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宿遷擁有三個不同時期的運河主航道,其中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宿遷一張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其保護與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相關工作多圍繞運河河道本體展開,對附屬的水利設施等水工遺存的保護與研究嚴重不足。文章在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對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沿線水工遺存保護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京杭大運河;宿遷;水工遺存;保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10
0 引言
宿遷有明確記載的運河史始于隋煬帝開鑿通濟渠(又稱“廣濟渠”“汴河”)。通濟渠起自洛陽,經河南、安徽兩省,入宿遷泗洪縣。泗洪境內現存一段長約34千米的河道,是通濟渠全線唯一保存至今的河道;元、明時期以流經宿遷的黃河故道為漕運通道,黃河故道保存完好,其中宿遷段長約121千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運河開通,奠定了現代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基礎,此后300余年間主航道一直保持現有線路。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穿宿遷市區及泗陽縣城區而過,長約112千米,至今仍是溝通南北的黃金水道。隨著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宿遷成為漕運重鎮,也因駱馬湖(圖1)、黃河故道、大運河在此交匯而水患嚴重。為治理水患、保證漕運,清代朝廷在宿遷境內大興水利,留下眾多的水工遺存資源。為厘清京杭大運河沿線水工遺存分布和保存狀況,2021—2023年,宿遷市博物館組織考古隊伍對文獻中記載的水工遺存點進行全面梳理,并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河段(運河與黃墩湖交接處三灣至宿遷市區大王廟段,長約41千米)沿線進行實地踏查和考古勘探,獲取了一大批水工遺存點的位置、形制結構、保存狀況等基本信息,成果豐碩,同時發現在宿遷京杭大運河沿線水工遺存保護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 水工遺存資源
乾隆皇帝曾稱宿遷“其地前控大河,后臨運道,洪流遄波,遠近奔匯,號為最險”,意為宿遷地處黃河、運河之間,各處洪水匯聚于此,是運河最險要的河段。宿遷段運河雖為“最險”,卻又扼漕運咽喉。河道通暢事關朝廷統治秩序穩定,有鑒于此,朝廷在宿遷設立管理機構,疏浚運河航道,興修水利設施,派駐河防兵丁,修建水神廟宇,形成了以京杭大運河河道為核心,囊括各類附屬設施,尤其是水工設施在內的,龐大、復雜的漕運體系。通過梳理地方志、河工志書、輿圖等資料,112千米河段內有各類水工遺存點60余處,典型的如閘址有皂河石磡、經邦閘、朱家閘、蘇家閘、王家溝閘、柳園頭閘、利運閘、亨濟閘、瀠流閘等,搶修險工有夏家馬路工、九里崗工等,壩址有支河口竹絡壩、十字河竹絡壩、溫州壩、董壩、龍虎壩、四草壩等,橋址有五花橋等,堤防有運河兩岸大堤、蔡家樓越堤、泗陽吳集越堤等,廟宇有九龍廟、敕建安瀾龍王廟、金龍四大王廟、泗陽天后宮等,榷關遺址有關壩臺等,石刻類有康熙諭旨河防功德碑、康熙紀恩亭御碑、支河口石牛等,另有上壩、下壩、石簍、盛老堤等與水工遺存相關的地名。此外,康熙、乾隆在宿治河傳說,水神張將軍傳說,金龍四大王崇拜等與水工遺存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民俗已成為宿遷地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對部分水工遺存點進行實地踏查和考古勘探,發現僅少數遺存點因城市建設等已完全消失,大多數遺存點雖然歷史上或多或少遭到破壞,如20世紀70年代于利運閘、十字河竹絡壩、支河口竹絡壩、董壩等處挖取石塊作它用,以及八九十年代因建房等將黃河大堤取低、推平,但是各遺存點形制結構尚存。眾多遺存點位于運河河灘上或沿河堤分布,未因工程建設遭受大規模破壞;另有部分遺存點被壓在公路下,狀態也較為穩定。但此種將水工遺存點棄于荒野、游離于文物保護范圍之外的狀態,絕非保護工作的長遠之計。
2 保護工作現狀
2.1 保護措施
2.1.1 制定保護規劃
以中國大運河“申遺”為契機,宿遷在大運河保護政策、經費、人才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09年制定的《大運河(宿遷段)遺產保護規劃(2010—2030)》(以下簡稱《規劃》),是宿遷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規劃,也是宿遷市域內各運河地段和地區保護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旨在調查、挖掘大運河宿遷段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并繼續強化宿遷段運河“第一江山春好處”的生態優勢,從文化和生態兩方面提升宿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知名度。《規劃》將京杭大運河、黃河故道、汴河等宿遷歷史上的三條運河主航道及駱馬湖、洪澤湖等相關水系沿線均納入保護范圍,還將沿線歷史城鎮及與運河史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囊括其中。《規劃》確定了水利工程及相關文化遺產、聚落遺產、運河檔案文獻等大運河宿遷段遺產共47項,其中與水工遺存相關的遺產18項。根據保護側重點和管理要求,《規劃》將47項遺產劃分為“水利工程遺產重點保護區”“大運河河道重點保護區”“大運河聚落保護區”等七大類,劃定保護范圍,明確水利、交通、規劃、文物等部門的保護管理要求,為宿遷運河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規劃依據。
2.1.2 頒布地方性法規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宿遷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各部門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以及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工作中的職責分工。《條例》同時規定,以文物部門為主導建立健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議事協調機制,解決各部門在運河保護工作中的矛盾和訴求,齊心協力推動宿遷運河保護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推動在普查的基礎上,編制、修訂和公布大運河遺存河道、水工遺存、歷史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并同步做好宣傳。調查以水工遺存為代表的宿遷運河文化資源成為《條例》賦予文物部門的法定義務。《條例》的頒布施行,標志著宿遷運河文化保護走向規范化、法治化,與《規劃》一道,成為宿遷運河保護工作重要的依據來源。
