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邯鄲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w2023393)
摘要:河北邯鄲作為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依托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等資源稟賦,邯鄲通過推動資源開發、景區建設與品牌塑造,紅色旅游取得階段性成果。文章立足邯鄲紅色旅游發展實際,從資源稟賦與融合發展視角切入,系統分析其紅色資源開發優勢、創新實踐與政策機遇。針對紅色資源面臨資源整合不足、業態融合滯后、品牌影響力薄弱等現實挑戰,提出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業態融合、強化國際傳播等優化路徑與發展策略,為推動邯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邯鄲;旅游圈;紅色文化;挑戰;對策
一、邯鄲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概述
邯鄲是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核心區,通過系統性整合革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構建紅色文化傳承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創新模式,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具有示范價值的實踐樣本。目前,邯鄲已建立包含388處不可移動紅色革命資源的保護體系,包括文物遺存304處、歷史建筑39處、烈士紀念設施45處,并系統整理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及實物63件(套)。[1]重點打造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舊址三大國家級紅色經典旅游景區。同時依托太行紅河谷文化旅游經濟帶的戰略引擎作用,推動革命遺址保護性開發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成功培育峰峰礦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紅色記憶小鎮等新型文旅載體,實現紅色旅游與鄉村經濟、研學教育、生態康養等業態的跨界融合。
邯鄲紅色旅游通過空間整合、技術賦能與價值轉化三重創新路徑,形成具有范式意義的紅色文旅發展體系,為革命老區特色城鎮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發展范式。數據顯示,2016—2019年,當地紅色旅游累計接待游客1368萬人次,形成旅游綜合收入253萬元,帶動景區投資2.008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98個。盡管2020年后受疫情影響出現階段性波動,但通過創新業態融合與產品升級,2023年實現旅游接待量8544.3萬人次,同比增幅達158.3 %,旅游總收入突破千億大關至1032.5億元,增長率高達227.1 %。[2]其中,涉縣在2024年前十月已實現735.51萬人次接待量及107.79億元旅游收入,分別保持12.56 %和9.82 %的穩健增長。[3]據預測,至2025年,邯鄲市文旅綜合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對區域生產總值貢獻率將超過12 %。
二、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優勢條件分析
旅游圈是區域旅游協作的高級形態,是未來旅游經濟發展新風向,本質上是對區域旅游資源的價值重構。[4]根據《邯鄲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及邯鄲市“532”產業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要求,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建設應致力于實施以太行山紅河谷為核心區域輻射全域的發展戰略[5],通過系統整合紅色資源與產業要素,形成“全域聯動+產業聚合+品牌驅動”的綜合性發展體系,旨在打造高質量紅色文旅產業集群,推動區域旅游經濟向深度融合發展轉型升級。
(一)資源稟賦的獨特優勢
1.紅色資源密集度高
邯鄲擁有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納入“30條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其中,涉縣曾是晉冀魯豫邊區110多個黨政軍機關的駐扎地,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聞機構的前身均在此設立臨時總部,同時擁有46處革命文物遺址及200余位開國將領的成長印記,資源密集度與完整性國內罕見。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完整保留抗戰時期的指揮體系與軍民共建場景。此外,邯鄲戰役、響堂鋪伏擊戰等34個經典戰例的實景化展示,形成不可復制的資源競爭優勢。
2.區位與交通優勢顯著
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交通要沖,區位優勢顯而易見。太行山紅河谷旅游圈通過青蘭高速、京廣高鐵串聯周邊景區,形成跨省聯動的“大紅色旅游走廊”,不僅極大地縮短邯鄲與北京、鄭州等城市的時空距離,覆蓋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核心客源市場,為促進區域間的交流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歷史文化與紅色基因的深度融合
