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隨著叉車往來穿梭,一袋袋印有“昆侖牌”字樣的肥料級硫酸銨產品正在裝車運往下游化肥廠商。細粉狀的產品將在那里被加工成顆粒狀的化肥,便于大疆植保無人機的播撒作業。
“你想不到吧,這白色顆粒在未加工前是我們聚丙烯酰胺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化工一部工藝工程師孫海勇對記者說。通過技術攻關,廢氣變成了東北三省家喻戶曉的化肥“硬通貨”。這只是探尋綠色轉型多元路徑的一個縮影。
錨定“建設世界一流精品特色煉化企業”目標,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緊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通過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強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了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促進了企業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綠色戰略:構建可持續發展新范式
在全球聚焦“雙碳”目標的時代浪潮下,發展綠色經濟、構筑循環經濟體系已然躍升為重塑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路徑。作為集煉油、化工于一體的綜合性石油石化企業,將環保產業定位為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關鍵之舉,通過完善“雙碳三新”工作體系,在綠色產業賽道上展開系統性探索。

最具標志性的突破,是依托自主研發的前沿生物質天然氣轉化技術,成功生產出我國首噸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甲醇,也因此獲得了我國首張發酵工藝ISCC證書,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為重要的是在農業廢棄物與高端化工產品之間搭建起了一座穩固且高效的價值轉化橋梁。
黑龍江作為我國產糧第一大省,秸稈處理一直以來都是令農民頭疼的難題:就地焚燒因為會影響環境而遭到嚴格管控;離田不及時又會影響新一年的播種;用來燒火做飯,對于數量龐大的秸稈存量來說,消耗能力極為有限。盡管一些企業在利用秸稈生產畜禽飼料、沼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如何進一步推進秸稈精深加工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全新問題。
積極與當地企業開展合作,全力打造“農業廢污一綠色化工一清潔能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讓農業副產物轉化為綠色化工原料。
“由玉米秸稈和禽畜糞污經厭氧發酵、凈化提純產生的生物質天然氣,在我們公司經過兩級減壓等工序操作后便進入內部的輸氣管網。”據甲醇分公司經理趙忠堯介紹,按照設計年產量估算,每年大約可消耗秸稈4萬噸。
從讓農民發愁的“田間煩惱”到化工領域備受青睞的“新寵”,讓農業副產物轉化為綠色化工原料這一轉變意義深遠。它不僅為傳統煉化企業轉型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創新范本,更淋漓盡致地彰顯了綠色戰略在生態保護、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等方面所蘊含的多重價值。
綠色生產:升級技術產品含綠量
以創新賦能綠色生產,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答題,更是構建核心競爭力、打造綠色煉化的關鍵變量。將自立自強的創新基因融入生產全鏈條,通過激活全員創新動能、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增綠降碳”中開辟出轉型路徑。
在化工一部二套硫銨裝置區,一場關于“廢氣資源化”的創新實踐正在重塑傳統化工生產邏輯。
孫海勇介紹說,這些白色顆粒狀的聚丙烯酰胺產品遇水后具有很強的粘彈性,注入油井內可有效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原油采收率。
早在1995年,就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聚丙烯酰胺生產裝置和工藝技術,以滿足油田三次采油需要。經過30年的發展,公司已經擁有三套聚丙烯酰胺生產裝置、18條產品生產線,為大慶油田穩產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聚丙烯酰胺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含氨廢氣的排放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配套建設氨吸收系統,使用稀硫酸作為吸收液對尾氣中的含氨廢氣進行兩級吸收,每年可產生 25% 濃度的硫酸銨溶液近6.7萬噸。同時,公司建設二套硫銨加工裝置,每年可生產肥料級硫酸銨產品1.5萬噸,達到了綜合治理、變廢為寶的目的。
“肥料級硫酸銨是我們公司的特色產品之一,憑借可靠的質量和良好的肥效,產品遍布黑龍江省的各個市縣。”孫海勇說。
持續創新優化工藝運行與設備結構,進一步提升環保裝置效能,在為農民朋友提供更高品質產品的同時積極探尋增產降耗的新路徑。
硫銨裝置區高級主管李家良表示:“我們以二效循環系統部分管線為實驗對象,選用更高等級的雙相鋼材質觀察運行情況,在連續平穩運行13個月后,利用檢修契機進行易腐蝕部位材質更換,徹底解決了加工腐蝕問題。相較于相同產能、采用單效蒸發技術的硫銨裝置,每年能夠減少蒸汽用量近16100噸,成功實現了裝置低能耗運行、綠色高質量生產。”
綠色行動:打造行業綠色新標桿
始終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投身綠色企業、無廢企業、無異味工廠的創建工作。
公司精心制定并實施9項創建措施,全力攻堅“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累計制定了78項攻堅舉措,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2025年以來,結合業務結構特點和碳排放結構,從節能提效、清潔替代、提高電氣化率等8個方面提出15項綠色低碳轉型具體舉措。目前,公司正在協調推進綠電應用,為進一步規劃“風光氫多能互補”項目建設,支撐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作出貢獻。
強化源頭控制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立足水體質量改善這一核心目標,持續加大廢水治理投入力度,實現工業污水 100% 回用,外排污水穩定達到行業嚴苛標準要求。為契合水體綜合整治的高標準,營造大慶質優景美的水體生態環境,投入2000萬元專項資金對歷史上曾接納工業污水的大明湖開展專項生態恢復治理,借助先進的電化學水土共治技術,成功將水質提升至地表V類水質標準。
在推進環保隱患治理進程中,同樣不遺余力,投人高達8835萬元治理資金,圓滿完成廢水提標改造、在線監測系統升級等12項環保治理項目;持續穩步推進大明湖生態恢復項目,并同步開展儲罐等VOCs治理、固廢減量等13項環保治理項目。通過一系列全方位、深層次的舉措,公司不斷筑牢環保根基,向著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