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港口物流集團)是山東港口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是山東港口集團整合物流資源、構建全程物流體系、創新發展現代物流業態的重要平臺,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國內國際雙循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響應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傾力構建“濟青雙中心,沿黃多基地”的物資集散體系和“省內一市一港、沿黃多點布局、兩翼戰略支撐、國際陸港延展”的陸港格局,形成“物資集散中心 + 陸港”雙體系格局,完善物流供應鏈體系,助力山東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
一、雙體系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 總體情況
山東港口物流集團是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作為整合港口物流資源、構建全程物流體系、創新發展現代物流業態的重要平臺,致力于打造業內一流、國際領先、引領創新的綜合性物流服務供應商。
物流集團按照“總部統籌、口岸依托、內陸延展”的運營思路,先后在總部成立五大中心,在各口岸組建青島、日照、煙臺、渤海灣等5個口岸區域公司,在內陸布局濟南、淄博、鄭州等8個內陸公司,加快構建起4 1+5+5+N? 的發展架構,全面構建以“物資集散中心 + 內陸港”雙體系為依托的發展格局。
(二)物資集散中心
山東港口積極融入、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正由單一生產資料運輸港向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綜合運輸港轉型,打造中國北方生活消費品分撥中心,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山東港口將統籌資源,通過陸海雙向通道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進口消費品產業生態鏈,加快建設“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國際物流大通道。陸向分撥網絡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濟南、青島雙中心,日照、西安、臨沂、威海等沿黃多基地的“2+N”發展格局。海向分撥網絡實施航線網絡及海外倉布局,開通“山東港口一出口目的國/進口原產地”精品快航,在目的國/原產地規劃建設海外倉,實現海外端網絡布局。
1、濟南分撥中心
立足濟南區位和產業優勢,重點發展高端冷鏈,拓寬物流貿易,優化金融服務,做專做優倉儲分撥、做大做強多式聯運、做精做深跨境電商,促進消費升級、創造品質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濟南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① 區位情況
中國北方生活消費品(濟南)分撥中心位于濟南國際內陸港董家物流港片區高端物流商務集聚區內,緊鄰董家鐵路物流園。西至春暄路,東至規劃縱三路,北至橫五路,南至虞山北路。與董家鎮鐵路貨運中心相距較近,自項目東門出發到達董家鎮貨運中心東門(董家鎮鐵路貨運中心唯一出入口)路程約4.5千米,用時約10分鐘。西至春暄路,東至015鄉道,南至虞山北路,北至溫梁路以南800米。且項目選址6千米范圍內有四個高速出入口:臨港立交(G35)、唐王立交(S0101、G20、G35)、郭店立交(G2、G2001)、工業北路立交(S0101)。
② 建設規模
項目共計占地約326畝,總計投資約10.5億元,項目規劃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其中高標倉庫5座,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規劃冷庫2座,倉儲容量6萬噸,集裝箱堆場面積1.2萬平方米,可堆存1000標箱。
項目共分兩期建設,一期用地約182畝,規劃建設一座單層、兩座雙層高標準倉庫,一座約1.2萬平方米的內陸港場站;二期用地約144畝,擬投資建設兩座3萬噸智能化立體冷庫、一座綜合辦公樓、兩個展示交易廳和兩座雙層高標準倉庫。一期規劃建設集內陸港堆場、多式聯運中心、供應鏈金融中心、電商公共倉運營中心、城市倉配服務中心等。于一體的綜合分撥中心,具有內陸港、海關監管、監管倉儲功能、供應鏈服務、高端冷鏈產業、跨境電商等功能,項目一期于2023年投產運營。
③ 當前分撥中心的主要運營模式
山東港口主要負責建設分撥中心主體框架,地面基礎等建設工作,但對于地面以上的部分僅有少量標準性的配置(如消防設施等),具體后期各種設施如何配置與客戶性質有關,客戶根據自己的貨品種類、性質等自行投資建設配置貨架、分揀設備、叉車、地牛等。
2、青島分撥中心即墨功能區
① 建設背景