邯鄲是擁有8000多年文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既是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華成語典故的重要源泉,如“圍魏救趙”“毛遂自薦”等300余條經典成語在此誕生。成語典故所蘊含的忠誠、擔當等精神內核,與紅色文化中的價值理念深度契合、相得益彰,為邯鄲的紅色旅游注入了獨特的歷史縱深感。
(二)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
1.業態多元化發展
邯鄲市紅色旅游在文旅融合方面通過“紅色+”模式,實現產業鏈的拓展與深化。“紅色+生態”策略將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等重要歷史遺址與京娘湖、七步溝等自然景觀巧妙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紅綠交織”復合型旅游產品;“紅色+非遺”則將涉縣媧皇宮民俗展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融入紅色旅游體驗;“紅色+科技”如AR導覽、VR場景模擬等高科技手段的試點使用,顯著提升游客互動體驗,使歷史故事更加生動鮮活。
2.區域協同與品牌共建
為優化整合區域內旅游資源,邯鄲與山西武鄉八路軍文化園、河南紅旗渠等地合作,共同打造“紅色金三角”,還聯合推出以“太行抗戰烽火線”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實現客源與市場的共享。此外,還組織“尋小平同志足跡”跨區域活動,深入挖掘歷史人物的故事,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往探索。
3.政策賦能與社區參與
邯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旅游事業,并將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革命遺址的保護。圍繞“劉鄧大軍誕生地”等主題IP培育項目,形成顯著的政策疊加優勢。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如通過經營民宿、制作手工藝品等方式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涉縣王金莊村依托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成功發展出一系列特色民宿集群,推動經濟發展。
三、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資源整合度低與協同效應不足
邯鄲雖擁有多處紅色旅游資源,但資源分散,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資源整合與協同效應的不足,未形成有機串聯的旅游線路。
另外,紅色景區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和管理部門,導致跨部門、跨區域的資源整合面臨諸多障礙。比如太行山紅河谷、鄴城、東太行景區等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景點未能形成有效的統一運營機制,這種分散管理的狀態削弱了整體旅游資源的競爭力與吸引力。
(二)生態與文旅融合的潛力未釋放,產業鏈延伸有待加強
邯鄲市紅色旅游產業收入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依賴門票銷售及基礎性文創產品,高附加值業態發展明顯滯后。其在“紅色+影視”“紅色+研學”等領域的探索仍處初步階段,生態資源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亦停留于表層觀光,尚未形成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深度體驗項目。
(三)區域競爭與品牌建設不足
河北省內的紅色旅游景點目前存在同質化競爭的現象,如西柏坡、冉莊等已形成“頭部效應”,而邯鄲的紅色資源因缺乏差異化敘事,如未突出“晉冀魯豫邊區首府”等獨特性,陷入同質化競爭。其紅色資源與趙文化、成語文化融合不足,導致文化識別度弱于“紅色圣地+教育研學”整合模式的競品。品牌建設方面,國際傳播乏力:盡管擁有冀南山底村抗日地道遺址[6]、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資源,但其國際旅游影響力與河北省內冉莊、西柏坡等知名景區仍存在顯著差距。邯鄲在參與國內外旅游展會、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等方面顯得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多渠道、多層次的宣傳策略,導致同類項目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另外,景區設施水平與國際標準仍有差距,如多語言導覽、國際游客服務中心等尚未普及。[7]
(四)基礎設施與服務配套的短板
邯鄲旅游產業在基礎設施與服務質量上面臨多重制約:1.交通短板阻礙區域聯動。部分4A級景區存在二級公路覆蓋不全、自駕游標識系統模糊等問題,跨區域交通協同尤為薄弱。2.服務配套與產品創新不足。高端住宿與特色餐飲供給失衡問題突出,景區周邊缺乏精品酒店集群,難以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3.旅游專業化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導游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深度解讀能力,講解內容機械化、同質化嚴重,多語言導覽系統、國際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覆蓋率低,與國際標準存在代差。
四、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建設優化策略
為突破發展瓶頸,須構建“資源整合—產業升級—品牌塑造—服務提質”四維協同體系,具體優化路徑如下:
(一)強化區域協同機制與地區資源整合