2.1.3 落實考古前置
宿遷市文物部門嚴格執行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落實“先考古、后出讓”政策,對涉及京杭大運河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建設項目,無論地塊大小,在實施前均須由文物部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對可能存在的各類文物提出保護意見,由建設方編制《文物影響評估報告及文物保護方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方可實施,防止因施工對以水工遺存為代表的運河文物資源及環境風貌造成破壞。
2.1.4 開展運河研究
作為一張響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宿遷官方和民間均對宿遷運河文化研究傾注了大量精力。如宿遷市政協學習文史委編寫《運走宿遷》《水韻》等著作,以文獻考證為基礎,十分詳細地梳理了宿遷運河發展史;文物從業者、民間學者也以文獻考證、實地踏查等方式,對宿遷境內,尤其是京杭大運河沿線航道的變遷、水工設施的興廢、水患的治理等進行了多維度研究。
2.2 工作不足
2.2.1 基礎資料不完善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和現代研究成果,宿遷境內的水工遺存點數量眾多,但多數遺存點或被掩埋于滾滾黃沙下,或已沒入水中。由于缺少專項調查與研究,歷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野外調查工作不夠細致和深入,文物部門未掌握相關水工遺存點的數量、位置、保存狀況等基礎信息,查閱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資料,宿遷全市僅登錄了淺廢閘、關壩臺、皂河老船閘等極少數地面可見的水工遺存類文物點;前文所述《規劃》與《條例》中列舉的運河沿線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遠不能代表宿遷全市運河文化資源的全貌。基礎資料的缺失,導致相關保護與研究工作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2.2 研究工作不深入
目前,宿遷運河史研究雖已取得較大成績,但多為文獻考證之類的理論研究,相關成果缺乏考古材料的“二重驗證”。且目前理論研究多局限于宿遷本地運河史或某些水工遺存點個體,對宿遷作為京杭大運河重要水利樞紐的歷史地位闡釋不足,由此導致談及蘇北、魯南的運河發展史,往往只重視淮安清口樞紐與濟寧南旺樞紐的重要地位,而對其中的宿遷則忽視不見。另外還缺少宿遷與國內其他地區水工設施的橫向對比研究,對于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沿線水工遺存所代表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最高成就認識不足。
2.2.3 文物部門話語權不足
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是正在使用的航道設施,目前,河道及沿岸地區歸屬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管理,文物部門在運河河道管理及規劃方面參與感不強。目前已實施的多項規劃均由水利部門主導,以促進旅游為出發點,具體手段包括生態修復和修建休閑娛樂設施等,缺少以水工遺存資源挖掘和打造為核心的文物保護及展示項目,甚至部分規劃可能會對最新調查勘探發現的水工遺存點造成破壞。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與前文所述文物部門基礎資料不完善密切相關,也是文物部門話語權缺失導致規劃編制人員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的體現。
2.2.4 展覽展示嚴重不足
目前,宿遷有運河文化遺產專題展館—水利遺址博物館,館內展覽展示了宿遷運河發展史、古代水利工程技術,以及眾多與宿遷運河相關的文獻資料;宿遷市博物館、皂河龍運城景區也對宿遷三條運河主航道和敕建安瀾龍王廟等重要節點進行了展示和介紹。但是目前所有運河相關的展覽均以圖片和文字為主,缺乏實物資料展出,更缺少諸如淮安板閘遺址、鎮江京口閘遺址等原生態展示,單純以枯燥的文字和圖片進行說教式解說,并不能將水工遺存蘊含的信息真實、完整、有效地傳達給觀眾,不能與觀眾形成共鳴。
3 保護對策研究
3.1 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僅依賴官方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揮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應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民眾獲取官方信息和建言獻策渠道;應擴大議事協調機制范圍,吸納地方學者、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參加聯席會議,在水工遺存等運河文化資源調查及展示、大運河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等方面聽取民眾意見。
3.2 建立運河文化資源信息庫
這是開展保護、研究、展示等所有工作的最基礎條件。當前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搜集整理工作較為完善,但以水工遺存為代表的物質文化資源普查工作相對滯后。近兩年來,宿遷市博物館通過實施“大運河宿遷至皂河段河工遺存調查勘探”項目,在宿遷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段沿線探明近20處水工遺存點,對拓展宿遷運河文化內涵具有極大的意義,也從側面證明了宿遷水工遺存資源的豐富。此項工作需持續開展,在摸清全市水工遺存資源家底的前提下,與規劃部門聯合,通過測繪,將各遺存點位置、散布范圍繪制到圖紙上,另外利用冬季落葉的時機,采取無人機航拍等手段,完整拍攝各水工遺存點的影像資料。以上述所有采集的資料和已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為基礎建立數據庫,并根據新的發現及時補充完善。數據由文化和旅游、規劃、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共享,作為日后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旅游資源的依據。
