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簡單地傳授知識。新高考改革強化了這一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地理課堂教學的創新策略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學策略的創新也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發揮地理學科在新高考改革中的獨特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新高考對于高中地理課堂的要求
(一)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新高考改革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這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石。基礎知識涵蓋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以及地理現象的成因和演變過程。新高考要求學生不僅能夠記憶和理解這些知識點,還要能夠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形成系統的地理認知結構。在這一要求下,高中地理課堂需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深入理解其內在邏輯和相互關系。新高考的命題趨勢也表明,考試內容更加注重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要求學生在掌握單一知識點的基礎上,能夠將其與其他知識點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必須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其后續的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思維能力是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高考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其中地理思維能力是關鍵。地理思維能力包括空間思維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多個方面。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分析地理空間分布、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綜合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復雜的地理問題;批判性思維能力則要求學生能夠對地理信息進行評價和判斷,提出合理的見解。新高考要求學生在解答地理問題時,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還要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1]。因此,高中地理教學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提升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技能
地理實踐技能是指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新高考改革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要求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地理實踐技能包括實地考察能力、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多個方面。實地考察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進行實地觀察、數據采集和分析;問題解決能力則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設計方案并解決問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需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實地考察、開展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使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創新教學策略
(一)注重課堂預習和導入
預習作為學習的起始階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通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任務,學生可以在課前自主探索,初步構建知識框架,從而在課堂上更加高效地吸收和理解新知識。預習目標的設定應明確具體,既要涵蓋基礎知識的了解,也要包含對核心概念和原理的初步理解。這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逐步形成對地理知識的系統認知。
課堂導入則是將學生從預習狀態順利過渡到正式學習的關鍵環節。一個生動有趣的導入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導入設計應緊密結合預習內容,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或展示相關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導入環節不僅要與預習內容相銜接,還要為后續的教學內容做好鋪墊,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通過有效的導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預習中獲得的知識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深化。這種預習與導入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符合新高考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例如:在《地球的圈層結構》的教學中,預習目標可以做如下設定。預習目標1:簡單了解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預習目標2:通過圖表了解地球內部各層、外部層的范圍及物質組成;預習目標3:簡單了解巖石圈的構成。通過這些預習目標,學生能夠在課前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課堂引入時,教師可以引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中的情節:“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過地心。但就當前實際的科技水平來說,人類還無法實現‘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鉆井,深度僅為12千米,僅僅觸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類通過什么方式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呢?地球內部結構究竟是怎么樣的呢?”這樣的引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自然地引出了本節課的核心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從而更加專注和投入。通過這種預習與導入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球圈層結構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高考真題鞏固課堂知識
高考真題作為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不僅涵蓋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點,還體現了命題趨勢和考查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和綜合素質。
在這一教學策略中,教師需要將高考真題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設計系統的復習鞏固方案。首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點的系統講解和深入剖析,確保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其次,在課堂知識講解完成后,教師應及時引入相關的高考真題,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討論。通過真題練習,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引導他們從題干中提取關鍵信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逐步提升解題能力。此外,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進行真題的集體討論和反思,通過交流解題心得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試技巧。通過借助高考真題鞏固課堂知識,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學以致用[3]。
以《自轉和公轉》教學為例,教師在完成相關知識的系統講解后,可以借助2024年地理高考真題第3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該題給出“2024年某月1日地球晝夜狀況圖”,第3題要求學生據圖推斷該日是幾月幾日,選項包括:A.2月1日、B.3月1日、C.4月1日和D.5月1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出北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等信息,從而初步判斷答案為C或D。接著,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極晝范圍的大小,結合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推斷出答案為D。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鞏固自轉和公轉的相關知識,還能提升觀察分析、邏輯推理和綜合應用的能力。這種借助高考真題鞏固課堂知識的教學策略,不僅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應試能力。
(三)理論結合實踐教學
新高考改革強調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策略顯得尤為重要。理論教學是地理學科的基礎,通過系統的知識傳授,學生能夠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然而,單純的理論學習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關鍵[4]。
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策略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首先,理論教學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實踐教學應緊密圍繞理論內容展開,通過實地考察、虛擬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和驗證所學知識。實踐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如地理實驗室、野外考察基地、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平臺。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例如:在《地貌的觀察》的教學中,本節課程內容對應課標為“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一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識別幾種常見的地貌”和“描述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該課標側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行為動詞為“識別、描述”,要求學生能夠在野外或者戶外環境下識別和描述相關地貌及其景觀特點,建立對地貌的初步認識和理解,但不必深究地貌的成因。有條件的學校應開展野外或戶外地貌考察,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觀察和記錄地貌特征,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沒有條件的學校則應利用視頻、圖像等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創造觀察條件,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或高清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獲得直觀的觀察體驗。通過這種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地貌的基本知識,還能提升觀察、描述和分析地貌的能力,真正實現地理知識的內化和應用。
(四)以區域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
區域地理作為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個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平臺。通過以區域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具體的地理知識,還能培養綜合分析、實地考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需要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設計系統的探究活動方案。首先,教師應明確探究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確保活動緊扣課標要求,涵蓋地理位置、氣候類型、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區域特征。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區域問題,形成系統的地理認知。此外,教師還應注重探究活動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以區域為主題的探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掌握地理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學以致用[5]。
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為例,這一區域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分析其亞熱帶季風氣候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接著,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該區域的人口分布特點,探討人口密集對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方面,學生可以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外貿狀況以及區域合作情況,探討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全面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區域特征,還能培養綜合分析、實地考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以區域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不僅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
結束語
在新高考改革引領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已經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為更加注重能力培養和學生主體性的現代教學模式。這種轉變不僅響應了教育改革的號召,也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體現了教育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的創新需要建立在對學科本質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非簡單的知識傳遞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參考文獻
[1]魏彬彬.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25(11):110-112.
[2]黃英濤.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策略研究]名師在線,2025,11(6):73-75.
[3]趙振安.促進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教學思路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5(3):84-85.
[4]古璠.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課堂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目標[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3):76-77.
[5]寧立瓊.高中地理應用情境體驗式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探析[].高考,2025(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