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0-0123-04
Paths to Identity Constru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Lens of “Microspace\"
Li Honghong (School ofLiterature and History,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
Abstract:Asanewfieldorenvironment,“microspace”iscloselyrelatedtothegrowth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ndis profoundlyinfucingtersofiteactindxpressingsellsaoferosuptioneptsndste dilemmasinbothindiviualndgoupidentityandplaysanasiltingandpromotingoleinlanguagexpresionadgopactioswin theregion.Drawingonsocialconstructionismtheorythispaperproposespracticalpathwaysforconstructingtheidentityofcotepay juniorhighscholsudentsin“micospacfeld:ldingteiridivualidenit;(2)fosteringthgoupidentity;eatig apositive“microspace” field.
Keywords:microspace;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identity
“微空間”是媒介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場域,其以手機、平板、電腦為媒介,以微博、微信、微視瀕等應用軟件為載體,以視頻、文字等“微內容”為表現形式。手機的出現使得人們將說話和走路結合在一起,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在書香四溢的校園里、在休閑自由的咖啡廳抬頭可見低頭族,而以手機為載體的微博、微信、微視頻更是人們進行交流的直接平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身份認同的各個方面。手機和網絡快速普及使初中生成為“微空間”場域下“低頭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敏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被圖像化、淺層化的“微內容”吸引注意力。“微內容”充斥著混亂的價值觀,對初中生的價值觀、消費觀及行為方式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也對其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產生了不利影響,身份認同危機也日益顯現。
一、研究背景
初中生身份認同是指年齡在12—16歲之間的初中學生,通過“個體反思活動”或“參照他人活動”,塑造自己完美的社會形象來獲得個人或群體的認同感。初中生身份認同在特定文化場域中,顯現出“我是誰”的身份歸屬和“我們是誰”的群體考量,遵循“認異—求同一聚類”的生成與發展邏輯。初中生身份認同危機是指初中生的個體意識與社會身份不一致,害怕被排斥、被孤立,渴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通常表現出叛逆或者極端行為。初中生渴望得到身份認同是青春期的主旋律。呂寒雪從情感社會學的視角,解讀了人機協同教學中教師身份認同的情感理路和提升路徑;沈悅等總結了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的相關理論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為幫助流動兒童建構積極的社會身份認同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行動引領2。談華偉以費爾卡拉夫的批判性話語理論為基礎,圍繞網絡流行語探討了塑造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的策略[3]。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弱勢群體、特殊人群、青少年等不同群體的身份認同的研究居多,但對初中生群體關注度不足。本研究立足“微空間”場域的視角,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身份構建的困境,探索在“微空間”視域下初中生身份認同危機的策略和途徑是有意義的。
二、“微空間”場域下初中生身份認同建構的困境
(一)“微空間”重塑了初中生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初中生大多數不喜歡交際,也不愿意出門與人游玩,更喜歡通過“微信”“微博”進行溝通,且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有其特立獨行的特色。初中生很大程度上樂于在“微空間”里交際、消費。“微空間”為初中生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可以交流的“虛擬”場所,它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即使我在南極你在北極,也能同步溝通。初中生樂此不疲地操作著“微媒介”,因為網絡數據篩選能夠以高效且小代價的途徑,精確地為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和物,所以他們不愿意在現實中花費巨大精力去尋找。初中生通過“微空間”在網絡上尋求愛情,追求知己甚至進行情感交流以及親情維系,“虛擬”空間避免了現實生活交往可能帶來的壓力、摩擦和傷害,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初中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和知識文化需要也因“微空間”而得到滿足,初中生構建自身身份認同的方式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二)“微空間”改變了初中生消費觀念
