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0-0001-04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ivotal Ro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uang Wenyuan (Yango University,Fuzhou 350108)
Abstract:Theresearchonthepivotal role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 (CPC)intheWar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iohasalwaysbenahotopicinthecademiccommunitysincetheationalcommemorationof te5Othaiversaryofevictory of theWorldAnti-Fascist Warinthe199Os.Teresearchfindingsaremainlycenteredonthefllowingaspects:whichof tetwopartis, theKuomintangortheCPC,playedapivotalroleintheWarofResistance,andhowtheCPCbecamethemainstayof thewar.By summarizingexistingresearchonthepivotalroleoftheCPCinthewarfromultipleperspectives,includingpositiveinterpretations, comparativestudies,andexteralviewpoints,thispaperanalyzescurentresearchshortcomings,withtheaimofuncoveringnew perspectivesforfurtherexploration,forcefullyrefutinghistoricalnlism,andaccuratelyunderstandingtepivotalroleoftCPCin the war.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ivotal role
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的衰敗貧弱走向偉大復興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人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①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關于這一問題,基于不同視角,關注多方多國多種史料,圍繞中共何以成為中流砥柱、國共中流砥柱之爭等論域進行闡釋分析,成果豐碩。本文擬對這些成果進行學術整理,并就有待拓展深入的若干面相提供一孔之見。
一、中共在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正面闡釋
從黨的話語體系而言,毛澤東最早使用“中流砥柱”一詞描述中共的抗戰作用。1941年,毛澤東在《揭破遠東慕尼黑的陰謀》一文稱:“共產黨領導的武力和民眾已成了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1]804-805從警惕英美對日綏靖以及國民黨對日妥協,反對“一切失敗主義者和投降主義者”等全文語境看,毛澤東最初使用中流砥柱,主要是強調中共在險惡形勢下毫不動搖的堅定意志。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再次談及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1]1097-1098從“獨立和解放”“工業化和近代化\"等并提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再次使用“中流砥柱”一詞,是一種對中共抗戰與現代化建設中作用的整體性概括。
1995年,江澤民在抗戰勝利50周年大會講話中,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造”“正確的戰略指導”和“犧牲奮斗的輝煌業績”等三個維度,闡述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得出的科學判斷”[2]。2005年,胡錦濤在抗戰勝利60 周年大會講話中,從“堅定意志”和“模范行動”闡述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時指出,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3]2014年,習近平在抗戰勝利69周年大會講話中,從“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等方面闡釋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4]。這些論述為研究中共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研究而言,學界最初主要是用抗日戰爭的領導者來概括中共的抗戰作用,如肖一平等學者從中共的軍事政治、戰時宣傳等方面論證中共的領導者地位[5]。但由于抗戰領導權問題頗多爭議,20世紀90年代初,尤其是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后,學界開始較多使用中流砥柱來闡釋中共的抗戰作用。根據“中國知網”進行相關主題統計,從1990至1995年,有關中共在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論文共有35篇,僅1995年就有29篇。這些研究主要根據中共方面的史料,代表性資料如《中共中央文獻選集》《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主要領導人的相關著述與言論,宏觀闡釋中共在抗戰時期不同層面的功績、貢獻,也有學者將中流砥柱作用和領導作用并提[6]
