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達小學五(6)班教室里,學生王小明正全神貫注地投擲骰子,他的目光緊盯著桌游棋盤上“愚公移山”的關卡。
“哈哈,我抽到了‘毅力卡’!”他興奮地喊道,“這可以幫助我們團隊更快移走大山!”這不是普通的游戲時間,而是將《中國古代寓言》轉化為沉浸式學習體驗的語文課。
“面向兒童的游戲育人方式”正引領著一場閱讀教學革命,這種沉浸式閱讀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打破了傳統閱讀的邊界。
一、游戲化閱讀:讓經典“活”
起來
教師創新性地將整本書閱讀的精髓融入“桌游”趣味游戲,“兒歌與童謠”組的教學設計尤為亮眼,學生以《讀讀童謠和兒歌》為藍本,設計出了童謠冒險棋局。
學生在擲骰子闖關中自然吟誦童謠,傳統兒歌因此煥發新生。而“助力動物回家走位棋”則將《小巴掌童話》中的情節巧妙轉化為游戲關卡,在策略協作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潛能。
二、跨學科融合:重新定義語言學習
學生將學過的“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通過文字、繪畫、游戲設定創編成桌游,使整本書學習有了全新載體,打破了學科界限。
在桌游互玩活動現場,學生用指尖玩轉整本書閱讀,在卡牌對戰和策略游戲中將古詩詞、成語典故、語文基礎知識、整本書故事情節等悄然牢記于心。
“寓言和童話”組將《格林童話》改編成合作類游戲,學生化身“小紅帽”,共同應對“大灰狼”的挑戰。通過抽取《格林童話》相關寓言卡片(比如“狼和七只小羊”)或中國古代寓言卡片,完成挑戰積累“智慧點數”,經典寓言的精神內涵在游戲中自然傳遞。
三、從科普到名著:全領域的游戲化探索
此次班級語文桌游覆蓋了各類讀物,“科普和神話”組將《十萬個為什么》中的科學問題融入飛行棋游戲,學生通過回答“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等問題解鎖自然奧秘。《希臘神話》冒險棋則讓學生化身英雄,跟隨諸神足跡重溫神話故事。
“民間故事+名著”組和“小說和世界名著”組展現了更豐富的創意:《西游記》中的情節被轉化為棋盤格、技能卡和問答挑戰;《魯賓遜漂流記》變成荒島求生模擬游戲;《湯姆·索亞歷險記》則以“冒險地圖”形式重現主人公的成長歷程。
當經典文學“跳”上桌游棋盤,完成了從“讀進去”到“玩出來”的轉變,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培養變得自然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