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職業教育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培養多樣化技術技能人才的方向,強調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的發布,則進一步加強了國家對學前兒童權益的保障,推動了學前教育向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也明確指出,對幼兒游戲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之一。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游戲指導能力,以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系統培養這些學生的游戲指導力是一項緊迫且重要的任務。
游戲指導貫穿于游戲開展的始終,教師常以觀察者的身份,或以扶持者的角色出現,應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大膽創造、自主探究,以多樣化的形式引導幼兒積累游戲經驗。本研究將“游戲指導力\"界定為教師所具備的科學游戲指導觀念和實際游戲指導能力。前者視游戲為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以幼兒為主體的游戲觀;后者主要包括在游戲前指導幼兒規劃、開展游戲的能力,在游戲中有效干預幼兒游戲的能力(如選擇適當的指導時機、指導形式等),以及在游戲后組織評價的能力。本研究聚焦于 3~6 歲兒童的創造性游戲,包括角色游戲、表演游戲和建構游戲。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針對市五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大三學生展開,共發放問卷290份,回收有效問卷279份,回收率達 96.21% ,調查問卷由研究者精心設計,旨在收集學生對自身創造性游戲指導力的認知和評價。問卷內容涵蓋游戲理解、計劃與組織、觀察與記錄、介人與指導、評價與反思五個維度,并調查了學生獲取和希望改善創造性游戲指導能力的途徑。問卷在正式發放前,曾交予相關專家及少數被調查者審閱,并根據他們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一)游戲本質與特點的理解能力
在對創造性游戲本質與特點的理解上,大部分學生僅淺層掌握了其類型與含義。雖然有 78.85% 的學生能識別創造性游戲的特點,但在實際游戲情境中,只有55.91% 的學生能準確判斷幼兒年齡階段,對幼兒游戲水平的判斷正確率更低,分別為 27.96% 和 39.78% 在評價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行為時,正確率也僅為 39.43% 和59.14%?00 盡管超過 80% 的學生認同創造性游戲的象征性和自由度,但仍有 17.92% 的學生認為教師只需旁觀。這表明學生對創造性游戲的理解不夠深人,缺乏對游戲與幼兒發展關系的全面認識。
(二)游戲計劃與組織能力
在游戲計劃方面, 30.82% 的學生認為開展創造性游戲需要每次都制訂目標, 60.93% 的學生認為只需制訂階段性目標, 7.53% 的學生認為可隨機制訂目標。 60.57% 的學生認為幼兒的前經驗水平非常重要, 34.77% 的學生認為需視游戲主題而定。在游戲組織方面,關于游戲頻率,7.53% 的學生認為應每天開展創造性游戲,而 81.72% 的學生認為每周1至2次足夠。關于游戲時長, 37.28% 的學生認為 10~20 分鐘適宜, 52.69% 的學生認為需 30~ 60分鐘。在引入新的創造性游戲主題的方式上, 80.65% 的學生認為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來確定。調查表明,超過 80% 的學生在意識上尊重幼兒主體性,超過60% 的學生意識到前經驗的重要性。但大多數學生對創造性游戲的頻率和時長認識不足,僅 30% 的學生認為每次都需制定計劃。缺乏游戲的系統計劃和運用靈活性可能會影響游戲活動的開展效果。
(三)游戲觀察與記錄能力
在游戲觀察方面, 74.55% 的學生認為教師應每次進行游戲觀察,而 12.19% 和 12.54% 的學生認為偶爾或按需觀察即可。在觀察方式上, 67.38% 的學生認同輪流觀察、定點觀察和追蹤觀察等方法,但仍有 10.75% 的學生傾向于隨意觀察。結合具體游戲情境,僅 55.2% 的學生能正確選擇觀察方法。
在游戲記錄方式上,多數學生選擇拍照、錄像,其次是使用紙質觀察記錄表,少數學生依賴記憶。盡管多數學生認識到游戲觀察與記錄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表明他們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尚未完全內化。
(四)游戲介入與指導能力
在教師參與游戲的頻率上, 16.13% 的學生認為教師應每次都參與, 34.77% 的學生認為偶爾參與, 24.73% 的學生認為按計劃參與, 24.37% 的學生認為教師無需參與。關于介入指導的時機, 83.15% 的學生認為應在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破壞玩具、遇到困難或尋求幫助時介人, 4.66% 的學生認為教師應無需介入。在介入方式上,僅 45.88% 的學生選擇了合適的介入方式。評價教師在角色游戲、表演游戲、建構游戲中的指導行為的正確率分別為 59.5%65.23%.77.78% 結果表明,超過八成的學生認可教師介入游戲的時機,但不到半數的學生能明確介入的頻率和方式,不到八成的學生明晰合適的指導行為,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教育實踐指導能力。
(五)游戲評價與反思能力
在游戲評價頻率上, 4.61% 的學生認為無需評價,6.91% 的學生認為應偶爾評價, 64.06% 的學生認為應隨機評價, 24.42% 的學生認為應每次都評價。關于評價時機, 5.07% 的學生認為應在游戲中評價, 70.51% 的學生認為應在游戲后評價, 24.42% 的學生認為兩種情況均可。在評價主體上, 73.73% 的學生認為應以幼兒為主,其余23.96%0.92%1.38% 的學生依次認為應以教師、家長、幼兒園管理者評價為主。在評價重點上, 21.66% 以上的學生認為應關注幼兒的新經驗、合作分享、創新解決問題和游戲中的困難,而 78.34% 的學生認為應重點評價游戲技能和方法。調查表明,超過七成的學生理解游戲評價的時機和主體,但不足三成的學生認識到每次評價的重要性,近八成的學生對評價重點認識不清。
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正如學者邱學青所言,思索影響游戲開展和游戲指導的因素時,可以嘗試將游戲放在幼兒園整體教育背景中考察,同理,探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現狀,也應將其置于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游戲指導力培養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傳統、理解與應用能力不足、實習實踐經驗缺乏等。
(一)課程設置較為傳統