新世紀以來,圍繞中共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正面宏觀闡釋,成果頗多。就其論點而言,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季君如為代表提出三點論,即率先領導人民抗戰,倡導抗日統一戰線,制定及實施正確的軍事戰略[7]。二是以歐陽淞為代表提出四點論,即最先舉起抗日旗幟,提出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總方針,開辟敵后戰場,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8]。三是沙健孫、曲青山等提出五點論,即率先舉起抗戰旗幟,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組織推動國統區的抗日民主運動等[9-10]。四是以李蓉和柳建輝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六點論,即率先舉起抗戰旗幟,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方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和開辟敵后根據地,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實施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方面。
二、中共在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比較研究
關于何者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抗戰史繞不開的話題,研究“共產黨說”“國民黨說”“國民黨和共產黨同為中流砥柱說”等不同觀點,其中又以前兩種為爭論的焦點。研究初期,學界大多著力強調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將中共的發展和抗戰的勝利簡化成由因到果的必然關系,從中共方視角正面分析中共在抗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佐證“共產黨說”,以線性論證的方法得出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一結論。隨著黨史及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學者意識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一是刻意著重從中共功績方面切入,忽略了國民黨、國民政府和正面戰場,不夠全面客觀;二是單純地線性解釋“大大遮蔽了中共革命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貶低了中共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于是研究開始試圖從國民黨方面切入,通過對比國共兩黨在抗戰路線、軍事戰略、對日政策的異同以駁斥“國民黨說”。只有從多維視角切入研究,客觀陳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作用的上升與下降,多維反映出中共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有力結論。
“國民黨說”自辯依據多為國民黨比共產黨抗日時間更早、犧牲人數更多、軍事貢獻更大、國際影響力更高等。沙健孫、張喜德等學者將中共中央明確武裝抗日的主張同當時國民黨當局采取的“不抵抗主義”相對比,反駁了國民黨比共產黨抗日時間更早的錯誤論斷。挖掘了中共帶領根據地軍民打敗日寇的決勝因素,通過對比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和民主政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優勢[12]。潔子比對國共雙方在抗戰中的表現,指出中共在遭受國民黨長期封鎖包圍以及日偽殘酷掃蕩的背景下,堅持抗戰,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以及幾乎全部偽軍,而國民黨在豫湘桂會戰中大潰敗,在日本“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誘降迫降政策下成批投敵,近入了偽化時期[13]。抗戰時期,國民黨不發動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一條單純依靠政府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與中共提出的全民族抗戰路線以及持久戰的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積極開展統戰工作試圖推動國民黨態度轉變形成鮮明對比。
國共中流砥柱之爭中體現著兩黨各方面實力的興衰消長,證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不斷凸顯的。綜觀整個抗戰過程,正面戰場在戰爭中的作用持續下降,而敵后戰場的作用則逐步上升,并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隨著共產黨在軍事上不斷掌握主動權,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作用也與日俱增,并且國共兩黨在抗戰中作用的不斷變化不僅限于軍事上,還體現在民心所向、國際輿論等方面。李朝陽從人民心中兩黨地位的變化的角度論證兩黨在抗戰中作用的變化,他指出人民對國民黨的擁護被其消極的抗戰態度和軍事上的節節潰敗消磨殆盡,與之對比中共則以自強不息和英勇作戰的形象逐漸獲得人民的認可,隨之在抗戰中的作用一同有增無已[14]
三、中共在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他者視野
“他者”視野是關注中共革命的重要維度。研究中共的作用也應正視中共作為政治力量在抗戰局勢中的特殊地位,重視敵后根據地或中共以外的其他區域和政治力量的研究,以大歷史觀和整體史視野分析抗戰過程中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從多方視角來看中共在抗戰中的表現。目前,頗多學者意識到以多國多方資料構成的“他者”視野對于突破傳統黨史和革命史界限的獨特作用,將研究視角從中共自身切換到國民黨、日本乃至其他國際視角,把中共的革命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加以研究,不僅能夠拓展相關研究的領域、拓寬研究的史料范圍,也能跳脫出傳統革命史的研究路徑,避免過于簡單籠統地解釋中共何以成為抗戰中流砥柱,做到還原歷史的復雜性和趣味性。
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重要政治力量,國民黨在抗戰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將國民黨方面的相關資料運用于中共的作用研究屢見不鮮,主要聚焦于國民黨人對自身黨內政策和行為意圖的闡釋,以此對比國共兩黨的諸多不同,突出中共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的必然性,但也有學者開始嘗試從國民黨視角審視中共在抗戰中的表現,以說明中共在民族解放和黨內建設等方面的優越性。張太原針對《蔣介石日記》剖析中共的“優勝之處”,從蔣介石視角分析中共政策,得出“中共對抗戰之態度表示積極”“中共之力‘全在戰區’”等結論,體現出國民黨方面對中共抗戰政策方針的認同,但又處心積慮打壓其發展的心理[15]
