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深度融合,在人本主義理念的基礎上,積極心理學于1997年首次被提出,并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積極心理學專注于研究人類的幸福感、優勢和潛能,相較于傳統心理學對心理問題的研究,它更加注重個體的主觀感受,致力于培育積極人格,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對小學新生而言,進入小學學習生活意味著面臨全新的環境,包括不同于幼兒園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以及身份的轉變和接觸人群的變化。哈克的幼小銜接理論將小學新生面臨的環境變化劃分為六大斷層,直接指出了小學新生在適應小學生活時可能遇到的困難。通過對以往幼小銜接家園合作策略的分析,可以發現前人在研究相關問題時,更多關注的是小學新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但往往忽視了對心理層面的關注。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小學新生人學適應期的心理感受,強調通過家園合作加強對小學新生心理層面的關注,幫助他們在適應期獲得良好的情緒情感體驗。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關注要點
(一)關注學生主觀感受
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學生個體的主觀感受。在小學新生的適應階段,應通過培養小學生的積極情緒,引導他們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其自我效能感,營造積極的心理氛圍。在積極的人際關系和生活環境中,學生更能感受到接納與尊重,這有助于他們克服新環境帶來的緊張不安,逐步形成樂觀的情緒體驗。只有當教育者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切身體會學生的主體感受時,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教育支持策略。
(二)關注積極教育過程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強調通過積極的教育過程促進小學新生的心理發展和學習進步。這意味著教育者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應采取以支持和鼓勵為核心的方法,更加關注小學新生在入學初期可能面臨的適應問題,同時重視他們潛能的激發和自信心的培養。在教育中,應營造積極向上、鼓勵探索、開放包容的教育教學環境,注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以正面反饋機制給予鼓勵,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時,關注個體集體意識與觀念的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讓學生產生歸屬感。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學校教育策略
(一)課程銜接:堅持“零起點”辦學原則
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應堅持\"零起點\"辦學原則,這一原則是在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有效避免因早期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而導致學生間差距的擴大。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支持,“零起點”教學模式注重正面激勵與成長心態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摒棄以往課堂中過多依靠任務形式和懲罰機制的做法,轉而采用更多鼓勵性的語言和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未知領域。此外,“零起點”辦學還體現出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以及對小學新生在入學適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個體問題的關注。因此,在實施“零起點\"辦學時,應尊重學生各自的發展節奏和發展潛能,既要符合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設置多樣化的人門級課程內容,為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交流。
(二)個體差異: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教育應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個體差異和內在需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身心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標。積極心理學在人本主義思潮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它不僅關注小學新生在入學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提倡關注學生個體的優勢和潛能,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合理安排時間、設定目標和解決問題等。因此,在小學新生的適應過程中,應更多關注學生的積極特質,如求知欲、好奇心、探索力和創造力等,并制定有效的支持策略,鼓勵學生發揮這些積極特質,以積極態度應對學習與人際環境的變化。此外,積極心理學還倡導關注學生個體的內在動機和個人成就感,教師應通過觀察與分析小學新生的特點,以多樣化的形式給予學生自我展示和挖掘潛能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強學生個體的成就感。
(三)交往溝通:培養個體同理心
對小學新生而言,與同學、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至關重要。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人際關系的建立,因為學生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也是在與新的學校環境、新的同伴相互磨合的過程。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營造友好的班級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在師生交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建立正面自我認知。同時,要理解小學新生在新環境中情緒的復雜性與多變性,與學生一起識別情緒狀態,分析情緒成因,合理疏導負面情緒。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教師應體會學生的感受,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和對策建議。在同伴相處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解決沖突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角色的感受,增進同伴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培養小學新生的同理心。此外,在設計活動時,應組織開展小組合作類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傾聽他人意見,了解彼此的想法,增加小學新生的交往機會與溝通頻率。
(四)行為規范:注重教育引導性
進入小學后,對小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相較于幼兒園時期變得更明確、更嚴格,違反行為規范所受到的懲戒也更嚴厲。然而,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教師應以正面的鼓勵和積極的支持策略替代簡單的命令與嚴厲的懲戒。在行為規范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又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留有適度彈性空間,例如考勤制度上,可以以時間段代替具體的時間點。在公布行為規范時,教師應向學生解釋規定內容、制定原因以及重要性,使學生對行為規范的養成有積極認識,而非被動接受。在行為規范的反饋上,應以正面反饋為主,不僅表揚行為規范做得較好的學生,也要肯定在行為規范中有進步的學生,通過正向激勵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并促使更多學生受到榜樣的激勵。因此,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小學新生入學行為規范的適應問題,應注重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以正向反饋為主,并留有容錯空間,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構建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意識。