強化跨區域協同機制,成立晉冀魯豫紅色旅游聯盟,統籌邯鄲、長治、安陽等地的資源開發,聯合打造“太行山紅色走廊”跨省旅游線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區域間景區聯動、線路共推、營銷協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區域間的協同發展。
深度整合優化本地紅色資源:涉縣以“紅色旅游”為主體、“根祖旅游”“山水旅游”為兩翼、清漳河為軸,建成覆蓋全縣的全域旅游景區體系,通過紅色記憶小鎮、旅游大道串聯30處特色建筑;大名縣積極整合全縣紅色遺址遺跡、紅色展館、紅色教育基地等資源,開發“紅色 + 研學 + 黨建”復合產品,形成紅色教育矩陣。這些措施都極大促進了當地紅色旅游的發展。
(二)延伸紅色旅游產業鏈條,培育高附加值業態
在紅色旅游產業鏈延伸發展中,一是要創新“紅色+”融合模式:積極探索并實施“紅色+影視”“紅色+體育”等多種業態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拍攝紀錄片,建立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舉辦太行山紅色馬拉松賽事、軍事主題拓展訓練等體驗項目,開發AR戰場還原、VR地道戰模擬等數字化互動產品,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吸引力;二是要構建特色產品體系:打造“重走劉鄧路”研學品牌,設計三日深度體驗線路;推出“革命年代飲食體驗”主題餐飲,將涉縣飲食文化升級為沉浸式消費場景;開發磁州窯紅色文創、黑陶非遺手作等高端衍生品等。
(三)實施差異化品牌戰略
建立核心IP識別系統。針對同質化競爭問題,邯鄲可以借鑒正定“古城+影視IP”的模式,打造差異化IP。圍繞“劉鄧大軍的搖籃”核心主題,設計“重走劉鄧路”研學旅行品牌;聯動“成語之源”“太極圣地”,形成文化IP矩陣;構建視覺識別體系,統一景區標識、宣傳標語、文創產品設計風格等。
創新立體化營銷網絡。國內推廣上,秉持“區域聯動、景區互動、資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場共拓、信息互通”理念,強化聯合營銷,發揮京晉冀豫接壤區太行山文旅資源聯合共享機制。國際推廣上,拓展國際傳播渠道,利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推廣VR導覽體驗及多語種解說服務;舉辦國際紅色文旅論壇,邀請來自東南亞及歐美地區研學旅行群體參與紅色研學活動,擴大國際影響力。
(四)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措施
基礎設施升級計劃上,建設智慧旅游平臺,聚焦適老化、適兒化及無障礙改造,推進3A級旅游廁所等公共設施升級;在太行山旅游經濟帶沿線打造紅色主題步道、騎行道與風景道,實施道路設施紅色文化主題化設計與智能化升級。[8]同步構建全域智慧旅游平臺,整合景區預約、多語種導覽、交通接駁等核心功能,形成“一鍵通達”服務矩陣。服務標準化建設上,實施“紅色人才振興計劃”,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培養具有深厚學術背景的導游隊伍,開設“紅色解說員認證體系”;邀請黨史專家參與編寫解說詞,確保歷史敘述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制定《紅色景區服務標準》,規范多語種服務、無障礙設施、應急醫療等,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五、結語
邯鄲紅色文化旅游圈的建設,須在深化區域協同、創新業態融合、實施差異化品牌戰略、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措施上實現質效突破,推動邯鄲從“革命老區”向“國家級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躍遷,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參考文獻:
[1]張延珍.新時代背景下涉縣紅色旅游發展路徑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3:22.
[2]邯鄲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邯鄲調查隊.邯鄲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3-11].https://www.hd.gov.cn/hdzfxxgk/gszbm/auto23694/202403/t20240322_2029056.html.
[3]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2024年度工作總結及2025年度工作計劃[EB/OL].[2024-12-19].http://www.shexian.gov.cn/sxxxgk/bmxx/zfxt/xwhgdhlyj/202412/t20241219_2088222.html.
[4]顏飛,李偉,孫晶,等.基于旅游流視角的麗江大理旅游競合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6):235-237.
[5]朱衛芳,劉伯康.邯鄲市全域旅游建設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研究[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4):27-29+41.
[6]王丹丹.古稀老人帶你重溫“地道戰”[N].邯鄲晚報,2023-11-13(003).
[7]張英穎.加快建設彰顯魅力享譽中外的旅游強市[N].邯鄲日,2023-01-03(001).
[8]張延珍.新時代背景下涉縣紅色旅游發展路徑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3:44.
作者簡介:
胡苗(1986—),女,漢族,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馬杰(1983—),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