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36.1;K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0-0127-05
A Probe into the Northern Xiongnu in the Late Wei and Early Jin Dynasties
—Centered on the Movements of Southern Chanyu’s Former Tribes Sun Yida (School ofHistory and Civiliz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historyoftheSouthenXiongnuduringteWei-Jintransition.StartingwithDengAi’smmorial toth throne,itprobesintothedevelopmentof theNorthemn Xiongnuanddrawsthefollowingconclusions.Since Jian’an21(16CE), whenCaoCaoforcedtheSouthern XiongnuChanyuintohostageandsetuptheFiveDepartmentChiefs,theSouthernChanyu’sclanhas graduallylostcontrolovertheSouthernXiongnu.TherisingTugeinBingzhougraduallreplacedthestatusofteSouthe Chanu’sclan andthreatenedruleoftheCentralPlains’regime.InJiaping 3(251CE),whentheformer SouthernChanyu’sforceslaunchedan insurgencyagainstTuge,DngisubmitedamemorialadvocatingweakeningTugetherebyTheSouthernXiongnu Chanyu’stribesmoved northwardtoYanmenandXinxigtochecktheTuge,andlaterbecamethedominantnorteXiongnuforceduringtheWei-Jnransition. However,duetotheWesteJincourt’sgrowingfocusontheTugeandtheunfavorablegeographicalconditionsoftheXindingBasinthat exacerbatedtertXongu’survial,LiungebelldiTishi7CE)AfterteebelionasoppressdthesteJn court became vigilant towards the Northern Xiongnu,appointing Tuge noblesas northern commandersto monitor them.
Keywords: Southern Xiongnu; Bingzhou Tuge; Deng Ai; Liu Meng
自東漢末年南匈奴分裂后,曹操一度誘單于呼廚泉入質、遣右賢王去卑監國并設五部帥以強化對南匈奴的控制。但曹魏中后期,因并州屠各迅速崛起以及屠各出身的劉豹一度重新統一五部。為削弱并州屠各,咸熙、泰始年間南匈奴遭到重新分割。但是,在魏晉之際匈奴五部的發展史中實存在諸多疑點,其中尤以北部匈奴為著。前人對此時段南匈奴的研究多集中于南匈奴的漢化、劉淵世系真偽以及南匈奴社會形態等問題,而北部匈奴的研究現狀實難癢人意。基于此,本文擬從嘉平三年(251年)鄧艾上書一事入手,嘗試解答魏末晉初之際北部匈奴發展史中的尚存疑點,期能持之有故,辨疑正誤。
一、釋鄧艾“割為二國”之說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并州屠各劉豹重新統一南匈奴,將先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所分五部“并為一部”[1]776,這意味著作為邊防要地的并州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新興政治體,其勢必會嚴重威脅中原政權。因此,時任城陽太守的鄧艾向當時執政的司馬師上書提出建議:
今單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寖重,則胡虜不可不深備也。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勢。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勛,此御邊長計也。[1]776
此封上書歷來是研究魏晉之際南匈奴的關鍵史料,其措施無非有二:一是將劉豹部“割為二國”以削弱之;二是重新扶植作為南單于嫡系的去卑子弟,令其遷居雁門制約劉豹。不過既往研究皆據《徙戎論》“咸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為四”[2]1534,認為司馬氏分割劉豹事在咸熙、泰始年間,故鄧艾所言當時應未被采納,因此未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黃烈先生曾一度重視鄧艾上書的內容,將后來咸熙年間的“三率”解讀為劉豹部、劉豹部叛胡與去卑子弟[3]。但此事發生于咸熙年間,與鄧艾上書相去甚遠,況“割為二國”與“泰始之初,又增為四”亦無法得到解釋。并且,若果真僅“又增為四”,又如何解釋最終西晉元康年間南匈奴仍恢復了“五部”體制?顯然,鄧艾“割為二國”的建議既無法與曹操舊時所劃五部吻合,亦似與后來咸熙、泰始年間的分割無關,那么其用意究竟何在?
