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史的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的藝術變革都伴隨著不同藝術風格和觀念的碰撞與融合。石齊繪畫中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的結合,打破傳統繪畫風格之間的界限,為藝術史提供新的研究案例和視角。文章旨在深入剖析石齊繪畫中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相融合的藝術特色、創作手法及文化內涵,揭示其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石齊;立體主義;大寫意;繪畫融合
一、石齊繪畫風格形成的背景
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如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等相繼興起,這些藝術流派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創新的藝術觀念,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和表現方式提出挑戰。立體主義作為其中的重要流派,以畢加索、布拉克等藝術家為代表,打破傳統繪畫的透視法則和單一視點,將物體分解為幾何形狀,從多個角度展現物體的結構和形態。這種創新的表現手法對傳統繪畫的視覺習慣產生巨大沖擊,也為中國藝術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近代的沖擊后,也在不斷尋求自我更新和發展。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一些藝術家開始嘗試將西方現代藝術元素引入中國畫,以拓展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林風眠、徐悲鴻等藝術家在學習西方繪畫技巧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中西融合的探索。在林風眠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將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和形式感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徐悲鴻則將西方的寫實技巧引入中國畫,強調繪畫的現實表現力,對中國畫的人物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同樣,石齊在藝術創作中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雙重選擇。1987年,石齊在九華山賞月時,看到放生池中的月亮倒影,被眼前的景象觸動,從而領悟出“三象合一”的創作理念。他將具象、抽象、印象融合,用寫實表具象、用抽象表寓意,畫出他心中的印象。這一理念的提出,標志著石齊繪畫風格獨特性的形成。他在作品中,以具象元素為畫面提供具體的形象和內容,以抽象元素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和寓意,以印象元素傳達其對事物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
石齊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和意境表達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受到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對立體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的創新精神和表現手法充滿興趣。這種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為石齊繪畫風格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他在創作中不斷探索,試圖將中國傳統寫意的筆墨情趣與西方立體主義的結構分析和構成法則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繪畫風格。
二、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的藝術特點
(一)立體主義的藝術特點
1.形體的解構與重組
立體主義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所要展現的目標。他們摒棄傳統繪畫中對物體的單一視角描繪和寫實表現手法,將物體的形態分解為多個幾何形狀,然后按照自身的主觀意圖重新組合。通過這種方式,立體主義試圖在二維平面上展現物體的多面性和空間感,打破傳統繪畫對視覺真實性的追求,強調繪畫的形式構成和內在結構。在《亞威農少女》中,畢加索將人物形象分解為多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通過扭曲、變形的方式重新組合,展現出一種全新的、充滿張力的視覺效果。
2.多維度空間的表現
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之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而是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于由直線、曲線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仿佛在同一時間內經歷了多個空間維度。這種多維度空間的表現方式,進一步拓展繪畫的表現空間,使觀者對物體和空間有了全新的認知和體驗。
(二)大寫意的藝術特點
1.筆墨的自由與奔放
大寫意繪畫注重筆墨的自由表達,畫家通過筆墨的濃淡、干濕、疏密等變化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筆墨在大寫意繪畫中不僅僅是描繪物體的工具,更是畫家情感和個性的直接體現。如徐渭的《墨葡萄圖》,畫家以豪放灑脫的筆觸,一氣呵成完成畫面的創作,追求筆墨的韻味和節奏感。他以狂放不羈的筆墨揮灑出葡萄的形態,看似隨意的筆墨卻蘊含著深厚的功力和強烈的情感。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自然而生動,葡萄的果實飽滿圓潤,枝葉舒展流暢,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筆墨之間也充滿著畫家的激情與個性。
2.意境的營造與情感表達
大寫意繪畫注重意境的營造,意境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追求,它是畫家通過對自然、生活的感悟,將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大寫意繪畫中,畫家往往通過簡潔的畫面和含蓄的筆墨,營造出一種深遠、空靈的意境,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情感共鳴,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大寫意繪畫通過“以形寫神”,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表現手法,以傳達畫家的情感。
三、石齊繪畫中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的融合
(一)構圖上的融合
構圖是石齊繪畫中立體主義與大寫意融合的重要層面,他打破傳統中國畫構圖的常規,巧妙運用立體主義的幾何分割手法,融入大寫意的虛實相生原則,構建出獨特的畫面結構。
在石齊作品《錦繡山河》中,傳統山水畫中山體的連綿起伏、輪廓線條被打破,山體被分解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幾何塊面。這些塊面有的呈三角形,表現出山的險峻;有的呈不規則的多邊形,展現出山的復雜結構。在運用幾何分割手法的同時,他也注重畫面中虛實的處理。通過對這些幾何塊面的色彩填充和筆墨處理,進一步強化山體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不同顏色的塊面代表不同的山體層次和光影變化,濃墨重彩的塊面表現山體的陰暗部分,而淡墨輕彩的塊面則體現山體受光的部分。他還借助線條來連接和分割這些幾何塊面,使整個畫面既有立體主義的形式感,又不失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韻味。這種對山體形體的分解與重構,使畫面呈現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既能感受傳統山水畫的意境,又能體驗現代藝術的創新魅力。
