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適老建筑實驗室,學者王羽向我遞來了一件特殊的馬甲——它的正面有四個口袋,每個口袋里都裝了鉛塊,如果是力氣不大的女性,很難用一只手把這件馬甲拎起來。穿上馬甲后,我的身體難以控制地向前佝僂,走上十幾米,已經累得想要坐下歇息。
“這件模擬裝備,基本模擬了90多歲老年人的身體狀態。”王羽說,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感覺系統、運動系統、免疫系統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會減弱。如果住宅不適宜老年人居住,不僅會增加受傷風險,還可能誘發多種疾病。居家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眾所周知,中國老齡化進程發展較快,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但我在采訪中發現,迫切需要推開的居家適老化改造,當前在我國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適老化企業,抑或是老年人家庭本身,對居家適老化改造的認識都還不夠深入。
多位受訪者都提到了這句話:居家適老化改造絕對不只是“安裝一個扶手”這么簡單。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環節,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老年人住宅環境評估、建筑硬件改造、適老化產品研發等。但在現實中,僅以老年人能力評估而言,無論是評估標準本身還是行業內的評估師考核、評估實踐,都存在不統一、不規范的問題,甚至已經出現為賺取補貼而造假的評估。
更別說整個居家適老化改造行業還存在企業能力參差不齊、企業整體生存狀態艱難、供需錯配、相關標準有待健全、人才隊伍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有效有益的適老化改造也就無從談起。
當前,政府正拿出真金白銀,下大功夫推廣居家適老化改造。接下來,“指揮棒”應進一步明確,制定更完善的制度框架和產業扶持政策,整體提高行業水平。
更重要的是社會觀念的變化。適老化改造不僅僅是促消費的行動,其底層邏輯應當關乎尊重——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幫助老年人恢復甚至保持自主生活能力,托起他們的晚年尊嚴。

@馬先生:適老化改造并不是加個扶手改個馬桶那么簡單,需要針對不同的人設定不同的改造思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老破小”中,本身房屋布局和內部功能就差,把居室的欠缺功能解決好才是前提。
大潘能演的人物真實而有靈魂,是很多人演不出來的。希望大潘成為一個深刻的藝術家,不要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你的快樂也很重要啊!(@ ma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