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旅順口區圍繞“黨建引領有力、服務群眾有為、社會治理有效”這三大任務開展探索創新。區委組織部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聯動社會工作部、市場監督管理局、區稅務局等部門成立聯合專班。該專班對有意興辦企業的社區進行現場指導,針對企業注冊登記、稅務政策適用、運營機制設計等核心環節開展現場辦公。
目前,旅順口區已成立大連市首家社區企業——“哆哆居民服務有限公司”,其注冊資金為5萬元,涵蓋59項服務內容。該公司針對轄區內雙職工家庭、外來務工家庭子女假期托管難題,推出了“少兒托管寒假班”,這一舉措廣受好評。此外,通過社會資源共享共治,旅順口區撬動了更多部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全區7家駐旅部隊、6家駐旅高校以及50余家企事業單位與26個社區達成了共建協議。
成立工作專班抓好干部選育
鞍山市鐵西區在干部選育方面實施創新舉措,圍繞寵物經濟、項目建設等2025年重點任務成立工作專班。在干部調配環節,通過分析專班需求與干部履歷結構的匹配度,實現干部的精準調配。同時,建立“理論培訓+實踐實戰+導師幫帶”的培養體系,并同步設立專班臨時黨支部以強化思想引領,讓干部在推進招商引資等攻堅任務中錘煉專業能力。
為提升選育質效,鐵西區采用閉環管理模式,直插專班一線常態化開展無任用調研,通過節點考核、多方印證等方式為干部建立“一人一檔”成長紀實,精準識別出“實干型”“專家型”干部。針對干部存在的共性短板,開設“快充班”進行專題培訓;對于個性問題,則開展“定向補短”實踐,推動干部在實戰中實現能力提升。此外,鐵西區還將表現突出的干部納入優秀干部儲備庫,以此激活干部內生動力,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
凝才聚智謀發展 產才共融譜新篇
營口市鲅魚圈區積極深化“才聚鲅魚圈”人才工程,構建全鏈條人才生態。
在人才培育與平臺搭建上,該區構建“平臺+培育+交流”模式,新建4個專家工作站和學會服務站,激活人才引擎。培育高層次人才687 人,其中包括“興遼英才”12人、“營口英才”13 人。在人才引進方面,通過舉辦310場線上線下招聘會,吸引10329人達成就業意向,其中博士10人、高級職稱人才31人、高校畢業生5200余人來區就業創業。通過“候鳥回巢”行動,引進38名黨政機關人才充實到重要崗位。2024年,通過舉辦科技大講堂、創新沙龍等活動促成8項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額達1.55億元。
黨建領航聚合力 幸福社區展新顏
鐵嶺調兵山市深入推進幸福新社區建設,逐步構建起“黨建強基、多元共治、服務提檔、環境煥新”的治理格局。
在黨建引領方面,全面深化社區“大黨委”建設,精心打造27個“一社一品”社區黨建品牌。通過召開79次“大黨委”會議,成功解決97個社區實際問題,累計處理群眾訴求402件。在隊伍建設方面,實施社區工作者專業提升計劃,對全市26名社區書記和317名社區黨務工作者開展培訓,同時向社區派駐民輔警,推進“一村(社區)一警”工作,提升社區治理的專業化水平。在服務優化方面,打造“十五分鐘生活圈”,新建5個社區黨群服務陣地,不斷完善非遺夜校、便民食堂等12項服務,精準服務“一老一幼”。此外,通過社區“搭臺”、公益組織“擺攤”等形式,開展140余場次便民服務大集,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讓群眾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新社區建設成效顯著。
“智匯龍城計劃”助力引才聚才
朝陽市龍城區積極實施“智匯龍城計劃”,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優化人才工作機構建設,強化整體調度。該區緊盯科技、人社等職能部門,以重點、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為導向,精心策劃并開展了“人才·科技·創業·創新周”等11項系列活動,吸引和匯聚各類人才。
在平臺搭建與激勵方面,龍城區因地制宜,結合本地人才工作實際,設立人才專項資金,搭建創新平臺,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同時,積極推動浪馬輪胎與東北財經大學開展人才合作,成功簽訂13項校地、校企合作協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政策優化與格局構建方面,龍城區建立精準靶向標準,實施英才集聚計劃、筑巢引鳳計劃等4方面18條政策措施,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此外,還邀請4名院士來區交流,與10家高校簽訂化石文化戰略合作協議,逐步形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發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格局。
筑牢干部“八小時外”廉潔防線
盤錦市大洼區積極構建三維監督體系,多維度筑牢干部“八小時外”廉潔防線。
在構建聯動“監督網”方面,大洼區發揮干部監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優勢,加強與區紀檢監察等15個區直部門日常溝通。采用“定崗+定人+定責+定期”模式,落實監督信息“月報告+即有即報”制度。在筑牢家庭“防火墻”方面,大洼區聯合區紀委、區婦聯創新推行“干部家訪+家屬承諾”機制。通過開展家屬廉政監督懇談會等特色活動,引導干部家屬當好“廉內助”。在開啟群眾“探照燈”環節,大洼區廣泛宣傳“12380”監督舉報平臺的功能與作用等內容,激發群眾監督熱情,讓群眾成為監督領導干部“八小時外”行為的重要力量,充當“千里眼”“順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