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5)02-0001-06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ing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 Internal Mechanism,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Innovative Paths
ZHU Lin, ZOU Jiling(School of P.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Abstract: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we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real obstacles and innovative path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actical obstacles to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clude : an inadequate guarantee system with weak implementation of supporting policies; wea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with low rates of return on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a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training system to be perfected; unev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ith poor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Recommendations: With policy system as a guarantee,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high -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add strong momentum to 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support, consolidate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factor flow as a means to clear the key bottlenecks in 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ports tourism; quality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黨的二十大明確將“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事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系統方案,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體系增添發展動力。體育旅游產業作為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理應順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機遇,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然而當前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原創性概念,體育旅游產業如何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如何壯大自身的新質生產力,進而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話題。鑒于此,本研究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研究對象,闡釋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剖析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滯,并提出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以期為促進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1.1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釋義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逐漸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必須加快推進體育旅游業向高質量發展軌道躍遷,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增進民生福祉,助力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的高效率、公平和綠色可持續的發展[3]。因而,要想實現體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創新優質體育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大眾個性化、多樣化與智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全方位協同配合、均衡一體發展。“賦能”源于西方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的賦能理論,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理解,但比較公認的“賦能”認為并不是簡單的賦予能力,而是激發行動主體自身的能力實現既定目標,也可以理解為為行動主體實現目標提供一種新的方法、路徑和可能性[4]。現階段,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已呈現出強大的推動力,逐漸賦能于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為促進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就旅游產業而言,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發展,不僅能夠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提升旅游業生產效率和增長質量,而且能夠催生出旅游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并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5]。由于我國體育旅游產業起步發展較晚,并且面臨著供需兩端結構性失衡、轉型升級動能不足、智慧化程度不高、產業整合不充分等困境[6-7]。因此,借助新質生產力改善體育旅游發展困境、推動旅游模式與業態創新提升,將成為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將賦能體育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具體來講,如,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紅利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引入新型數字技術、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提供智慧化服務等方式,加快體育旅游業數字化轉型,從而構建現代體育旅游業體系。可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建設將成為提升體育旅游發展質量、構建旅游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
1.2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
1.2.1 新質生產力賦能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8],為體育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挑戰。信息技術時代,科技正改變著人們的旅游方式,游客對個性化定制、便捷預定與高效服務、實時互動與攻略查詢等有著較高的智慧化需求。新質生產力賦能將更好地發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便利度與體驗感。(1)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提高體育旅游供給和需求間的匹配效率和準確度,將供給和需求維持平衡,從而更高效地完成體育旅游產品與服務的買賣交易。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捕捉和快速響應游客消費偏好和趨勢信息,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體育旅游服務,包括個性化行程規劃、特色體育文化體驗等。基于特定區域的資源優勢,創新性地設計開發出更加豐富多元的體育旅游產品體系,從而提升游客滿意度和忠誠度。(2)借助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改造升級傳統體育旅游消費場所,建設以體育文化為載體的“智能店鋪”“智能商圈”等,享受現代化體育旅游消費帶來的樂趣。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使游客體驗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系統開發以運動參與為核心的體育旅游新體驗,提升旅游沉浸度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的旅游需求。
