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孔廟是祭祀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廟宇。在世界眾多祭祀孔子的廟宇中,曲阜孔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文章從曲阜孔廟的創始、發展歷程及帝王祭祀孔子等角度,探索曲阜孔廟在戰漢時期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曲阜;孔廟;祭祀
孔廟作為曲阜市孔子博物院的主體建筑之一,是祭祀孔子的廟宇,也稱文廟、夫子廟或先師廟。在中國現存的古代廟宇中,曲阜孔廟作為專祀孔子的廟宇,其建筑規模之宏大、等級之森嚴、氣勢之雄偉、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圖1)。“孔廟作為一種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筑,已從曲阜一地發展到全國,最多時達2000余座,并延展至越南、日本、朝鮮半島。”[1]因此,孔廟成為中國分布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而曲阜孔廟則是所有孔廟的祖廟。1961年、1994年,曲阜孔廟先后被國務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廟建筑強調其莊重威嚴,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形成九進院落之規模,共有殿、閣、門、坊、亭、堂100多座共400余間,中軸對稱,氣氛森嚴,完全享受帝王宮殿之規格。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盡管朝代有更迭,但歷代帝王親自到曲阜孔廟拜謁,或臨雍釋奠,或遣官祭告,興建、修葺孔廟,都是朝廷重典,可見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對孔子后裔的優渥。曲阜孔廟因戰爭或社會動蕩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或擱置,但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增修,沒有因時代變遷而受到太大影響,終究成為一座神圣的歷史文化圣殿。
一、戰國時期的孔廟
《孔氏祖庭廣記》記載:“魯哀公十七年立廟于舊宅,守陵廟百戶。”由此可知,孔廟始建于魯哀公十七年(前478),起初以孔子所居故宅立為廟。孔子去世后,魯哀公對其住過的草堂進行改建,將他生前穿過的衣服、坐過的車、看過的書、彈過的琴放置在屋內供桌上進行祭祀,并親寫祭文哀悼孔子,因此魯哀公對孔子的吊唁就成為“國吊”,原始的“孔廟”就這樣形成了。孔子去世后的第三年,眾弟子守墓盡孝,按照喪禮制度,三年已過,守墓弟子先后離去。孔子弟子中優秀的學生被其他諸侯國委以重用,如子夏到魏國,被魏文侯聘為老師;曾參被齊國聘為卿相,未就被楚國聘為上卿……多數弟子通過傳播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各諸侯國重用。一時間社會上出現“儒分八派,私學興起”的局面,一些人看到孔子的弟子在社會中被重用,羨慕至極,便冒充孔子弟子到處游說講學。他們為給自己正名,還定期到孔子草廟進行祭拜。正因如此,孔子草廟嶄新如初,祭祀的人絡繹不絕,祭祀禮器也相繼增多。儒家后世門生認為,對孔子的尊崇應該首當體現在祭祀禮儀上,對孔子草廟進行維修管理,祭祀也從未終止過,因此孔子草廟始終經久不衰。
孔子草廟經歷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魯國滅亡后,孔子廟堂一直由孔子后裔及曲阜儒生管理,祭祀規模雖不如以往,但仍按時節祭祀,使得煙火不斷,足見世人對孔子的尊崇。
二、秦朝時期的孔廟
秦滅六國后,廣招名儒。《史記》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這是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事件發生前至泰山封禪的記載。他在李斯的陪同下,到泰山封禪,途經曲阜,觀瞻孔子草廟,召集曲阜儒生商討國事并問及古代封禪禮儀,隨后登頂泰山設壇祭天。這次封禪使秦始皇滋生長生不老的心態,一些巫術之士為求顯赫、謀生計,趁機煉制丹藥獻于秦始皇。而后秦始皇命人出行尋仙求藥,耗費巨資,均無果。他為了長生不老之計,相信巫術冒儒之輩能弄到長生不老丹藥之言而受騙,遭正統儒生誹議,加上“郡縣制”又遭儒生反對。基于這種情況,在李斯的參奏下,秦始皇認為這些事件的發生皆為儒生所為,便下令將《秦記》之外的列國史記以及儒家的《詩》《書》等全部焚燒,并先后將400多名儒生坑于咸陽,史稱“焚書坑儒”。隨后秦始皇下令將全國的孔子草廟拆除,孔子九代孫孔鮒認為“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冒死將孔子草廟中的祭器及孔子生前的用具掩藏起來,并將《論語》《尚書》《禮記》《孝經》等書籍藏于宅中墻壁內,從而沒有遭到破壞,“魯壁藏書”(圖2)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
三、西漢時期的孔廟
由于孔子草廟在秦朝遭到破壞,其間又遭遇洪水浸入,草廟周圍形成數條河流,凡遇大雨之時,河水就會漲入草廟。偶有儒生拜祭孔子,卻因“焚書坑儒”事件的發生而無力修建。劉邦攻下咸陽之后,孔子后裔及曲阜當地儒生見秦亡已成定局,便在孔子草廟舊址上進行重新修建,把廟基用磚鞏固加高,用瓦壓頂,從而防止洪水再次浸漫,并將收藏孔子生前的用具及書籍重新搬進草廟中進行祭祀。孔子后裔及儒生按時到草廟進行祭祀,從而恢復孔子草廟以往門庭若市的景象。
