾病認知的相互影響已得到證實[23]。因此,正如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所倡導的[21],當務之急是鼓勵家庭成員間討論認知相關問題并積極管理認知健康活動,鼓勵家庭成員參與到MCI相關的教育和支持活動中。
3.3.2構建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監測網絡并創新監測手段,實現主動化、個性化的疾病進展監測
由于MCI病程的變化和預后的不確定,通過定期隨訪,及時識別病情的發展變化是MCI疾病管理的關鍵環節。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提出,經過適當的培訓和支持,可以由初級保健機構完成大部分的MCI人群隨訪,這為實現數量日益增多的MCI病人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倡導建立全國范圍的MCI監測網絡,定期對MCI老年人進行認知評估,監測認知變化,并提供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和支持服務[2]。隨著信息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數字生物標志物提供了一種可替代的認知監測方法,該方法能夠基于日?;顒娱_展客觀的、生態的、長期的隨訪,并根據需要進行持續評估[24-25]。創新的生物標記,如自動語音和語言分析、運動表現評估等可以捕捉病人細微的個體表現變化,從而促進其向主動的、個性化的認知監測過渡[26-28]。
3.3.3關注社區MCI老年人個體差異,識別認知功能管理薄弱人群,并根據人群特征制訂針對性支持策略
慢性病管理的原則之一是增強個體賦能,提升個體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29]。在制訂促進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的策略時,需要更多地關注年齡、文化程度、地域、社會經濟狀況及健康風險行為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識別認知功能管理薄弱人群,根據人群特征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支持策略。如根據年齡、教育程度和經濟狀況的不同,設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項目、開發多媒體教育工具,利用視頻、圖文等形式開展多樣化健康教育,尤其是針對高齡及低文化程度的農村老年MCI人群。與此同時,利用社區、家庭、社會及媒體等多種資源,開展健康講座、建設健康信息平臺,提高MCI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健康素養。倡導全社會提高對MCI的認知和對老年認知障礙的重視,鼓勵家庭、社區和政府共同關注老年人的認知健康,改善MCI老年人的健康結局,降低癡呆患病率。
4小結
本研究顯示,社區MCI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管理現狀不佳,受年齡、文化程度、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和不良健康行為、有認知障礙家族史的影響。因此,亟須采取措施促進社區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同時,應關注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的影響因素,加強對高齡、文化程度低、有不良健康行為的農村MCI老年人的關注,制訂針對性的支持策略,改善其認知功能管理,促進MCI老年人認知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預防或延緩癡呆癥的發生。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樣偏倚,未來可通過擴大調查范圍、增加樣本量、采用隨機抽樣等方法增強樣本代表性。本研究僅調查了社會人口學及健康相關因素對MCI老年人認知功能管理行為的影響,未來研究可就自我效能感、心理彈性等其他潛在影響因素開展研究。目前,尚無專門針對MCI病人的認知功能管理行為評估工具,未來研究可開發此類工具,為更好地開展相關研究提供科學的工具支持。
參考文獻:
[1]PETERSENRC,LOPEZO,ARMSTRONGMJ,etal.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summary: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Ol8,90(3): 126-135.
[2]JIALF,DUYF,CHUL,etal.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O years or older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The LancetPublic Health,2020,5(12):e661-e671.
[3]LIVINGSTON G,HUNTLEY J,SOMMERLAD A,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intervention,and care:2O2O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J].Lancet,2020,396(10248):413-446.
[4] 孫璨,唐尚鋒,陳超億,等.主動健康內涵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 2023,39(1):68-72.
[5] 劉遠立.樹立積極老齡觀促進健康老齡化[J].行政管理改革,2022 (4):15-20.
[6] PETERSENRC.Mild cognitiveimpairment[J].Continuum,2016, 22(2):404-418.
[7] GREEN S B.How many subjects does it take to do a regression analysis[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991,26(3):499-510.
[8] 王煒,王魯寧.“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在輕度認知損傷患者篩 查中的應用[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5):414-416.
