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是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品德教育是幼兒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形成的根本;智育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認知興趣,使幼兒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規則;體育鍛煉在促進幼幾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育是培養幼兒藝術情操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是提升幼兒動手能力,促進幼兒在生活中自理自立的關鍵[1]。小班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本文深入探討“五育融合”視野下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明確生活習慣培養目標,進行品德教育
明確生活習慣培養目標,進行品德教育有助于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塑造,更是品德素養的逐步發展[2]。幼兒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初期,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有限,如果教師僅要求幼兒遵守各種規則,而不引導他們理解這些規則背后的意義,將阻礙他們品德修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開展品德教育,引導幼兒理解規則背后的意義,使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為培養幼兒餐前洗手這一習慣,每天午餐前,教師需要耐心地向幼兒講解并示范正確的洗手步驟:先濕潤雙手,接著在手上涂抹肥皂并仔細揉搓手心、手背、手腕、指縫,最后將手沖洗干凈并用毛巾擦干。同時,教師需要向幼兒強調,洗手的意義遠不止于清潔雙手,它更是對食物的珍視,對周圍人的禮貌與尊重。通過言傳身教,教師可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養成餐前洗手的習慣,掌握正確的洗手方式,并明白這一習慣背后所蘊含的品德意義。為使幼幾鞏固這一習慣,教師可設計“小小衛生員”的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輪流扮演衛生員,檢查其他幼幾的洗手情況,并指出他們錯誤的洗手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幼幾通過觀察、評價他人的表現,能增強責任感,發展品德素養。
綜上所述,明確生活習慣培養目標并進行品德教育,能夠使幼兒的生活習慣超越簡單的行為模仿,轉變為蘊含道德意義的自主行為,從而促進幼兒人格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念。
二、細化一日活動流程,實施智育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其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幼兒園一日活動豐富多彩,為教師實施智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如果教師不精心設計活動流程,將難以顯著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因此,教師應當細致規劃每項活動的流程,并在其中融入智育,以促進幼兒理解能力的發展。
以午睡為例,教師可以細化其流程,并在其中融入智育。在午睡前,教師可以先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幼兒放松身心。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進行一些簡單的放松練習,如深呼吸和伸展肢體,以幫助他們舒緩情緒,使他們后續能夠進入深度睡眠。教師還可以為幼兒講述《小羊睡不著》《偷夢的妖精》等故事,引導幼兒自主思考故事人物特征和情節發展,理解睡眠的重要性,并獲得豐富的認知體驗,提升認知能力。此外,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教師還可以設計獎勵機制:對于午睡時保持安靜、不吵鬧的幼兒,給予小勇士貼紙作為獎勵。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強幼兒的自律性和耐心,還能讓他們在收集貼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綜上所述,細化一日活動流程并在活動中巧妙融入智育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策略。在流程細化的活動中,幼兒的認知興趣能得到有效激發,從而產生對生活、世界的探索欲望,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并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
三、創設良好環境,促進幼兒參與體育鍛煉活動
體育活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認知能力發展。幼兒園通過開展多種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體質,還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和社交技能。此外,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體育鍛煉行為,促使他們在充滿歡樂和挑戰的環境中發展各種優良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幼兒的自主意識相對薄弱,他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引導和暗示,因此,教師要致力于創設一個有利于體育鍛煉的良好環境,包括安全、有趣、富有挑戰性的物理環境,以及充滿積極性和鼓勵氛圍的人文環境[4],以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充分發掘幼兒的運動潛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
為了創設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幼兒園的相關負責人要精心布局戶外和室內的運動區域,確保幼兒有足夠的鍛煉空間。具體來說,在戶外運動區域,幼兒園應確保滑梯、秋千、攀爬架等設施的完備和安全性,讓幼兒能夠體驗到不同游樂設施帶來的樂趣,從而更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同時,教師應組織幼兒踢足球、打籃球等,以鍛煉他們的身體協調性,提高他們的反應能力,并使其在團隊合作中增強溝通與協作的能力。在室內運動區域,教師應向幼兒講解運動的意義、教授幼兒相關運動器材的正確使用方法,并提醒他們參與不同的運動項目時應注意的安全事項,以使幼兒在鍛煉的同時保證自身安全。此外,教師還應設計多樣化的運動項目,如踢鍵子、打乒乓球等,以持續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通過創設良好的戶外和室內運動環境,教師不僅能讓幼兒享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激發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還能挖掘他們的運動潛能,使他們掌握多種運動技能。同時,這也有助于幼兒發展合作和競爭意識,并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為自身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實施美育,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
