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學研創融合的理論基礎
產學研創融合理論強調將產業發展需求與教育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實踐能力提升、科研素養培育、創新思維拓展等四個維度的融合發展。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產業實踐環境的支撐,高校通過引入企業的技術資源、生產場景、管理經驗,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使其在真實環境中提升職業技能。同時,高校依托科研團隊的優勢,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在此基礎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整個培養過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業精神。瑞士教育體系的成功經驗表明,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應具備通融性、靈活性、雙元性與開放性等特征。在教育過程中,校企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產學研創融合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單一培養方式的局限,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化的育人格局。
二、高校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高校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需立足社會發展需求,著眼于培養滿足新時代產業升級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培養目標定位應突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強調創新思維、實踐操作、科研素養等多維度能力的有機融合。在知識結構方面,應注重專業理論基礎扎實、操作技能精湛、創新意識突出;在能力要素方面,應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專業研究能力。針對不同專業特點,應細化具體培養規格要求,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目標明確。自標定位應體現高等教育特色,既要保持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又要融入高校創新要素,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潛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二)課程體系優化設計
課程體系設計需圍繞培養目標,構建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技能訓練、創新能力培養三大模塊有機結合的課程架構。專業核心課程應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實踐類課程應突出技能訓練,研創類課程應強調創新思維培養。課程設置應加強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融入,動態更新教學內容。在基礎課程模塊中,應強化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在專業課程模塊中,應突出技能訓練實操內容,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拓展課程模塊中,應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課程體系需體現產教融合特征,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案例,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三)教學模式創新升級
教學模式創新應突出工學結合特色,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課堂教學中應采用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踐教學環節應引入企業生產項目,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技能水平。推行產學研創結合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參與企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等項目。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應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開展仿真訓練、實戰演練;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教學,組織企業見習實習,強化學生實踐鍛煉。
(四)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應健全組織保障,完善運行機制,明確責權利關系。學校需主動對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企業應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提供實踐場所、技術指導、就業崗位等支持。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教材、組織教學實踐。引進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指導;組建校企聯合教學團隊,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構建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受益的機制,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三、融能力技能人才培養的實施框架
(一)能力要素分析與整合
在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核心能力要素的分析與整合是構建完整培養體系的基礎。首先,專業技能的培養應聚焦于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工藝應用能力,確保他們熟練掌握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同時,創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提升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則強調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以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此外,管理能力也是現代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綜合素質,應突出項目管理、團隊協作和溝通表達等方面的培養。為了應對產業需求的變化,能力要素需要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相契合。在能力要素的整合過程中,應注重各類能力間的有機融合,避免割裂式培養。通過項目實踐、崗位實習等方式,將不同能力要素融入具體工作場景,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建立能力要素評價體系,對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制訂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強化薄弱能力環節。
(二)多元化實踐平臺搭建
實踐平臺建設應秉承產教融合理念,充分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應著重突出實踐環境的真實性,配備先進的設備設施,并引入企業生產線,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教學實訓與產線的一體化融合。針對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應選擇技術領先、管理規范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并建立實踐基地的準入與退出機制,以確保實踐教學的高質量開展。同時,應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業孵化和成長的場所。
