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藍印花布數字化傳播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總結當前藍印花布文化數字化傳播的主要問題,包括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傳播交互性不足、傳播產品用戶體驗不佳、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度不足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積極拓展數字化傳播形式,開發具備高交互性的數字化新媒體產品,并利用三維建模、AR、VR等技術提升用戶參與感,結合設計心理學優化用戶體驗,用現代主義設計語言對傳統藍印花進行數字化改造的方法,進而推動傳統藍印花文化在數字化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關鍵詞:藍印花布;數字化傳播;方法
藍印花布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印染制品,曾廣泛流行于浙江、江蘇、湖南等地(見圖)。2006年以來,江蘇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湖南邵陽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浙江桐鄉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藍印花布承載著中國人的智慧和情感,富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藍印花布,又稱靛藍花布、藥斑布、澆花布等。它利用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工藝制成,可以制作出被面、床單、桌布、包袱、枕巾、頭巾、帳檐、腰帶、圍裙、椅巾、肚兜、窗簾、門簾等常見的生活用品。
藍印花布獨特的生產工藝、淳樸自然而又絢麗多姿的藍白圖案,以及它在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共同構成了中國特有的藍印花布文化。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藍印花布的生存環境也發生改變,其傳承面臨危機。在當下及未來的數字化浪潮中,對藍印花布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傳播是使其傳承下去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一、藍印花布文化數字化傳播現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藍印花布文化的傳播方式以傳統模式為主。例如:藍印花工藝的傳承主要依賴師徒傳承,傳播效率較低;藍印花布文化的推廣主要依靠相關書籍的出版、藍印花實體展館的展出,受時空的影響較大。
信息技術革命后,人們開始注重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但大部分還停留在采訪、文字記錄、拍攝、建立非遺辦公室等相對傳統的方式。[1]不過近些年隨著數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不斷變化,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也積極作出改變。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始終處于探索的前沿,他于2020年8月注冊“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不定期發布相關消息,并推廣自己擁有30多年歷史的藍印花文化品牌“元新藍”。吳元新還于2020年2月開通抖音號“元新藍 藍印花布”,截至2025年2月已發布視頻作品133條,但總體來說,這些傳播作品的社會關注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閱讀藍印花布數字傳播的相關文獻、參觀藍印花布數字展館、訪問線上非遺網站、查詢手機App商店、訪問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體及抖音、bilibili網站等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等方式,我們對當前國內的藍印花布數字化傳播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目前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還存在著以下不足:
1.數字化傳播形式較為單一
在當下,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渠道尚未能充分開發。根據調查統計,目前與藍印花布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總數僅為個位數,其中包括一個南通藍印花博物館的官方賬號、兩個企業賬號以及數個個人賬號,而且公眾號上的文章偏少。在短視頻平臺上,與藍印花布文化傳播有關的視頻號數量較少,而且粉絲量不多。在App Store上,尚未有專門傳播藍印花布文化的應用。
此外,鮮有與藍印花布文化有關的H5作品;未找到與藍印花布有關的微信表情包作品。近兩年AI興起,因此將人工智能與藍印花布文化的傳播結合起來,也是一種新的嘗試,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與運用也很少。
2.數字化傳播的交互性不足
盡管有一部分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通過微信公眾號和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但整體來說,目前藍印花布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數量少、受眾面較小。這些公眾號的傳播內容有限且更新頻率較低,導致用戶在與內容互動時缺乏積極性。而且當前的數字化產品往往采用單向傳播模式,用戶只能被動接受信息,缺乏評論、分享或參與創作等互動功能。缺乏互動的傳播方式使得用戶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孤立,難以激發他們的參與感和興趣。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參與互動和分享。[2]
3.數字化傳播的用戶體驗有待提高
現有的數字化產品在界面設計、操作流程和趣味性方面未能滿足用戶需求,嚴重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許多藍印花布相關數字產品的界面設計較為簡單且缺乏美感,操作流程復雜,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到困惑和沮喪。這些產品在趣味性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使他們在瀏覽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App、H5、微信表情包等數字化作品在傳播的交互性、趣味性上更有優勢,但據觀察,與藍印花布有關的這類產品目前極為缺乏。
4.數字化傳播中傳統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度不足
藍印花布作為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不足,導致其文化價值未能充分展現。
盡管目前的學術研究對藍印花布的紋樣、色彩和審美價值進行探討,但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傳統領域,而對于如何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在中國知網、萬方等學術數據庫中,與藍印花布數字化相關的研究數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紋樣的數字化采集和技術層面的探索上,缺乏對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藝術融合的深入分析。這種審美融合度不足的問題,不僅限制藍印花布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也影響其在年輕人中的接受度和認同感。傳統藍印花布雖具有豐富的圖案和色彩,但在現代產品設計中,這些元素往往被簡化或忽視,未能有效融入現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因此,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還有待擴展和深入。
二、藍印花布文化數字化傳播方法
