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義和狹義債務關系區分背景下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和加入

2025-06-24 00:00:00李文濤
法治研究 2025年3期
關鍵詞:法律

我國《民法典》第555條規定了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移轉規則,①《民法典》第556條規定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的,適用債權轉讓、債務轉移的有關規則。但是合同權利義務的一并轉讓,不同于個別債權讓與和個別債務承擔簡單相加,②而是涉及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讓。③目前對合同當事人地位轉讓的分析和研究往往與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移轉關聯,但是這未必能清晰揭示債權讓與、債務轉移和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之間的關系。合同當事人地位之保留、處分和加入等問題值得在法教義學上展開細致觀察和反思。

一、債務關系廣義和狹義二分背景下合同當事人地位之獨立法教義學價值

債法理論認為,債務關系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看,債務關系是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債權)。債務上的給付 債權 債,債務關系和債權同等對待。債法教科書大多是從狹義債務關系的視角來闡釋債務關系,如債的類型、效力、轉移、消滅等,大多是針對個別債權而言。

從廣義上看,債務關系是債權人和債務人法律關系的整體。債務關系不僅是單個給付關系(債權和債務),而且是整體法律關系,一種當事人之間的法律上的特別約束關系。我妻榮認為,將具有一個社會目的之債權債務有機結合作為一個法律地位來看待更為容易理解。于保不二雄認為,債權關系既有概括性,又有連續性。債權關系除了以債權本身為自的以外,還賦予債權人其他各種權限。因此,債權關系絕非單純的、僅限于一個債權對一個債務之法律關系。由此,基于債之廣義視角,合同當事人地位是合同當事人基于合同法律關系產生的法律地位,其邏輯構成的核心是基于合同整體債權債務關系產生的特定法律地位,而非針對某一特定的債權或某一特定的債務。

合同當事人地位是關涉合同債權債務的基礎關系,合同整體債權債務關系的發生、變更、轉讓和消滅源于當事人地位的變化。合同當事人地位也是確定合同給付關系的基礎和框架,尤其是在涉他合同(如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由第三人履行合同等)中,確定合同當事人地位是明確合同給付關系歸屬的基礎。顯然,合同關系不僅僅是個別債權和個別債務的總和,不僅僅存在于請求權和債務約束當中,作為債的當事人還享有與合同相關的形成權、抗辯權,還涉及從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以及受領清償的意思。

合同當事人地位不僅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和磋商基礎,同時還包含法律價值的評價和判斷。如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和買受人的地位,不僅包括合同產生的各個具體債權、債務,而且還伴隨著合同產生的撤銷權、解除權,還包含法定債務關系,如給付障礙規則、瑕疵擔保責任等。對于消費者和經營者訂立的消費合同而言,消費者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確定意味著消費者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特殊保護,而經營者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確定則意味著經營者需要負擔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合同當事人地位具有獨立的法教義學價值,可以按照債的時間結構,從其產生、所涉內容以及變動線索展開具體分析。

(一)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產生

合同基于合同當事人的約定而訂立,這意味著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基于當事人約定產生。合同當事人地位之取得意味著當事人經由相互磋商和談判選擇了交易相對方,并自愿承擔交易相對方不履行債務甚至破產之風險。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取得不僅僅是合同權利的獲得或者合同義務的負擔,更多地體現了相互之間特殊的信賴關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時合同當事人地位取得的基礎就是相互之間的信賴關系,而無涉合同債權和債務的對價關系,例如無償合同、框架合同與繼續性供給合同等。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取得未必意味著合同主債權的享有。在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和保險人經由磋商訂立保險合同取得合同當事人地位,但是保金請求權和受領權直接賦予了被保險人。但是,就債之保全中的代位權而言,合同債權人代位行使的一般是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個別債權,而不能代位享有債務人的合同當事人地位。

(二)合同當事人地位所涉內容

合同當事人地位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包含合同項下的權利和義務(約定的和法定的),而且包括合同訂立的基礎條件以及合同追求的目的和經濟效果,在合同履行階段還包括當事人的清償意思。契約是由復雜的多側面組成的,有必要準確把握每一具體情況下是在什么意義上使用契約這個概念。

第一,從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來看,合同當事人地位所涉內容如下。首先,就合同訂立而言,其不僅包括合同訂立時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合意,還包括合同訂立時當事人信賴之基礎條件。當事人意思表示之合意正是基于合同訂立時的基礎條件產生。合同訂立時對價關系之約定就是基于合同訂立時的基礎條件達成,如果合同訂立后的基礎條件發生了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會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的,受害一方有權依據我國《民法典》第533條的規定請求變更或解除合同。

其次,就合同履行而言,還包括合同當事人的清償意思和抗辯權。存在主債務和費用、利息的清償時,首先需要考慮合同當事人的清償意思來指定清償(《民法典》第560條、第561條)。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多個債務清償的順序,如合同當事人可約定先清償利息債權,然后清償實現債權的費用債權。在個別債權讓與或債務移轉時,債務清償順序則首先需要按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的指定清償順序執行。毫無疑問,合同履行的過程包含合同當事人的清償意思或清償合意。在雙務合同履行過程中,合同當事人還享有履行抗辯權(《民法典》第525條、第526條、第527條)。

