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質生產力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實際表現形態,它是對生產力理論體系的一種延續和創新,為國家實施教育強國的策略提供了一個更明確的目標導向[1。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和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支持、互補共進的狀態,二者協同開拓出新的道路來助力國家建設。高校在新質生產力的構建中充當核心角色,因為它們既是重大科技進步的關鍵驅動者,又是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中心戰場,他們的貢獻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成為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基礎。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也成為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驅動力。對于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而言,新質生產力推動了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促進了教育、人才和產業、創新鏈的緊密連接和深度融合,加強了教育系統和產業系統內資源的優勢互補。
一、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
生產活動被視為推動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基石,為了完成這個過程,需要以下3項條件:勞動者的工作、勞動工具以及勞動材料[2。新質生產力由這3個元素及它們的結合構成,主要表現為整體效率的大幅提高,突出特點在于技術的高精尖、效能的高效益以及質量的高品質,并且是以創新作為主導力量,其根本屬性就是先進的生產方式。
(一)新質生產力是當代生產力進化的必要成果
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無論何種類型的商品都可能通過不斷地累積而產生出全新的形態,這種由人手塑造自然的技能與人所在環境及自然資源有著密切關系的因素,同時也是基礎發展的一種體現方式。對于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社會而言,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來源,它的存在使整個社會的產能得到提升并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二)新質生產力代表了適應當前社會進步趨勢的一種新力量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力與資金增量的貢獻已經不是決定生產的首要因素,科研成果及其實際運用對于提升產能的影響越來越大[3]。這種全新的產出形式就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從傳統路徑轉向高質量路徑過程中產生的,其核心在于依靠人力資源開發及其相關研究來提供關鍵的支持和服務,同時以包含各種全新形態的產品服務等元素作為主體部分。這些產品服務的重點領域包括具有前瞻性和高成長潛力的行業如新能源或先進制造業等,它們能有效引導實現由工業化為主到知識型主導的發展路線轉換,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科技作為驅動因素的重要性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創新推動持續產生新型行業,這已成為國家實力競爭的核心要素。科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它引領并推動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化再到數字化等一系列的技術變革,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提升。所以,科技被視為新質生產力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其影響力和質量直接關系新質生產力的質量。相比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科技的作用,這也是實現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途徑。
二、新質生產力對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影響
人類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創始者與應用者,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主動作用。只有當人力資源得到提升時,才能產生新質生產力。而擁有創新思維、綜合思維及科技思維能力的新型人才,他們可以有效地利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并創新出新的物質資源。因此,為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需要培養適應這種變化的各類人才,基于時代要求加速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建立起一支龐大、高素質且結構合理的新型人才隊伍,對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支持因素,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向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高度賦能。
(一)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進度
人的參與對生產過程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他們是最具活力且最具決定意義的力量。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驅動力來自創新,其核心則為人力資本。人作為創新的基礎,實際上也是推動創新的關鍵所在。對比傳統的生產方式,新型生產模式下的勞動資源更傾向于“高階、精細、先進”的特點,而勞動對象除了包括常規形式的自然資源及原料外,還包括由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新的自然產物、融入更多技術元素的原始物資以及數字信息等非實體化的物品。為了滿足這種新型需求,工人需擁有利用新技術、操作新設備并改進新產品的能力。所以,在新式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的是那些具備良好技能和創新思維的人才。目前,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平衡技能型工人的崗位配置問題,同時如何解決創新型人才的結構失衡現象,這些都阻礙了新質生產力的提升。要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就必須建立一支能跟得上科技創新步伐和產業發展的人才團隊。培育出一批有能力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型人才,并在此過程中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這已成為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緊迫任務。
(二)進一步落實教育強國
構建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體系被視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國家要求加速推進國家關鍵人才儲備,致力于培育更多的專家、戰略科學家、科技創新者、創新團體、年輕科研人員,這是國家對于培訓各種精英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是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體系強大的責任和義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克服創新型人才缺乏的問題,推進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從而確保科技獨立性和競爭力穩步提升,同時必須處理好學科專業的布局不當問題,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新質生產力的增長需要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間的循環,高校作為一個重要的交叉口,既是一個重大科技突破的發生地,又是一個高端創新人才的聚集地,還是一個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它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戰略支持,在新質生產力的影響下深入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要增強人才自我培養的能力,提高科技獨立性和競爭力,并為地區經濟發展助力,讓高等教育成為國家的關鍵競爭力和國民重要戰略科技力量,這都是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優化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如何使人才培養符合國家的社會需求一直是一個關鍵的問題。