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群文閱讀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深化和發展,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群文閱讀是指在特定主題的引領下,通過對一組文本的整體閱讀和探究,促進學生廣泛吸收相關知識,深入理解并內化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閱讀方式。它突破了以往單篇、孤立閱讀的局限,為學生搭建起多元化的成長平臺。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群文閱讀的獨特育人價值,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路徑,切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群文閱讀打破以往單篇文本為主的閱讀方式,圍繞特定主題,廣泛選取體裁、風格各異的優秀作品,為學生搭建起多元化的閱讀平臺。學生在解讀不同文本的過程中,有效地積累了文化知識,開闊了眼界。以人教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毛澤東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等文章,在鮮活的革命歷史中汲取精神養分,深刻感悟“站起來\"的偉大意義。
(二)有利于深化學生閱讀理解
群文閱讀改變了過去就文解文、孤立閱讀的弊端,通過對一組作品的整體把握,學生能更全面、深人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在主題引領下,通過對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挖掘作品的異同點,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必將得到提升。以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可設置“時代變革與民族復興\"的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毛澤東、楊成武等革命家的作品時,關注時代背景,把握歷史脈絡,領悟革命先驅“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引導學生比較不同作品的表現手法,如毛澤東散文的鏗鏘有力、楊成武回憶性散文的親切感人,學生必將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更加透徹。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群文閱讀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了廣闊舞臺。例如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在群文閱讀的基礎上,通過梳理不同作品的語言特色,鍛煉了鑒賞評價的能力,也在仿寫、續寫等實踐中提高了語言建構能力;又如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生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歸納、比較、分析等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得以培養;再如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在品味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時,在體驗優美詞句、感悟人生哲理中,必將喚起心靈的共鳴,獲得美的感受。
二、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缺乏整體規劃
部分語文教師對群文閱讀的內涵和要義認識不足,在備課時往往簡單地將教材中一組文章進行拼湊,缺乏必要的整體規劃和宏觀設計。這就導致各篇文章之間缺乏內在的思想聯系,主題不鮮明,重點不突出。學生在閱讀時不能明確閱讀目的,閱讀過程缺乏邏輯性、系統性,難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豐富內涵。
以《沁園春·長沙》《長征》《念奴嬌·昆侖》等詩詞為例,如果教師僅滿足于引導學生賞析每首詩的字詞句,卻沒能以“革命理想”為主線將它們貫穿起來,學生就難以真正領會革命先輩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這種就文解文、孤立施教的做法,無疑背離了群文閱讀的初衷。
(二)教學流于形式,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然而,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仍然延續“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習慣于“一言堂”,過度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群文閱讀成了一種“表演式\"的形式主義。
例如,在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等一組文章時,有的教師不加設疑,長篇累牘地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課堂氣氛一片死寂。殊不知,群文閱讀教學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民主、平等、開放的氛圍中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而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
(三)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探究實效性
群文閱讀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目前不少教師在活動形式的創新上明顯不足,過于依賴傳統的提問、討論等形式,缺乏情境創設和問題探究,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課堂缺乏應有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長征勝利萬歲》時,有的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提問作者是誰,文章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對這種“老生常談\"的提問興趣不大,缺乏探究的熱情。而如果教師能設計一個“重走長征路\"的情境,讓學生分組探討紅軍將士的精神品格,進而思考自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什么力量,教學效果必將大不相同。
(四)評價機制不完善,忽視學生個性化成長
新課改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評價制度,突出評價的激勵性、發展性、多元性。然而,從群文閱讀教學來看,許多教師仍習慣于“是非題\"式的評價,片面強調標準答案,過于注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創造性的表達,缺乏必要的肯定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例如,在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時,有的教師只是機械地考查學生對文章字面內容的掌握,而沒能充分挖掘學生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對香港回歸的獨特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必然下降。可見,不完善的評價機制已成為制約群文閱讀教學的短板,亟待改進。
三、深化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優化教學設計,把握整體性與系統性
教學設計乃群文閱讀成功與否之關鍵。教師應摒棄就文解文、孤立施教的傳統思維模式,基于整本書閱讀的理念,從宏觀視角把握文章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整體規劃與系統設計。
教師需立足教材,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育人目標。以教學第一單元為例,應深刻領會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的文學作品,了解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實踐,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堅定理想信念\"的要求,并以此為綱領貫穿教學全過程。
