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堂互動教學設計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方式亟須創新。課堂互動教學突破了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教學吸引力。課堂互動設計涉及教學目標轉化、教學資源整合與教學過程組織等多個方面,需要系統規劃與科學實施。基于必修課程內容特點,探索互動教學模式創新,對提高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思想政治課堂互動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
課堂互動教學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要素,對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具有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課堂互動教學通過構建師生對話平臺與良性溝通機制,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系統理解與深度把握。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社會現象與經濟規律,思考哲學問題與價值取向,激發獨立思考能力。課堂互動教學打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營造民主與開放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以及觀點交流。通過設置多樣化的互動情境,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分析能力與判斷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課堂互動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與批判精神,引導學生在思想交流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1]。
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單元知識體系的互動教學架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中的經濟生活部分包含生產資料所有制主體地位與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機制以及新發展理念貫徹等重要內容,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互動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經濟體系。互動教學架構圍繞教材知識體系,基于教學內容的連貫性與系統性,設計層次分明的課堂互動方案,強化教學實效性,全面提升學生對經濟理論的認知水平。
(一)生產資料所有制課堂討論方案
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教學單元中,教師圍繞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關系設計課堂討論活動,創新理論闡釋方式。通過設置“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與支柱作用”的專題討論,引導學生探究國有經濟在國防科技與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重要民生領域的戰略地位。結合民營經濟在推動經濟增長與促進科技創新以及擴大社會就業等方面的重要貢獻,組織學生討論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在課堂互動中融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探討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企業發展的協同推進路徑,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與理解[2]。課堂討論注重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制度觀。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情境教學設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教學單元中,教師通過創設市場資源配置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內在機理。選取糧食生產和價格變動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以及共享經濟平臺運營等現實案例,設計市場供求關系分析活動,培養學生的經濟分析思維。結合宏觀調控政策實施效果,組織學生探討政府在經濟調節與市場監管、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定位與作用發揮。通過分析金融市場運行與財政政策調控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等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認識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3]。情境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市場運行規律的把握能力,提升學生分析經濟現象與解決經濟問題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系統理解。
(三)新發展理念問題式教學規劃
在新發展理念教學單元中,教師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為切入點,設置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專題討論與實踐探究。通過分析數字經濟發展與智能制造推廣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等實踐案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內涵與實踐要求。結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重大舉措,組織學生探討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路徑與實現機制。通過設計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新發展理念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4]。問題式教學注重引導學生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學生參與經濟建設的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
(四)收入分配社會調查活動安排
在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教學單元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居民收入來源與分配狀況的社會調查活動,培養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通過設計工資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的調查問卷,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我國居民收入結構變化特點與發展趨勢。結合基本養老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實施情況,組織學生調研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與完善方向。通過對就業優先政策實施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等措施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理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與實現路徑[5]。社會調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調查研究能力,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作用,增強參與社會建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互動環節組織實施方案