青島是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即墨區交通區位優勢顯著,有“千年商都”之稱,是青島市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集散地。作為山東港口青島港重要組成部分,“即墨港區”以即黃班列為依托,成為連通膠東半島的區域物流樞紐。2017年10月16日,即黃班列正式開通并進入常態化運行,目前已基本實現一周10列的預期目標,迄今累計操作集裝箱大列12.4萬標準箱,其中2019年完成5.1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32.5% 。同時倉儲業務功能日趨完善,今年4月26日獲批6000平米保稅倉庫資質,后續可運作高附加值的保稅貨物。山東省港口集團中國北方生活消費品(青島)分撥中心即墨基地,可以充分發揮即墨的區位優勢,以“山東港口青島港即墨港區”為承載,以即黃班列為紐帶,依托當地既有市場,成熟的海鐵聯運、內陸港操作模式,特別是即墨海關的監管功能優勢,著力打造全國地區功能集聚最全、輻射能力最強的生活消費品分撥基地,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全方位滿足中國北方腹地民生需求。
② 區位情況
中國北方生活消費品(青島)分撥中心即墨功能區位于青島港即墨港區保稅倉庫區北側及西側、興泉二路東側。
③ 建設規模
項目占地面積約58畝,總投資約2億元,擬建設1座恒溫庫,1座冷藏庫,1座高架立體智能冷庫,總庫容約4.3萬噸。
④ 生產經營情況
2020年,山東港口新增航線32條,其中外貿航線16條,航線總數近300條,穩居我國北方港口之首。先后開通直達山東港口青島港的海豐東南亞冷鏈快航、馬士基東南亞冷鏈快航、馬士基孟加拉航線以及“青島港-扎魯比諾港-琿春”內貿貨物跨境運輸等具有生活資料鮮明特色的航線,構建起國際國內低成本、高效率生活資料物流大通道。其中東南亞冷鏈快航僅需5天就能到達青島,火龍果等東南亞特產24小時內就可乘即黃班列抵達即墨港區,通過臨近的即墨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經過分銷、采購,以最快的速度進入青島及周邊市民的“果籃子”,外界親切地將該航線稱之為“火龍果快航”。
(三)陸港
山東港口“陸向開班列、建陸港、拓貨源”,初步形成“省內一市一港、沿黃多點布局、兩翼戰略支撐、國際陸港延展”的內陸港體系架構。內陸港作為山東港口在內陸地區布局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承擔著暢通海鐵聯運通道、延伸口岸功能、為內陸貿易企業提供全程物流服務的重要任務,可提供堆場、短駁、代理、通關、倉儲、信息等物流全程業務。截至2024年7月,山東港口內陸港總數達50個,開通班列總數達100條,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動能顯著增強。2023年,海鐵聯運箱量突破360萬標箱,連續9年保持我國港口首位。省內作為山東港口傳統貨源腹地,規劃魯西南、魯西北、魯中及魯東四個片區,重點完善海鐵聯運通道建設。陸續在濟南、淄博、濰坊、臨沂、聊城等地設立了公司,著力構建“一市一樞紐、多衛星環繞”的省內內陸港布局體系,加快推進省內“公轉鐵”進程,助力山東省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
省外作為山東港口拓展貨源腹地。以沿黃流域為路徑,規劃中原、陜晉、甘青寧、東北、西南、新疆及兩江七大戰區,為內陸進出口企業搭建“全程、全域、全鏈”的綜合物流通道。陸續在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海南等地區設立了區域公司,通過模式復制、資源導入、平臺賦能,逐步構建起覆蓋面廣、通道暢通、聯動高效的內陸港格局。
二、雙體系建設的效果
(一)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1、拓展貨源腹地
省內作為山東港口傳統貨源腹地,規劃魯西南、魯西北、魯中及魯東四個片區,重點完善海鐵聯運通道建設。陸續在濟南、淄博、濰坊、臨沂、聊城等地設立了公司,著力構建“一市一樞紐、多衛星環繞”的省內內陸港布局體系,加快推進省內“公轉鐵”進程,助力山東省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
省外作為山東港口拓展貨源腹地。以沿黃流域為路徑,規劃中原、陜晉、甘青寧、東北、西南、新疆及兩江七大戰區,為內陸進出口企業搭建“全程、全域、全鏈”的綜合物流通道。陸續在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海南等地區設立了區域公司,通過模式復制、資源導入、平臺賦能,逐步構建起覆蓋面廣、通道暢通、聯動高效的內陸港格局。
2、園區運管能力將增強
盡管物流園區已在國內發展多年,但大多數僅注重市場的發展,在園區運營管理方面缺少專業建設,為園區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和運營團隊顯得迫切和重要。可以預見,未來的物流園區在運營管理方面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溝通,制定出符合園區定位的物流綜合解決方案。對于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人才的引入和建設,也將是重要方面,甚至是今后物流行業普遍面對的情況,需要園區企業及早準備并制定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計劃。
3、物網緊密
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以網絡數據分析為核心,致力于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簡稱O2O)模式、供應鏈生態圈建設,從而實現躍升發展。
一是利用網絡優化運輸運力。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應運用5G、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數據跑路、運力優化”,通過網絡派單發展專業化的集裝箱運輸、公鐵多式聯運信息系統,以網絡聯通逐步實現“一單制”全程無縫式運輸服務。