當前畢業生面臨難就業問題的同時,企業也存在員工招聘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高校的專業課程設計未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其次現有的教學方法相對落后,無法有效地應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及行業的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新的技能型人才被視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他們不僅要有創新精神,還要能熟練應用先進的新技術,并且能夠解決問題,并應具備良好的時代新人價值觀。而這些特性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的領域中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往往涉及數字化的制造流程、環保型的生產方式、跨行業的整合以及高難度的技術交互等問題。這就意味著為了解決當前高等教育中的供需失衡現象,提升人才培育水平,必須從整體上調整教育觀念、目標和內容。所以,高校應該把重點放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上,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強化人才履行服務于國家大計的責任感和義務,緊跟科技和工業發展的步伐,針對新質生產力的需求,深入推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制度的改革,積極探尋多樣化的育人途徑,努力培養出更多的擁有新質生產力所需能力的優秀人才,提升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整體效率,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基于新質生產力的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高校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長,因此高校需要主動迎合新時代的需求,根據時代的特征持續改進人才培育方式,加快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從而生成和壯大新興的生產力量,以助推員工、設備及材料的升級,借助革新和變革來提高生產因素的分配效能,推進教育、科學技術和人才有效的連接和整合發展。高校應創新人才培訓方法,增強創新者的教學與實用性和技巧性的訓練,深入研究人才的教育政策和管理系統,構建個性化的評定標準,加深產學研緊密合作關系,促使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全力推廣數字教育,培養創新型的綜合型人才。同時繼續探索新型人才培養策略,改善人才培養流程,培養更多的擁有創新精神和實戰能力的優秀人才,以此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人力支持和智慧后盾。
(一)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制度改革
高校被視為培育人才并驅動技術革新的關鍵場所,它們持續提供著力量及支援來助力新質生產力的成長。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許多難題都是錯綜復雜且難以預測的,單個領域的知識可能無法解決這些挑戰。為了應對未知的未來,必須重視學生在創新思維、科學理解和社會組織技能方面的培養。優秀人才團隊構成其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訓系統至關重要,這包括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尤其是教育評估系統的改進。
推進高校的分級特長發展,應建立多元化的評估制度,充分發揮人才教育的優勢,堅守育人為本的核心使命,打造創新型人才的發展策略和訓練框架。此外,要鼓勵學生認識到自身品質優點和發展短板,使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揚長避短,使他們能夠更深層次地挖掘自身潛在的品質優點和優良品質,進一步完善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引導學生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實現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目標。同時,應將科技發展趨勢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和人才評估體系的優化,始終保持激勵人才創新活力,根據教育觀念更新人才培養方式,以滿足行業的需求為導向強調優勢領域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應基于學生的優點來全面平衡課程設置,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這樣可以借助處理現實問題的過程,挖掘出他們的潛力及創造力,讓每個個體都能參與到技能型的職業生涯中去,使其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完善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這有助于加速科技創新者的培育,進一步推進建立以學習者為核心的新型教育環境,最終達成人人皆可成才的現代教育目標。
(二)推動教育成果轉向新質生產力
高校應強化其對企業的協作關系,并建立起從科學研究到科技創新再到商業化的橋梁,同時增強學科間的整合度,并在職業培訓中加入更多的實操元素,以此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與此同時應該繼續執行“知識經濟”的發展策略,并且要堅持把教育的強大程度視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需同步考慮如何通過改革政策落實教育強國戰略。為了進一步促進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就必須緊緊抓住時代的步伐,并將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夠帶來持續增長的關鍵領域上,積極參與工業化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但不限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等行業領域的深度開發工作中。此外,需要以工業園區為根基,建立一個具備人才培育、創新創業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產教聯盟,通過促進產教融合,深入推進人才培養,為培養新質生產力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持。
(三)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數字化模式
在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過程中,高校應運用數字技術來優化傳統的教學系統,將其轉化為數據驅動、信息導向、智能驅動的數字化版本,并推動教育的觀念、方式、主題的轉變,從而建立起高品質的教育體系。近年來,數字科技潛在的力量得到了全面展現,特別是人工智能的技術進展,為重新塑造教育形式提供了新機會和挑戰。根據教育部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份,中國的在線課程已經達到7.68萬余個,注冊學生有4.54億,總計參與學習的人數達到了12.77億次,其中大學生獲得了4.15億人的線上課程認證。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進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在此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分析每個人的特性及需求,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策略。一方面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虛擬的教育場景和實踐環境,優化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基礎環境;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進學科、領域及研發平臺間的深度融合,在完善時代新人價值觀塑造的同時,完成對于高層次卓越人才的培養。
結語
整體來看,新質生產力能夠對高校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產生積極影響,未來,新質生產力有望持續為高等教育階段年輕一代價值觀的塑造提供動力,并且在此過程中,新質生產力亦有望豐富其自身的內涵。面對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工作,高校應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改革,深入推進時代新人價值觀的塑造。
本文系2024年度大連財經學院黨建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校時代新人培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dlcjsz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令小雄,謝何源,妥亮,等.新質生產力的三重向度:時空向度、結構向度、科技向度[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1):67-76.
[2]陸宇正,湯霓.技能型社會視域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09):21-27.
[3]劉嘉豪,曾海軍,金婉瑩,等.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邏輯理路、典型場景與實踐進路[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03):11-20.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