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高職校建筑專業有效地將地域文化融入育人過程,能夠提升學生綜合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對傳承與弘揚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無錫高職校立足將江南文化融入建筑專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五育并舉”育人體系,通過校地資源“雙向賦能”,加大技能競賽“覆蓋增容”,創新體育項目“地域特色”,打造地方美育“和美品牌”,深化勞育實踐“價值歸位”,推進江南文化與建筑專業育人過程有效融合,促進江南文化育人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江南文化;建筑專業;育人實踐;高職校
地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校實施校園文化育人的資源和基礎。在北京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因此,高職校要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建設好校園文化,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高職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地域文化尤為重要,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錫高職校建筑專業如何促進地域江南文化與建筑專業人才培養融合?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就無錫高職校在該領域的實踐情況開展研究。
一、江南文化視域下的建筑專業育人背景
一是地方江南園林文化與建筑文化的新融合。梁思成先生曾經提出,“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2]雖然傳統江南園林文化與現代城市建筑有一定區別,但兩者最終目的都是給人們構建一個舒適和諧的環境和充滿詩意的空間。[3]自古以來,江南文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熱點,坐落在風景如畫太湖之濱的無錫,以其獨特水鄉風情和豐富文化底蘊聞名于世,無錫河流縱橫交錯,橋梁數量多達三千余座,連接城市各個角落,成為無錫獨特江南地理風貌一部分。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無錫的園林和建筑藝術得以蓬勃發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4]。園林設計師們巧妙利用地勢、水系和植被,打造出不少精巧別致的園林,這些園林具有極高觀賞價值,更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無錫園林藝術影響當地建筑風格,也成為無錫一張文化名片。
二是地方高職校育人體系中文化育人的新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學校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5]在中國教育體系“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背景下,[6]在錫高職校中,有五所設有園林、建筑相關專業,為無錫園林和建筑藝術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專業支持。無錫高職校通過“德育鑄魂、智育固本、體育強健、美育浸潤、勞育修身”育人模式,構建高職校建筑文化育人體系,全面培養建筑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通過“德育鑄魂”,高職校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江南園林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和諧共生”理念,培育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通過“智育固本”,高職校結合江南園林文化歷史背景和藝術特色,引導學生學習江南園林設計、建筑和園藝等知識,提高學生建筑專業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通過“體育強健”,高職校依托江南園林優美環境,組織豐富多樣戶外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通過“美育浸潤”,高職校運用江南園林審美價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勞育修身”,高職校發掘江南園林營造技藝,加強學生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二、江南文化視域下的建筑專業育人實踐
一是無錫建筑名師的一脈傳承建筑風格。建筑大師的傳承,不僅是技術和工藝的流傳,更是文化和理念的傳遞。通過整理史志文獻,團隊研究無錫建筑名師12人,如戴念慈、過養默等,發現無錫建筑名師共同特點是兼具多元包容和與時俱進。他們的作品不拘一格,既繼承傳統建筑技藝,又勇于創新,融入現代元素,這種開放進取的態度,使無錫建筑藝術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是無錫園林古建、現代建筑和人的良好互動關系。園林古建、現代建筑和人之間的互動是一種雙向動態的過程。[7]通過互動,可更有效保存和傳承傳統建筑精髓,同時也促進現代建筑創新和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和有意義的空間體驗。無錫,這座江南古城,在現代化潮流中,依舊保留著許多園林古建筑的瑰寶。通過對寄暢園、薛福成故居、東林書院等18家無錫知名園林和古建的考察發現,這些園林古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與現代建筑和居民生活緊密相連。數據顯示,88.9%的無錫園林和古建以其精巧布局、獨特風格以及豐富文化內涵,充分展現無錫江南文化精髓。中心城區10余家園林古建與周邊現代格局相得益彰,這種融合為無錫城市帶來了別致的魅力,這些園林古建筑與人們的互動關系良好,為無錫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8]
三是無錫地方園林古建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揚。在無錫這座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城市中,地方園林古建文化傳承與發展正成為一項重要文化使命。無錫園林古建筑不僅是城市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重要代表,因此無錫園林古建的有效保護與傳承,對于保護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意義。訪談結果顯示,81.7%的受訪者,包括本地園林管理人員、相關領域專家、當地居民以及高職校相關專業師生,都認為無錫地域文化具有獨特魅力,應該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這表明社會各界對此有著高度認同和支持,既突出地方園林古建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也體現出社會各界對于這一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期望。
在探討本地園林古建文化與專業育人融合情況時,著重通過70名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師生訪談,分析他們對本地園林古建文化與專業育人過程融合情況評價。根據訪談反饋,64.3%的受訪者對地域文化和專業育人過程融合比較滿意,普遍表示目前融合基礎是積極的,但同時也提出融合程度還有進一步深化空間。在此基礎上,研究進一步從“五育并舉”育人體系角度出發,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全面教育體系,進行具體分析如下。