最后,合同關系還包括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所追求的目的或經濟效果。合同是當事人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合意,在該法律效果之后還存在當事人對經濟效果的追求。如房屋買賣合同買受人追求的法律效果是轉移房屋的所有權,而經濟效果既可以是居住,還可以是出租甚至投資。合同債務的履行往往追求一定的目的或經濟效果。

第二,從合同當事人地位所涵蓋的權利義務來看,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合同當事人不僅享有約定的合同債權,還享有基于合同當事人地位產生的諸如解除權、撤銷權、抵銷權、終止權與變更權等各種形成權以及各種抗辯或抗辯權。形成權不能單獨轉讓意味著其歸屬于特定的法律地位。其次,合同當事人不僅負擔約定的合同給付債務,還負擔基于合同當事人地位產生的其他債務,包括法定債務,如締約過失責任(《民法典》第500條)。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并不能完全排除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作為合同當事人依然要為締約階段因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如果合同當事人通過代理人締約,則需要為代理人在締約階段的過失承擔責任,除非代理人給對方當事人締約產生了特殊信賴而且其自身也從締約中獲得了特殊的經濟利益??偨Y而言,合同當事人享有和負擔的不僅有約定的合同債權債務,還有法定的債權債務。

(三)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變動和消滅

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變動包括合同當事人地位歸屬的變化,如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加人和消滅等。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歸屬之變化,既不是簡單的債權讓與或債務移轉,也不是債權讓與和債務承擔的簡單相加,而是與當事人地位聯系在一起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一并轉讓。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將其主體地位完全移轉給他人,該移轉將合同產生的債權與債務以及其他的附隨權利義務一并移轉。間接代理中被代理人主張介人權或者相對人主張選擇權的(《民法典》第925條、第926條),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主張介入權(《保險法解釋(三)》第17條),其法律后果就是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變動。

一般而言,債務人清償個別債務,只是消滅個別債務關系,而并不會讓合同當事人地位消滅。如就消費者與經營者訂立的手機買賣合同而言,貨款兩清并不意味著合同當事人地位自然消滅。消費者付清價款,僅僅是消滅付款債務,合同當事人地位并不受影響,如手機存在質量問題,消費者基于合同當事人地位依然享有解除權、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等權益。

由于個別合同債權可以讓與、個別合同債務可以轉移,因此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與個別合同債權、個別合同債務相分離而獨立存在。雖然債務關系以債權為基礎建立,債權是債務關系的本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債務關系和債權可以分割。該觀點在1914年被兩位德國學者,O.v.Gierke(基爾克)和Siber(斯伯)提出,該觀點認為,債務關系是一個有機體,其由不同的債權和其他權利共同構成??梢?,合同個別債權或個別債務轉移后,合同當事人地位可繼續保留。

二、廣義債務關系視角下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客體的理據

合同當事人地位之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但其是否可以成為處分之客體值得探究。筆者認為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一種特定的法律關系,其可以成為處分的客體。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行為之客體也具有必要性。

(一)合同當事人處分的法律史觀察

債權讓與制度經歷了從法律嚴格禁止到逐步確立直至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演變過程,債權不能以法律行為轉讓的教義維持了很長時間。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和轉讓,在法律史上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從法律史視角觀察,契約客觀上的經濟作用不斷受到重視,契約上的法律地位逐漸趨向具有交易性,其移轉不影響他方當事人利益,且不違背公序良俗。

在法國,合同轉讓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未引起立法者的重視,法律上僅承認單純的債權讓與、債務轉移或債權債務的承受。但是現代法國合同法承認了合同轉讓。在葡萄牙,《葡萄牙民法典》在第二卷債法中合同部分通過專節規定了合同地位之讓與。《荷蘭民法典》第159條第1款規定:“合同當事人一方可以在其合同相對方的協助下,以其與第三人作成契據的方式,將其與合同對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轉移與該第三人?!薄抖砹_斯民法典》規定了權利和義務的總括繼受問題,如共有財產權利份額買方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共同所有人。在我國香港,付款的合同,買賣、占有或使用土地的合同,以及商業合同,都不涉及個人因素,可以轉讓這些合同的權益。如供應合同的關系沒有個人因素,只與某廠的需要掛鉤,則合同可轉讓。

(二)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的客體符合處分行為的法教義學原理

合同當事人地位實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而法律關系包含權利和義務,對于包含權利的法律關系可以進行處分。法律關系或債務關系可以作為處分的客體或對象。如撤銷、解除、終止等,其就是針對債務關系或法律關系的處分。債務關系處分的核心和實質依然是對權利的處分,由于債務關系一般包含權利之內容,因此債務關系可以成為處分的客體。有民法理論認為,對于不存在權利的債務關系(如懸賞行為完成前懸賞人所處的法律關系狀態),該債務關系一般不能成為處分的客體。未對權利發生作用,而僅僅對義務發生作用,在技術上不是處分。雖然存在極端的不存在權利之債務關系,但是處分行為規則依然可以對之類推適用。債務也可以被理解為對一個標的進行處分,債務轉移規則的建構就是以此為基礎的(《民法典》第551條)。因此,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之客體在法教義學上并不存在障礙,而且合同債務關系之處分(如撤銷、解除等)在合同法實踐中非常普遍。