石齊還特別注重畫面的整體布局和節奏感,他會根據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表達,合理安排畫面中的各個元素,使它們相互呼應、相互襯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對比強烈的元素,如大小、高低、疏密等,這些元素的對比和組合,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視覺沖擊力。
石齊在構圖上的融合與創新,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立體主義的形式感和現代感,又具有大寫意的意境和韻味。其構圖方式打破傳統繪畫的束縛,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展現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新精神。
(二)造型上的融合
石齊在繪畫造型上展現獨特的創新思維,他巧妙地融合立體主義的多面表現與大寫意的意象造型,對物體造型進行大膽的變形與夸張,從而構建出別具一格的藝術形象。
石齊在繪畫造型上大膽地對物體形態進行變形與夸張,他借鑒立體主義對物體形態的解構與重組方法,對物體的原有形態進行扭曲、變形,使其呈現一種獨特的視覺形態。同時,他將大寫意繪畫中對物體神韻的強調融入,通過變形與夸張的造型來突出物體的內在精神氣質。《新疆婚禮》是石齊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見圖),畫面中,舞女的形象被石齊以獨特的方式進行塑造。他運用立體主義的手法,將舞女的身體分解為多個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圓形和長方形等。舞女的裙擺被描繪成由多個三角形組成的不規則形狀,隨著舞蹈動作的展開,這些三角形相互交織、重疊,展現出裙擺的飄動感和舞者的動態美。舞女的身體線條則運用大寫意的筆墨,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充滿節奏感。這些線條不僅勾勒出舞女的身體輪廓,還表現出她的姿態和情感。石齊筆下的人物身體比例常常被打破,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也被夸張處理,卻能生動地傳達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石齊的繪畫造型中常常將具象與抽象相結合,他在保留物體部分具象特征的基礎上,運用抽象的線條、色彩和幾何形狀對物體進行重新塑造,使畫面既有一定的可識別性,又充滿抽象的藝術韻味。這種具象與抽象的結合方式,既體現立體主義對物體形態的創新表達,又與大寫意繪畫中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境界相契合。在其作品《碧山橫》中,畫面中的山水形態既有具象的山巒輪廓,又通過抽象的筆墨線條和色彩塊面進行重新組合與表現,營造出一種獨特的山水意境。
(三)色彩上的融合
石齊繪畫在色彩運用上展現出強烈對比與和諧統一的獨特風格,這是他將立體主義的色彩觀念與大寫意的墨色韻味相融合的結果,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石齊在色彩運用上大膽采用強烈的對比色,如紅與綠、黃與紫等,以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這種色彩對比的運用,借鑒立體主義對色彩的創新觀念,通過色彩的對比來表現物體的結構和空間關系。同時,他又注重色彩的和諧統一,運用大寫意繪畫中對墨色層次的處理方法,通過色彩的濃淡、干濕變化來營造畫面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香花不語》這幅作品中,畫面以大面積的金黃色為主色調,搭配少量的深紫色和紅色,強烈的色彩對比展現出金秋時節的熱烈氛圍,而色彩之間的過渡和融合又使畫面顯得和諧統一。
石齊的繪畫色彩不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描繪,更是其主觀情感的表達。他借鑒大寫意繪畫中以墨色傳達情感的方式,運用色彩來表達自己對生活、對自然的感受和理解。同時,他又吸收立體主義中色彩的獨立性和表現力,使色彩在畫面中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現實色彩邏輯的色彩運用,但這些色彩卻能夠準確地傳達出畫家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題。在作品《霸王別姬》中,他運用紅黑對比的基調來表現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紅色象征激情和悲壯,黑色則象征沉重和壓抑,兩種色彩的強烈對比,使畫面充滿張力和戲劇性,充分展現人物在故事里的激烈沖突與復雜情感。紅色的運用不僅表現項羽和虞姬之間愛情的熱烈,也暗示他們命運的悲壯;黑色的運用則增強畫面的沉重感和悲劇氛圍,使觀眾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痛苦和無奈。
四、石齊繪畫中兩種風格融合的藝術價值
(一)對傳統繪畫的創新與突破
石齊將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相結合,為傳統中國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他打破傳統中國畫在形式和觀念上的束縛,引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創新元素,使傳統中國畫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對傳統筆墨技法和表現形式的重新詮釋與拓展,石齊的繪畫作品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展現強烈的現代感和時代精神,為傳統繪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豐富當代繪畫的表現語言
這種融合風格極大豐富了當代繪畫的表現語言,立體主義與大寫意相結合,使繪畫在構圖、造型、色彩等方面都呈現全新面貌。石齊的作品中既有立體主義的形式構成和空間表現,又有大寫意的筆墨韻味和意境營造,這種多元融合的表現方式為當代畫家提供更多的創作思路和可能性,推動了當代繪畫藝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三)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石齊繪畫作品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將中國傳統大寫意繪畫的精神內涵與西方立體主義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以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當代中國藝術的創新成果。這種跨文化的藝術創作方式,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認同,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吳蓉.作比肩世界的創新中國畫——訪當代中國畫家石齊[J].經濟,2014(10):92-96.
[2]阿信.大寫意下的靈性山水[J].新疆人文地理,2015(08):104-107.
[3]水天中.石齊油畫[J].藝術市場,2017(11):1.
[4]王石娜.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看石齊繪畫[J].藝術品鑒,2018(33):50-51.
[5]張一威.中西交融—石齊藝術探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1.
[6]國元令.三象俱美 聯境迭出[J].對聯,2023,29(11):11-12.
[7]劉宇.西方立體主義畫派繪畫語言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4(12):82-84.
作者簡介:
戚夢雅(200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
姚素雅(1999—),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