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焦點。小學階段是學生生理與心理快速發展的關鍵期,對其人生走向具有深遠影響。然而,近些年小學生心理疾病與危機事件頻發,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小學生缺乏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心理健康的內在要求與重要維度?!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總目標,其中“責任擔當”被列為關鍵素養之一。因此,喚醒學生責任意識、培育學生健康心理,成為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小學生責任心缺失的現狀
1.責任推卸問題
早晨我在校門口執勤時,常發現有學生至門衛室致電家長,高聲要求:“我的作業本忘帶了,馬上送到學校!”此類場景屢見不鮮。作業代送現象反映出學生責任認知偏差,存在責任轉移與依賴家長的問題。
2.責任歸因偏差
午餐后,常有學生未按規定清理餐盤,面對教師詢問時急于辯解“不是我”;教室公共物品被損壞后,部分學生將責任推諉于他人,如稱“某某某關門很重”。此類推卸責任、指責他人的行為,反映出學生責任歸因偏差。
3.責任應對失能
近年來,小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極端行為的案例頻發。例如,無錫市12歲女孩開學首日跳樓;河北省9歲學生因未完成作業被批評后輕生等。這些案例折射出學生責任應對能力的缺失。
從上述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許多小學生缺乏責任意識,遇事習慣推脫、逃避,甚至采取極端行為。責任心的缺失,已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二、小學生責任心缺失的成因分析
1.社會導向的沖擊
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部分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出現偏差,生活方式與文化生活也暴露出諸多問題,自私冷漠、奢侈虛榮、誠信缺失等不良風氣呈蔓延之勢。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媒體與網絡對“假惡丑”現象的過度渲染,在一定程度上給小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長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學生易受不良風氣沖擊,滋生不良習氣,進而表現出責任缺失行為。
2.家庭教育的誤區
許多家長常常抱怨孩子缺乏責任心,卻忽視自身過度包辦剝奪了孩子“從做中學”的成長機會。日常生活中,父母替孩子整理書包、將孩子上學遲到歸因于自身、代孩子向教師解釋原因等行為屢見不鮮。長此以往,學生在被動接受的環境中,逐漸喪失了學習與勞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本應由學生承擔的責任,也在父母的“良苦用心”中被轉移。
3.學校教育的弱化
當前,學校教育仍將學習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責任心等品質的培養。此外,隨著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教師群體的地位和尊嚴正面臨嚴峻挑戰。
為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承擔了更多“服務責任”,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反而被弱化。同時,由于校園安全事故頻發,學校始終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則,許多本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事情,因存在安全風險而被限制開展。長此以往,學生缺少自我管理的實踐機會,其責任意識也逐漸淡薄。
三、小學生責任心培養的策略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理論中提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責任心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品質。責任心的培養必須滲透于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在勞力上勞心”的實踐中學會“做”,在“做”的過程中逐步喚醒丟失的責任心。
1.在榜樣感召中激發責任心
善于模仿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往往通過形象思維認識客觀世界。在培養學生責任心時,與其用抽象的理論說教,不如為他們樹立榜樣。偉人的品格令人敬佩,身邊的榜樣更能鼓舞人心。我們可以宣傳先進的思想與美好的行為,讓其積極面和閃光點成為培養責任心的典范,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激發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熱情,進而不斷增強自我責任感。此外,教師和家長需深刻認識到“沒有責任感的家長、教師,無法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時刻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2.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責任心
責任心的培養并非孤立于德育范疇,而是與各個學科教學緊密相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在感知、感受、感動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課程的滲透與延伸,正是培養學生責任心的重要途徑。以語文教學為例,許多課文中都蘊含著責任感教育的素材,教師可通過學科教學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此外,教師在教學新課前可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作業完成后讓其自主檢查、修改,課后引導學生自主整理所學知識等,這些策略均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責任心。
3.在承擔任務中錘煉責任心
責任心的培養需要讓學生承擔具體責任,在實際負責的工作中開展“實戰訓練”才能取得實效。教師可以在班級推行崗位責任“小先生制”,為每個學生設置專屬小崗位。例如,創設“課間活動指導員”“路隊小教練”“桌椅小衛士”“黑板美容師”“晨讀小老師”“眼操小醫生”等新穎有趣的崗位,并采用競崗制與評優機制。“小先生們”在各自崗位上人人有責,班級每月評選“崗位小明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班級中傳統型班干部(如班長、學習委員、生活委員)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他們擔任各個崗位的部長,擬定班級服務計劃書,通過“招兵買馬”的方式組建團隊,協調部門內各崗位工作、安排人員輪換,聽取同學意見并改進崗位服務中的不足。
這種模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班內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圍。班級事務的榮辱得失直接落實到具體責任人,既便于教師工作管理和責任追溯,也讓學生在履職過程中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在實踐中真正培養責任感。
4.在活動體驗中內化責任心
陶行知先生說:“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必熑蔚呐囵B并非依靠說教,而是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達成。學校應將教育融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于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例如,學校可開展“學陶”技能比賽,組織學生參與穿針引線釘紐扣、系鞋帶、整理書包等活動;開辟學農基地,指導學生種植農作物等。這既能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又能讓他們體驗勞動的辛苦,進而在學習與生活中懂得珍惜、感恩,增強責任感。此外,班級可開展以“責任心培養”為主題的班會、討論會、故事會,讓學生們結合身邊的正反事例,以演講、辯論、表演等形式剖析責任心缺失的危害,引導他們將責任意識付諸行動,爭做有責任感的好學生。
5.在挫折歷練中強化責任心
現在的學生,往往從出生起就被兩家人寵愛,如同溫室中的“花朵”在順境中成長,遇事常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遭遇不順心的事,他們容易責怪他人;受到批評或挫折時,更會選擇逃避責任,不敢面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經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讓學生具備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遇到挫折時一蹶不振,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
當學生犯了錯誤,教師應進行批評教育,甚至可給予“小小的懲罰”。教師首先要肯定其優點,再指出錯誤,引導學生反思:“今天的事你傷害了別人,你是怎么想的?當時是怎么做的?接下來打算怎么辦?”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為錯誤行為負責。
四、結束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迸囵B學生的責任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努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放下過度保護的雙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承擔責任,成長為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使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十四五”重點課題“基于陶行知‘生活力’思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STY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