(三)合同債權債務概括移轉的統一理論為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客體提供了指引

合同債權債務概括轉移的原因可以是法定的,如法定繼承等。標的物的轉讓也可以引起標的物上債權債務關系的轉移,如租賃物的轉讓,會導致租賃物上債權債務的概括轉移。合伙份額的轉讓、股權的轉讓、共有物份額的轉讓都會導致債權債務關系的概括移轉,其中合同之債的概括移轉都涉及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

關于合同債權債務概括移轉(合同承擔)的法律屬性,德國民法學界有不同的理論學說。合并理論和分割理論認為,合同承擔系債權債務的合并轉讓。后來出現了統一理論(也被稱為一元論),該理論由HeinrichLehmann(海恩里?!だ茁﹦摿?,隨后被 Josef Esser(約瑟夫·埃瑟爾)及其弟子Helmut Pieper(海爾穆特·皮爾普)和Eike Schmidt(艾克·施密特)拓展,該理論未采取債權和債務的合并轉讓學說,而是采取統一轉讓合同的學說,其強調整體法律關系的轉讓,Fritz Brecher(弗里茨·布雷希爾)更強調債務關系整體結構通過合同承擔而發生移轉。統一理論超越了債權讓與和債務承擔理論,而將債之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定義為獨立類型的法律制度。合并理論和分割理論針對合同債權和債務的轉讓解釋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轉移,而統一理論則從整體合同關系轉讓的視角統一觀察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移轉。經由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移轉而發生的合同承擔不僅僅是債權讓與和債務承擔的結合,而且是一個整體法律地位讓與的法律行為。拉倫茨認為,合同承擔被視為債務關系的整體轉讓,是一個統一的法律行為,其實質是對整體法律關系的處分。

合同債權債務概括移轉的統一理論(一元論)表明,合同債權債務的概括轉移不是債權讓與和債務移轉的簡單相加,而是合同關系,是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作為一個整體被處分。當事人達成概括轉讓合同債權債務之合意,在該合意中包含了合同當事人地位移轉之合意,即當事人通過處分行為可以改變合同當事人地位之歸屬?;诋斒氯艘馑及l生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之移轉,本質上是當事人對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當事人不想獲得個別債權或者不想承擔個別義務,而是想獲得整體的法律地位。合同債權債務概括轉移的統一理論為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提供了理論指引。

(四)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處分客體具有充分的現實必要性

合同當事人地位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在個別債權、個別債務轉移后有保留之必要,同時也有獨立處分之可能。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獨立之處分客體,能更好地尊重當事人的意思,維護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體現了當事人對合同當事人的選擇和判斷,更好地實現了合同自由。

合同當事人地位作為獨立的處分客體,有助于確定合同當事人,有助于法律關系的清晰區分和判斷,適應現代經濟交易之需要。在經濟交易日趨客觀化的情形下,交易活動更重視該契約發生的經濟基礎,只要不使相對人不利,契約上的地位應該能夠自由移轉。在金錢和信用為基礎的經濟中,從合同中產生的權利肯定是可以自由讓與的。在商事交易中,合同被認為是財產權利的集合,合同可以被整體地轉讓,合同當事人地位不僅具有獨立之法教義學價值,而且商事合同之當事人地位還具有商業價值,其具有獨立處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呼求,合同地位可以獲得利益,買受人可以單獨購買當事人地位。

(五)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在法律實踐中具有實益

從意思表示解釋的角度分析,當事人達成的概括移轉合同債權債務之意思表示,不僅包括轉移合同債權、合同債務之合意,還包括轉移合同當事人地位之合意。

在合同債權讓與、合同債務轉移后,合同當事人依然可保留合同當事人地位,以維持基于當事人信賴關系而成立的合同關系。例如,甲和乙之間存在長期合作的信賴關系,出賣人甲和買受人乙訂立了家具買賣合同。買受人乙可將其交貨請求權轉讓給丙,同時經甲同意,讓丁負擔付款債務,但是乙依然保留合同當事人地位。又如,甲和乙系好朋友,贈與人甲只想把某部手機贈與受贈人乙,則乙可將其對甲移轉手機所有權的請求權讓與第三人丙,而自己依然保留受贈人的合同當事人地位。

合同轉讓的作用在法律實踐中日趨重要,合同轉讓使得合同在一方當事人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繼續存續,尤其是當合同因一方當事人不能或不履行義務而可能被解除時。法國學者認為,合同轉讓特別適合用于與企業有關的系列合同以及針對應當投入流通的財產而設定的合同。合同當事人地位單獨處分在合同實踐中具有意義。

其一,對于已經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如附停止條件或附始期的合同)而言(《民法典》第158條、第160條),合同當事人地位具有獨立的法律意義。此時合同已經成立,雖然合同債權和合同債務并未發生,但是合同當事人依然享有期待利益,以該期待利益為基礎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依然存在經濟價值,存在獨立處分的意義。

