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3日,第29屆世界燃氣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23日,世界燃氣聯盟(IGU)正式發布《2025年全球LNG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全球LNG貿易發展趨勢、價格走勢、天然氣液化能力、LNG終端等信息進行了分析。“十五五”期間,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時期,對天然氣清潔能源的需求會持續增加,LNG作為我國天然氣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LNG行業的發展勢必對我國天然氣的供需產生重要影響。
貿易緩慢增長,價格持續回落
《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LNG貿易量為4.1億噸,同比增加982萬噸,增幅 2.4% ,略高于2023年增幅( 2.1% ),但距離2022年 6.8% 的增幅有較大差距。
從出口地區來看,亞太、中東和北美依然占據前三名,出口量分別為1.39億噸、9425萬噸和8864萬噸;從出口國來看,美國從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LNG出口國后,在2024年依然保持了這個位置,出口LNG約8840萬噸,比2023年增加389萬噸,也是出口增量最大的國家;其次為澳大利亞,出口量約8100萬噸;第三為卡塔爾,出口約7720萬噸。從LNG進口地區來看,亞太和亞洲地區仍然是主要的LNG流向地區,2024年進口LNG達到2.83億噸,增量約2225萬噸,同比增加 7.8% 。同時,歐洲進口量約為1.0億噸,同比下降2122萬噸。從進口國來看,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國,2024年進口7864萬噸,約占全球LNG進口總量的 19.12% ,與全球第二進口國日本(6772萬噸)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第三為韓國(4701萬噸)。中國(增量745萬噸)印度(增量419萬噸)和埃及(增量265萬噸)為排名前三的LNG增量國家。
從LNG價格來看,全球年均價格都有較大幅度下降。其中,亞太地區JKM基準的LNG價格全年均價為11.91美元/mmBtu,同比下降 13.5% ,全年價格波動范圍為7.98\~15.59美元 /mmBtu ;太平洋地區NWE基準的LNG價格全年均價為10.6美元 /mmBtu ,同比下降 11.6% 。
產能增幅較大,增量主要在中國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有22個國家/地區在運營LNG出口設施,全球天然氣液化產能約為4.9億噸/年,同比增加約 1.3% 。美國的天然氣液化規模仍然是全球最大,液化能力約為9750萬噸/年,與2023年相比增加了450萬噸/年。澳大利亞和卡塔爾排名第二、第三,分別為8760萬噸/年和7710萬噸/年,保持與上一年相同的產能。這三個國家的液化能力目前占全球液化能力的一半以上。
但是,全球LNG需求增長難以消納新增供應,LNG價格或有顯著回落。相對寬松的供求關系,為需求方在資源談判中提供了更大話語權,從而在尋求長協或者現貨資源時,獲得更多的談判空間。全球LNG消費新增市場主要來自亞洲,中國將是主要的增量市場。“十五五”期間,中國在國際市場上預計可以獲得量價更具優勢的LNG資源。但是,對于以前簽署的一些高價LNG長協合同則并不友好,需要擁有這些合同的供應商通過市場手段,合理謀劃原有合同與新增資源的配比,降低綜合成本。
接收站利用率小幅下降,值得警惕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共有47個國家/地區建有LNG接收站,再氣化能力總計為10.6億噸/年,同比增加了6660萬噸/年。新增產能中,亞洲貢獻了 25.1% ,全部為中國新增能力,其次為歐洲新增 22.3% 。
2024年,全球LNG接收站再氣化能力平均利用率為 38.6% ,低于2023年的 40.1% 。下降幅度最大的為歐洲,2022年俄烏沖突后,歐洲LNG接收站的利用率曾一度上漲到 65% ,隨后逐年下落,2023年下降到 54% ,2024年更是由于終端需求下降等原因,利用率下降到 41% ,基本達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前的水平。
亞洲和亞太地區的LNG接收站平均利用率在2022—2024年之間基本維持在43% 左右。其中,中國LNG接收能力約為1.56億噸/年,利用率約為 50% ;日本接收能力約為2.17億噸/年,利用率約為 31% ,韓國接收能力1.43億噸/年,利用率約為 33% ,印度接受能力44.5百萬噸/年,利用率約為 59% 。
據不完全統計,“十五五”我國LNG接收能力為2.5億\~3億噸/年。根據目前的研究,2030年,我國LNG進口量約1.2億噸。“十五五”末,我國LNG接收站利用率為 40%~48% ,相比目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在LNG接收站利用率下降的同時,也要看到LNG儲罐的增加,對于提高天然氣儲備能力的有利影響。同時,也要考慮LNG接收站運營企業必須保證正常運營,因此,在做出投資決策前,需要綜合平衡好LNG儲備和生產運營之間的合理關系,在提高LNG儲備能力時,更要維持企業的正常投資效益。
FLNG新技術應用,保供手段更加靈活
浮式液化天然氣(FLNG)生產儲卸裝置作為一種在海上進行LNG生產的前沿技術,因其靈活性、對環境影響較小、降低運輸成本等優勢,近年來取得一定的發展。
《報告》顯示,2024年,墨西哥AltamiraFLNG項目(液化能力140萬噸/年)和剛果MarineXIIFLNG項目(液化能力60萬噸/年)投產,使得這兩個國家成為LNG出口國,也使得全球運營的FLNG項目達到8個,總產能約為1440萬噸/年。
2024年,全球最終投資決策的液化項目大幅下降,僅批準了4個項目共1480萬噸/年的新液化能力,是自2020年以來最低的數據。2023年批準的液化能力約為5880萬噸/年。
FLNG已成為陸上LNG接收站的可替代選擇,尤其是在環境敏感地區或者基礎設施有限的地方更具吸引力。目前,在全球15個國家/地區已經提出了新的FLNG項目,這些項目使用標準化的第二代FLNG裝置,憑借更短的交付周期和更低的資本獲得市場更多的關注。
我國海上天然氣是增儲上產的主力軍,非常適合FLNG的應用。可以在海氣產量豐富、海上天然氣管道建設成本過高、距離用氣區域較遠的地方,研究建設FLNG液化裝置,將海氣就地液化,然后運輸到用氣較為集中的市場。
我國天然氣消費南北季節性峰谷差較大,南方在夏天用氣高峰,北方在冬季采暖季用氣需求大,南北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如果全部用陸上LNG接收站來達到調峰作用,會降低利用率,既增加了投資成本也增加了運營維護成本。在這些地區,可以充分發揮FLNG的靈活性,在天然氣保供期間,在南方北方之間靈活調用FLNG為市場供氣,為我國天然氣保供提供一個更加靈活的手段。
綜上所述,全球LNG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總體上趨于寬松。但是,影響國際LNG發展的因素較多,地緣政治、貿易壁壘、投資風險等都會對未來全球LNG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國內天然氣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在做好跟蹤國際LNG發展趨勢、尋找有利時機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做好國內天然氣的增儲上產,夯實國產氣在能源供應中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