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工藝技術發展思路引領著不同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與發展特色。黨的二十大以來,中油測井天津分公司通過系統整合應用創新成果,有效提升了傳統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廣度和精細度,拓寬了新興能源產業的維度和梯度,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經過4年多的努力,“新質”的種子已經破土而生。應用新質、服務新質,成為天津分公司干部員工探索和服務未來能源發展的行動自覺。
遠程測井:足不出戶有力支撐
4月14日,操作工程師邊偉斌接到智能生產指揮系統(EISC)派發的任務,對港西某井開展測井采集作業。與傳統作業方式不同,他沒有去現場,而是走進駐地遠程測井工作室,足不出戶便完成了現場刻度校驗、資料采集等一系列操作。
遠程測井系統規模應用后,在低風險井的現場施工中,測井操作工程師不再需要跟隊上井。這套系統讓操作工程師節約了道路交通、住宿等無效時間,有效緩解了生產高峰期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可實現“一人多井”管理,提高了生產效益效率。解釋評價人員、儀器維修工程師也可通過這套系統進行遠程技術支持,實時解決現場問題。
為實現遠程測井目標,工程技術團隊借鑒網絡通訊公司先進經驗,將基地一車載組網模式相結合,綜合調試遠程設備采集控制、遠程資料提交驗收、遠程工藝技術支持等應用場景,建立基地遠程測井信息大廳,讓1名遠程測井工程師可以最大支撐2至3口井的測井作業。以C1269作業隊為例。使用遠程測井系統開展施工后,該隊平均上井人數從8人下降至6人,在保障資料優質品率大于 95% 的同時,有效降低了作業成本。
通過EISC系統,天津分公司逐步實現基層班組安全生產全過程記錄、設備維護記錄、電纜運行監測等10個方面的電子化管理。各崗位員工可實現在無網絡或網絡環境差的情況下離線數據上傳,避免了事后補錄的情況,為工程項目調度、任務考核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天津分公司通過升級網絡化、程控化測井硬件裝備,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逐步建立起“作業井場一數據中心一遠程測井平臺”信息化工作環境,建立起操作工程師和技術專家資源集中共享機制,探索實現了現場少人作業的測井生產新模式。
方法創新:尋找沉睡油藏
老油田開發需要新思路。“老區穩產是老油田普遍面臨的問題。長期的注水開發,導致地層內油水分布發生改變。認識和尋找增產方法,是一個細致而復雜的過程。”天津分公司解釋評價工程師、青年博士屈翠俠表示。
技術人員嘗試探索重新認識地下規律的方法,充分利用區域廣泛存在的高精度測井資料,結合核磁共振、巖石掃描等特種技術,構建新方法新模型,對區域巖性和物性實施整體分析,分斷塊開展油氣甜點評價,對各類差異變化重點分析。
解釋評價人員結合低滲透率、低對比度儲層含油性評價方面的難題,在開展區域特征分析和小層精細對比的基礎上,深化巖心實驗分析結果,與測井資料、區域油藏背景和構造背景相結合,充分利用核磁共振、元素俘獲等新特測井技術,有效開展儲層參數精細計算和流體性質識別,及時提出試油和壓裂方案,在小斷塊中不斷取得新發現。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大港油區評價研究室完成了1000余口井的再次分析,精細對比了5萬多個單砂體,逐漸摸清了地下原本紊亂的滲流規律,發現了剩余油氣流通道的秘密。
在取得初步成果后,解釋評價人員致力于將新思路轉換為可推廣、能復制的技術方法,建立了基于測井資料的優勢滲流通道評價技術,分類、分區域識別井下油氣水滲流通道,建議對無效循環的通道實施封堵,讓注水井中的能量向著富油區實施能量加壓。此外,他們在剩余儲量描述和措施挖潛上做足文章,實現了關停井復產、滾動擴邊、整體治水整體聯動。最終,在港東油區多組油藏開發出剩余油藏,實現采收率提升,部分測試目標區年產油實現翻番。
光纖應用:全生命周期檢測
2024年以來,天津分公司先后在渤海北部、冀東油田、、雄安新區地熱能開發項目等多個領域,完成了常規、半永置光纖的布設和相關測井檢測,完成了全井筒全生命周期檢測的前期準備。
“光纖是信號傳遞的載體,也是傳感系統中的敏感單元,具有空間分辨率高、溫度精度高、振動靈敏度高、耐高溫、抗電磁干擾等優點。”從事多年現場作業的測井技術專家魏獻華表示。
但是,天津分公司推廣應用光纖并非一帆風順。在一次人工島的施工中,就曾出現信號衰減和噪聲過大的問題。
針對存在的問題,作業隊結合該井井深相對較淺的特點,對短纜光纖實施了數學因子重新計算,并對激光發射功率、信號接收增益進行了系統調整,保障了光纖信號的高能高質量。
在渤海北部海域施工中,為確保新工藝的安全高智能,天津分公司充分利用一體化合力,整合工藝技術、儀器設備和人力資源,聯合同屬中油測井的華北分公司、地質研究院聯合成立團隊,針對篩管完井生產模式、多段制井身結構、水平井注入方式制定相應措施,對不同地層、不同井段的溫度與聲波的變化進行連續測量,提高了海上油氣田開采動態監測能力。
在未來一個階段內,布設于各個井筒的光纖將持續提供穩定的信號通路。利用光纖傳感器和讀取儀器,持續采集和傳輸來自井筒內的各類信息,為智慧油氣田和智慧地熱能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但并不神秘。天津分公司在服務油氣開發的同時,將核磁共振、聲電成像等先進技術能力應用于煤層氣建設、地熱能源開發、壓縮空氣儲能、礦產勘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