1.2.2 新質生產力賦能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對應新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和產業形態,正是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要的發展模式[9]。(1)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品升級。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創新體育旅游產品體系,從需求變化趨勢出發,迭代更新小眾化、差異化、精致化的特色旅游產品、精品線路、精品景區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構建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深度開發符合城市定位具有城市特色的中高端體育旅游項目或產品,避免“同質化”現象。(2)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服務升級。相比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中的顛覆性產品和科技將更大幅度滿足消費者需求。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推進體育旅游業向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3)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管理升級。管理升級的關鍵在于經營管理者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新質生產力則強調通過教育與科研投人培養一批新質勞動者,能夠不斷提升體育旅游產業關聯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素質和經營管理領導能力。除此之外,體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包括推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多方力量共同參與體育事業發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管理體制[10] 。
1.2.3 新質生產力賦能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新質生產力賦能促進和保障體育旅游產業提質增效表現為:(1)新質生產力賦能將有效緩解供需矛盾。體育旅游產業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同時注重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質量提升。現實中,體育旅游業在發展階段,往往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自主創新深度不夠、旅游消費需求不足等原因,導致供需兩端結構性失衡。供給與需求高質量協同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借助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即時有效打破供需失衡的問題,促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體育旅游產業整體效能。(2)新質生產力賦能將促進體育旅游業發展效益的提升。體育旅游效益不僅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提升[12]。從經濟效益上來看,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提升體育旅游業生產效率和增長質量;通過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引入新型數字科技,加速“降成本”“提收益”的有效轉變促進其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社會效益上來看,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更迭,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休閑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升。伴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可以加快形成體育旅游創新體系,創造旅游新資源、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等,不斷滿足人民個性化、多樣化旅游消費需求,有效發揮社會效益以適應社會矛盾的轉化。從環境效益上來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和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加快體育旅游產業朝著綠色化、低碳化方向發展,促使全社會形成生態友好的旅游發展和生活方式,助力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2 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滯
2.1保障體系不健全,配套政策執行乏力
體育旅游業是新時代我國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支撐點,政府在頂層設計層面給予了高度關注。《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不斷提升體育旅游在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中的比重,充分發揮體育旅游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實施“體育 + ”工程,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產業。雖然這些政策文件在頂層設計上為體育旅游產業明確了發展方向,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但相應政策落地有待加強。與此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體育旅游產業相關方面的政策制度也應做出相應調整,以滿足新時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需要。(1)我國目前還未從國家層面制定體育旅游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文件,缺少針對性的頂層設計與詳細規劃。尤其在新質生產力與體育旅游業創新融合的趨勢下,政策制度環境難以快速與其形成共融態勢。對于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發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專家解讀,政府層面并未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可操作的、可實施的行動方略。(2)針對科技創新的投人,缺乏相應的資金引導政策。科技創新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資金要素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如果單靠政府投資不僅不利于產業長期穩定發展,更會為國家財政帶來壓力。因此,政府應當制定相應資金引導政策,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充分吸納社會資本為體育旅游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總之,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作為孕育條件,它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如何將新質生產力相應政策具體落實到體育旅游產業還有待研判。
2.2 科技創新能力弱,技術投資回報率低
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13]。目前,雖然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面臨企業自主創新不足、智慧化應用意識欠缺、投資回報率低下等實然困境。(1)體育旅游企業自主創新步伐緩慢,數字化轉型意識淡薄。一方面,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我國大部分體育旅游企業仍然處于技術創新的低層次階段,核心技術還是依靠從外部引進,缺乏高水平技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部分體育旅游企業對于基礎科研投入不充分,尤其是中小企業對科研研究的經費欠缺,主導科技創新動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來看,企業自主創新不僅需要人才與資金投入,同時也需要社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提升全社會創新素養。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是一項基礎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2)體育旅游從業者和管理者智慧化應用意識欠缺,技術知識儲備不足。他們對于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缺乏正確認識,對于新技術和新模式持懷疑和觀望態度,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和意識面臨嚴峻挑戰。除此之外,開發和維護智慧化應用程序需要大量的投資,對于一些小型體育旅游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3)體育旅游領域技術投資回報率低下,智慧化應用不足。目前,我國體育旅游企業規模小而散,雖然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建設中,但由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很難實現預期的投資回報率。