一是德育方面。超過一半相關專業(52.6%)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德育工作,并將地域文化傳統美德和價值觀融入教育過程。例如,開展“無錫歷史文化說”“我心中的無錫工匠”、古建園林講解服務、文化傳承研學等項目,學生在學習江南園林、古建筑背后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同時,增強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培養道德品質,提高綜合素質。
在當前教育體系中,雖然德育被賦予重要地位,但研究顯示,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德育培養要求方面,57.9%的專業落實程度并不高。同時,67.3%的學生對地域文化認識不夠深入和全面。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對學生全面發展和文化傳承產生一定影響。
二是智育方面。42.1%的專業能夠通過技能競賽、“挑戰杯”大賽、“創新創業創意”大賽等方式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例如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與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兄弟高職校、行業協會、企業等成立無錫市建設職業教育集團,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通過組織各類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和創新思維的平臺,同時通過成立無錫市“紅石榴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等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確保教育內容與地方需求同步更新,提高教育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訪談同時發現雖然大賽能夠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但其實際“覆蓋面”有限,影響范圍不廣泛,參與學生比例較低。當前數據表明,僅有2.31%的在校生參與相關技能競賽或創新大賽,這一數字說明,盡管競賽被設計為培養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平臺,但實際參與學生數量有限。這歸因于多種因素,如競賽宣傳不足、參與門檻較高、資源分配不均等。此外,競賽本身也存在地域文化融入不足問題,主要側重于技術層面,例如在建筑設計競賽中可能會要求參賽作品反映地方特色,然而,這種融入往往停留在表面,尚未深入到文化深層次內涵和背后思維方式中。
三是體育方面。5.3%的相關專業結合地域文化特點開展特色體育活動。例如結合園林環境、布局等專業知識,開展“中華武術社團節”“體育文化節”等活動,開發“查拳”“八段錦”等體育項目,激活地域“非遺文化”,學生在團隊合作和競技中提升身體素質、培養團隊精神、傳承地域文化,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有效傳播和保護。
與此同時87.1%的受訪者認為地域文化特色體育活動在“連片帶動”效果和創新多樣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具體來說,不足表現在影響范圍有限、參與者數量不多、地域文化傳播力度不足等方面,此外還包括活動內容單一、缺乏新穎性等問題。盡管已有一些積極嘗試和成果,但在推廣地域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擴大合作范圍、增加活動類型等方面,還需更多努力和創新。
四是美育方面。47.4%的相關專業注重將美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這是一個積極趨勢,表明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整合人文美學與專業訓練。通過課程如《中國傳統建筑欣賞》《江南園林美學》等,以及研學項目如“會飛的屋檐”“園林花朝”等,學生不僅學到專業知識,還能培養對傳統建筑美學欣賞能力和理解力。
但同時65.7%的受訪者表示美育課程和實踐項目在實踐性和實效性方面還有待深化,如存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度不夠、設施資源不足、教學內容過時、教學方法單一、師資力量有限、實踐機會受限、跨學科合作較少等問題,希望在培育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能力方面進一步深化,使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能夠發揮更大創造力和影響力。
五是勞育方面。15.8%的相關專業注重將勞動教育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例如組織學生參與“體驗非遺營造技藝”“古建測繪”等與地域文化相關的勞動實踐項目,學生在勞動項目實踐中直接接觸和掌握地域傳統建筑工藝和技術。這樣的教學模式培育學生勞動技能和精神,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育學生集體合作精神和責任感,是文化傳承和社會責任感培育重要途徑。
同時82.85%的受訪者表示勞動教育項目實操深度、跨文化學科廣度和長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形式不該停留在簡單體力勞動層面,可更全面系統深入地讓學生真正內化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勞動內涵和價值,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
三、實踐困境的原因分析
對于高職校建筑專業育人過程中在融合地域江南園林古建文化方面出現的問題,本研究立足“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五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以探尋其根本原因。
一是德育方面.高職校在地域文化德育價值的挖掘上顯得力不從心。地域文化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其傳承與創新對高職校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深遠意義。然而,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高職校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地域文化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教學管理和資源配置的限制也阻礙了高職校對地域文化德育價值的深入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整合能力不足,校外合作機會有限,導致高職校在地域文化德育價值的挖掘和運用上存在明顯不足。
二是智育方面。高職校技能競賽的覆蓋面有限,成為智育發展的一個瓶頸。由于競賽組織難度大,部分高職校為追求成績,僅選拔少數優秀學生參加,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參與。此外,傳統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和課時數等因素也限制了人才培養體系的靈活性,使得地方文化難以融入智育過程。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地方文化在智育中的缺失。
