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優良作風作為立黨興黨的精神標識和執政根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的理論之源。歷經百年淬煉,黨在實踐中培育形成的作風建設優良傳統,既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百年大黨永葆生機活力的精神密鑰。
黨的作風建設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深刻揭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與歷史使命。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確立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根本立場,要求無產階級政黨以先進理論武裝自身,通過嚴密組織體系來凝聚革命力量。這一理論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長期執政的根本遵循,也始終是共產黨人錘煉政治品格、引領社會革命的行動綱領。
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經過創造性轉化發展成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儒家“修己以安人”的修身傳統,與共產黨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的黨性修養要求形成精神共鳴。從對傳統“自省”文化的革新運用,到新時代“自我革命”戰略思想對“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革新精神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滋養著黨的作風建設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思想始終圍繞黨與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來開展。從革命時期起,黨就以“只見公仆不見官”的作風形象贏得民心;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江山就是人民”為價值引領,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鍥而不舍糾治“四風”,持續深化作風建設。這種黨群互動邏輯構建起“社會監督倒逼黨內自律”的治理閉環,使作風建設成為黨永葆生機、夯實執政根基的有力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演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使黨能夠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密切聯系群眾,使黨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則保證了黨的團結統一和肌體健康。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作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根基的重要實踐。聚焦“整風固本”,通過思想教育等方式,破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痼疾,重塑黨員干部作風;同時注重“凝心聚力”,依托“三反”“五反”等社會運動清除封建殘余,培育集體主義精神與廉潔自律風尚。在“破”與“立”的辯證統一中構建起全黨全國上下同欲、共克時艱的奮斗格局。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黨始終堅持將作風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深化與拓展,將作風建設逐步納入制度化軌道,以制度創新激活作風建設新動能,通過建立健全黨內監督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作風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風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局破題,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歷史擔當,解決了新形勢下作風建設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整治“四風”問題,推動黨風政風社風持續好轉。
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經驗
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制度是行為的規范。中國共產黨在作風建設中,始終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一方面,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使黨員干部從思想上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確保作風建設有規可依。
堅持群眾路線與問題導向深度耦合。中國共產黨在作風建設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作風建設的根本標準。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力量進行整治。
堅持歷史傳承與治理創新有機統一。一方面,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這些優良作風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根據時代發展和形勢任務的變化,不斷創新作風建設的理念、方法和手段。
堅持關鍵少數引領與長效機制協同。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在作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遵守黨的紀律和規矩,帶頭改進工作作風,形成“頭雁效應”,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黨的優良作風。
堅持作風建設與國家治理相互促進。良好的作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員干部以優良的作風開展工作,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制度體系,能夠為作風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
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新征程上,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為指引,深化作風建設,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教育學項目(L22BED0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