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康,1947年生,浙江溫州市人。1981年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師從呂漠野教授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1984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赴溫州師范學院任教,擔任中國現代文學、美學和文藝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師從錢中文、杜書贏教授做訪問學者。1993年晉升教授。曾任溫州師范學院院長、溫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溫州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詩性語言研究”“現代、后現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問題研究”“文藝符號學新視野”及浙江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出版學術著作《生命的沉醉》《審美烏托邦》《詩性語言研究》《叛亂的眼睛》《文學時間研究》《文學活動論》《現代、后現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研究》《文學行為論》等,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曾5次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研成果獎,其中,專著《詩性語言研究》《現代、后現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研究》《文學行為論》分別獲得浙江省第十四屆、第十八屆、第二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曾獲曾憲梓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和國務院特殊津貼。
專著《現代、后現代視域中的文學虛構研究》從認識論、存在論、語言論等三條線索梳理、分析、批判現代以來西方學界關于“文學虛構”的各種觀點及其爭論,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從現象學和語用學角度對文學虛構做出新的闡釋,揭示出觀點分歧背后的原因,澄清了這個有很大爭議的理論問題,為文藝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專著不僅重新闡釋了文學虛構性、文學性、真實性、批判性、意識形態性諸問題,分析了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之間話語行為模型和功能的差異及轉化,并且依據話語行為的復雜性、多維性、多變性,有效解決了歷來關于文學虛構性與真實性、獨立性與意識形態性、審美自律性與社會功利性等各種矛盾觀點之間的論爭,深入闡釋了文學活動的內在機制及特征。20世紀以來,以語言學的觀念、范式和術語來構建文學理論是西方文論界的主導傾向,即便是文化批評,乃至當前的“后理論”,也仍然沒有離開這一基礎。專著《文學行為論》修正和改造西方符號學理論,吸收和融匯文化人類學、語用學、美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諸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人類活動作為邏輯起點,著眼于人類行為的符號特性,提出了“行為語言”這一命題,首次對“行為語言”與“言語行為”的獨特性質、施行方式和功能做出區分和闡釋,破除西方語言中心主義,把所有文化活動,包括文學活動,置于“行為語言”與“言語行為”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展開探討,改變了文藝學已有的理論前提和思維方法,有效拓展了研究視野和研究深度,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揭示了文學活動過程中體驗與認知、感性與理性、無意識與意識、自主性與歷史性、審美性與功利性相互融合的內在機制。同時,對中西方文論差異的根源及融合重建的具體路徑做出有說服力的閘明,給文藝學乃至人文學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基礎。
專著《認知符號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研究新路徑》最重要的觀念是把符號首先視為人與世界的關系模式。人必須同世界建立特定的關系模式(建模),才能感知、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符號表征作用則建立在關系模式基礎上,因此,專著稱這種符號學為“認知符號學”。從這個角度看,符號不僅表達意義,而且體現人的心智結構和人類文化結構。專著分別閘述了行為、語言和其他各種類型符號不同的施行方式、性質及功能,它們關聯世界的不同模式,吸收中國古代思想精華,超越西方符號學中的二元論思想。符號性質的多樣性和施行方式的復雜性、復合性,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學、詩學、闡釋學的理論前提,并以此為立足點重新思考美學和文學藝術,澄清了諸多有爭議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而從符號學角度揭示了中西文化差異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