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85年辦學歷史:弦歌不輟 藝脈相承
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85年來,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秉持“志于道 游于藝”的校訓精神,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立德樹人與文化興邦的征程中書寫育人篇章、貢獻川美力量。85年里,我們以時代為號角,以大地為畫卷,深耕西部沃土,把中國人的家國理想鐫刻在時代的視覺圖景中。
川美的85載春秋,不僅是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一部以藝術傳承紅色基因、以創新融匯中西文化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史詩。
85載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櫛風沐雨、玉汝于成。1950年,由賀龍元帥創建的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部分骨干南下,在重慶黃桷坪組建成立西南人民藝術學院。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留學歸國藝術家在成都創辦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后更名為成都藝術專科學校。1953年,兩校美術、設計類學科合并,成立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至此,人民文藝的紅色基因與中西融合的藝術文脈交相融合,熔鑄了川美兼容并包、開拓創新的精神根基。1959年,西南美專正式更名為四川美術學院,成為當時的全國五大美院之一。1981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2021年,學校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川美正式構建起本碩博貫通的藝術人才培養體系,邁入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85載歲月悠悠、砥礪前行,薪火相傳、教澤綿長。川美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出人才、出作品”為辦學特色,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六萬余名藝術專門人才,成就了眾多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名作。葉毓山、羅中立、龐茂琨、何多苓、周春芽、高小華、張曉剛等一批批藝術大家在這里成長,《收租院》《毛主席紀念堂毛澤東漢白玉坐像》《父親》《蘋果熟了》《春風已經蘇醒》《大家庭》《烈焰青春》等一批批藝術名作在這里誕生,深刻影響了中國現當代美術發展的進程。1961年,我校版畫藝術家集體創作的《紅巖》小說版畫插圖,被譽為“中國版畫史上最重要的杰作”。1964年,《人民日報》以“向四川雕塑學習”為題,贊譽時在北京舉行的“四川雕塑展”,1965年雕塑系師生共同創作的群雕《收租院》成為“中國美術界的原子彈”。20世紀80年代,以川美為代表的“傷痕美術”“鄉土繪畫”在全國美術界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1982年,原文化部委托川美籌備召開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創作教學座談會,讓“創作帶動教學”的川美樣本成為?中國當代美術教育改革標桿。20世紀90年代,川美當代藝術創作整體崛起,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了高等藝術教育的“中國經驗”。新世紀以來,美術學科的社會關懷、設計學科的產業驅動、理論學科的話語建設,讓川美在藝術教育、創作和社會服務等領域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2018年,教育部專家組高度評價我校“為高等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川美范本,是能夠代表重慶乃至中國藝術走向世界舞臺的高等藝術院校”。
85載牢記初心、不辱使命,躬行踐履、惠澤山海。川美始終堅持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承擔文化使命,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文藝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從建校之初探索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到1956年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進行復刻研究,再到2020年成立大足學研究院,川美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從1956年開辦少數民族教學班,為國家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到2021年設立面向西部院校的“未來星叢”研究生獎,再到2024年成立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與西部高校藝術學聯盟,川美始終踐行著西部文化藝術創新的責任與擔當;從1962年集體創作《紅巖》系列長篇連環畫,到今年成立全市高校首個“紅巖思政”研究中心,形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浸潤式人才培養體系;從《父親》開創的中國鄉土繪畫,到2012年貴州羊磴藝術合作社的發起,再到2020年藝術與鄉村研究院的成立,川美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藝術鄉建、鄉村美育、設計助農等600余項服務基層的社會實踐項目;從1959年承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的部分美術創作設計任務,到1979年中央委托我校組織藝術家為聯合國中國廳創作巨幅國畫《峨眉天下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魅力重慶”彩車設計,再到載人航天登月服外觀與操作組件設計,我們深度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需求,在服務航天強國建設、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等領域取得了標志性突破。
站在建校85周年的歷史坐標上回望,一代代藝術教育工作者用篤定和信念,鑄就了“開放兼容、求真務實、植根鄉土、服務人民”的川美精神。這所凝聚著85載辦學智慧的高等藝術學府,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卓越的育人成就、創新的藝術實踐和深遠的時代價值,獲得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與廣泛贊譽。
近五年發展成就:推陳出新 突破躍升
新時代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部署要求,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等美術院校的目標勠力前行,近五年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取得了長足進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五年來,我們著力推進高水準學科專業建設,辦學層次提質升級,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學校響應國家重大文化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西部藝術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科技藝術與社會創新、航空航天與戰略新興裝備工業設計四大學科融合建設方向。2021年學校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美術學、設計學兩個博士點,2023年獲得首批美術與書法專業博士點,2024年獲得首批設計專業博士點。以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為例,顯示出川美學科整體實力躍升。省級重點學科全覆蓋,重慶市一流學科兩個,其中美術學為尖峰學科。擁有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藝術教育專業軟科排名第一,新增“科技藝術”等三個新興交叉本科專業。今年9月,我校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創設的“實驗藝術+電子信息工程”聯合學士學位培養的首批學生,即將踏進川美校園,為中國藝術教育跨省跨校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邁出了重要一步,學校初步構建起“藝術學+工學+教育學”的復合型專業矩陣。