筆者認為,要正確理解鄧艾“割為二國”之說,就必須結合并州屠各崛起的時代背景。有關并州屠各的崛起及劉豹、劉淵的世系問題,前人研究頗豐:如內田吟風[4]、姚薇元[5]、林幹[6]、唐長孺[7]、馬長壽[8]、陳勇[9]104-110等學者質疑劉氏實為屠各,周偉洲[10]與陳琳國[\"]等學者仍堅持認為劉氏系南單于嫡系。本文重在探討北部匈奴,故不作過多贅述。
鄧艾主張“因叛割為二國”,可見他將“劉豹部有叛胡”看作削弱劉豹的契機,故應扶植叛胡與劉豹相制衡。那么叛胡究竟緣何而來呢?史書雖未明言,但若是微不足道的雜胡叛亂,豈會引起朝廷的重視?何況是遠在青州城陽郡的鄧艾。可見“叛胡”不僅與屠各矛盾尖銳,且影響力亦當不小。而放眼當時整個南匈奴,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恐怕只有南單于家族的殘余勢力。自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南單于人質及五部劃分以來,南單于家族雖遭到空前削弱,但仍具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面對鳩占鵲巢的屠各,其勢必會反撲。鄧艾上書言“割為二國”后緊接著便指出作為南單于嫡系的去卑“功顯前朝,而子不繼業”,所以“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也即遷南單于部眾至雁門一帶定居以制衡劉豹。
遷雁門的決策是基于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而定的:雁門“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柢三關,咽喉全晉”[12]1849,其北緣勾注山自古為“南北巨防”[12]1851。當時同處忻定盆地且北接雁門郡的新興郡地區,其軍事價值“翼蔽晉陽,控帶云、朔,左衛勾注之塞,南扼石嶺之關,屹為襟要”[12]1845。若能在此扶植南單于家族,向南可壓制并州屠各,向北亦能抵御鮮卑外患。況忻定盆地“川原沃衍”,適宜游牧,后來爾朱氏家居此地而“牛羊馳馬,色別為群,谷量而已”[13]1644,對安置游牧民族而言可謂良土。
由此看來,并州屠各的崛起在招致舊南單于勢力反撲的同時也威脅了中原政權,因而鄧艾“割為二國”之說的目的實際上是扶植南單于家族以制衡并州屠各,可惜此前學者基本都分開做解釋,未將兩者結合。
二、南單于家族的北遷
理解了“割為二國”的含義,但問題仍未解決:司馬師果有采納鄧艾的建議嗎?從司馬師“多納用焉”的反應來看,這些建議似確被采納。然據“咸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為四”[2]1534上述措施似又并非實行于鄧艾上書之時。由此,學界基本否認了“大將軍司馬景王新輔政,多納用焉”[1]776的記述。但事實上,多處史料無不在暗示,司馬師極可能已采納了鄧艾的建議。如:
雍州刺史陳泰求敕并州并力討胡,景王從 之。未集,而雁門、新興二郡以為將遠役,遂驚 反。景王又謝朝士日:“此我過也,非玄伯 之責!”[1]125
按并州本多胡,為當時眾多少數民族雜居之地。自東漢以來,中原政權征胡人從軍早已是常態。譬如東漢末年,南匈奴單于於扶羅曾率軍助漢平定張純之亂,后來曹魏以梁習任并州刺史,“發諸丁彊以為義從\"以隨從出征[1]469。陳泰曾在正始年間擔任過并州刺史及護匈奴中郎將,提出此策應正為征召胡人從征。但此策在實行過程中卻發生了雁門、新興兩郡的叛亂,這是曹魏政權所始料未及的。按陳泰曾任并州刺史,對并州情況甚為了解,況其在任時“甚有威惠”[1]638,其策略似不應有誤。那么叛亂緣何而起呢?