(五)能力測評:開展多元化評價
積極心理學鼓勵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通過學生的優勢帶動其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建立,這意味著在教育評價環節要更加多元化。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創新創造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而非僅僅局限于學業水平。在小學新生人學適應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訪談、作品分析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從而了解班級學生的優勢差異,并為提供進一步的個性化教育支持提供依據。此外,在小學新生人學后的各個階段,也應注重過程性評價的介人,關注學生在銜接過程中的學習品質、態度等,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適應狀況,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避免單一維度的評價標準限制學生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家校教育策略
(一)入學準備:適度科學的籌備
基于人本主義思想,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個體的主觀感受。在小學人學準備階段,家長應樹立科學的人學準備理念,進行適度科學的幼小銜接準備,過度超前學習小學知識可能會產生明顯的入學適應問題。家長應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分析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據此制定入學準備計劃。這既包括對孩子薄弱能力點的輔導,也涵蓋對孩子優勢項目或興趣的培養,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自信心。同時,在孩子的入學準備階段,家長應減少監督角色的介入,更多以合作者、分享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孩子的入學準備過程,與孩子一同探索新的學習內容與方法,鼓勵孩子提問和表達自己的想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此外,除了學習興趣的培養,還要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時間觀念,學會自我調節情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和衛生習慣,提高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抗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孩子在入學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適應速度,家長需保持耐心和理解,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逐步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二)家校合作:建立有效溝通機制
家校合作是連接學生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橋梁。建立高效的雙向溝通渠道是家校友好合作的前提,也能更好地為小學入學適應期的學生提供支持和指導策略。在心理層面,家長和學校在人學適應期應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家校之間定期溝通、交流與反饋,了解學生在家和在校的不同行為表現和情緒狀態。在學業期望上,家校之間應充分溝通學生的入學適應情況,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以過程性進步評價取代診斷性結果評價,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的不斷發展變化,并及時提供正向反饋。通過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學生更容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人際環境。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還有助于消除誤解和沖突,增強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和支持,也有助于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時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進行針對性的入學適應輔導。
(三)教養態度:保持教育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有助于在家庭中構建起一個正面積極的學習氛圍。父母教育態度的一致性更能幫助孩子明確學習方向和目標。同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而言,父母教養態度一致,孩子更能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安全感,父母的信任和鼓勵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保持教養態度的一致性需要父母在如何支持孩子人學適應策略、孩子長短期學習目標、發掘孩子優勢、家校合作溝通等問題上形成共識。
(四)家庭環境:營造積極氛圍
家庭作為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對孩子的正向引導以及家庭氛圍的建設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態度。因此,家長應營造積極的家庭環境氛圍,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變化。建設積極的家庭氛圍,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開放、積極、有效的溝通,對孩子的溝通給予正面、積極的情緒互動回應,避免敷衍式、厭煩式的對話溝通。當孩子表達需求和困難時,家長應提供高情緒價值的回應,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同時培養孩子面對問題不逃避以及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本文從家校視角對小學新生入學心理健康共育策略進行了探索。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在課程銜接上,堅持“零起點\"教學原則;在尊重個體差異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人際交往與溝通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在行為規范教育上,強調教育的引導性作用;在能力測評體系上,推行多元化評價機制。從家庭教育層面來講,在人學準備上,提倡適度且科學的預備工作;在家校合作方面,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在教養態度上,確保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在家庭環境營造上,創造積極向上的氛圍。旨在幫助他們在小學適應期獲得良好的情緒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潘曉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05):69-71.
[2]朱蕾.積極心理學背景下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22(24):181-184.
[3]張瀟文.基于家園校協同幼小銜接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3(05):61-63.
[4]杜明華.基于小學生入學適應力提高的家園合作策略[J].天津教育,2021(34):157-158.
[5]劉玲,王建平,幼小銜接視角下新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分析與應對:基于北京市16個區小學一年級任課教師的調查[J].中小學校長,2023(01):3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