2023年9月,KFC在視頻號開啟直播,首場直播GMV突破600萬,場觀達到700萬,平均客單價128元[4]。直播\"微空間\"不僅使初中生進行實體消費,也使他們的消費傾向開始偏向于符號消費、娛樂消費和信息消費。符號消費也稱炫耀性消費,初中生買一件衣服從基本的御寒蔽體到關注它的款式、面料、花色,更重要的是開始注重通過著裝來展現自己的個性、品味和氣質,以此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夸獎,獲得成就感,此時服裝不僅僅是商品還是符號化的象征物。符號消費是需求主導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現代初中生消費的核心。娛樂消費也稱休閑消費,即初中生在觀看微視頻、微直播時因為博主的風趣幽默或者漂亮帥氣,而為他們刷禮物。這種消費的意義已不是為了獲得產品的功能效用,而是為了滿足其自尊心和虛榮心。信息消費則是初中生在微新聞、微百科的消費。隨著“微空間”的迅速崛起,“網紅地打卡”“直播帶貨”“代購熱潮”等現象不斷涌現,側面反映出初中生的文化消費開始逐步減少,開始傾向于符號消費和娛樂消費。
(三)“微內容”混亂的價值觀使初中生的價值觀異化
“微內容”過度突出娛樂性、話題性,關注度聚焦于明星生活、時尚穿搭、消費娛樂,忽視了嚴肅的政治、經濟、民生等值得人們反思與警示的內容,信息價值不足,未能承擔起“社會公器”的職責和功能。“微內容”碎片化的呈現方式雖然迎合了初中生充分利用閑散時間學習的需求,但學習往往停留在淺表層,無法實現深度學習后的知識建構和深層次的價值思考與文化享受。部分“微內容”中以享樂和欲望為核心的消費主義理念體現了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與我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微內容”中的游戲、直播亂象、庸俗的短視頻,或對社會現象持否定、消極、批判的態度通過合理化、美化等手段傳遞給初中生。當這種錯誤的價值觀與學校主流文化價值觀相互矛盾時,初中生受“微內容”的滲透、熏陶和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容易喪失自主性和批判性,難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微空間”對初中生群體身份認同的同化作用
(一)對初中生群體語言表達的同化作用
初中生開始習慣于通過“微信”“微博”等進行交流,即使面對面也不愿意放下手機進行交流,他們在交流時更加注重情緒和情感的傳達,各種表情包應運而生。“微空間”場域下,當代初中生盛行使用表情包是伴隨信息技術發展、個體自我意識覺醒和心態嬉變等多因素的產物。“微空間”對初中生語言溝通的同化作用主要體現在表情包和網絡用語兩個方面。據統計 40.6% 的初中生經常上網,且上網時間集中在周末或者假期。在上網的聊天中表情包占比很大,中國初中生的社會調查中心問卷顯示,使用表情包的網民占 82.2% ,其中經常使用表情包的網民占 35.2%[5] (2這充分顯示出,“微空間”場域下初中生廣泛使用網絡表情包是交流互動的重要方式、是一種跟風同化的心理、是視覺文化和初中生亞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初中生宣泄情緒、尋求群體認同的重要體現,蘊含了豐富的內在機理和文化隱喻。網絡讓初中生接觸到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改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固有認知,體現了對亞文化的認同。
(二)對“微空間”區域內團體行動的促進作用
“微空間”區域內團體行動擁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網絡集體行動與現實集體行動并無本質差異,兩者的區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研究表明,群體身份認同是團體行動的有效預測指標,對行動團體的認同感預測力更強。“微空間”區域內團體行動指公民借助以手機為載體的微博、微信、微視瀕等平臺開展的關注、表達、傳播等社會活動,以達到影響社會價值形成、公共事務發展或公共決策制定的目的。“網絡暴力”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陽的一名安醫生被兩個13歲男孩所冒犯,其丈夫教訓了兩個孩子。隨后安醫生的丈夫被孩子家屬毆打,還被迫向其道兼。安醫生也因此被開除公職,最后受不了網絡暴力,她選擇了自殺。在此次事件中那些群起而攻之的網民利益并沒有受損,但他們卻十分團結,聚集了龐大的力量,網絡暴力安醫生。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有一種共同的道德信念,他們堅信自己和整個群體的道德信念是正確的。從初中生通過“微空間”這個場域,聚集起來的這種網絡團體活動越來越多的現象,體現出“微空間”對網絡集體的一個同化作用,它使得初中生群體在同一價值判斷選擇上構建起群體身份認同感。
四、“微空間”場域下初中生身份認同建構的路徑
(一)構建當代初中生自我身份認同感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個體是身份認同的主體和對象,個體身份認同是通過對經驗的反思、批判性思考,認識自我,獲得身份的理解和界定。因此,初中生自我身份認同首先要樹立自我認同感,即個體對“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建立一種連續性,也是個體“現實自我”“真實自我”“理想自我”之間一致性關系的體現。面對現代社會的不確定性及危險,初中生應通過反身性思考形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在社會關系中處于什么地位,而不應在“微空間”的虛擬網絡中迷失自我,將自己過于虛幻化、理想化,建構一個理想中的自我,卻忽略了現實自我和真實自我。在大數據的“微空間”下,初中生更應該保持清醒,在行為上,通過自我克制主動減少不必要的人際交往網絡;在意識形態方面,通過自我覺醒拒絕盲從網絡意識形態,從而構建自我身份認同感。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自我身份認同本質上是一個過程,并且是在同他人的交往或互動中產生的。正因為初中生在互動過程中相互作用,了解彼此的特點,并根據他人的看法認識自己,所以每個人的自我認同無非是他意識到的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每個他人都是自我的一面鏡子,而每種社會關系也都反映著自我,更進一步說,自我的身份認同就是由這種反映所構成[6]。在“微空間\"場域下初中生與人的互動更加頻繁,會導致這種反映混亂模糊,陷入認同危機,處在一個彷徨、焦慮的狀態,這就要求初中生要“嚴于律己”,不附和低級趣味,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正確認識和使用“微空間”等傳播媒體。構建自我身份認同的穩定性,即使面對復雜、變化無常的“微空間\"環境也能相對長期地維持。