[9] LAMLC,CHANWC,LEUNGT,etal.Wouldolderadults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dhere to and benefit from a structured lifestyle activity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ognition: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LoS One,2015,10(3):e0118173.
[10] HANCOX JE,VAN DER WARDT V,POLLOCK K,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dherence to home-based strength and balance exercises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early dementia: promoting activity,independence andstabilityinearlydementia(PrAISED)[J].PLoSOne,2019,14 (5):e0217387.
[11]TAKECPM,VAN UFFELENJGZ,PAW MJ,et al. Adherence to exercise programs and determinants of maintenance in older adults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ournal of Aging andPhysical Activity,2012,20(1):32-46.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 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EB/OL].(2022-09-03)[2024-01-19]. http://www.nhc.gov.cn/wjw/mtbd/202209/2ca97b572ee34a388 19cceaf5207ddla.shtml.
[13]GILLIS C,MIRZAEIF,POTASHMAN M,et al.The incidence of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ata synthesis[J].Alzheimers Dement(Amst),2019,11(1):248-256.
[14]LI Y Y,LV XF,LIANG J,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ealth literacyin China[J].Frontiersin Public Health,2O22,10: 1034907.
[15] MEI X,ZHONG Q,CHEN G,et al.Exploring health literacy in Wuhan,China: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J].BMC Public Health, 2020,20(1):1417.
[16]LI Z H,TIAN Y Q,GONG Z C,et al.Health literacy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ies in China: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FrontiersinPublicHealth,2021,9:603325.
[17]LIULF,HUANGJ,LIG X,et al.The economic costs of limited health literac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Health Literacy Surveillance data[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2,22(1):521.
[18] VAN DER GAAG M, HEIJMANS M,SPOIALA C,et al.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literacy for self-management:a scoping review of reviews[J].Chronic Ilness,2022,18(2):234-254.
[19]LIN F,GLEASON C E,HEIDRICH S M.Ilness representations i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Research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12,5(3):195-206.
[20]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期國人知曉率和 就診率調查白皮書 2021》[EB/OL](2022-09-05)[2024-02-1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MjM5MDQ2NDc3Ng==amp; mid = 2650916013amp;.idx
2amp;.sn "db248af8b411d6d3d81786753b2 b29efamp;.chksm °eq bdb10aca8ac683dc9e9df4d4d590fdb0c3890c9d17 330dabb6e9adc145b85f218a2e6f441747amp;-scene=27.
[21] Alzheimer'sAssociation.2O22Alzheimer'sdisease factsand figures [J].Alzheimer's amp; Dementia,2022,18(4):700-789.
[22] THE LANCET NEUROLOGY.Increasing the power of public awareness campaigns[J].The Lancet Neurology,2O15,14(7):669.
[23] LINGLERJH,TERHORSTL,SCHULZR,etal.Dyadic analysis of illness perceptions among person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The Gerontologist,2016, 56(5):886-895.
[24]CIUDIN A,SIMO R.New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2022,13:1024794.
[25]PIAU A,WILD K,MATTEK N,et al.Current state of digital biomarker technologies for real-life,home-based monitoring of cognitive function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mild Alzheime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care: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Ol9,21(8): e12785.
[26] MARTINEZ-NICOLASI,LLORENTE T E,MARTINEZSANCHEZF,et al.Speech biomarkers of risk factors for vascular dementia in peopl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22,16:1057578.
[27]CROOK-RUMSEY M,DANIELS SJC,ABULIKEMU S,et al. Multicohort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gital biomarkers in neurodegeneration: the Living Lab Study protocol[J].BMJOpen,2023,13(8):e072094.
[28]HOLMES A A,TRIPATHI S,KATZ E,et al.A novel framework toestimate cognitiveimpairmentviafinger interaction with digital devices[J].Brain Communications,2O22,4(4):fcac194.
[29]ALLEN L N,NICHOLSON B D,YEUNG B Y T,et al. Implementatio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olicies: a geopolitical analysisof151countries[J].TheLancet Global Health,2O20,8(1): e50-e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