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蘇州市姑蘇區(以下簡稱“姑蘇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也是賡續千年府學、百年新學的教育高地。長期以來,姑蘇區學業質量監測存在監測數據粒度不一、數據分析維度不全、測評數據效度不高等痛難點。突破學業質量監測實施難、分析難、見效難的困境,是姑蘇區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創新舉措
一、理念思路創新:基于深度學習的實踐路徑構建
數字時代背景下,革新以知識傳遞為核心的傳統教學觀,在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意識與能力的形成,是落實深度學習的重要前提。而促使深度學習發生需依賴以下條件:一是教師需精心設計具有教學意圖的結構化教學材料,二是教學過程中需有預先設計的方案,三是教師需依據反饋信息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進。
姑蘇區以深度學習理念為根基,把學科習題的結構化關聯作為重點突破口,為師生提供精準的教學材料;通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為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落實教學目標錨定方向;把個性化推送和數據分析作為教學活動反饋的主要路徑,形成“目標導向—過程干預—能力發展”的學業質量監測常態化實施路徑。
二、方式方法創新:借力人工智能的系統建設應用
姑蘇區依托“蘇慧”智慧教育云,打造“學業大數據”智能診斷分析系統(以下簡稱“系統”)。姑蘇區通過知識圖譜統一規范數據來源,結合多樣化數據分析模型與長效化應用跟蹤服務的“三擎聯動”,構建姑蘇區“AI+”教育新模式,實現學業監測實施水平提升、數據應用價值挖掘及師生教學效能優化。
知識圖譜筑基,讓數據來源“看得見” 姑蘇區聯合華中師范大學,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系統構建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和學科能力三維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覆蓋全學段的學科知識圖譜,組織專家、骨干教師團隊對學科習題進行知識節點標注,自主組建區域精準題庫。系統實現通過習題精準定位對應知識節點的功能,確保數據來源統一規范,從而提升學業監測分析的精準度。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姑蘇區開發了基于習題語義提取、知識節點匹配、難度系數標注的自動化處理模型,實現智能標注功能。
智能分析賦能,讓精準教學“摸得著” 數據分析是人工智能的優勢所在,系統集成數據分析模型,將學業監測數據根據預定義的規則計算,生成多維可視化數據圖表,并在傳統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自動生成基于內容維度、能力維度、題型質量的分析數據,實現學業監測分析的縱向深入。用戶可智能調用數據模型進行橫向對比,生成班級、學校、區域發展評估報告,以便教育管理者或教師比照,最大限度發揮數據價值。姑蘇區持續跟進面向首席數據官、骨干教師等不同群體的“三雁”項目,指導教師開展數據分析解讀,落實“精準教”“精準育”。
長鏈跟蹤驅動,讓個性學習“落得實” 基于大模型推薦算法,系統根據學生答題情況,構建“錯題解析—資源推送—鞏固練習”智能學習鏈,縮減學生知識漏洞修補周期;自動匯聚體質健康、個性發展等數據,生成綜合素養報告,構建定制化長效跟蹤體系,實現學生個性成長。
三、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人機協同的常態正向循環
姑蘇區聚焦“數據驅動、人機互哺、長效運營”三大核心,將學業質量監測實施落入常態化教育教學中,在精準教學中,不斷提升教師數據應用能力,同時反哺數據精準性。通過8年多的實踐,姑蘇區學業質量監測項目已經形成特色,成功構建“治理—應用—生態”三位一體的學業質量監測新機制。
實施成效
一、學業監測實施“全”覆蓋
目前,姑蘇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參與“基于數據診斷的區域性學業質量監測”實踐,基于系統創編精準題庫16萬余題,作業與練習1.7萬余份,推送資源60余萬次,生成報告近85萬份。
二、學業質量水平“穩”提升
依托系統開展常態化學業大數據采集分析,姑蘇區教育質量在各類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均超省、市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上升態勢。在2023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中,姑蘇區各學科學業成績均位列江蘇省前茅。
三、區域經驗成果“高”認可
2024年,姑蘇區教師專業發展區域推進成效顯著,獲省及以上獎項達137項。其中,姑蘇經驗先后獲評“2024年度全國智慧教育優秀應用成果案例”,并在應用型領域的核心期刊發表。同時,姑蘇區已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
未來,姑蘇區將進一步拓展學業大數據的應用場景,強化數據分析能力,進而形成決策分析大模型,推動人機協同智能深度發展。
蘇州市姑蘇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