課程設置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要考慮課程內容是否全面涵蓋游戲指導理論和實踐技能,如游戲計劃與組織、觀察與記錄、介入與指導、評價與反思等,直接影響學生的游戲指導能力。傳統教學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輔以一些下園實踐環節,但課程結束后缺乏后續的實操檢驗和運用環節,難以保證學生在實操中遇到的困惑能在后續實踐中得到解決。因此,課程內容需要突破傳統框架,系統教授游戲指導知識和技能。其次,教學方法的選擇同樣影響學生的游戲指導力。應充分考慮如何利用教學資源,及時更新幼兒園游戲指導案例,增加自學和實踐環節,根據學生需求引導個性化學習,以提升游戲指導能力。
(二)理解與應用能力不足
首先,部分學生對幼兒游戲發展規律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將書本知識應用于不同年齡特征和游戲情境的能力,無法準確把握幼兒的需求和發展階段特點,從而影響游戲指導效果。其次,學生在游戲指導實踐中應用能力不足,由于實踐經驗較少,難以將理論知識有效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限制了他們的專業成長和游戲指導力的發展,也難以滿足幼兒的需求和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實習實踐經驗不足
實習實踐環節存在諸多限制。首先,實習實踐的時間和機會有限。游戲課程一般安排在特定學期,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實習實踐的時間可能較短。在有限的實踐時間中,又需要學習各個領域的課程,這使得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接觸到的游戲指導場景更少。其次,實習實踐的指導和支持不足。部分實習單位對學生的游戲指導能力培養關注度不夠,導致學生難以及時獲得反饋和指導。最后,實習實踐環境存在差異。不同的實習教學單位在資源供給、幼兒群體特點、教學場地、師資指導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學生在實踐中面臨不同的挑戰。
由此可見,傳統游戲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踐存在局限,學生的游戲指導力水平參差不齊,對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的掌握需進一步加強。但通過有效的教育培養,還是可以充分挖掘和提升學生的潛力與游戲指導能力,為幼兒園游戲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四、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的建議
(一)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創新
課程改革與創新本質上是基于兒童觀、知識觀和教育觀等理念所做出的課程價值再選擇,旨在使課程不斷適應教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針對學生需求和行業趨勢,應優化創新游戲課程設計,以行動研究推動游戲指導力的培育。以創造性游戲為例,可引導學生課前自學理論,課中實踐和課后反思。課中通過多輪的“目標分解一計劃—行動—評價總結\"循環,解決游戲指導的常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一循環的實踐情境,有目的地組織游戲活動。例如,在建構游戲\"我參觀的小學\"中,學生從目標設計到評價全程參與多輪游戲指導,超越了傳統的單線學習模式。此外,應在游戲課程中融入現場教學法、項目式學習、案例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法,結合行動研究,將課堂移至幼兒園,面對真實游戲情境,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意識。同時,評價方式應趨于多樣化,如項目報告、口頭演講、現場實踐指導等,以綜合評估學生的游戲指導力水平。
(二)實踐環節的強化與規范管理
教育實踐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操作能力,還在于通過更為全面和深人的現場實踐培養其綜合教育實踐能力。結合行動研究的實踐導向和參與性特點,可借助園方、社區等多方合作,增加學生在幼兒園等教育機構的循環實踐機會,包括游戲觀摩、指導和評價等。此外,還應加強對實踐環節的規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提高實習單位對學生游戲指導能力的關注度。通過游戲指導維度表,對每個循環階段進行觀察、反饋和評價,確保學生得到有效指導和及時糾正。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三)學生個人的發展與能力培養
理解和應用能力與個人的基礎專業素養密切相關。除了在“有知之境”“有法之境”“有為之境\"“有思之境\"打好認知、理解、應用、綜合的基礎外,更應將其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應鼓勵學生多途徑參與游戲指導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兒童游戲指導講座、組織社區兒童游戲活動、參與幼兒教育志愿服務等,以拓寬學科視野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此外,根據行動研究的實踐導向和效果導向特點,應為準教師提供持續性的專業發展機會,如參與教育研討、工作坊、專家講座等,以更新教學方法和理念。同時,可適當建立教師發展基金,支持教師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進修,及時更新和提升游戲指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五、結語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游戲指導力對其職業發展至關重要。本研究依據學生需求和教育環境,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建議利用行動研究法改進課程設置,通過真實場景和循環實踐提升游戲指導能力。研究受限于樣本范圍,教育策略還需進一步實踐檢驗和調整。總之,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指導力還需教育者、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持續支持。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人民出版社,2015.
[2]邱學青.關于幼兒園游戲指導存在問題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1(12):4-6.
[3]張斌,虞永平.守正與創新:指向中國式學前教育現代化的幼兒園課程改革[J].學前教育研究,2023(06):11-19.
[4」寇文亮,宗樹興.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習教學的拓展[J].學前教育研究,2020(08):81-84.
[5]姬生凱.幼兒教師游戲指導能力提升的四步進階及行為指南[J].基礎教育課程,2023(2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