其二,在繼續性供給合同領域,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對于長期合同、持續性合同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如供電、供水、供熱、供氣合同。當事人基于信賴關系訂立繼續性供給合同,這種長期持續盡力義務,使得當事人之間基于人格信賴形成一種\"共同體”,因此這種基于信賴產生的合同當事人地位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繼續性供給合同中,個別合同債權的轉讓或個別合同債務的轉移不會導致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變化。另外,在未發生個別合同債權或合同債務時,基于信賴關系的變化,合同當事人地位也可以單獨處分。

其三,在框架合同領域,合同當事人地位具有特殊的意義??蚣芎贤且环N為具體合同或個別合同提供基礎或框架的合同。對此,拉倫茨認為,框架合同本身不產生獨立的義務,只有與同時或事后訂立的個別合同相互結合,才能發揮作用。Gebhardt(格布哈特)認為,框架合同確立了當事人在合同存續期間的附隨義務和保護義務,但是不產生訂立個別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從某種程度上分析,框架合同屬于確定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基礎合同,即通過框架合同先確定合同當事人地位,然后進一步展開具體磋商,訂立個別合同,確定具體的給付債務關系。因此,框架合同債務關系的轉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讓。如框架采購合同,當事人明確框架性的買賣意向,但是具體采購的貨物或價格并不確定,在需要采購具體貨物時,通過補充協議明確具體貨物規格、數量、質量和價格等具體條款??蚣芎贤瑢嵸|上是一份確定當事人地位的合同,而非明確具體給付義務的合同。

其四,在人身保險合同領域,當投保人與受益人非同一人時,人身保單的轉讓或出質,實質上也是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投保人是人身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受益人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如果經保險公司同意,投保人將其付款債務交由第三人負擔,此時投保人既不享有合同主債權(請求給付保險金),也不負擔合同主債務(支付保費),則保單之處分屬于典型的保險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由于人身保險合同解除后,投保人(合同當事人)有保單現金價值返還請求權,該人身保險合同之合同當事人地位在合同解除后享有保單現金價值的經濟利益,因此人身保險保單有處分之價值,其可以轉讓或出質。但是人身保險中死亡保單之轉讓或出質會影響被保險人利益,因此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該死亡保單不能轉讓或出質(《保險法》第34條第2款)。

其五,在最高額抵押領域,存在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的空間。最高額抵押是在最高限額內針對將來連續發生的債權提供抵押(《民法典》第420條)。最高額抵押權一般是針對基于某一基礎關系持續發生的債權提供擔保,而且先于債權設定,一般不隨個別債權轉讓而轉讓。例如當事人訂立基礎關系合同,為基于該基礎合同關系連續發生的多個債權提供最高額抵押。即使未發生具體的個別債權,附最高額抵押擔保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依然具有可處分的經濟價值。此外,最高額抵押權的轉讓,并不跟隨個別債權轉讓(當事人另有約定除外),而是跟隨基礎關系移轉,該基礎關系之讓與涉及契約之承擔,涉及當事人地位之處分。

其六,在保理合同領域,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會影響保理人利益。我國《民法典》第765條規定了應收賬款債權人和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地變更或終止基礎交易合同時的保理人利益保護規則。應收賬款債權人和債務人變更或終止基礎交易合同,會涉及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而這種處分會影響個別合同債權受讓人或擔保權人的利益。

三、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不能簡單適用債權讓與規則加債務移轉規則

《民法典》第556條規定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的,適用債權轉讓、債務轉移的有關規則。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的,其中的債權讓與可以適用債權轉讓規則,其中的合同債務轉移可以適用債務轉移規則,但是其中涉及的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是否也可以適用債權讓與規則加債務轉移規則呢?債權讓與可以改變個別債權的歸屬,債務轉移可以改變個別債務的歸屬,但是僅僅是個別債權轉讓加個別債務轉移,無法導致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債權讓與、債務轉移之規則系從債務關系狹義視角建構而來,無法回應債務關系廣義視角下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問題。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則,不能簡單地適用債權讓與規則加債務移轉規則,具體理由如下。

(一)合同當事人地位并非債權和債務的簡單相加

基于處分行為的基本原理,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作為處分行為的客體,因此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可以適用處分行為的一般規則,但是當事人處分的對象不是債權或債務,也不是債權和債務的簡單相加。顯然,依據債之關系所生的債權讓與或債務承擔并不能影響讓與人或原債務人之法律地位。英美法上有類似的觀點,第三人取得合同權利或合同義務,并未成為合同當事人。通過合同更新,一方當事人放棄合同地位,第三人才能取得合同當事人地位。我妻榮認為,合同上當事人地位的讓與是不同于由某個合同關系中所產生的單個債權或單個債務個別性移轉的契約上地位總體移轉之讓與形態。拉倫茨認為,合同承擔不能分割為債權讓與和債務轉移,而是讓與人與受讓人對債務關系的整體處分。

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應當適用自身特有的處分規則。處分行為的類型具有法定性,處分行為的法定類型包括權利的轉讓和拋棄。權利的轉讓包括全部轉讓(轉移所有權)和部分轉讓(設定用益物權、設定擔保物權);權利的拋棄包括全部拋棄(拋棄所有權)和部分拋棄(如將所有權削減為用益物權)。基于處分行為的法定類型,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類型可以包括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和放棄?;诜ń塘x學原理,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全部轉移,也可以部分轉移;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全部拋棄,也可以部分拋棄。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不是合同債權讓與和合同債務轉移的簡單相加。

