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位于我國中西部,南北狹長,地貌多樣,氣候差異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賦予高山高原蔬菜生長的天然生態優勢。近年來,在‘ ?3+X′ 千億級設施農業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在全省各地政府高度重視、市場需求擴大等因素作用下,陜西高山高原蔬菜發展加快。據調查,2024年全省高山蔬菜播種面積141萬畝,總產量412萬t,總產值88億元。面積和產量相比2013年的118萬畝、247萬t分別提高 19%,67%[1] 。
1產業發展現狀
1.1產業布局趨于優化陜西高山高原蔬菜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 800~1600m 的沿山地帶和海拔較高的臺塬地帶,產業布局更趨合理,生產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生產區域主要集中在榆林、安康、寶雞、商洛、漢中等地,已初步形成三條高山冷涼蔬菜產業帶,即以太白、鳳縣、鎮坪等為重點的秦嶺山區,以麟游、旬邑、黃龍等為重點的渭北高海拔塬地,以定邊、靖邊、吳起等為重點的陜北長城沿線地區。
1.2主栽種類日趨豐富積極引進推廣新優特菜種類,全省高山高原蔬菜主栽種類日趨豐富,目前已經擴大到辣椒、白菜、胡蘿卜、甘藍、蘿卜、芹菜、紅蔥、生菜、花椰菜、番茄、黃瓜、西葫蘆等20多個種類。不僅擴大新特品種種植規模,還保留和挖掘了一些地方特色品種,如太白甘藍、靖邊胡蘿卜、定邊辣椒、山地紅蔥等,地方特色蔬菜越來越受到周邊地區消費者的青睞,市場前景廣闊。
1.3先進技術大力推廣全省各級農技部門積極開展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綠色生產理念明顯增強。種苗統繁統供、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作業、無人機噴藥等新技術廣泛應用,黃藍板、殺蟲燈、釋放天敵、生物菌劑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大力推廣,高山蔬菜綠色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加大農機農藝融合力度,旋耕機、起壟覆膜機、播種機、移栽機、打藥機、采收機等得到較大范圍應用,生產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得到提高。
1.4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高山高原蔬菜在產區農民就業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蔬菜種植、管理、收獲、加工、貯藏、流通等環節可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社會效益顯著。如陜北榆林以辣椒和胡蘿卜為代表的大漠高山高原蔬菜畝均效益可達3000元以上,高山高原蔬菜種植可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年用工量在140萬人次,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2產業區域優勢分析
2.1區位優勢陜西縱跨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3個氣候帶,境內氣候差異很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為高山高原蔬菜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如陜北榆林,地處我國夏秋延時菜優勢區,土地廣闊,荒地、沙地等非耕地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良好,輻射總量大,年日照時數為全省之冠,具有發展高山高原蔬菜產業的先天優勢;寶雞太白縣,是陜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城,境內海拔最高 3767m ,最低 740m ,生態富集、氣候冷涼、雨水充沛,是高山反季節蔬菜適生區。
2.2政策優勢近年來,陜西加大了對高山高原蔬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依托千億級設施農業工程等重點項目,每年拿出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大力推進陜西省以蔬菜為主的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高山高原蔬菜產業作為其中一項建設內容予以支持。在項目的帶動下,圍繞三大高山冷涼菜產業帶,按照綠色、有機生產要求,建成相對集中連片千畝以上標準化高山菜示范基地,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農戶參與到高山蔬菜種植,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應。
2.3技術優勢由陜西省園藝技術工作站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等,創新提出高山蔬菜“一新兩改三化\"技術,并在全省大面積集成示范推廣。主要集成示范推廣了新品種引進篩選、漂浮育苗、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生產、病蟲害綠色防控、種植模式優化6項技術,改傳統育苗方式為現代集約化育苗方式,改傳統生產方式為標準化生產方式,推行蔬菜全生產過程機械化、化肥農藥減量化和蔬菜產品商品化,為高山高原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4品質優勢陜西高山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蔬菜生產過程積累較多的糖、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營養價值更高。夏季氣溫相對較低,能有效避免平原地區夏季高溫對蔬菜生長的不利影響,病蟲害發生相對較少,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有利于提升蔬菜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冬季寒冷,有助于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降低來年病蟲害的發生率。產出的高山蔬菜養分足、口感佳、色澤鮮、品質優,深受消費者青睞。通過積極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機械,促進農機農藝的緊密結合,不斷提升高山高原蔬菜產品品質。高山地區遠離城市的工業和交通污染,空氣質量好、水源純凈,使得蔬菜更綠色、安全,符合現代消費者對蔬菜高品質的需求。