課堂互動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托,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環節實現教學目標。在經濟生活與哲學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教學內容中,采用科學的教學組織方式,將課前準備與課中實施以及課后鞏固等互動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全面提升教學實效性,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系統掌握。
(一)教學目標轉化為課堂互動任務的準備工作
在課堂互動任務設計中,將基礎經濟知識與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等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互動任務。針對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教學目標,設計企業所有制形式調查與數據分析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理解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與戰略地位[6]。圍繞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教學目標,設計市場供求關系分析與政府調控案例研究等互動任務,幫助學生把握市場經濟運行規律與內在機制。針對新發展理念的教學內容,設計經濟發展質量評價與綠色發展實踐調查等互動任務,培養學生運用發展理念分析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思維。互動任務設計過程中注重任務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將知識點講授與能力培養以及價值引導進行有機融合,通過系統設計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與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互動環節組織實施
1.課堂互動組織形式
在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教學中,采取“三輪互動”模式展開深入探討。第一輪為“數據互動”,六人小組分別展示所收集的國有企業資產總量與盈利水平以及就業貢獻等數據,其他小組根據數據提出問題與質疑,展示小組進行數據解釋與補充說明。第二輪為“案例互動”,各小組分享調研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如中國聯通混改方案與中國石油改革經驗以及中國中車重組整合等典型案例,同學間開展案例分析與經驗評價。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從改革背景與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闡述。第三輪為“觀點互動”,就“如何理解公有制主體地位”設置辯論環節,正反方各三個小組,從效率與公平、改革與穩定以及傳統與創新等多個角度展開辯論。教師對每輪互動進行系統點評,引導學生把握知識要點,形成正確認識。互動結束后,各小組提交互動總結報告,詳細記錄知識收獲與思考體會,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2.課堂教學互動環節
在市場經濟體制教學中,設計“動態價格模擬”互動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市場運行機制。
將全班學生分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以及市場管理者三類角色,通過實境模擬市場交易過程。以豬肉價格變動為例,消費者小組根據收入水平與消費偏好以及價格變化調整需求量,生產者小組基于生產成本與市場預期以及價格走勢相應調整供給量,市場管理者小組負責記錄供求變化與價格波動。當出現價格劇烈波動時,師生共同探討政府調控的必要性與具體方式。課堂后半段進行“政策分析”互動,各小組選取一項近期經濟政策,如生豬產能調控政策與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等,分析其對市場主體的影響與作用機制,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與質疑。通過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學生深入理解市場機制運行規律,掌握政府調控的基本方式與重要作用。互動環節結束后,組織學生撰寫市場分析報告,總結價格形成機制與調控經驗,培養經濟分析思維。
3.課堂教學探究式互動
在新發展理念教學環節,開展“發展質量診斷”互動活動,推動學生深入把握發展內涵。首先進行“數據解讀”互動,四人小組分別負責創新指標與綠色指標以及共享指標等不同維度,運用經濟統計年鑒與發展報告等資料,系統解讀本地區發展數據,其他小組圍繞數據的真實性與典型性進行評議。然后開展“問題診斷”互動,各小組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分析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創新動力不足與產業鏈不完整以及環境壓力較大等,全班共同探討解決方案與改進措施。最后進行“政策建議”互動環節,小組輪流上臺提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從創新驅動與綠色轉型以及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其他同學從建議的可行性與有效性角度進行點評。教師通過互動環節的精心設計與組織實施,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要求,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課后組織學生撰寫區域發展研究報告,系統總結發展經驗與政策建議。
(三)學生知識內化掌握程度的課后鞏固檢測
課后鞏固檢測環節主要圍繞經濟生活中的核心概念與基本原理展開系統性評估。設計經濟制度研究與市場機制分析以及經濟發展評價等主題的綜合性作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深入分析現實經濟問題與發展規律。通過布置公有制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報告與市場價格變動影響分析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等任務,全面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與應用能力。組織學生開展經濟現象觀察日志記錄與數據資料收集以及經濟分析報告撰寫,培養學生系統的經濟分析思維與研究能力。針對學生在知識掌握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適時組織專題討論與答疑輔導以及同伴互助,深化學習效果與理解程度。課后檢測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通過案例分析與實踐調查以及研究報告等多樣化的檢測方式,全面評估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程度與運用水平,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與分析框架。
(四)多媒體教學資源在互動環節中的整合運用
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主要圍繞經濟生活教學內容展開具體應用與系統設計。收集整理經濟數據統計圖表與經濟政策文件資料以及經濟新聞視頻素材,為課堂互動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支撐材料。運用數字化教學平臺系統展示市場價格變動趨勢與產業結構優化數據以及居民收入變化情況,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生動性。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經濟運行情境與市場交易過程以及經濟政策實施效果,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在課堂互動中合理運用微課視頻與在線討論以及數據分析工具,不斷擴展課堂教學空間與學習形式。多媒體資源的整合運用注重教學實效性與針對性,避免技術形式主義傾向,通過系統設計確保教學資源使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為課堂互動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與保障,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
四、基于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思想政治課堂改革成效