此外,建設科技創新實踐平臺也至關重要,以支持學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為此,需構建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推動數字化實踐教學的發展。在實踐教學管理方面,應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規范實踐教學行為。建立一支實踐指導教師隊伍,配備專職和兼職教師進行指導,并制定實踐教學質量標準,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監控和評價。同時,要注重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編寫實用的實訓指導用書。為確保實踐基地的持續優化和發展,應建立實踐基地動態管理機制,及時進行優化調整,并實施分層次的實踐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三)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貫穿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此,高校需建立完整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構建合理的培養路徑。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開發創新創業專門課程,系統傳授創新思維方法和創業基礎知識。同時,邀請知名企業家定期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分享實戰經驗,傳遞成功案例。其次,定期組織創新創業大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升實踐能力,并設立專項創新創業基金,為優秀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扶持。再次,建立創業孵化中心平臺,配備完善的創業場地和設施條件,組建專業化創新創業導師團隊,選聘優秀企業家擔任指導老師,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此外,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認定辦法,將創新創業實踐納人人才培養方案,設立創新創業信息服務中心,及時發布政策和項自信息,并組織優秀創業項目開展路演活動,促進項目與投資的對接。最后,建立創新創業項目儲備庫,推動優質項目的孵化發展,落實創新創業能力評價制度,強化過程考核管理。
(四)產教深度融合推進
產教融合需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首先,高校要成立專門的產教融合工作領導機構,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根據發展需求制定產教融合實施方案,細化工作目標和任務。其次,建設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效對接,篩選優質企業建立合作項目庫,形成長效合作關系,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落實配套保障措施,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再次,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生產實訓教學活動。定期舉辦產教融合研討交流活動,總結推廣經驗做法;聯合開展技術創新攻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制定產教融合評價考核標準,加強合作質量監管;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引進企業先進設備資源,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最后,組建產教融合戰略聯盟,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臺,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實現合作共贏。
四、培養質量保障與評價
(一)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需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展開。高校應建立健全質量管理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分工,制定并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教學質量信息采集平臺是監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該平臺實現數據的監測與分析。質量監控工作應采取定期檢查、教學督導、專項檢查等多種方式,重點把控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質量評價機制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考核標準,全面反映教學質量狀況,應建立質量信息反饋渠道,形成閉環管理模式。同時,要加強質量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工作水平,確保監控工作的有效開展,制訂質量改進方案,推進整改落實,并建立工作檔案制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多維度評價指標設計
評價指標設計應體現產學研創融合特色,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如建立專業能力評價指標,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制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測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水平;設計實踐能力評價指標,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水平;建立科研能力評價指標,考查學生的科研素養培養效果;完善職業素養評價指標,考核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制訂就業質量評價指標,跟蹤畢業生的就業發展情況;建立企業滿意度評價指標,了解用人單位的評價反饋;設計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考核教師的教學工作成效;建立資源利用評價指標,考察辦學條件的保障情況;制訂管理效能評價指標,考核管理服務工作的質量。應完善評價指標的權重設置,突出重點評價要素,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優化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科學的評價指標設計,全面反映人才培養質量,并建立評價結果應用機制,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三)反饋優化機制構建
反饋優化機制建設需建立多方參與、及時有效的反饋渠道。應建立學生評教制度,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實施教師評學機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企業評價調查,獲取企業的反饋信息;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掌握畢業生的發展狀況和反饋;實施社會評價機制,廣泛征集社會各界的意見。應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做好數據的分析和總結;完善信息反饋渠道,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制定問題整改方案,落實改進提升措施;建立約談制度,針對突出問題進行溝通;實施質量回訪制度,跟蹤整改落實情況;建立質量分析會議制度,定期總結和分析問題。應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整改落實責任,通過反饋優化機制建設,促進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建立督辦制度,確保整改任務的落實;制定工作績效考核辦法,強化工作落實效果。
(四)持續改進路徑規劃
持續改進工作需制訂系統規劃,明確改進方向和目標。應建立質量改進工作機制,落實改進工作責任;制訂年度改進計劃,細化工作任務和措施;實施重點領域整改,突破關鍵環節瓶頸;開展標桿研究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建立改進項目庫,儲備質量提升項目。此外,還應完善改進工作評價,考核改進實施效果;建立改進工作激勵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實施改進示范項目,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建立改進工作檔案,記錄工作開展情況。應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謀劃未來發展方向;完善資源保障機制,支持改進工作的開展;建立改進工作例會制度,定期總結和分析。
五、結語
產學研創融合背景下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在理論研究實踐探索中持續完善。高校應緊跟產業發展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通過構建科學培養體系、完善評價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未來高校應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高素質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趙艷銘.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跨文化教育能力培養研究[J].科教導刊,2024(27):153-155.
[2]段玲玲,馬偉杰,田雪.基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J].管理工程師,2024,29(05):65-69.
[3]朱寶.高校產學研深度融合與校屬企業高質量發展共贏路徑探析[J].科技和產業,2024,24(20):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