2.3復合型人才短缺,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動力[4。為了推動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技術人才為主力軍,建立一個跨領域、跨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對創新人才培育和儲備的基礎較為薄弱,體育旅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面臨新型體育科技創新人才有效供給乏力的問題,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創新人才的需求,影響科技創新驅動效能的發揮。主要原因:(1)體育旅游復合型人才短缺。體育旅游是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單一的體育人才或者旅游人才無法適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盡管目前高校在體育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已逐漸增強,但無論從數量還是類型上看,既具備體育領域相關知識又懂得旅游產業運營的新質勞動者供給卻十分短缺。同時,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對體育人才的訴求更加多元,這意味著體育旅游領域的人才不僅要懂體育旅游,更要擅于利用數字技術使體育旅游產業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以賽事旅游為例,“村超”的火爆出圈,這背后離不開龐大的新媒體人才軍團,該職位要求體育人才能夠憑借數字化應用宣傳點贊“村超”,通過數字賦能,總結大數據流量推送規律,發動萬人軍團分發創作優質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引起裂變,讓“村超”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現象級正能量傳播。然而當下絕大多數體育旅游從業者缺乏數字化營銷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儲備,這就造成了體育旅游數字化轉型難以落地。(2)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2018年體育旅游專業才首次出現在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2019年初國務院學位辦首次批準通過了上海體育學院申請的體育旅游方向的旅游管理專業碩士。至此,我國體育旅游專業建設開始起步發展,但體育領域數字化人才培養的規格、體系相對處于空白狀態,整體上未能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24城鄉發展不均衡 牛產要妻流動不暢。
生產要素是社會在生產經濟活動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動暢通是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15]。如果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受到阻礙,體育旅游產業也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城鄉間各類生產要素在流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限制,難以實現在城鄉之間順暢高效地雙向流動,從而影響了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例如,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要素之一,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字經濟背景下,數據作為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優質生產要素。但目前數字技術的發展仍處于待完善階段,“數據孤島”“數據鴻溝”“數據產權”等問題制約產業均衡發展。例如,數據在流通過程中,往往呈現零散性和碎片化,缺乏數據要素之間的流通、協同,處于“數據孤島”的大數據就不能轉化為高能數據,無法釋放其蘊含的生產力提升的能力[16]。除此之外,由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出現了中心城市生產要素過于集聚、邊緣城市生產要素緊缺的不平衡狀態。發展滯緩的城市難以留住或吸引高素質人才,導致創新動力不足,產業轉型升級困難,而發達地區城市通過獎勵機制,吸引更多復合型創新人才參與產業建設,不斷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因此,為進一步縮小發展差距,各區域需因地制宜發揮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作用,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目標促進要素流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3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
3.1 以政策制度為保障,營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加快推進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國之訴求”,要從頂層開始系統化政策與制度設計,清楚了解和把握體育旅游業與新質生產力兩者間的關系,對全局進行整體設計、整體規劃,從而實現“全國一盤棋”。(1)以新質生產力政策為引領,系統編制體育旅游專項政策文件。一方面,充分肯定新質生產力對體育旅游業的重要推動力,從宏觀層面制定具有引導作用的政策文件,出臺專項規劃、制度與行業標準,豐富和完善體育旅游政策體系,不斷探索體育旅游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另一方面,鼓勵地方各級政府依照國家制定的政府文件,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地探索不同區域體育旅游業創新發展的合宜之路。例如,國家早在2021年就針對冰雪旅游做出了系統規劃,制定了《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旨在推動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因此,對于更廣范圍的體育旅游,各級地方政府應該針對其不同的體育旅游資源制定更為全面、個性化的政策文件[17]。(2)完善各級政府的管理落實機制。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及時管理落實已經出臺的頂層制度,切實履行政府職能,使制定的政策和規劃同具體實際相結合,抓好政策落實、落地、落細。通過健全政府對該項事業的領導管理機制,提升治理效能。同時,進一步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體育旅游運行評估和社會評價機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創新投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技術革命性突破,而技術革命性突破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多元治理的背景下,如果單純依靠政府難以實現產業最優化,因此政府部門應當發揮牽頭作用,制定專項資金引導政策,通過減免稅收、專項基金扶持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體育旅游業創新發展。(4)加強建設法律保障體系,確保體育新質生產力朝著法治化方向發展。法治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法律法規,規范體育旅游市場的運行,從而保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如,數據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的要素,容易受到運營單位的非法采集并惡意兜售給中間商賺取差價,導致游客遭受垃圾信息等干擾。體育旅游業應當出臺相應的體育旅游數據安全監管制度,加強游客信息安全管理。
3.2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增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新時代,新質生產力為體育旅游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場景。體育旅游產業要把握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1)增強體育旅游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要想實現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創新第一動力,強化體育旅游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未來應充分明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意義,通過積極開展新質生產力專題知識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深化對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認識,完善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除此之外,政府和社會組織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整體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強度。(2)提升企業員工數字化素養。員工培訓是提升數字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加強基礎理論的講解,使企業員工明確什么是數字化素養,如何提高數字化素養,系統完善員工數字化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強化數字化技能在業務中的落地,將數字化素養具體落實到實踐中,提高企業員工數字化思維高度。(3)鼓勵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就強調“要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政府應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共同解決“卡脖子\"難題,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效規避體育旅游產品低端化問題。當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也需要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存在顯著差異,需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體育旅游產業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我國產學研的發展之路。