西漢政權建立后,劉邦吸取秦朝滅亡原因,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廣泛求賢,采用叔孫通謀略,強化孔子思想,編制嚴格的“尊君親王”禮制,使得西漢初期漢室君臣關系迅速扭轉。《漢書·高帝紀》記載:“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祠孔子。”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親至曲阜用“太牢”祭拜孔子,并接見孔子后裔及當地儒生,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受漢祿。《漢書·郊祀志》記載,只有帝王在祭社稷、祭天地時才用“太牢”三牲,可見劉邦用當時最高的祭祀規格祭拜孔子,并將祭孔禮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為第一個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古代帝王,漢高祖劉邦開啟帝王祭孔、尊孔的新篇章,將儒家思想推到歷史政治舞臺之上,開歷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之策為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提供保障、奠定基礎,使得全國當時儒生遍地,國學、太學皆以儒學為正宗,司馬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司馬遷對孔子的贊譽,他親自到孔子故里居住數月,了解孔子生前的有關事跡,目睹孔子廟堂祭祀的場面,對儒家思想進行深入了解,并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進行詳細敘述。西漢時期曲阜孔廟一直保護得很好,秦磚漢瓦用在孔子廟堂之上,規模也隨之擴大。從漢高祖以太牢祭祀孔子,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再由漢平帝將孔子封為“褒成宣尼公”,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主導地位。
四、東漢時期的孔廟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總結西漢治國經驗,實行儒家思想治國,并于公元29年到曲阜,命大司空宋弘以“太牢”三牲祭祀孔子。《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冬十月,還,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劉秀在曲阜期間,不斷向隨從官員講釋孔子的仁禮思想,啟教官員,借孔子的儒家思想加強統治、治國定綱常,在洛陽辦太學、重用儒生,為東漢初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后,漢明帝、漢章帝、漢安帝先后親至曲阜孔廟祭祀孔子,尤以漢章帝劉炟親祀孔子最為隆重。漢元和二年(85),漢章帝到曲阜孔廟祭祀孔子,文武百官緊隨皇帝祭拜,鳴樂起舞。漢章帝親自主持,率先行三叩禮,用“太牢”祭祀,群臣盡顯禮儀風范,使此次祭孔比光武帝、明帝時期更加隆重,同時賜孔廟五件祭祀禮器。清乾隆甲午年(1774)新修《曲阜縣志》圣化堂版卷十圖考第二之八記載:“謹按闕里孔子廟舊陳漢章帝所留五尊,曰太尊以陶為之,素質無款識,曰犧尊、曰象尊、曰山尊、曰雷尊皆銅質有篆文識漢元和二年鑄,與太尊共一案……”現存“漢五供”為象尊、犧尊、雷紋尊、山紋尊、太尊。除太尊為漢代之物外,其他皆為元代所造,因器上鑄有銘文“漢元和二年造孔子廟祭器”,故因襲舊稱仍與太尊一并稱為“漢五供”(圖3)。
由于東漢初期四位皇帝尊孔子思想為治國綱常,親至曲阜祭祀孔子并頒賜祭祀禮器于孔廟以示虔誠,曲阜孔廟的建筑規模也日漸擴大。光武帝祭孔之后,地方郡縣參奏將孔子草堂及配套存放祭器的房屋,全部改用瓦頂防止風雨侵蝕,墻壁用磚砌壘,祭臺重新翻筑,將孔子廟堂加寬加大。自漢安帝之后,直到東漢末年,再無帝王親至曲阜孔廟祭祀孔子,但漢王室對曲阜孔廟的維護、修建卻從未間斷過,地方郡縣及孔子后裔對曲阜孔子廟堂的日常維護、管理、修建及制造祭祀禮器都由朝廷撥付錢糧。
東漢永興元年(153),魯國國相乙瑛上奏朝廷,請求孔子廟設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負責孔廟管理,掌管祭祀禮器等相關事宜,要求年齡在40歲以上且懂禮樂、知詩書,選任孔子十九世孫孔龢為百石卒史,后刻碑記之,名為“乙瑛碑”(圖4)。該碑通高198厘米,原存于曲阜孔廟同文門下,后移存曲阜市漢魏碑刻陳列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東漢永壽二年(156),魯相韓敕上奏朝廷頒賜禮器,用于祀孔,同時號召百官、士大夫籌資相助整修孔廟,后刻碑記之,名為“禮器碑”(圖5)。該碑通高173厘米,碑文詳細記載魯相韓敕優免孔子舅族顏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發、造孔廟禮器、修孔家宅廟、制作兩車的功績,兩側滿刻捐款人姓名、錢數。從碑文記載可見當時人們擁戴孔子,碑原存孔廟同文門下,后移存曲阜市漢魏碑刻陳列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公元169年,魯相史晨上奏朝廷請求重視孔廟的祭祀,獲準后于曲阜孔廟祭祀孔子,后刻碑記述史晨到任拜孔廟而奏請出王家谷后祭祀孔子、維修孔廟、保護孔子遺跡之事,名為“史晨碑”(圖6)。該碑通高207厘米,前碑記述魯相史晨與長史李謙奏請尚書關于孔廟“春秋行禮”的奏文,后碑記述史晨到任后祭祀拜孔,自以俸錢拜謁孔子,并出公家費用承祀孔子,修墻飾屋、疏通溝渠、植行道樹等事跡。該碑原存曲阜孔廟同文門下,后移存曲阜市漢魏碑刻陳列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被譽為“孔廟三碑”,通過碑文記載,足以說明東漢時期尊孔崇儒風氣之盛、帝王對儒家思想的重視,將孔子思想充分運用到治國策略之中。
五、結語
曲阜孔廟是中國歷代尊孔崇儒的產物,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產生深刻影響的歷史見證。從“故宅三間”到清代完成現存的規模,沿襲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文化傳承,負載著逝去歲月的政治、經濟、文化。因此,曲阜孔廟不僅記錄中國古代祭祀孔子的延綿歷史,還見證中國古代眾多朝代的興旺與衰敗,承載祭祀文化的規格,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孔德平.曲阜孔廟孔林孔府[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7.
作者簡介:
楊曉達(1987—),男,漢族,山東曲阜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管理與鑒定,博物館陳列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