將陳泰與鄧艾兩事相結合,便能察覺出其中端倪:嘉平三年(251年),因曹魏政權的干涉,南單于部眾徙居雁門以制約并州屠各。新興郡本北部帥所在,況且曹魏時其地緊鄰雁門郡,同處于忻定盆地內,南單于部眾自鄧艾上書后即應居此二郡。按陳泰求敕于嘉平四年(252年),恰在鄧艾上書次年,則南單于部眾北遷后安頓未久,便又要勞師遠征,所以才“以為將遠役,遂驚反”[1125。況司馬師亦在雁門、新興叛亂后攬罪己身,恐怕并非單純收攬人心之辭,而是指代其去年采納鄧艾建議遷單于部眾于雁門一事。
此外,晉初南匈奴的重要人物劉猛,其身份亦與上述問題相關。劉猛身份歷來備受爭議,《魏書》言“北部帥劉猛”[13]2054,《北史》因襲之,然《晉書》作“中部帥”[2]1557。既往研究對劉猛關注雖多,但幾乎都直采《晉書》“中部帥”之說而未對“北部帥”之進行探討。但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說明,劉猛所任實為“北部帥”而非“中部帥”。
首先,《魏書》描述鐵弗匈奴時提到:“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部帥劉猛之從子,居于新興慮虎之北。”[13]2054 又據\"匈奴劉猛死,右賢王去卑之子誥升爰代領其眾。誥升爰卒,子虎立,居新興,號鐵弗氏”[14]2744,可知劉猛身份為去卑之子無疑。況且五部所設位置中“北部可四千余落,居新興縣;中部可六千余落,居大陵縣”[14]2514,可見劉猛活動范圍恰在北部匈奴所在的新興郡。其次,據前引五部位置可知,中部坐落于太原盆地。同位于此的還有左部和右部,其部帥“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2]2645。上述三部皆與并州刺史的治所晉陽緊鄰,如此安排甚有利于并州刺史集中控制居于太原盆地內的南匈奴部師。如果執意認為劉猛是中部帥,又如何解釋其能在并州刺史的嚴密監視之下發動叛亂并輕松出逃塞外?反觀坐落于忻定盆地的北部,距晉陽相去甚遠,受并州刺史的控制遠不如前論三部。從叛亂的客觀條件來看,劉猛應作“北部帥”為當。此外,劉猛反叛時其余四部皆未響應亦可為據。祝總斌先生認為:劉猛反叛起因是秦涼地區的禿發樹機能之亂,于是劉猛錯誤地認為起兵反晉時機已到[15]。可泰始七年(271年)劉猛起兵之時,屠各首領劉豹之子劉淵尚在洛陽為質,其余部帥豈能背威望甚高的劉豹而響應劉猛?可見劉猛根本不屬于屠各一系。而這樣一位非屠各出身的部帥若真作為“中部帥”而居于當時集中控制屠各諸帥的“晉陽汾澗之濱”,顯然不合常理。上述疑難,恐怕只有劉猛作“北部帥”才能得到解釋。綜上,劉猛既為南單于嫡系,又以北部帥的身份居于新興一帶,可謂是南單于部眾北遷的一大力證。
而更具說服力的是,后來諸多南單于嫡系出身的匈奴部帥集中出現于雁門、新興二郡,正好符合鄧艾上書所預定的活動范圍,其中以鐵弗匈奴為典型。上文所引《魏書》本已言明:“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部帥劉猛之從子,居于新興慮麂之北。”[13]2054 拓跋氏稱鐵弗部為“南單于之苗裔”,而別稱劉淵為“匈奴別種”[13]5,更證明了鐵弗部出自南單于嫡系,其活動范圍亦符合前述。況《南齊書》描述鐵弗部亦言“索虜勃勃,匈奴正胤”[16];吳洪琳亦認為,鐵弗匈奴正是去卑后裔重返代北活動后才逐漸出現的[17]。由此可見,作為南單于嫡系的鐵弗匈奴于晉初突然活動于雁門、新興二郡并非偶然
最后,劉淵的身世也值得置于此問題之下玩味。前人已多對劉淵的身世表達質疑,尤其是劉淵明明曾代替其父作“左部帥”,何故后來又能出任“北部都尉”?若劉淵出身左部,則籍貫當為太原郡茲氏縣,為何史書竟言其“新興匈奴人”[2]2644?結合前論則不難發現,理應出身左部的劉淵突然被冠以北部新興的籍貫,正為使之與當時南單于嫡系所聚居的新興縣相吻合。況劉淵曾任北部都尉,在任期間“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2]2647,可見其威望甚高,在世系上造偽也能得到諸部認同。
綜上所述,由于并州屠各崛起并重新完成了南匈奴五部統一,一方面引起了南單于舊部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威脅了曹魏政權在并州的統治。鄧艾從當時并州形勢出發,主張重新扶植南單于舊部徙至雁門地區以制衡并州屠各,此即“割為二國”的真正含義,并且此議也在司馬師采納后得到施行,南單于部眾從此遷往雁門、新興一帶。由此,上文所言元康年間南匈奴忽以完整的“五部”面貌出現的疑問也得到了解答:也即嘉平三年(251年)“割為二國”實指分割屠各與南單于部,而魏末晉初的分割實指專門針對屠各的分割,相加正為五部。按劉淵“咸熙中,為任子在洛陽”[2]2646,可見咸熙、泰始年間司馬氏為加強對屠各的控制,要求其子弟入質,這顯然與當時分割屠各的需求相吻合。
三、扶屠制匈:晉初劉猛叛亂新解
綜合前論,魏末晉初司馬氏似極大強化了對并州屠各與南單于部的控制。但恰在西普建國后不久的泰始七年(271年),南匈奴部帥劉猛突然叛亂并自立為單于,遂出塞“屯孔邪城”,此后又屢寇并州。盡管次年西晉遣“監軍何楨討劉猛,屢破之,潛以利誘其左部帥李恪,恪殺猛以降”[14]2519,叛亂隨即停息。作為南單于嫡系的劉猛叛逃出塞,顯然與司馬氏欲扶植南匈奴制約屠各的設想背道而馳。但匪夷所思的是,在司馬氏的有意扶植之下,劉猛究竟緣何發起叛亂?