(二)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行為的生效要件不同于債權讓與、債務轉移

針對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行為生效之前提是,存在特定之可處分的合同當事人地位,當事人達成了 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合意,處分人享有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權。

1.特定之可處分的合同當事人地位。首先,合同當事人的地位應當特定??捎懻摰膯栴}是,將來的合同當事人地位是否可以處分。將來合同權利可以被讓與,除非該讓與會實質性地改變合同債務人的義務內容,會實質增加債務人在合同中的風險和責任,會損害債務人獲得對待給付的價值,除非法律禁止該特定權利的讓與。參照將來債權的處分規則,將來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也可以處分,但是應當在合同當事人地位確定產生時,才能發生合同當事人地位移轉的法律效果。不僅契約產生的債權債務可以發生移轉,將來發生的債權債務以及伴隨該契約的撤銷權、解除權也可以發生移轉。①

其次,合同當事人地位具有可處分性。合同地位具有可讓與性,但是在若干場所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合同系當事人基于信賴關系的結合,如果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會影響合同目的實現或者會改變合同內容,如果合同存在高度人身屬性的信賴基礎,則合同當事人地位無法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無法轉移。法國法上,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合同,該條款是對合同的人身性質的一種確認,但更多的時候,是對不具有人身性質的合同的不可轉讓性的特別規定。但是法庭在必要的時候,可確認這類阻止合同轉讓的條款無效。

同時還需要考慮法律對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的限制,強制性規范對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資質有特殊規定時,合同當事人地位不能隨意轉讓。如證券公司不能將其證券交易委托合同之當事人地位轉移給不具有證券從業資質的公司。相比債權之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有更多的限制,其受到當事人信賴關系的影響比個別債權讓與更多。

2.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意思表示合意。當事人需要達成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合意,該合意可以由合同雙方當事人達成,可以由一方合同當事人與受讓人達成,也可以由三方(合同雙方當事人和受讓人)達成。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意思表示屬于處分意思,其具有抽象性。即處分意思本身并不包含處分的原因,而僅僅是單純的處分權利之意思表示,處分意思的原因要從處分行為的基礎關系或原因關系(如買賣合同、贈與合同、互易合同、擔保合同等)中尋找。由于處分意思沒有包含處分的原因,因此處分行為原因關系的瑕疵無法影響處分意思的效力,處分行為無因性理論由此推導而出,如免責的債務承擔行為。但是,由于合同當事人地位涉及當事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合同整體關系之歸屬變化,此時可以考慮緩和處分行為之無因性,允許當事人將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意思與其原因關系相互關聯,當事人可約定將原因關系作為合同當事人地位移轉合同的內容或者條件,以限制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行為的無因效力。

3.處分權。處分行為的生效需要處分人有處分權,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行為也不例外。一般而言,由于合同當事人地位源于雙方當事人的信賴基礎,體現誠信結合之法律地位,因此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權屬于雙方合同當事人共同享有。一般只有通過合同雙方當事人的一致同意才能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

如果一方合同當事人與受讓人達成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讓與合意,則屬于無權處分,需要另一方合同當事人的追認才能發生法律效力。這種追認可以明示,可以默示,也可以通過可推斷之行為予以確認。單務合同之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也適用該規則。贈與合同的受贈人如將其合同債權讓與第三人,則適用債權讓與規則,只需要受贈人與第三人達成債權讓與之合意即可,同時通知贈與人以實現對抗贈與人之法律效力。但是受贈人如果將其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給第三人,則需要適用合同當事人地位讓與規則,該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權歸屬于受贈人和贈與人。一般需要受贈人和贈與人達成合意,才能完成贈與合同當事人地位之移轉。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和合同債權之處分存在區別。在德國法上,合同承擔有自身的特殊規則,其包括三種承擔方式:(1)合同當事人和承擔人合意,經另一方合同當事人同意;(2)合同雙方當事人合意,經承擔人同意;(3)三方合意(合同雙方當事人、承擔人)。

處分債務關系的處分權之行使可直接導致債務關系消滅,同時可導致合同當事人地位消滅。該處分權可以源于當事人約定,也可以基于法律規定。如合同撤銷,是對合同關系的處分,同時也是對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其導致合同當事人地位消滅。合同債務更新既包含對合同關系的處分(消滅原合同關系),又包含合同關系的負擔(產生新合同關系),合同更新可以解釋為合同當事人地位質的變更。

(三)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之法律效果有別于債權讓與、債務承擔

處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法律效果是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發生了合同整體債務關系的轉移,讓與人(逃離當事人)喪失合同當事人地位,受讓人(第三人)獲得合同當事人地位。

1.對受讓人的效力。在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保護受讓人之利益。受讓人在獲得合同當事人地位后,基于當事人合同地位的同一性,可以享有合同當事人地位所涵蓋的權利,同時也負擔合同當事人地位所涉及的義務。對于持續性債務關系,一般而言,合同轉讓意味著受讓人負擔受讓后產生的債務,讓與人在讓與前的合同債務是否由受讓人承擔,需要通過合同解釋來處理,如果存在疑問,受讓人可否認該債務。①