(二)構建當代初中生群體身份認同感
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社會中具有權利和話語權的群體對身份認同具有塑造、制約和強化作用。群體身份認同,即群體成員將群體行為規范、目標當作個體追求的行為標準和目標。當其對自己所在的群體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時,其群體身份認同較強,反之,則沒有;一個群體有其共同的特性和共同的敵人,并且有領袖召喚,會對不合理的條件提出抗議,顯然大多數群體認同都是對與自身處境相似的弱勢群體的認同。初中生在“微空間”視閥下構建群體身份認同似乎變得比較容易,微視瀕、微博、微信上的同伴似乎都與自己是一個群體,三五人組建一個群聊,三觀投合、經歷相似,似乎即可構建起群體身份認同。其實并不盡然,在微空間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群體認同大多數是緣于情緒,想通過網絡集體行為伸張正義,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喜歡,如追星群體。這樣的群體認同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初中生的群體身份認同更應該體現在社會認同上,與社會集體成員有共同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擁有一種集體觀念,相比因為情感利益聯系起來的群體更具有穩定性。認同的核心是將自我視為群體的一部分,不僅包含“心理的”,也包含“群體的”概念。這就要求各類媒體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傳播正能量作為主旋律,為初中生推送優質的“微內容”,助推他們對社會文化的認同。
(三)構建良好的“微空間\"場域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環境對人的身份認同起著重塑和同化作用,而“微空間”作為現實空間的投射,以其\"微”的方式對初中生身份認同起著重大作用。為初中生身份認同構建良好、健康的“微空間”場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協同合作,共同努力。首先,家長應提高自身娛樂品位,發揮好榜樣示范作用,同時,時刻關注孩子的網絡活動,對其不當行為進行合理引導、調控和約束。家長應多引導孩子觀看新聞、益智類等高品位、有實用價值的節目。對孩子“微空間”使用的情況積極“把關”,幫助孩子有規律、有節制地使用“微空間”,如限定節目和時長。多陪伴和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孩子意志力,引導他們提高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學校要發揮育人主陣地作用,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和服務管理的各個環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初中生的成長產生積極的熏陶和滲透作用。要抵制“微空間”對初中生身份認同的消極、頹廢和不良影響,發揮校園文化的“無形勝有形”的教育功能,凈化其心靈、完善其心智、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品位與修養。最后,“微空間”網絡媒體應不斷提高“微內容”質量,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正確的政治傾向和價值理念。以正能量、知識性、益智類的節目供給,為初中生呈現“寓教于樂”的精神大餐。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微空間”網絡媒體的治理力度。如對發布不健康、虛假信息的應進行警告或關閉賬號;密切嚴查以熱點事件當事人或相關人員姓名的話題、群組、貼吧,及時清理不實信息;加強直播間、短視頻內容審核,及時關停違禁違規的直播間和短視頻等。
五、結束語
在“微空間”場域下,初中生所展現出來對自我及社會的貶抑,都體現了初中生對自我和社會的反身性思考,對個體身份認同感和群體身份認同感的強烈渴望。因此,關注當代初中生身份認同感,不僅要關注單一、孤立的個體身份認同感,還要關注他們在群體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我們應該持續思考在虛擬空間激增與時間加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為初中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加豐富、積極、安全、健康的成長空間。我們也堅信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協同合作,共同努力,“微空間”一定能為初中生提供正能量、有價值的精神娛樂大餐,助力初中生身份認同積極建構。當社會規范、社會價值達到同一時,初中生身份認同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呂寒雪.人機協同教學中教師身份認同的情感理路與提升路徑:一個情感社會學的解讀[J].電化教學研究,2023(12) :108-115.
[2]沈悅,王聰慧,陳樺.流動兒童社會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及教育建議[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02-107.
[3]談華偉,王娟.網絡流行語中的青年身份認同研究:基于費爾克拉夫三維話語分析[J].海河傳媒,2023(3):18-22.
[4]INNOCENTROLAND.5個案例,3個視角,看多觸點有機協調新生態[EB/OL]搜狐新聞網.(2023-12-21)[2024-07-24].https://www.sohu.com/a/745883477_622097? scm=1102 xchannel:325:100002.0.6.0.
[5]韓曉峰,郭金山.論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4(2):7-11.
[6]申亮.淺探網絡用語:以年輕人用語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增刊1):223-226.
作者簡介:李紅紅(1982—),女,漢族,甘肅慶陽人,隴東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