自漢末以降,并州屠各的崛起與南單于家族的式微早已成為定局,無需贅述。但不難看出,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司馬氏制約并州屠各的手段是有顯著差別的。嘉平三年(251年)鄧艾上書時,正值司馬氏奪權之初,根基尚且不穩,內外形勢復雜。因而即使并州屠各崛起并奪取了南單于家族對南匈奴的領導權,司馬氏也暫時無暇直接干涉。由此看來,僅北遷南單于部至雁門以制約屠各,而不直接對屠各進行分割,實是因當時分身乏術而采用的權宜之計。然而到了魏末咸熙年間,此時淮南三叛悉定,蜀國已滅,司馬氏篡位不過早晚問題,其自然能騰出手來對付并州屠各。斯況之下,并州屠各被強行“分為三率”,其首領劉豹之子劉淵“為任子在洛陽”[2]2646。從此,司馬氏極大強化了對并州屠各的控制。但問題恰出于此:在劉淵入質之前,代表南匈奴整體作為質任的正是南單于本人。南單于人質始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即曹操“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2]1534一事。但此后直到魏末,竟再無南單于有關事載。南單于最后一次以質任身份出現是在咸熙二年(265年)三月后,彼時“吳主使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洪璆與徐紹、孫或偕來報聘”[14]2491。后來司馬昭設宴款待吳使,檳者為吳使介紹嘉賓時道:“某者安樂公也,某者匈奴單于也。”[1]1165侯旭東先生結合西晉禮制與司馬昭生卒年,認為上述情境發生時距次年正旦仍至少有四個多月時間,可知單于并非僅參加每年元會大典,而是長期留居洛陽作為質任[18]。入晉后,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的郊祀活動中“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2]50,可見南單于有過出場,但此外再無其它記載。陳勇也認為,最遲到晉武帝中期開始南單于不再居洛陽作質任,而是已經返回舊部[9]101-102。即使此假說成立,咸寧二年(276 年)據相關碑文記載[19]:胡奮在并州率軍鎮壓鮮卑叛亂時,唯見匈奴四部帥參與,仍不見南單于出現。可知南單于對晉廷的重要性已遠不能與先前同日而語,相比江河日下的南單于舊部,晉廷更樂于吸納家族勢力龐大的屠各子弟入質以便更好控制并州。
綜上,自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南單于入質、五部設置以來,并州屠各與南單于舊部之間的力量對比持續走向失衡。司馬氏雖中途有一定措施,但仍未從根本上阻止這一趨勢的惡性發展。劉淵入質與南單于地位空前下降之間的巨大落差,正是西晉統治者根據兩者實力的差距所作出的務實之舉,西晉統治南匈奴的重心遂從南單于舊部轉移至屠各之上。曾一度向南單于舊部伸出援手的司馬氏,如今卻主動向作為敵人的屠各示好,這對于當時本就日漸衰頹的南單于舊部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如果說司馬氏主動向屠各拋出橄欖枝已讓南單于舊部壓力倍增的話,那么當時南單于舊部所居北部之地極為惡劣的地緣環境就更令南匈奴困窘不已了。新興郡以南之并州屠各本就嚴重威脅北部,無遑多論。況自漢末以來,以鮮卑為主的游牧民族頻繁寇掠并州。自檀石槐起,漢靈帝時“幽、并、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20]。曹魏初年,檀石槐后裔步度根與小種鮮卑軻比能相爭,步度根曾一度“將其眾萬余落保太原、雁門郡”[1]836,將大量鮮卑人帶入塞內。其后叛歸軻比能,又多次“寇鈔并州,殺略吏民”[1]836。曹魏中期,“雜虜數為暴,害吏民”[1]289。軻比能兼并步度根部眾后,“復制御群狄,盡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東,抵遼水,皆為鮮卑庭。數犯塞寇邊,幽、并苦之”[1]831。又據“去卑遣弟右谷蠡王潘六奚率軍北御”[21]可知,并州北部遭寇略時候南單于嫡系亦須出軍征討。上述情況到晉初仍未改變,“幽、并二州皆與鮮卑接,東有務桓、西有力微,多為邊患”[14]2548。除鮮卑外,烏桓雖主要活動于幽州“三郡”,但在漢末以來北疆游牧民族頻繁遷徙的背景之下,亦有部分入居并州。譬如“太原烏丸王魯昔\"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伐漢中時“以其部五百騎叛還”[1]470。此外,西晉初年更有入塞北狄“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2]2550。而自代北入并州,其首要必經之地正是當時北部匈奴所居的,以新興縣為中心的忻定盆地。可想而知,在如此龐大的邊患壓力之下,居于雁門、新興一帶的北部匈奴抑或南單于舊部,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南單于舊部面對如此惡劣的地緣環境,入晉后又遭晉廷漠視,當然會產生強烈的不滿,因此劉猛叛逃幾乎可謂是必然事件。但劉猛出塞未必就能徹底恢復日本學者谷川道雄所提出的匈奴“自由世界”[22],從他在叛亂當年十一月便又折返“寇并州”[14]2518來看,大概是因其糧草匱乏且塞外冬季又難以補給所致,且李恪之所以會被西晉朝廷策反,或亦緣于此。