受讓人可基于合同當事人地位向對方當事人主張合同關系的各種抗辯事由。如果受讓人取得的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存在權利瑕疵,受讓人可向讓與人(逃離當事人)主張瑕疵擔保責任。當然,受讓人不能用讓與人對留守當事人的債權抵銷其對留守當事人的債務,否則將導致受讓人以他人財產清償自己的債務。

2.對留守當事人的效力。在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的過程中,另一方面,需要保護對方當事人(留守當事人)的利益。留守當事人可保留基于合同產生的對原合同當事人的抗辯事由對抗新的合同當事人。

可討論的問題是,在合同當事人地位轉讓時,留守當事人對讓與人的其他債權(該債權先于或與合同債權同時到期)是否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如果直接適用債權讓與中的債務人保護規則,留守當事人可向受讓人主張抵銷權。

筆者認為,該問題的回答需要結合個案進行具體分析。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不同于個別債權讓與,受讓人不僅獲得了債權,同時也負擔了債務,而且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也經過了留守當事人的同意(留守當事人參與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過程,或者說參與決定了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留守當事人同意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其不存在抵銷的信賴保護(如留守當事人未參與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轉移,則可以存在保護抵銷信賴的空間)。如果留守當事人想保留對逃離當事人的抵銷權,可以拒絕合同當事人地位的移轉。如果允許留守當事人以其對逃離當事人的其他債權向受讓人抵銷,會導致受讓人只負擔合同債務,而無法享有合同債權,這對于受讓人顯然不公平,同時會導致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之目的落空,也會破壞基于合同當事人地位產生的信賴關系。對此,《葡萄牙民法典》在合同轉讓規范中有相應的具體規則。

當然,也存在例外。如果受讓人取得的合同當事人地位是僅僅享有合同債權之單務合同的當事人地位,或者合同債務已經由其他第三人承擔,受讓人僅僅享有合同債權,此時可以考慮債權讓與中抵銷規則的適用,純粹獲益之受讓人的保護可以受到限制。

3.對第三人的效力。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屬于處分行為,具有絕對效力,會直接影響第三人的利益,尤其是在存在個別合同債權讓與、出質或個別合同債務移轉的情形。例如,在保理關系中,應收賬款債權人和債務人合意終止基礎交易合同,會導致保理人獲得的合同個別債權消滅,會直接影響保理人的擔保利益。又如,人身保險保單的轉讓和出質,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當事人發生變化,不僅會影響保險利益關系,甚至會威脅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而且有可能會導致人身保險合同被受讓人或質權人解除,直接影響受益人的保金請求權。當存在需要特殊保護的個別合同債權受讓人或合同受益人等主體時,可以設置特殊保護規則,限制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或限縮合同當事人地位處分行為的法律效果范圍。

四、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行為無效后的規則構造

當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行為無效時,需要解決處分行為無效后的問題。第一步可以考慮法律行為的部分無效,第二步可以考慮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一)部分無效

由于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處分涉及合同債權、合同債務、合同形成權以及其他諸多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在處分行為無效后,可以考慮適用部分無效規則(《民法典》第156條)。首先,需要審查該無效的處分行為是否具有可分性。處分行為的可分性既要看客觀上的可分,還要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意愿。即使在客觀上法律行為存在可分性,但是當事人主觀上不愿意將其分割,依然可認為其不具有可分性。如果當事人認為該法律行為不具有可分性,則不存在適用部分無效的空間。其次,在法律行為具有可分性的基礎上,需要審查在去除無效的部分后,剩余的部分是否可以獨立成立且繼續有效。最后,需要考慮該剩余部分有效是否會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范,是否會違反當事人的意愿。如一方當事人(逃離當事人)和第三方達成轉讓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合意,因未經對方當事人(留守當事人)同意而最終未能生效,但是該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讓包含債權讓與,如果當事人無特別約定,該債權讓與部分在客觀上具有可分性,同時債權讓與部分有效符合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而且也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則債權讓與可以有效。受讓方雖然無法成為合同當事人,但可獲得合同債權。因此,缺少一方當事人同意,合同承擔可以作為有效的合同債權讓與對待。如出租人甲擬將租賃合同當事人地位轉讓給丙,但是承租人乙并不同意,此時甲可將其請求支付租金的個別合同債權讓與給丙。

就包含多重合同關系的混合合同當事人地位而言,當合同當事人地位之處分行為無效時,可以審查一下是否存在部分無效的空間。就承攬裝修合同而言,在Lund V.Bruflat,292P.112[Wash.1930]案中,當事人訂立了一份管道施工合同,但因欠缺施工許可資格,承攬人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美國華盛頓最高法院認為,管道裝修合同的材料部分可以履行,但是其勞務部分不可以履行。可見,對于同時提供原材料和勞務的承攬合同,原材料部分和勞務部分也是可以具有可分性的。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在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有效的情況下,當事人也可以特別約定排除某些合同債權或合同債務轉移的效力。即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有效,而其中的個別合同債權或合同債務不轉移。

