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文是初中階段學習的一種重要文體,其內容豐富,與自然、社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緊密的聯系,在中考當中,它也是實用類文體的重要類型。本文以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文本為例,講講學習說明文的技巧。
一、了解文本結構及其順序
閱讀一篇說明文,我們需要站在文章的全局上去把握文本的內容,了解文本究竟講了什么,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我們要回歸作者創作的本意。作者為了讓自己的介紹更加清晰、有條理,一般會運用“總一分一總”(即它是什么一它有什么特點一它有什么意義)的結構,在閱讀時抓住這樣的思路基本上能夠把握整篇文本的內容,不至于閱讀完還不知所以然。
除文本結構之外,說明文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一說明順序。說明文一般按照時間先后(時間順序)、位置變換(空間順序)、內在聯系(邏輯順序)來介紹事物,但說明文采用何種順序主要取決于說明對象的特點,因說明對象各不相同,因此,順序也就不同。介紹某個事物在不同時間段里的變化時,作者一般會用時間順序,如介紹“日出”的幾個狀態。介紹事物不同位置的特征時,作者一般會用空間順序,如明代文學家魏學伊的《核舟記》就以船體一船頭一船尾一船背這樣的順序來展開介紹,讓讀者對“核舟”有全面的了解。在介紹事物的原理、性質的時候,一般運用邏輯順序,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它是按照從現象(大自然中的現象一物候)到本質的順序來寫的。在閱讀中,同學們把握了文章的順序就能正確地理清文章思路,進而結合文本結構全面把握文本的內容。
二、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在知曉文本結構和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把握說明對象以及它的特征。這要求我們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層次,逐層采集文章每個部分的段落大意并綜合概括,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把握。
第一,讀文本,明確說明對象。實際上,作者在文本中介紹的事物就是說明對象。也就是說閱讀時,我們要明白“它是什么”,這是認識的本源問題。具體到一篇閱讀文本,有的題目本身就是說明對象,比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教材上冊的《蘇州園林》。但有的需要我們回歸文本去把握,比方說毛寧的《夢回繁華》,題目讓人猜不透它要介紹的事物,其實它介紹的是《清明上河圖》這幅絹畫,而這才是文本的說明對象,把握好這一點,才能為明晰對象的特征打下基礎。
第二,析文本,明晰對象特征。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即“它是怎樣的”,作者所要介紹的事物也不例外,而這需要在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概括。一般的文章都會在文本的開頭部分直截了當地說明事物特征。比如《中國石拱橋》,文中第二段已經說得清清楚楚。“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換言之,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文段繼續談及“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也就是說橋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由此,說明對象的特征就一覽無余了。于是,通過對這些特征的匯總,我們就全面把握了說明對象的特征。
三、揣摩說明方法及其語言
說明文需要向陌生人介紹事物的性質,這是它的“使命”。但怎樣介紹才能讓人對陌生的事物有形象化的理解?畢竟,“盲人摸象”的笑話還歷歷在目,所以,如果沒有一定的技巧,肯定難以將事物的特征描述出來,這樣不但說的人糊涂,聽的人更糊涂。說明方法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初中階段常用的說明方法包括: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作引用。本文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中國石拱橋》為例,直觀地呈現說明方法的使用,見下表。

表中方法表明了說明文文本的語言特性:科學性、準確性、生動性。這也是中考說明文文本中經常出現的題型。如《中國石拱橋》的“積累拓展”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與嚴謹:
“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句中的加點字別有深意,它在時間上為石拱橋限定了一個范圍,用法可謂精準,因為它精準說明“37.02米”這個數字在過去(物質條件極低)是建筑上的奇跡。如果刪去了加點的字,句子的意思就會全然變樣,由此可見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說明文作為一種介紹事物概念、原理、特征的文本,其邏輯結構清晰,語言周密準確,體現著極強的思辨性,對于初中階段的我們而言,學習說明文既能幫助我們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所處的世界,又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我們自身運用規范、嚴謹的語言來表述,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