3.3以人才培育為支撐,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
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流動的工作機制[18],培育體育旅游新質生產力必須重視人才的驅動作用。(1)加快推動勞動者躍升為更高素質的戰略性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一方面,提高勞動者戰略性思維能力。不僅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國家戰略、政策意識和行業洞察能力,讓其積極關注行業發展與新質生產力深度結合,還要培養從業人員數字素養能力和科學家精神,從而培養出一批可以深刻響應國家戰略、具有創新思維、能夠提高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培養應用型人才。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質勞動工具與體育旅游相融合,使得沉浸式、體驗式、虛擬式為代表的數字體旅項目不斷涌現,這要求這就要求體育旅游行業必須加速培養能夠使用日益尖端化、精細化、智能化新質生產工具的復合型人才。(2)創新體育旅游人才培養理念,拓寬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新質生產力促進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所需的人才具有明顯的復合型特征,既需要充分掌握有關體育旅游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旅游管理運營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數字化意識,掌握新質生產力勞動工具。應發揮體育類高校引領作用,設置跨學科體育旅游管理與科技創新課程,優化高等學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將行業新技術、新概念、新方法及時融入教學實踐培訓活動之中,在教學中以多樣化方式提高學生對體育旅游工作的職業認同感和獲得感,以內在驅動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掌握新質生產工具。(3)建立全面保障機制,助力人才培養。體育旅游人才培養需要落實全方位長效保障機制。一方面,創新體育旅游人才管理,激發人才活力。強化人才鼓勵支持,完善人才評價、激勵和引進機制,通過薪酬獎勵、福利待遇等多種方式使體育旅游人才更好地發揮其潛力。另一方面,打造體育旅游人才服務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惜才氛圍。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體育旅游人才的服務力度,拓展服務深度,打造全方位、立體化服務保障體系。3.4以要素流動為手段,打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卡點。
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與流動暢通是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發展,能夠有效推動生產要素在體育旅游行業間的流通。同時,現代技術的應用將突破傳統時空的限制,解決配置不均等問題。(1)加快生產要素流動。完善體育旅游產業的生產要素流動,不僅是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的流動轉化,更重要的是技術、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流通與共享使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發展的背景下,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促進要素高效組合、順暢流動,有利于激發要素潛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和必要條件。因此,要想加快培育和發展旅游業新質生產力,需要找準有利于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的實踐路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促進先進優質的生產要素高效組合、順暢流動。例如,加快建設體育旅游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重視提升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探索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模式。(2)暢通城鄉要素循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進步,正逐漸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并進一步暢通城鄉要素循環,這種變化將對鄉村體育旅游產生深遠影響。暢通城鄉要素循環的關鍵在于促進更多生產要素向鄉村集聚,增加鄉村體育旅游發展活力。以人才要素為例,政府部門需要通過各種激勵政策、財政優惠,推動城鄉人才資源雙向流動,建立鄉村體育人才庫,讓越來越多人才成為鄉村體育旅游發展的創新動能。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暢通生產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主體平等公平的獲取生產要素,從而實現要素配置的最優化。
4結語
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不僅順應了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更是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劑”。本研究在闡釋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的基礎上,聚焦其賦能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創新路徑,在理論上豐富新質生產力與體育旅游產業的相關研究,在實踐上為賦能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展望未來,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旅游產業發展,一方面需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另一方面應堅持從實際出發,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因地制宜構建區域體育旅游創新系統,探索實現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宜之路。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4-06-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習近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01) .
[3]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35(7):1-7.
[4]關婷,薛瀾,趙靜.技術賦能的治理創新:基于中國環境領域的實踐案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9(4):58-65.
[5]王金偉,陸林,王兆峰,等.新質生產力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與科學問題[J].自然資源學報,2024,39(7):1643-1663.
[6]黎鎮鵬,張澤承,李志敢.新發展格局下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阻滯因素與應對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12):7-12,28.
[7]董亞琦,任波,鐘建偉,等.北京冬奧會背景下我國體育旅游發展路徑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2(5):61-66,103.
[8]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9]路來冰,楊少雄.新質生產力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中介效應和門檻效應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 :81-90.
[10]陶玉流,王越,吳相雷.深化研究體育新質生產力:方向抉擇、當代使命與未來前景[J].中國體育科技,2024,60(4):64-71.
[11]馮學鋼,李志遠.新質生產力與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動力機制、關鍵問題及創新實踐[J].上海經濟研究,2024(9):38-48,59.
[12]李樹旺,路嘉明,凌駿明,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路徑與研究范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6) :9-16,88.
[13]馬波.發展新質生產力:旅游業的邏輯分析框架[J].旅游導刊,2024,8(3):1-11.
[14]楊濤,史瑞應.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下體育旅游專業的設置與建設研究[J].旅游學刊,2022,37(1):15-17.
[15]李威,孫波,王志博.新質生產力賦能冰雪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時代價值、現實困囿與實踐路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3) :37-43,51.
[16]厲新建,宋昌耀,張安妮.旅游業新質生產力:難點與方向[J].旅游導刊,2024,8(3):23-33.
[17]尹碧昌,劉佩鳳.我國體育旅游政策的計量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7):30-37.
[18]劉家韻,王宏.加快發展體育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理及實現路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5):9-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