(二)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是指將無效法律行為轉換為有效的替代法律行為以實現無效法律行為追求的合法之經濟效果。如果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轉移無效,不能適用部分無效規則或者可以適用部分無效規則,則針對無效或部分無效的部分,可以考慮無效法律行為轉換規則的適用,即通過有效的替代行為實現當事人經由合同當事人地位轉移所追求的經濟效果。首先,需要審查無效法律行為無效的原因。無效的原因不能是行為能力或意思表示瑕疵,也不能是法律行為之目的非法。如果當事人通過法律行為追求非法之目的,當然不能通過轉換制度助力當事人實現其非法之目的。其次,需要審查是否存在有效的替代行為實現無效法律行為追求的經濟效果,而且該替代行為不能超越無效法律行為追求的法律效果。最后,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也不違反當事人的假定意思,即當事人如果知道其法律行為無效,則會采取替代行為。

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地位移轉可以涵蓋債權讓與,該無效的債權讓與可以轉換為債權收取,債權收取可以實現債權讓與的經濟效果,收取人可以獲得債權的經濟價值,而且債權收取的法律效果未超越債權讓與。如果該轉換不違反法律及當事人意愿,則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之移轉可轉換為債權收取。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地位移轉還可以涵蓋債務承擔,該無效的債務承擔可轉換為履行承擔,履行承擔可以實現債務承擔的經濟效果,承擔人為債務人履行債務,而且也不影響債權人利益。如果該轉換不違反法律,也不違背當事人的意愿,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地位之移轉可轉換為履行承擔。

五、廣義債務關系背景下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加入

(一)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的邏輯內涵

合同當事人地位加人(以下簡稱合同當事人加入)是指第三人加人合同關系,享有合同權利、負擔義務、與原合同當事人一道共同成為合同當事人。第三人作為當事人可加人整體債務關系,如房屋租賃合同,新的承租人加人租賃合同。第三人可以加人合同一方當事人,也可以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合同當事人加入合同。史尚寬認為,契約加入因對方當事人拒絕契約承擔,而產生債權讓與和并存債務承擔之法律效果。該論者所說的契約加人和本文論證的合同當事人加人并不是一個概念。合同加人雖然是加人合同當事人地位,依然需要合同原雙方當事人同意。合同當事人加入包含了與合同承擔一樣的兩方面要素之結合,即債權讓與和債務承擔,尤其是在合同當事人作為第三方當事人加入合同時。合同當事人加入合同有自身特殊性,在法律本質上,與合同承擔類似。第三人加入一方當事人時,可被稱為\"并存合同承擔”。但也有學者認為,合同當事人地位之加人與合同繼受并不完全類似,而更多傾向于多人債務關系。

我國《民法典》未規定當事人加人制度。合同當事人加人實質上是第三人取得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取得行為,包括取得債權和債務,同時取得整體合同關系的其他權利和義務。取得行為是與處分行為、負擔行為相對應的法律行為,是針對有相對人的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而言的。合同當事人加入存在層級上或程度上的區別,加入當事人可以取得和原合同當事人地位相同的法律地位(取得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加入當事人也可以取得弱于原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法律地位。如包含餐食服務的租賃合同,加入當事人可以成為不享受餐食服務的租賃合同當事人。

(二)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的構成要件

1.特定的合同當事人地位。合同當事人地位的加入首先需要有明確特定的合同當事人地位。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自始確定,也可以可得確定。將來的合同當事人地位可以加人,只是在合同當事人地位確定時,才能發生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的法律效果。

2.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的意思表示合意。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屬于取得行為,其涉及合同當事人信賴關系基礎,需要當事人達成當事人地位加入的合意,一般需要三方(合同雙方當事人和第三人)共同協商達成合意。合同當事人加入包括三種類型:(1)一方合同當事人和第三人達成當事人地位加入合意,并經另一方合同當事人同意;(2)合同雙方當事人合意,并經第三方同意;(3)三方(雙方合同當事人和第三人)共同達成合意。

3.合同當事人的同意。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雖然一般不被認定為處分行為,但由于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與當事人的信賴關系緊密結合,對合同當事人以及第三人利益影響甚巨,合同當事人加入需要經過合同雙方當事人和第三人的三方同意。如果是一方當事人和第三人訂立合同,則需要另一方當事人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認。合同當事人加人既非債權讓與,也非簡單的并存債務承擔,而是合同當事人地位的變化。如果按照Dominik Klime(多米尼克·科里梅)教授的觀點,合同當事人地位加人也可以參照多數人債務之規則,如連帶之債規則。由此,合同當事人加人人與加入方當事人可形成連帶關系,對加入方的債權和債務可構成連帶債權和連帶債務。

(三)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的法律效果

合同當事人地位加人的法律效果是第三人增加為新的合同當事人,基于合同關系同一性的原理,合同關系之內容并無變化,只是合同當事人人數增加了。

1.對第三人(加入當事人)的效力。第三人作為新加入的當事人享有合同當事人地位,因此可基于合同關系的抗辯事由對抗對方合同當事人。

可討論的問題是,第三人可否以本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享有的債權(第三人加入了一方當事人),抵銷自己對對方當事人的債務。如果是并存的債務承擔(債務加人),這種做法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相當于承擔人以他人財產清償自己的債務,這會讓債務承擔的目的落空。但是合同當事人加人不是簡單的債務加入,而是合同整體關系的加入,第三人不僅負擔債務,而且享有債權,同時享有合同當事人地位?;诤贤斒氯说匚坏募尤?,第三人與本方當事人共同組成一方當事人,形成緊密結合關系,同時享有債權與負擔債務,在當事人無特別約定時,如果參照適用連帶之債規則,第三人可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本方當事人對其可主張的抵銷權。抵銷的范圍是本方當事人應當分擔的債務份額(新加入當事人和原當事人內部分擔債務份額需要具體分析)。