二是建設網絡貨運平臺。物流的成本競爭已轉向為效率競爭和技術能力的競爭,因此物流運輸要爭先求快,憑借大數據分析的優勢對服務區域乃至全國的大宗物品信息流進行全面收集、分析和處理,加快建設區域物流大數據平臺,促進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換,實現物流業車流、貨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匹配,并提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服務,以“毛細血管”方式延伸服務至交通運輸業個體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和貨運代理等相關服務型企業,從而為所有物流市場主體提供公共物流信息服務。
三是打造數智型物流園。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應重視信息化在現代物流中的作用,依托園區的地理交通、倉儲運輸等基礎條件,注入科技、互聯網、營銷等力量,從而充分發揮“鐵路港”、網絡、技術、管理、人才、融資等方面的優勢,并基于智能科技的數字化場景,如智慧管理、智慧調度等共同為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發展提供助力。例如,運輸配送業務模式要以物聯網為技術手段,實行要素管理輸出、到廠物流、無車承運人等方式來進行供應鏈管理,進而使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發展成為供應鏈生態圈。
(二)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在推進“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物流園區的能耗與綠色環保問題成為必須考量的因素。《“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中明確,加強綠色物流新技術和設備研發應用,推廣使用循環包裝,減少過度包裝和二次包裝,促進包裝減量化、再利用;加快標準化物流周轉箱推廣應用,推動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推廣一批節能低碳技術裝備,創建一批綠色物流樞紐、綠色物流園區;在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應用;加快建立天然氣、氫能等清潔能源供應和加注體系。
2、園區建設標準體系的搭建
根據“雙體系”建設標準化主體工程建設要求、配套設施建設要求和信息化建設要求,全面梳理物流集團已建的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進一步摸排已建園區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對于不符合標準化建設的園區,需要改變和調整其功能,將與“雙體系”建設標準化偏離度較大的園區優先納入升級改造計劃,做到符合改造對象范圍的園區應入盡入;對于不符合空間布局要求的物流設施,按照新的園區空間布局要求進行土地置換。完善的物流園區標準體系是物流園區構建與運行的基本準則。根據物流園區的發展需求全面考慮影響園區發展各個因素,園區建設選址、規模,經營管理方式,設施設備、技術標準,信息技術水平等體現設計體系的整體性。
3、科學規劃園區建設規模
對物流集團規劃待建的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應認真調研現在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情況,特別是物流量的增長情況,在此基礎上,指導并制定物流園區的建設規模和發展類型。根據“雙體系”建設標準化主體工程建設要求、配套設施建設要求和信息化建設要求確定園區內各功能分區規模和配套設施建設。
4、政府完善物流標準化政策
政府在物流園區的建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搞好環境標準化工作,積極實施IS09000認證工作,建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鼓勵支持物流教育與研究,培養現代化物流急需人才,建立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要在高校中扶持物流園區標準化方面的研究和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支持行業協會舉辦從業和執業培訓,建立行業職工終身教育系統,既滿足標準化人才的需求,又保證行業發展的專業人才需要。
5、加大標準的推廣應用
加強重要標準宣貫培訓,推進標準執行與實施。支持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領域建設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示范,推動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的“標準群”的實施應用,培育一批具有帶動、引領作用的試點示范項目,強化標準實施應用評估,提升標準應用水平,發揮標準對促進物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
6、擴大國際合作交流
搭建物資集散中心和陸港標準化國際交流平臺,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促進物流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聯動與融合。
(作者單位: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