教師應精心設置閱讀主題,深人挖掘文本深層內涵。群文閱讀須以主題為核心,將一組文章串聯起來,實現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例如,以“民族復興\"為主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時間的縱向維度感悟革命先驅的英雄事跡,從空間的橫向維度體味時代發展的輝煌歷程,進而明確新時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時代責任感。
教學重點應突出,難點需攻克。群文閱讀的重點應放在主題探究、經驗拓展等方面,引導學生在不同作品的比較閱讀中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本質。同時,要充分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理解難點和疑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點撥。如針對學生理解長征精神的難題,可選取一兩個生動的革命故事,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化難為易。
教學環節應環環相扣,形成合力。群文閱讀教學非一日之功,需通盤考慮,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使其前后呼應、相互促進。例如,課前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提出疑問;課中以學生的疑問為切入點展開深入探究;課后則鼓勵學生拓展閱讀,撰寫讀書筆記。如此環環相扣,學生的閱讀興趣定能不斷提升。
(二)創新活動形式,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群文閱讀教學應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營造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勇于表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教師必須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活動形式,最大限度地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
教師應設計開放且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優秀的問題情境應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富有時代氣息和吸引力,能夠觸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身處新時代的歷史潮頭,作為青年學子,你認為自己承載著怎樣的時代重任?你打算如何付諸行動?\"這一問題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凸顯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定能激起學生的強烈反響,促進思維的活躍運轉。
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主題研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這些都是凸顯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活動形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將其分成若干小組,通過頭腦風暴、集體研討等方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分享各自的閱讀體會。在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提升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等核心能力。此外,通過組織紅色經典誦讀、重走長征路體驗、革命舊址探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接受革命傳統熏陶,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三)拓展教育資源,促進學科整合育人
語文學科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群文閱讀教學就是要打破學科壁壘,積極吸收語文學科內外的優質資源,努力實現學科整合育人。
一方面,教師要重視校本資源的開發,走出教材,擴大視野,廣泛搜集相關的經典篇章,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除了教科書選文外,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柳亞子的《黃河大合唱》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將這些延伸閱讀材料引入課堂,學生的閱讀視野必將更加開闊,對“革命”主題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科資源的整合,語文學科與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教學中可以相互借鑒、有機融合。比如,將《沁園春·長沙》與歷史學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可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縱深審視革命先驅的理想追求。將《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與政治學科的“四個自信\"“實現中國夢\"相結合,能幫助學生厘清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的關系。學科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能拓展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完善評價機制,注重個性化閱讀指導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語文教學評價正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在群文閱讀中,需構建一套科學的評價機制,既要重視總結性評價,更要凸顯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以全面考量學生的語文素養,激勵學生自主閱讀、深入閱讀。
首先,需改進閱讀教學的評價內容。傳統閱讀教學評價過于側重結果,忽視了過程,這與新課標的要求相悖。群文閱讀教學的評價應聚焦于學生在主題探究、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現,強調過程性和發展性。具體而言,可將學生的閱讀量、閱讀廣度、思維深度等納入評價體系,同時考查學生的課堂發言、小組合作、同伴互評等方面。這樣多維度、立體化的評價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閱讀實況。
其次,要優化閱讀教學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應力求多樣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等均需得到重視。尤其要注重學生自評,引導學生主動對照學習目標,找出差距、查清不足。在生生互評中,學生可以相互閱讀對方的讀后感、心得體會,這種平等、民主的交流有助于拓寬閱讀視野。在自評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給予點評指導,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學生定將更加明確前行的方向。
四、結語
群文閱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在新課改的指引下,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群文閱讀的豐富內涵,立足學情教情,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拓展資源、改進評價機制的有效策略,努力把群文閱讀打造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這不僅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汗水,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教育工作者應攜手并進,在實踐與探索中推動群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賈薇.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01):29-30.
[2]劉金玲.基于統編教材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3.
[3]黃圣雁.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4(01):54-56.
[4]李銀花.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4(2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