2.對原合同當事人的效力。第三人加人合同關系,并立為合同當事人,不應當損害原合同當事人利益?;诤贤P系的同一性,原合同當事人可基于原合同的抗辯事由向第三人(新加入當事人)主張。

可討論的問題是,原合同當事人對原對方當事人的其他債權可否對新加人當事人(第三人加人了一方當事人)的債務主張抵銷。對此,如果認為合同當事人加入不是債權讓與,則原合同當事人依然保留合同當事人地位,依然享有合同債權,而且原合同當事人同意第三人加入合同,其不存在抵銷信賴受到侵害的情形,其可繼續向原合同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但是筆者認為,合同當事人加入后,加人當事人和本方當事人對合同債權可以形成連帶關系,其享有的債權,可以參照適用連帶債權規則。為簡化法律關系,原合同當事人可以其對原對方當事人的其他債權和對加入當事人的合同債務主張抵銷。

3.對第三擔保人的效力。合同當事人加入僅僅增加了合同當事人,基于合同關系同一性之原理,債權債務關系并無變化,合同債務人也未逃離合同關系。因此,合同當事人加入對第三擔保人并無實質影響。

(四)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無效后的規則構造

如果合同當事人加人無效,則需要處理合同當事人加人無效后的法律關系。第一步可考慮法律行為的部分無效,第二步可考慮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如果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達成合同當事人地位加人的合意未經另一方當事人同意,則合同當事人地位加入無效。由于當事人地位加入包含債權加入、債務加入等諸多內容,此時可考慮部分無效規則的適用。雖然合同當事人加入無效,但其中的債權加入、債務加入如果不違反當事人意愿與強制性法律規定,自可獨立有效。如果無法適用部分無效或者適用部分無效,針對無效或部分無效之部分,可考慮適用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制度,以此實現當事人經由當事人加入所追求的經濟效果。如無效的債權加人可轉換為債權收取,無效的債務加入可轉換為履行承擔。

六、結語

在某種程度上,債法規則大多是在狹義視角(債權視角)規范債務關系,如債權效力、債權讓與、債權消滅等等,而對債務關系廣義視角之觀察略顯不足,相應的債法理論研究也有待深人。羅馬法認為,債具有強烈的人身特性,物權和債權的劃分體現了一種根本的分離,二者之間的差別甚至比物權法和家庭法之間的差別更大。我們確實有必要從債務關系的廣義視角來深刻理解債法理論和制度,在債之關系的人身信賴基礎上深入闡釋合同當事人地位的法律屬性,并深人觀察其保留、處分或加人的特殊形態。這體現了一種對合同結構的科學觀察和思考,在本源上是為了更細致地觀察合同當事人之間的信賴關系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進而更好地對合同當事人之法律地位展開法律價值之判斷。

Abstract: Contract,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good faith,includes many elements suchas contractual claims, contractual obligations,formation rights,defense rights,contract negotiation,basic conditions,intention to liquidate,purposeof the contract,economic effcts,etc.,which indicates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rather than the simple adition of contractual claims and contractual debts.The status of the parties to a contract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of trust between the parties,contains the evaluation and judgment of legal value, and has independent legaldoctrinal value.The separationof the status of the partiesand the contractual claims or contractual debts has alegitimate basi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disposition of the creditor's rights plus the transferof debts cannotbesimply applied tothe status ofthe parties to thecontract,which has absolute effect and affects the assignee or the holder of the security right and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contract.Theaccession of the status ofa partytoacontract is essentiallytheacquisition of the status ofa partyto thecontract,which includes theactof beardebtsand the acquisitionof claims.Theaccesson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relationship of trust of the parties and require the agreement of both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and the acceding parties.When thedisposition of the statusofaparty toacontract is invalid,the partial invalidityrulemay be considered first and thenhandled through the conversion rule.

Keywords: disposi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contractparty;assignmentof claims;debt transfers; debt relations ina broad sense

猜你喜歡
法律
見義勇為的法律保護
新少年(2023年9期)2023-10-14 15:57:47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什么法律推理必須是獨特的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法律擬制與法律變遷
法律方法(2019年1期)2019-05-21 01:03:26
非正義法律之解釋與無效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38
《歡樂頌》中的法律“?!?/a>
學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网天天|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国产|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影院|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亚洲综合18p| 激情综合五月网| 播五月综合| 午夜综合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在线色综合|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激情亚洲天堂|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精品第一|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91蝌蚪窝|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四虎综合网| 91娇喘视频|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亚洲激情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青青草一区|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永久色|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在线毛片网站| 亚洲一级色|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第一页亚洲|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欧美伦理一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九九九国产|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黄色成年视频| 午夜日b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