美育是增強幼兒審美能力、培育其藝術情操的重要手段。盡管小班幼兒年紀尚小,但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對周圍事物的審美感知能力。因此,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規范幼兒的行為,還要緊密融合美育,以此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并激勵他們自我要求,形成自律的品質。
教師應精心打造一間趣味橫溢的美術教室,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揮灑創意和發揮想象的天地,讓幼兒挑選各式各樣的繪畫工具,在畫紙上勾勒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還可指導幼兒觀察自然界的事物的顏色、形狀等,并鼓勵他們用繪畫的方式將所見所感表現出來,這不僅能夠讓幼兒學會欣賞美、創造美,還能有效促進他們觀察力與想象力的發展。除打造美術教室外,教師還應在日常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例如,在手工制作課中,讓幼兒用彩紙折疊出各式各樣的紙飛機、紙船,或用橡皮泥捏出逼真的小動物模型;在陶藝體驗課中,指導幼兒親自動手制作出充滿創意、獨具個人特色的陶藝作品。通過參與這些藝術活動,幼兒的創造力與動手實踐能力能得到顯著提升。為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審美素養,教師還可在音樂課中指導幼兒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使幼兒體會到音樂的旋律之美;在舞蹈課中,引導幼兒學習各種舞蹈動作,使幼兒感受到舞步的節奏之美。這些多元化的活動能極大地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激發他們對藝術的濃厚興趣,有助于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使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度,改正壞習慣。
綜上所述,將美育融入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方式,這能使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不再是單調乏味的規則認知,而是轉變為一種充滿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在感知美、欣賞美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逐漸成長為具備較高藝術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的個體,能夠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去感知生活、創造生活,為自己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5]。
五、安排勞動任務,培養幼兒獨立做事的生活習慣
勞動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為幼兒安排適當的勞動任務,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小班幼兒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獲取知識、完成任務。因此,教師應將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獨立完成事情的生活習慣。
例如,教師可引導幼兒獨立完成穿衣、穿鞋、洗手帕等簡單的自理任務,以此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獨立自主,充滿自信。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活動和游戲,為幼兒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例如,開展手工制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卡紙、剪刀、膠水等制作紙飛機、紙船等;利用泥土、模具等來創作泥塑作品。此類活動能讓幼兒學會靈活運用材料和工具,培養創新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借助拼圖游戲為幼兒創造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在拼圖游戲中,幼兒需要仔細觀察圖片中的細節,找到相應的圖塊來拼湊出完整的圖案。這個過程不僅能提高幼幾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通過完成難度較高的拼圖,幼兒還能學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和困難,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綜上所述,實施勞動教育,讓幼兒獨立完成家務勞動、制作手工作品或完成拼圖等,能培養幼兒耐心、細心與專注的品質,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習慣。隨著幼兒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持續提升,教師應優化勞動任務設計,適時調整任務難度與類型,為幼兒創造更多富有挑戰與樂趣的實踐機會。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五育融合”視角,實施品德教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助于幼兒在品德修養、認知能力、體質健康、審美情趣及動手能力等多個方面實現均衡發展,有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未來,教師需要持續探究“五育融合”視野下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鑫,呂寒雪.“五育融合”引領下教學變革的價值定位、認識邏輯與實踐理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3):12-20.
[2]胡跌麗.淺談德育與幼兒教育融合發展新路徑[J].考試周刊,2022(46):159-162.
[3]范文嘉.基于勞動教育的幼兒習慣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1(10):77-78.
[4]楊小花.淺談幼兒園主任班級管理的技巧[J].試題與研究,2022(33):104-106.
[5」周君彥.新視域下家園共育對幼兒教育發展的作用[J].家長,2023(1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