三是體育方面。高職校體育活動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創新不足。受傳統觀念影響,體育部門過于注重成績和表現,忽視了地方特色體育活動的開展。同時,體育競技項目本身也缺乏與地域文化的緊密結合,缺乏專業指導和跨學科合作。這導致體育活動與地方文化的契合度有限,無法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在體育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四是美育方面。高職校美育課程設置與地方文化結合不夠緊密。美育課程和實踐項目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實效性,學生難以深入了解和傳承本地文化。同時,學生缺乏實踐操作經驗,難以真正掌握美育知識和技能。現行評價體系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視了美育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美育育人價值被忽視。
五是勞育方面。高職校勞動實踐項目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深度廣度不夠。受教學資源和實踐基地限制,勞動教育難以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同時,部分教師在勞動教育中缺乏對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能力,難以將地域文化與勞動實踐有效結合。這限制了勞動教育在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實踐能力方面的作用。
四、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是堅持校地資源“雙向賦能”。高職校需進一步通過黨建與教學、科研等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通過編制教材、開設課程等方式,進一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德育價值,將地域文化資源引入到學生德育教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德育體系系統規劃,確保項目連續性、系統性和有效性。可邀請專家學者、建筑名師入校講學,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文化傳承等德育實踐,以此把地域文化中江南園林和古建文化“找出來、保起來、用起來、活起來”。
二是加大技能競賽“覆蓋增容”。高職校需進一步積極爭取資源和投入,深化學生梯隊搭建,從班級、年級、系級等層面分級分類開展賽項,為更多學生搭建更多參與平臺。同時,可進一步用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學徒班”“冠名班”“訂單班”“特色班”成效,以此加強培養學生對地域文化深層次內涵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是創新體育項目“地域特色”。高職校需進一步嘗試開發新穎且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形式,如舉辦“區域文化體育節”等活動,在體育活動中融入地域文化和非遺文化元素,讓參與者在特色文化運動中深度體驗地域江南文化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可依托地方江南園林柔美靈動特點,融合模擬園林流水、山石、廊橋等元素,創造設計出柔和富有美感的運動形式。還可通過民間舞蹈、民俗體育課等形式,在特色文化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對地域文化融合理解和轉化能力。
四是打造地方美育“和美品牌”。高職校需進一步加強與本地文化機構、博物館等合作,共同開發美育教學資源。如開發“江南園林之美”“江南古建之故事”等線上線下研學課程,通過實地考察、創作實踐等形式,凝練出“和諧、和美、和順、和鳴”的人與建筑、人與自然“和美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培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五是深化勞育實踐“價值歸位”。高職校需進一步將勞動實踐與地域文化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體驗地域文化。如實施“古建筑維護與修繕”“園林設計與植物養護”等項目,實施“勞動教育與志愿服務結合”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古建筑保護宣傳、園林環境治理等志愿服務項目,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體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4]。
結語
江南籍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在“五育并舉”育人體系指導下,高職校更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育人作用,充分發揮江南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育人作用,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深厚內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豐盈豐富的江南文化氛圍中成長成才,培養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建筑人才,為無錫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宇文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3):5-11.
[2]李鳳志.論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的時代性轉變[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7):44-50.
[3]李麟.江南園林意境與本土地域空間的融合:以山東臨沂“城市主人”為個案的研究[J].藝海,2014(08):119-121.
[4]朱蓉,仲寒星,王文姬,等.無錫現代園林的研究與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5(06):66-71+97.
[5]戈祎迎.無錫近代園林與城市、社會的互動關聯:以《申報》為例[J].建筑史學刊,2024(01):81-90.
[6]汪晨.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特征與路徑:基于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J].教育探索,2024(05):25-29.
[7]孫桂芝,劉立娟.城市、建筑、景觀與人的審美融合:論阿諾德·伯林特人建環境美學[J].大連大學學報,2022(10):86-92.
[8]張朝暉.依托特色校園文化構建“五育并舉”育人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湖南省益陽沅江市芙蓉學校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4(08):91-94.
課題項目:
2022年江蘇省十四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B/2022/02/88);
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4SJSZ0422)
作者簡介:陳文婷(1983—"),女,漢,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