五年來,我們深化推進全方位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碩果盈枝。學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項,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12門、國家級和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1門,八門課程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落實“研究生教育高質量行動計劃”,六門課程入選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范課程,入選教育部學位中心主題案例征集14項。教師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等國賽中獲獎七項,學生獲評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全國自強之星”,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大學生藝術展演、“挑戰杯”等國賽中獲獎18項,在“美麗中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數量連續兩年位列參賽高校第一。學生設計的神舟十七號、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獲官方采用。“思政+藝術”育人成效顯著,涌現出扎根新疆、西藏,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畢業生章昊旻等一批西部就業典范。學校持續了33年的“羅中立獎學金”、持續14年面向全球的“明天雕塑獎”、持續13年面向世界的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以全鏈條的青年藝術矩陣平臺,為中國藝術的發展儲備生生不息的后輩新人。
五年來,我們致力打造“德藝雙馨”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教師成為授業解惑的“大先生”和傳道鑄魂的“提燈人”,“雙師型”隊伍特色鮮明。學校穩步實施30余項人事改革,出臺人才引育激勵辦法,推行“揭榜掛帥”科研團隊建設、中青年人才海外研修工程、“卓越藝術人才計劃”“川美學者計劃”等。五年共招聘引進博士或副高以上人才130人,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29人,新增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一個、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學團隊”一個、國家級人才七人,實現長江學者講席學者等國家人才領域零的突破。一人獲評“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教育教學獎一項,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兩個。“大學者,大師之謂也”,只有我們的教師都成為大先生、大學者、大藝術家,我們的教育才真正擁有了厚度、寬度和高度。
五年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論文寫在大地上”為學術驅動,努力構建具有川美辨識度的創作科研體系,標志性成果屢創新高。我們在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獲金獎一件、銀獎三件、進京參展作品46件、入選作品188件,創下歷史之最。持續開展以黨和國家重大歷史題材、重慶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藝術創作,10件作品入選中宣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2024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和藝術學專項數均列全國藝術院校首位。在13個省級科研平臺中,三個分別獲批重慶市高水平科創平臺和首批重慶市哲學社科重點實驗室。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中心、西部藝術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生態藝術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載人航天創新設計研究院等校級非實體性研究機構22個。
五年來,我們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助力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躍升,服務社會貢獻突出。我們扎根西部鄉村,以藝術重構鄉土文化基因,以美育浸潤鄉村美好生活,在貴州羊磴、巫山下莊、重慶柳蔭、四川夾江等30余個實驗場域中開展數百項藝術項目,羊磴、夾江案例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典型案例,我校作為唯一入選藝術院校獲首批“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校地合作實踐基地認定,為藝術院校如何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鮮活的川美范本。學校主動踐行服務國家重大急需的責任使命,先后承接中國載人航天服外觀與操作組件、智能可重構探月載人移動系統等重大設計任務,以及“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重慶單元設計,冬奧會海報、金熊貓獎、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設計之都”官方Logo、重慶衛視臺標等重要設計任務,有力支撐重慶“全球設計之都”建設。積極介入城市更新提質,由我校教師擔任建筑設計的洪崖洞、下浩里、磁器口風貌提升,已成為重慶城市文旅融合的標志性窗口。川渝國際機場公共藝術建設、重慶軌道交通文化建設、重慶美術公園設計,為西部文化建設作出了川美貢獻。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從2005年首次對社會公眾開放,至今已成為重慶和西南地區一年一度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化事件,為重慶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近兩年獲批省級智庫項目13項,咨政報告獲上級采納以及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20項,為川美的社會服務拓展了新領域新方向。
五年來,我們大力推動高水平開放辦學,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把握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通過多維度交流合作,國際、國內影響力持續增強。學校成立了國內首家區域國別藝術研究院,獲批內陸教育開放高地項目三項,教育部港澳臺國情教育項目和對臺交流項目九項。承辦教育部2024產學研用國際會議“新興設計與產業創新”分會,舉辦“2024國際藝術教育協會亞洲區域會議”。與愛爾蘭、法國等國外藝術院校開設聯合培養項目,簽訂校際學分互認協議。打造“留學川美”品牌,引進18名中外聯合培養研究生導師和一名長江學者講席學者。我校港澳臺學生181人,成為最受港澳臺學生歡迎的重慶市屬高校。持續舉辦“中國·重慶國際光影藝術節”和藝術論壇,以全球性的藝術和學術活動,提升川美和重慶的國際影響力。發起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啟動“成渝藝術走廊”,為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藝術力量。
五年來,我們著力優化高效能辦學治校,治理水平迭代升級。有序推進三個校區調規和兩校區基礎設施提檔,拓展辦學資源,完善辦學功能。如期完成悅來校區實驗中心項目建設;保持黃桷坪校區歷史風貌,注重記憶和學脈的呈現;維護虎溪校區生態自然環境,優化功能、畫龍點睛,把川美虎溪校園建設成為融鄉土景觀、自然風貌、藝術氣息于一體,獨具特色的生態藝術校園。積極響應國家新藝考改革,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我校制定的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校考破格錄取方案在全國校考院校中推廣使用,本科校考報名人數居全國前列。加快推進“數智川美”建設,建成三大數字平臺和30余個應用系統。學校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單位、重慶市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單位、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等稱號。