日本作為中國抗戰的對手方,與中共在軍事和政治上都進行了正面交鋒,戰后日本編撰的戰史著述也真實反映了日方對于中共的態度。日方戰史收錄的大量原始資料,包括軍事機密文件、日志,以及當時日本的主要決策者、高級指揮官的回憶和筆記。李少軍運用大量珍貴日方資料,細述了日軍對中共抗戰事實的三重見證,展現出了日方視角中,中共在抗戰中起到的發動和領導作用,分析指出日本對中共的詆毀污蔑反倒成了“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抗戰偉業的歷史見證”[16]。也有學者從日方視角分析中共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法和組織全民抗戰的遠瞻性,以及日軍與中共軍隊長期交手過程中對中共的肯定,指出日方對國共雙方處理政策的不同恰恰揭示了國共雙方抗日態度不同[17]。從日方視角也不難看出,中共作為中流砥柱帶領全民族取得抗戰的勝利是應有之義。
四、中共抗戰時期中流砥柱作用的研究展望
目前,學界關于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的研究成果頗豐。學者們對于國共中流砥柱之爭、中共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成為抗戰中流砥柱等問題有翔實的論述和總結,隨著文獻資料和研究視角的不斷豐富創新,相關研究也持續深入并提出了一系列角度新穎的觀點。但該項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自前研究成果重復性過多。隨著學界對抗戰史研究的熱潮興起,中共中流砥柱作用等相關研究也井噴式涌現,但許多學者仍運用線性論證的方法,從統一戰線、全面抗戰和軍事戰略等方面贅述中共在抗戰中的成就,缺乏研究的深人性和說服力。二是對于研究出現的新元素缺乏系統深入分析。有不少學者提出除傳統幾大要素以外的新的研究方向,如敵后根據地的建設、黨的自身建設等,有些研究對此雖有涉及但缺乏細致分析,如當時根據地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何以支撐中共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國民黨相比有何優越性等。三是從國際視角而言對于盟國的研究不足。自前現有研究集中于西方記者訪問根據地時的見聞,基于西方記者的視角分析中共的獨特優勢,但大多數學者的視野聚焦于美方資料,對其他盟國如蘇聯、英國等方面所談甚少,并且研究各國軍方對中共態度的成果近乎于無。
五、結束語
如今,中國共產黨仍在新時代的百年新征程中奮勇前行,推進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對于推動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等領域的研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后續研究應不斷探索新視角,挖掘新材料,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正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同時,為廣大民眾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澤民.在首都各界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9-04(2).
[3]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4(2).
[4]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4(2).
[5]肖一平,楊圣清.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J].理論月刊,1985(8):31-34.
[6]吳方寧.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和領導者[J].求實,1995(7):14-16.
[7]李君如.客觀評價抗戰史必須客觀肯定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J].理論前沿,2005(20):5-6.
[8]歐陽淞.中流砥柱堅強核心[J].求是,2010(17):32-35.
[9]沙健孫.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高校理論戰線,2005(9):15-22.
[10]曲青山.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求是,2020(18) :57-64.
[11]李蕉.再論“中流砥柱”:革命文化在整體史觀下的解讀路徑[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8(1):35-39.
[12]沙健孫.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高校理論戰線,2005(9):15-22.
[13]潔子.二戰圖解之九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中國軍民艱苦抗戰[J].世界知識,1995(15):15-17.
[14]李朝陽.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思想理論教育,2015(8):15-19.
[15]張太原.從蔣介石日記看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J].民國案,2022(1):106-112.
[16]李少軍.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抗戰偉業的歷史見證: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相關文獻考察[J].黨的文獻,2015(4):55-66,87.
[17]盧毅.日本戰史中的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J].黨的文獻,2015(6) :78-84.
作者簡介:黃文媛(1999—),女,漢族,福建三明人,單位為陽光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責任編輯: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