1.積極拓展數字化傳播形式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傳播方式也隨之不斷拓展,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也應緊跟時代潮流。除了微信公眾號、微博號,還可以使用視頻號對藍印花布文化進行推廣。在視頻號中,可以利用短視頻,也可以利用直播來進行文化推廣。
微信表情包作為一種使用率非常高的傳播產品,也可以有效利用起來。使用與藍印花布有關的元素制作表情包,尤其是使用率高的表情,從而讓人們對藍印花進一步了解并喜愛。[3]
打造虛擬化的藍印花布代言人,進行藍印花布的IP化開發。近年來,App和H5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數字化信息傳達方式。可以開發生動有趣、交互性強的介紹藍印花文化的App和H5作品,宣傳推廣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裝飾紋樣、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知識。
利用紀錄片、動畫短片、微電影的方式來進行藍印花布的文化推廣,如講述藍印花布的歷史等。
可以將人工智能(AI)與藍印花布文化的傳播結合起來,開展圖案生成、傳播創意生成等工作,讓人工智能為藍印花布文化的傳播賦能。
另外,利用電商平臺也是推動藍印花布商業化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讓更多人更加便捷地使用藍印花的相關產品。
2.提升數字化產品的交互性
在上述數字化傳播方式中,App、H5等社交產品是具有高交互性的數字產品。如微信、微博、抖音等App都有很強的交互性,而且可以在產品中有意識地增加互動功能。
比如在H5和非遺推廣類App產品中,可以設計相關的互動類游戲。如藍印花布的穿搭游戲、將藍印花布工藝流程設計成闖關游戲等,讓用戶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藍印花布文化。
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產品中,我們可以通過在線問答、線上投票、社交分享等方式鼓勵用戶參與討論和創作。還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設置話題挑戰,讓用戶分享他們對藍印花布的理解、創意作品或個人故事。如設置與藍印花布相關的挑戰賽,鼓勵用戶上傳自制的藍印花布作品等。不僅能提高用戶的參與度,還能擴大文化傳播的范圍。
此外,還可以進行線上與線下的聯動,如在線上發布主題及預約、線下進行藍印花布的創作體驗等。[4]
為了有效提升藍印花布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效果,還可以在數字產品中利用三維建模、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及AI等先進技術,創造出沉浸式體驗,從而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互動體驗。通過AR技術,用戶可以使用智能手機掃描藍印花布的圖案,實時看到這些傳統紋樣在自己家居環境中如何呈現,甚至可以通過應用程序將這些圖案應用到虛擬服裝或家居產品上。這種互動不僅能加深用戶對文化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通過上述舉措,可以有效提升用戶對藍印花布文化的認知和熱情,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3.優化用戶體驗
優化藍印花布文化數字產品的用戶體驗,是提升其吸引力的重要環節。可以結合設計心理學知識,從視覺效果、操作流暢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入手,以顯著提高產品的用戶友好度。
從市場心理學角度,可以進行深入的用戶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式收集關于用戶偏好和需求的數據,以構建準確的用戶畫像。這樣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地理解目標受眾,從而制定更符合他們需求的設計方案。
在數字產品的界面設計方面,富有美感和使用便捷的界面能讓用戶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界面設計師應遵循簡潔明了的原則,以減少用戶在操作過程中的認知負荷。采用清晰的導航結構和直觀的按鈕布局,使用戶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運用色彩心理學原理選擇合適的色彩方案,以有效引導用戶情緒,提升整體體驗,并使用溫暖而明亮的色調來傳達藍印花布文化的活力與傳統美感。設置反饋機制,讓用戶在完成某些操作后獲得即時反饋,以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從而提高使用滿意度。當用戶完成一次在線投票或分享內容后,彈出感謝提示或小獎勵。這些細節都能顯著提升用戶體驗。
此外,提升數字產品的趣味性也可以讓用戶有更良好的體驗,如游戲的設置、可愛數字形象的設計等都可以讓數字產品更有趣。
4.促進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為了使藍印花布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需要對其傳統紋樣進行數字化再創作,并通過現代主義設計語言提煉傳統元素,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為此,可以考慮現代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展跨界合作,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邀請年輕設計師參與藍印花布產品的設計,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服裝、家居用品等領域,使其更具市場吸引力。還可以通過舉辦線上線下結合的藝術展覽,展示這些新創作的作品,讓公眾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之美。在此過程中,應重視社交媒體平臺的作用,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創作過程和成品,提高公眾對藍印花布文化的關注度和參與感。制作系列短視頻,記錄設計師與工匠們攜手再創作傳統紋樣的過程,并通過社交平臺進行推廣,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到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中來。
三、結語
本研究對藍印花布文化在數字化傳播中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揭示當前傳播方式的不足之處,包括數字化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交互性不足、用戶體驗不佳以及傳統與現代審美融合度不足等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首先,積極拓展數字化傳播形式;其次,開發具有高交互性的數字化新媒體產品,并利用三維建模、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等先進技術,以有效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和互動體驗。此外,優化用戶體驗是提升用戶滿意度和留存率的關鍵,結合設計心理學知識,從視覺效果和操作流暢性等方面入手,將有助于吸引更多用戶關注藍印花布文化。最后,促進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通過跨界合作和數字化再創作,不僅能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還能增強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談國新,何琪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研究現狀、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理論月刊,2021(09):87-94.
[2]王雨禾.非遺的數字化傳播研究——以扎染工藝為例[J].天工,2025(02):79-81.
[3]魯雯,歐達,雅柔.基于體感技術的鳳凰藍印花布互動游戲設計[J].包裝工程,2022,43(04):182-188.
[4]陳珊,梁惠娥,吳萍.江蘇傳統藍印花布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索[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09):16-19.
作者簡介:
郭亞函(2005—),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通訊作者簡介:
龐小敏(1977—),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