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記者來到大連市普蘭店區楊樹房街道趙家村。一進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整潔干凈的村路、井然有序的廠區,村委會旁邊的一處嶄新的院落,一棟廠房外墻上“大連市楊樹房趙家村實業有限公司”的招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顯得格外醒目。
趙家村常住人口920戶3038人,整體呈“大村散屯式”分布。近年來,趙家村黨組織以黨建引領發展方向,以群眾就業為目標,將閑置資產轉化為“物業型經濟”,喚醒“沉睡”資源,走出了一條“黨建領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一磚一瓦皆心血
舊廠房“改”出新希望
走進趙家村實業有限公司的服裝加工車間,只見嶄新的廠房窗明幾凈,機器飛快運轉著,幾十位工人在明亮整潔的操作臺前埋頭作業,縫紉機“嗒嗒”作響。
“這處廠房,以前閑置了好多年,房頂上都長了好幾棵樹。”站在車間里,趙家村黨總支書記高憲良感慨萬千,“我們就是從這里開始,把村集體的‘包袱’變成了‘金疙瘩’。”
2022年,這座面積817平方米的閑置廠房完成改造,投入使用。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改造工程隊”,是村“兩委”干部和幾十位村民自發組成的施工隊。高憲良帶領大家伙兒每天現場揮錘鏟灰,“干了81天,吃了不少苦,但是實實在在地省下了40多萬元。”說到這些,高憲良充滿自豪。
2023年,趙家村又通過司法拍賣,投資213.5萬元購入原普蘭店市富年服裝廠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筑面積3078平方米,作為經營性資產納入趙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趙家村實業有限公司管理經營,用于發展服裝加工和海參加工等產業。“一方面解決了村里閑置資產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物業型經濟的雛形。”趙家村黨總支副書記姜振紅告訴記者。
一聯一建皆用心
村企聯建開新篇
如果說廠房改造是“筑巢”,那么引鳳就是關鍵。趙家村沒有等“鳳”自己飛來,而是主動出擊,依托楊樹房街道服裝加工產業優勢,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易于管理、活動有效”的原則,找到了當地知名企業大楊集團。
“大楊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定制服裝企業,我們主動聯系他們,洽談合作事宜。”高憲良回憶道,從談判到投產,只用了48天,一座現代化服裝廠正式落地趙家村。
作為全國最大的定制服裝企業,大楊集團有訂單、有技術、有設備,而趙家村有廠房、有政策、有充足的勞動力。于是,一個“村企聯建”模式逐步成型:由村集體出資建廠房,大楊集團提供服裝加工設備與全流程技術支持。
高憲良坦言,創業初期并不順利。新招工人手藝生疏、次品率高,導致初期產量過低。再加上車間管理經驗不足及專業人員配備不齊全,幾項壓力疊加,短短6個月便虧掉近30萬元。
“為了讓員工能干下去,我主動墊付了20萬元用于發放員工工資,大楊集團也為我們提供訂單和技術支持。”高憲良語氣平靜,“虧,我們扛,但不能砸了這個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機會。”
大楊集團增派指導團隊,優化工藝流程,調整訂單節奏。村干部利用業余時間進廠剪線頭、搞清潔,就這樣一點點把工廠“扶上正軌”。
2024年,趙家村服裝加工廠實現銷售收入322.37萬元,上繳稅金20.34萬元,增加集體收入25.32萬元。更重要的是,工廠帶動就業60余人,村民年收入總計增加276萬元。
“你說一個廠子到底有多大能耐?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有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高憲良動情地說。
一租一管皆文章
聚產業更聚人心
至此,趙家村的物業型經濟雛形初現:以廠房為“巢”,為發展產業、引入企業、促進就業提供“硬支撐”;以公司為平臺,實現集體資產的統一運營、統一招商和統一管理,走出一條“村集體當房東,企業來投資,村民就地就業”的共贏之路。其中最打動人心的,是村民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走進大連明洋水產有限公司的海參加工車間,幾位女工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年紀看上去都不小了,不少都是奶奶級的工人。趙家村村民王女士今年70歲了,她高興地告訴記者,海參加工企業的引入,讓她重新走進了生產一線。
“去年掙了3萬塊,家里用的錢自己掙,心里踏實。我老伴也在廠里當門衛,我倆都上班,這歲數還能掙錢,我們感恩哪!”她一邊分揀著海參,一邊笑著說。
“廠房條件良好,村‘兩委’的配合也十分到位,服務堪比園區。”這家海參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姜日明說。
“我們村里資源不少,關鍵是讓這些資產動起來。”高憲良說,趙家村將部分廠房和用地出租,引進了服裝加工、機械加工、木制品加工、水產養殖等企業,統籌打造“廠房物業群”。目前已有16家企業落地,全村共安置就業600余人,真正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地進工廠”。
通過“租、建、管”三位一體的物業服務機制,趙家村在穩企業、擴產能的基礎上,也實現了產業“抱團發展”和村民“穩定就業”的雙贏目標。
物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激發了村集體資產的“造血”功能。“我們不是把資產一租了之,而是每一處都謀劃可持續性、關聯帶動性。”高憲良一語中的。
如今的趙家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全國文明村鎮、遼寧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遼寧省美麗示范村、遼寧省文明村等榮譽稱號。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元,年人均收入達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