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思維是心智活動與認知能力在高級認知層面的具體表現,培養高階思維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好奇心,滋養其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其形成勤奮好學的習慣。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教師需精心策劃一系列目標明確、邏輯嚴謹、內容豐富且相互關聯的問題鏈條,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有效鍛煉并提升其高階思維能力。
一、高階思維與地理高階思維概述
高階思維主要指的是個體在面對復雜問題或情境時,能夠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級認知技能進行深度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簡單的記憶、理解和應用等基礎認知層次,更加注重批判性、創新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在教育實踐中,高階思維的培養被視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的關鍵,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1]。
地理高階思維,則是高階思維在地理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和體現。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自然、人文、經濟等多個領域,具有鮮明的空間性和區域性特征。因此,地理高階思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理知識、方法和技能,對地理現象、問題和觀點進行深入分析、綜合判斷和創造性解決。
二、高階思維與問題鏈之間的關聯性
(一)內部一致性
內部一致性是指高階思維與問題鏈在邏輯結構、認知層次和目標導向上的高度契合。
首先,從邏輯結構上看,高階思維要求個體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和分析,而問題鏈正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組成,這些問題在邏輯上呈現出遞進關系,引導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入進行思考。這種邏輯結構上的契合,使得問題鏈成為培養高階思維的有效工具。
其次,從認知層次上看,高階思維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理解,強調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級認知技能。而問題鏈的設計,正是基于這些高級認知技能的需求,通過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問題,逐步提升其認知水平。例如,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關于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問題鏈,從簡單描述地形特征到分析地形對氣候、植被的影響,再到評價人類活動對地形地貌的改變,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最后,從目標導向上看,高階思維的培養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問題鏈教學策略的目標也是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如此目標導向上的契合,使得高階思維與問題鏈在教育實踐中能夠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相互促進性
一方面,高階思維的發展能夠推動問題鏈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當學生具備高階思維能力時,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問題鏈中的各個問題,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思考和解答。這種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夠激發問題鏈教學策略的潛力,使其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考和學習。
另一方面,問題鏈教學策略的實施也能夠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通過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問題,問題鏈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培養其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級認知技能。同時,問題鏈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促進地理高階思維培養的問題鏈類型
(一)導入型問題
導入型問題主要用于課堂的開始階段,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地理現象或問題的初步關注。這類問題通常簡單明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導入型問題鏈: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太陽升起和落下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這種太陽位置的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響?”
“你們知道這種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嗎?”
教師提出這些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從生活現象出發,初步思考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為后續深入學習地球自轉和公轉等概念做好鋪墊。
(二)探究型問題
探究型問題主要用于課堂的主體階段,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地理現象或問題的本質和規律。這類問題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分析和綜合判斷。
例如,在學習“氣候類型及成因”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探究型問題鏈:
“不同地區的氣候類型有哪些差異?這些差異是如何形成的?”
“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和成因。
“對比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討論它們的主要差異和成因。
借助這些問題的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氣候類型的特征和成因,培養其分析、綜合和比較等高級認知技能。
(三)遷移型問題
遷移型問題主要用于課堂的拓展階段,旨在引導學生將所學地理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或問題中,培養其知識遷移和問題解決能力。這類問題通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挑戰性,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創造性思考[3]。
例如,在學習“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遷移型問題鏈:
“城市化進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對城市發展有何影響?‘
“以你所在的城市為例,分析城市化進程中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假設你是城市規劃師,你會如何規劃城市的未來發展,以應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如此進行問題的提出,可幫助學生將所學城市化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鍛煉知識遷移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造力。
(四)思辨型問題
思辨型問題主要用于課堂的總結階段,旨在引導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評價,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這類問題通常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和復雜性,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分析和綜合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例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辨型問題鏈:
“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產生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你認為人類應該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面對當前的環境問題,你認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應該承擔哪些責任?‘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對所學地理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評價,以此來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激發其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
四、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問題鏈教學策略
(一)設計多元問題鏈,以設問拓展學生思維
設計多元問題鏈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基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鏈,如導入型、探究型、遷移型和思辨型等,以設問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設計具有層次性、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入進行思考,逐步提升其認知水平[4]。
例如,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6章《自然災害》這一章節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立足區域情境構建遞進式問題鏈:
災害背景:該地區為什么會發生泥石流?
