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資助項目漆畫《千秋雪——巴顏喀拉》歷時一年最終完成時,我站在遠處,看著朱漆與雪色在光線下交織,渾厚與輕盈、繁復與簡潔、粗糲與平整,看似對立的元素已悄然融為一體。
一、自然與精神的對話
《千秋雪——巴顏喀拉》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為題,巴顏喀拉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其北麓和南麓分別為黃河源和長江北源,孕育長江、黃河文明,象征華夏民族同宗同源的文化認同。“千秋雪”既指終年不化的積雪,也象征中華文明傳承的永恒。因此,作品沒有試圖去呈現景物的客觀性,再現那種白雪皚皚的絕世美景,而是以千秋雪為意象、巴顏喀拉為載體,用漆這種古老的東方媒介構造一個蒼莽、雄渾、神圣的意境,探尋這片場域所蘊含的根脈精神。
作品為營造一種恢宏的場域感受,在構圖上采用“高遠法”,以一種仰視的角度展現巴顏喀拉的雄渾延綿;色彩上則以大漆的朱砂作為主調,素髹朱漆的天空和厚重肌理的山巒形成對比,并采用抽象平面化的處理方式增強視覺張力。通過雄渾而簡潔的形式語言和大漆的東方本體色彩,展現這片天地山川所蘊含的生命力和文化精神,以及自然之道永恒無垠的東方審美意境,實現從自然性表現到精神性敘事的突破。
二、物性與敘事的對話
漆畫創作于我,始終是一場與漆材料的角力。大漆是數千年中國漆文化延續的載體,是漆藝術的本性和主要特征之一,漆材料的本體語言表現也成為當代漆藝術家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而如何發掘漆材料更多的表現語言,尋求材料物性與主題敘事的契合,應是當代漆畫中材料語言探索的重點。
在《千秋雪——巴顏喀拉》這種恢宏主題敘事的前提下,我嘗試打破單一的視覺感知維度,讓材料本身成為敘事者:蛋殼鑲嵌的雪山并非刻意模仿真實,而是讓蛋殼天然的龜裂肌理堆塑出積雪的蓬松;那些有意無意形成的漆皺和劃痕、顯露的麻布肌理、未完全覆蓋的漆灰,轉化成雪地風痕與山體裂隙,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引力場,其中的“未完成感”恰恰成為想要傳遞的繪畫情緒性表達。當覆蓋數遍的漆色層被砂紙逐層磨穿,底層埋藏的朱色大漆又如巖漿般滲出,這種“藏與露”的博弈,恰恰形成一種獨特的材料美學和視覺體驗。而材料在堆疊、拖刮后粗糲而原始、生動而樸拙的物性,使作品的主題敘事性和感染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材料語言與主題敘事相互影響、共同表述,物性與敘事之間實現對話和共鳴。
三、傳統與當代的對話
當代漆畫的蓬勃發展,呈現一種既賡續傳統工藝精髓又探索多元創新路徑的發展態勢。《千秋雪——巴顏喀拉》中景的雪坡處理上,那些故意暴露的苧麻胎骨、粗糲而樸拙的漆土漆灰,看似是對傳統漆畫髹飾工藝的背離,實則是傳統漆藝中底胎材料技藝的深度發掘和當代轉譯,是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下的藝術重構。
中國漆藝術千文萬華、百技千工,其中底胎制作技藝是傳統漆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黃成《髹飾錄》中“質法”章有對“骨、肉、筋、皮”的講解,詳細記載制骨、打底、裱板、做灰等底胎制作技藝,涉及磚、瓷、泥、炭、麻、布、絹、紙等漆材料。將傳統漆藝底胎材料工藝發掘,轉換成為當代漆畫的表現語言,既是對漢代夾纻技藝的致意,也是對傳統工藝的轉譯。畫面中白雪皚皚的并非自然之雪,而是漆藝千年傳承的純粹;暮色籠罩的亦非山野,而是傳統工藝在當代轉型中的沉思。
四、結語
《千秋雪——巴顏喀拉》不僅僅是一件風景作品,而是漆與雪的對話,是材料物性與主題敘事的共鳴,是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的轉譯,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根脈精神的詮釋。當我駐足畫前,不自覺地觸摸朱漆的溫潤和蛋殼的斑駁時,我知道這場自然永恒與文明傳承的對話,將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