3.3 將水工遺存點納入文物保護體系
近年來,水工遺存點等運河物質文化資源被破壞情況也偶有發生。如位于皂河鎮的石磡越河,其開挖、利用、廢棄過程均有明確記載,其河道雖淤塞嚴重,但河型尚存,是宿遷運河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其結局卻是于工程建設中被填埋,因其未被登記為文物點,文物部門無法對施工方進行處罰。面對此種被動情況,文物部門應當以第四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為契機,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水工遺存點登記為文物點,并將保存狀況較好,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存點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將水工遺存點分布集中的區域,如宿遷閘(圖2)至支口段沿線,劃定為文物埋藏區。通過將水工遺存點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范疇,利用法律手段對破壞行為形成威懾。
3.4 以考古發掘闡釋水工遺存點內涵
目前,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沿線各水工遺存點大多被掩埋于地下,其形制、結構等基本信息均不甚清楚,文物部門應當推動對龍虎壩埽工、柳園頭石閘、支河口竹絡壩等遺跡較豐富的水工遺存點進行考古發掘,以考古手段證實文獻記載和理論研究成果。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類似淮安板閘文化體驗中心的展示空間,將水工遺存點及發掘出的文物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以點帶面,通過挖掘和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來闡釋宿遷的運河文化。另外,運河沿線聚落考古也應該擺在突出位置,運河的發展帶動了宿遷皂河鎮、順河集、新盛街、東大街等集鎮和街區的繁榮。如何以考古手段完整還原歷史建筑格局及肌理,展示各聚落的文化內涵,展現人與運河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是文物部門應該思考的問題。
3.5 加強地名保護
地名作為一個地區的名片,對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具有重要作用。宿遷境內許多地方因歷史上的水工設施而命名,但一些承載著重要歷史文化信息的地名已經更改。如位于宿城區支口街道的董大溝,是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用作漕運通道的董家溝殘存,現已更名為農博河,丟失了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另外,隨著村莊拆遷,許多小的地名也即將消失。針對這種情況,文物部門應該在考古調查的同時注重地名及其歷史沿革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應與民政部門形成協商機制,聲明地名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在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爭取多保留與宿遷運河文化遺產相關的地名。
3.6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大運河水工遺存和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根本的目的是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服務,相關工作都應以惠及民眾為目標。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提出加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布局、培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塑造“千年運河”品牌體系等一系列促進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措施。宿遷規劃、文化和旅游部門應當以此為契機,在推動考古發掘的基礎上,以重要的水工遺存點為依托,整合全市運河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主題公園及主題展館,以文物保護和展示為基礎,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生態環境修復等方式,推出適合休閑游、文化游、生態游、鄉村游、研學游的精品旅游路線,帶動旅游事業發展,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運河文旅品牌,實現水工遺存資源利用最大化,也使運河保護工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4 結語
水工遺存是運河遺產的最核心內容,宿遷境內的水工遺存點數量多、種類全、代表性強,是先民留給宿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京杭大運河等運河沿線的水工遺存資源進行保護和合理開發,對展示宿遷在中國運河史上的重要地位、塑造“運河文化名城”品牌形象、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過程需要地方文物等部門與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宿遷市政協學習文史委.運走宿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2]張強.京杭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70.
[3]胡兵.后“申遺”時代大運河的保護與管理研究:以江蘇淮安段為例[C]//江蘇省文物局.江蘇省文博論文集2015.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9-103.
[4]王曉.后申遺時代大運河(杭州段)遺產保護問題研究:從歷史地區環境“完整性”出發[J].東南文化,2016(6):20-26.
[5]吳延生.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9(3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