災害特征:泥石流災害有哪些典型特征?
災害影響:泥石流對該地區造成了哪些影響?
救援措施:如何有效救援泥石流災害中的受災群眾?
預防措施:在泥石流高發區,應采取哪些預防措施來減少災害損失?
教師還可深度挖掘災害文化,融入災害倫理教育,并進行問題鏈設置:
文化元素:古代和現代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有哪些不同的應對策略?
價值觀念:這些應對策略反映了怎樣的價值觀念?
災害倫理:在災害救援中,如何平衡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
人地協調:如何實現人類與自然災害的和諧共生?
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問題形式,如趣味性、聚焦性、整合性、探究性和層次性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開展生成性學習,以自問思考啟發思維
生成性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啟發其高階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
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遷移》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勇于探索。
在“人口增長與遷移”這一主題的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如展示人口遷移的歷史案例、播放相關紀錄片或引導學生討論身邊的遷移現象,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人口為什么會遷移?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口遷移?”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激發其探索欲。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或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人口增長與遷移的相關知識。教師應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但不過度干預學生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通過自主提問的方式,促進其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為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鏈,如在探討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遷移模式有何異同?這些差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遷移呈現出哪些新的趨勢和特點?”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思考,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生的探究和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對于學生的提問和觀點,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回應和鼓勵,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完善觀點。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教師應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促進其渡過難關,取得進步。
(三)深挖知識性鏈接,以知識體系構建思維
深挖知識性鏈接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注重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問題鏈的合理設計,可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氣候與農業》教學問題鏈設計為例,教師可從氣候的基本要素入手,如氣溫、降水、光照等,詳細講解這些要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氣候類型的特點及其分布規律,如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等,并探討這些氣候類型下農業生產的適應性及特色。通過氣候與農業關系的初步探討,為深挖知識性鏈接打下基礎。
教師應深入挖掘氣候與農業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如可以分析地形、海陸分布、緯度等因素如何影響氣候,進而對農業生產布局、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等產生影響。
在構建地理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系統性思維。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等方式,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氣候與農業知識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綜合性問題,如“某地區的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什么?”“面對氣候變化,該地區應如何調整農業生產策略?”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和綜合分析。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案例研究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觀點、分享經驗,共同探討氣候與農業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的農業熱點問題,如精準農業、生態農業等,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四)概念性知識統領,以問題組合發散思維
概念性知識是地理學科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關鍵。教師應注重概念性知識的傳授,并通過設計問題組合,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課本中“地理信息技術”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組合:
“什么是遙感技術?它在地理學研究中有哪些應用?”
“GIS(地理信息系統)是什么?它如何幫助我們進行地理空間分析?”
“結合實例,分析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中的作用。”
通過這些問題組合的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和應用,同時培養其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問題解決。
結束語
結合上文所述,地理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而且是實現課程標準的關鍵所在,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精心設計問題鏈,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強化反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并以此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技能,為精準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于課堂之中,制定最為有效的實施策略。
參考文獻
[1]李秀霞,王開興.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地理問題鏈設計:以商務星球版七年級下冊“東南亞”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2):46-48.
[2]胡進.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問題鏈教學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4(10):67-69.
[3]路穎.高中地理“問題研究”欄目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策略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3
[4]馬佳賓.運用“十八字”教學法培養學生高中地理高階思維能力的研究[].中學課程資源,2024,20(12):18-21.
[5]高周倩,周侗.AI聊天式問題鏈驅動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以“享藍白雅韻,探工業區位”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3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