思想政治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在提升教學質量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系統化的課堂互動設計與實施,學生對經濟生活與哲學思維以及文化傳承等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顯著增強,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一)學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成效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實施后,學生在經濟與社會發展認知方面展現出明顯的進步與深度思考。學生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更加深刻,能夠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與發展趨勢。在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學習中,學生通過互動實踐加深了對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的系統理解,形成了完整的經濟分析思維與科學判斷能力。學生對新發展理念的把握更加全面與深入,能夠系統分析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以及共同富裕等重大議題,展現出較強的經濟洞察力與思辨能力。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增強了對民生問題的深度關注與理性思考,形成了正確的分配觀念與公平意識。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普遍表現出較強的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能夠主動收集經濟數據與分析社會現象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實現了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
(二)課堂參與積極性提升的實踐表現分析
互動教學模式改革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顯著提升與持續發展。在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企業所有制調查與案例分析,主動思考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與國有企業發展路徑,展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與探索精神。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市場供求關系討論與價格變動分析,表現出較強的經濟問題思考深度與研究熱情。在新發展理念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圍繞創新驅動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高質量發展等主題開展深入討論,體現出系統的分析能力與創新思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與數據分析以及實地訪談,展示了對經濟問題的全面認識與深入研究能力。課堂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表觀點,積極參與討論,以及深入開展調研,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與互動效果,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
(三)教學質量監測評價的數據反饋研究
課堂互動教學的質量監測數據顯示出顯著的教學成效與進步趨勢。經濟生活單元的知識掌握測評中,學生對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運行規律以及經濟發展理念的理解準確率明顯提升,經濟分析能力得到全面增強。通過對學生課堂參與度與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實踐探究水平的跟蹤評估,發現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問題與解決實際困難,展現出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新發展理念的學習評價顯示,學生對經濟發展質量與綠色發展路徑以及共同富裕目標的認識更加深入,形成了系統的發展意識與創新思維。社會調查報告的質量評估表明,學生的實踐研究能力與問題分析水平以及報告撰寫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調研成果更具深度與學術價值。課堂互動效果的整體評價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以及思維品質顯著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與學習效果,推動教學質量全面改善與持續提高。
(四)教師互動教學能力發展的持續改進路向
教師在互動教學實踐中的專業能力得到持續提升與系統完善。經濟生活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結合實際案例設計互動環節與組織教學活動,善于引導學生分析經濟現象與探究發展規律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市場經濟體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環節,設計有效的互動策略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市場運行機制與發展規律。新發展理念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經濟分析思維與創新意識,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方式與研究性學習提升教學效果與學習質量。收入分配制度的教學中,教師善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與實地研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經濟問題與發展趨勢以及政策影響。教師在互動教學設計與組織實施以及效果評價方面的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系統的互動教學經驗與方法體系,推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與創新發展,實現了教師專業素養的全面提高與持續進步。
結束語
課堂互動教學設計是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合理的互動設計有助于將教材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不同教學主題設計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通過互動教學,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價值觀念更加穩固,學習興趣顯著提升。未來應繼續深化互動教學研究,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推動思想政治課程質量持續提升,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接班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曉宏,崔曉鑫.高中思政課的教學困境與破解之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視域]課程·教材·教法,2025,45(2):81-89.
[2]吳成偉,沈毓春.綜合性試題命制策略及教學啟示:以2024年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思想政治試題第16題為例[].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11):74-77.
[3]劉文麗.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14):62-64.
[4]王翠,滕秋寧.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人物插圖的教育隱喻及教學呈現[].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5):39-44.
[5]李勤.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教學改進建議:以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為例Ⅲ].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11):27-30.
[6]惠建國.高中思想政治學習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與功能[].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1,38(3):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