五年來,我們不斷強化高質量黨建統領,固本強基、凝心聚力,引領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召開學校第三次黨代會,選舉產生新一屆學校黨委和紀委。扎實開展歷次黨內集中教育和100余場次專題宣講。建成重慶市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黨風廉政、師德師風、學術道德三項專項教育,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專項行動,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專項整治。學校黨委獲評重慶市首批黨建“雙創”工作示范高校。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一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一個。創新成立廉潔文化藝術研究院,發起成立西部高校廉潔文化藝術聯盟,舉辦全國和重慶市廉潔文化美術作品巡展、首屆西部高校廉潔文化建設論壇。“川美首創‘大思政’工作坊探索鑄魂育人新模式”上榜重慶高校黨建年度十大新聞,“川美參與設計的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亮相”上榜重慶高等教育年度十大新聞。
過去的五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五年,也是我校各項工作深刻變革的五年。以上成績的取得,是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的結果,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重慶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工作要求的結果,是學校黨委行政團結帶領全體師生員工開拓奮進的結果,是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所有關心支持川美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向學校老領導、老同志、師生校友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展望未來:煥彩開新 爭創一流
站在“兩個大局”相互交織激蕩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清醒地看到,全球政治、科技和文化的發展進入了加速變化的時期,給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帶來了深遠影響。世界各國在科技躍升和經濟發展驅動下,愈加重視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文藝術學科的發展面臨壓力和瓶頸。同時,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給傳統美術教育從方法手段到目標任務上都帶來了新的挑戰,并直接影響到藝術價值功能的位移和變化。我們需要認識到,藝術不僅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還應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未來的藝術教育,需要堅守藝術的歷史價值,同時賦予藝術新的時代意義。作為中國的藝術院校,我們必須堅持藝術本體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以經典藝術延續傳統、夯實共同的審美觀和文化觀,更需要以積極探索的藝術教育實踐,為全社會提供創新、創造的示范精神,把藝術創新融入科技、產業、生活的各個方面,重構藝術與科技的整一性,重建藝術與生活的連續性。
面向未來,我們將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以一流藝術作品,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川美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著力構建具有中國氣象的藝術創作話語體系,以創造性轉化的民族藝術語言,來塑造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以創新性發展的當代美術語言,向世界講好厚德載物的中國故事,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精神引領力、藝術支撐力。
二是以一流學科建設,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是新時代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牽引。我們將圍繞科技強國、航天強國、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建設藝術學、設計學融合發展學科群,深度融入經濟建設、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發展,創建一流科創平臺,推動重慶工業設計中心、重慶市新媒介美術創作重點實驗室等提質升級。整合學術資源,推動跨領域、跨學科的創作科研與國家戰略精準對接、與區域發展深度耦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和西部文化建設持續貢獻藝術創新力量。
三是以一流人才培養,服務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將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構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格局,建設“藝術+文化傳承”“藝術+科技創新”“藝術+社會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思政+藝術”大思政育人模式,培養更多“腳踩泥土、心懷家國,德藝雙馨、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貢獻。我們將深入實施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六大工程”,持續推動人才引育與國家、區域發展同頻共振,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倍增效應,更好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有力的藝術人才支撐。
四是以一流創新成果,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藝術與科技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我們需要把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入科技創新之中,同時以科技的手段促進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整體的嬗變。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的聯合培養、平臺共建,聚焦數字創意、智能裝備制造、低空經濟產業等新興領域,推動藝術資源與新質生產力要素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注入跨界創新的藝術動能。
五是以一流文化服務,助力人民高品質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來校調研時指出,川美是重慶文化“金名片”,要在助力文化強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將持續擦亮這張“金名片”,堅持以活化非遺技藝推動傳統文化創新,以全民美育浸潤城鄉精神土壤,培育具有地域標識度的高品質文化IP集群,在文化遺產傳承、城鄉品位提升、社會美育普及、文化產業升級等領域體現文化服務“川美范式”,實現藝術教育“育人”與文化服務“化人”的雙重使命。
嘉陵煙雨烽火路,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之際,我們感佩于先輩“藝術報國”的赤子初心,更體悟到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千鈞重任。學統如同血緣,看不見摸不著,但恰恰決定了我們身體所有的特質。時至今日,川美的基因不管如何流變,始終呈現著青春激昂、自出心裁、不拘前例、獨抒胸臆的氣質。回望85年的跌宕起伏,前輩們的飛揚跳脫仍歷歷在目,諄諄教誨言猶在耳,實乃川美之福、藝術之幸!
這是藝術最為豐富的時代,也是藝術最為蓬勃的時代;我們面臨科技飛速發展的突變,我們同時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滋養;我們需要守正創新的定力,我們需要跨界融合的勇氣;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占據前所未有的舞臺。
此時此刻,想起川美老院長羅中立先生的一句話:“天氣正好,下地干活!”——正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注腳!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