2.5市場優勢陜西高山高原蔬菜品質高,主要集中在7一9月份上市,正處于全國多地蔬菜換茬、退市階段,正好有利于緩解夏秋蔬菜淡季的市場供需矛盾。同時,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物流配送體系的不斷完善,陜西部分高山蔬菜能更加快捷地運輸到全國各地,市場輻射范圍不斷擴大。產品除熱銷上海、廣州、南京、成都等多個大中城市,部分產品遠銷香港、澳門等地區。
3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不足陜西省高山菜產區多位于海拔 800m 以上的山區和旱塬,地形復雜、基地相對分散,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部分山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低,抗災能力比較弱。
3.2組織化程度低,龍頭企業缺乏生產方式以種植戶家庭式獨自生產為主,銷售方式需要依靠采購商上門收購,組織化程度比較低。據調查,高山高原蔬菜生產基地面積占全省高山高原蔬菜播種面積的40% 左右,但真正發揮組織服務功能的更少,缺乏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3.3科技創新實力不強,新技術轉化利用有待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普遍缺乏,優質生態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后勁不足,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利用率較低。菜農老齡化、文化程度低,接受新優品種、新技術的能力相對較差;企業融資難,競爭力強的品牌少,導致盈利能力受限,帶動能力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山高原蔬菜新技術的示范推廣。
4促進高山高原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思路與對策建議
4.1發展思路高山高原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一是走現代化發展之路。聚焦科技創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推廣,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二是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樹立品牌意識,挖掘高山高原蔬菜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積極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等,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4.2對策建議
4.2.1強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財政資金對高山高原蔬菜產業的支持力度,設立財政專項,重點支持產業發展薄弱環節。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整合相關涉農項目,調動高山蔬菜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多元化投入到高山高原蔬菜產業。積極發揮信貸擔保、地方融資基金等平臺作用,支持企業解決資金難問題。依托項目建設,支持標準化示范園建設,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提升生產水平。加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強化抗旱、防洪、防風、防雹等設施建設,提高抗災減災能力,促進穩產保供。
4.2.2強化技術創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高山高原蔬菜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高山蔬菜“一新二改三化\"等關鍵實用技術集成推廣應用,做好產業指導、技術培訓等,提升科技對產業的貢獻率。加強產學研、農科教有機結合,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專業合作社、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合作,研究解決產業發展技術堵點及瓶頸問題,推動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高山高原蔬菜科技人才建設,培育多層次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升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2.3加強主體培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幫扶等方式,強化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支持,積極發揮主體在蔬菜全產業鏈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冷鏈運輸、精深加工等,延伸產業鏈,增強高山蔬菜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降低種植戶生產風險。鼓勵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企業 + 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等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推進三產融合,實現互利共贏。
4.2.4補齊短板弱項,促進全產業鏈發展聚焦全產業鏈,加快補齊加工、冷鏈短板,強化凈菜包裝、精深加工及預冷、冷鏈運輸等關鍵環節建設,提升發展水平。加大品牌建設,推行“區域公用品牌 + 企業品牌 + 產品品牌\"的培育模式,打造一批叫得響的區域產品名片,提升價值鏈。注重營銷網絡建設,發展“互聯網 + 高山高原蔬菜\"模式,如電商、直播帶貨等,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政府搭建宣傳推介平臺,加大各地優質高山高原蔬菜宣傳力度,擴大各地產品品牌影響力,拓寬國內外市場,促進產銷順暢。結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開發高山高原蔬菜采摘、休閑、農家樂等項目,拓展產業功能,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霍國琴,王周平,張偉兵,等.陜西高山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西北園藝,20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