不過劉猛之亂雖定,但北部匈奴的現狀并未得到改善,于是“后稍因忿恨,殺害長史,漸為邊患”[2]2549,足見殺死劉猛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劉猛之亂標志著西普朝廷對南單于舊部的態度轉為敵視,此后晉廷不再對南單于嫡系授予封號[1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并州屠各此后被授予各種名號及官職,甚至能以別部出身擔任北部帥或北部都尉,其目的顯然是監視南單于舊部,可見其政治地位正迅速提升。最具典型的即是劉淵:劉淵歷任左部帥、北部都尉、離石將兵都尉[23]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行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尤其擔任北部都尉期間“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2]2647。但其光輝的政績下卻隱含了屠各對南單于舊部的進一步壓制。此外,劉淵之從祖劉宣也值得注意。以往學界基本都認可劉宣系南單于嫡系,但是劉宣名為“元海從祖”[2]2653,即於夫羅同輩之人,應亦為羌渠單于所生,即便按羌渠單于被殺之中平五年(188年)始算出生,到劉淵起兵之永興元年(304年)已遠超百歲,顯然不合常理。且劉淵起兵之前“招集五部”的工作正為劉宣所完成,起兵之議亦始于劉宣,若劉宣果為南單于嫡系出身,又豈能號召屠各諸部部帥?而劉宣亦為“故北部都尉”,恐怕劉宣若果非南單于嫡系,則其極可能也如劉淵一般,是以屠各貴族的身份前往北部對南單于舊部進行監視。
四、結束語
曹操令南單于人質并設置五部帥的安排雖一度有效強化了對南匈奴的控制,但忽視了并州屠各實力的上升。隨著南單于家族威望的驟降及并州屠各的崛起,最終屠各劉豹統一五部,嚴重威脅了中原政權在并州的統治。因此,鄧艾提出了重新扶植南單于舊部并遷往雁門以制約屠各的建議,最終被司馬師所采納。南單于部北遷后,亦成為北部匈奴的實際統治者。但隨著魏普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司馬氏更加重視并州屠各的力量,于是對南單于勢力的態度轉為淡漠。加上雁門、新興所在的忻定盆地極惡劣的地緣環境,北部帥劉猛最終發動了叛亂。叛亂被平定后,西晉朝廷從此對南單于舊部展開嚴密控制,并主動扶植屠各貴族出任北部都尉以便監視之。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4-195.
[4]內田吟風.北亞史研究·匈奴篇[M].京都:同朋社,1940:319.
[5]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40.
[6]林幹.匈奴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1-174.
[7]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81-388.
[8]馬長壽.北狄與匈奴[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7.
[9]陳勇.漢趙史論稿:匈奴屠各建國的政治史考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周偉洲.漢趙國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22-28.
[11]陳琳國.休屠、屠各和劉淵族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05-111.
[12]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施和金,賀次君,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13]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5]祝總斌.評晉武帝的民族政策:兼論匈奴劉猛、鮮卑樹機能反晉之性質[C]//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188-212.
[16]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984.
[17]吳洪琳.鐵弗匈奴與夏國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7.
[18]侯旭東.天下秩序、八王之亂與劉淵起兵:一個“邊緣人”的成長史[J].史學月刊,2021(8):16-36.
[19]黃碩,馮建功,王剛,等.山西定襄居士山摩崖碑為西晉胡奮重陽登高紀功碑[J].文物,2017(5):85-96,1.
[20]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990.
[21]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02.
[22]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M].李濟滄,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2-40.
[23]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794.
作者簡介:孫繹達(2001—),男,土家族,重慶萬州人,單位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