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式。在教育領域,數字人文的興起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高中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語言技能的核心課程,其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型與應用尤為關鍵[1]。傳統模式下,語文教學更側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但在數字人文視域下,教學更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旨在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活躍高效[」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數字化改革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和指導,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
(一)資源整合
在數字化背景下,互聯網和數字圖書館等線上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整合多種形式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電子圖書、音頻資料和視頻課程等[3],將其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電子圖書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的生平及作品風格。音頻資料,如課文朗誦和詩歌誦讀資源的運用,能夠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讓他們領會語言的韻律之美。視頻課程則覆蓋了課文講解、文學賞析和寫作技巧等多個領域,其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呈現,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知識記憶。這樣的資源整合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和全面的學習資源,還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拓寬他們的學習視野。
(二)內容創新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結合高中語文教材特點和學生需求,教學內容的創新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開發新型教學資源和整合跨學科知識。開發新型教學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關鍵,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互動式課件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虛擬實驗室可以模擬語文學習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整合跨學科知識對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將語文與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相結合。例如:將語文知識與歷史事件關聯起來,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將地理知識融入語文課堂,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對學生進行藝術鑒賞指導,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審美價值的認識。這種跨學科整合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技術融合
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使教學內容的智能推送和學習效果的實時反饋成為可能[4]。智能推送技術基于人工智能,對學生學習進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進行分析,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建議。這種精準推送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進而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實時反饋機制依托大數據技術,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數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5]。這種即時反饋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還能讓他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成果,從而增強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應聚焦于資源整合、內容創新和技術融合三個關鍵領域。持續優化資源的開發質量和效率,可以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支持和保障,推動語文教學向更高效、多元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
(一)個性化學習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性的個體,各自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興趣和能力。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6]。一是智能分析學生學習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的完成情況、練習題的正確率等關鍵指標。教師可通過智能分析工具,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難點和興趣點。二是基于智能分析的結果,為每個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學習材料和練習題。這些推薦內容不僅與學生的學習進度相匹配,還能結合學生遇到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互動式教學
互動是教學的核心,不僅能促進師生之間深入交流,還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在線討論、實時問答等互動工具,營造更加生動和高效的互動式教學環境[7]。互動式教學有多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學生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通過互聯網接入課堂,參與討論、提問和分享。這種靈活性讓學生可以在家中、學校或其他任何地方,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實時互動。二是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式教學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并提供即時的指導和反饋,這種即時交流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難點,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三是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在互動式教學環境中,學生不僅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還可以通過與同學交流和合作來相互學習。學生間可以分享學習心得、討論問題、解答疑惑,甚至組建學習小組共同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跨學科融合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點使其與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緊密相連。在數字人文視域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構建一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首先,實現跨學科知識展示。將語文知識與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知識結合,通過圖文、視頻等多種媒介呈現。例如,在分析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整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和藝術知識,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學作品。其次,拓寬學生視野。通過跨學科融合,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模式。最后,培養綜合素養。跨學科融合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于學生從容應對復雜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在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個性化學習、互動式教學和跨學科融合。有效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元和高效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三、案例分析—以《沁園春·長沙》和《老人與海(節選)》的教學為例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個性化學習、互動式教學以及跨學科融合成為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以下通過《沁園春·長沙》與《老人與海(節選)》兩篇經典課文的數字化教學實踐,具體闡述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數字化資源。
(一)個性化學習:精準定位,因材施教
在《沁園春·長沙》的數字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偏好以及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教師可為每個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推薦資源。例如,對于對古典詩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豐富的拓展閱讀材料,創設在線互動討論區,鼓勵學生深入探討詩詞背后的文化意蘊和歷史背景;對于在詩詞理解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可通過智能輔導系統提供個性化的解析和練習,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學習障礙。
在《老人與海(節選)》的數字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在線閱讀平臺和智能評估系統,實時追蹤學生的閱讀進度,精準把握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智能評估系統不僅能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還能基于算法分析為每個學生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報告,分析他們在閱讀《老人與海(節選)》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
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反饋,教師能夠靈活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教學任務的難度,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學習。對于閱讀速度快、理解力強的學生,教師可提供更具挑戰性的拓展閱讀材料和深度思考題,鼓勵他們進一步挖掘小說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對于閱讀速度較慢或理解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可提供更多的閱讀指導和輔助材料,幫助他們逐步克服閱讀障礙,深化對《老人與海(節選)》主題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此外,數字人文視域下的個性化學習還體現在對學生學習路徑的定制上。數字化平臺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偏好,為他們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如相關講座、專家解讀視頻,互動討論機會等,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二)互動式教學:激發思維,深化理解
為了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教師可在《沁園春·長沙》和《老人與海(節選)》的數字化教學中融入多種互動元素。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毛澤東創作該詞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詞的意境和情感。此外,教師還可設置在線詩歌創作比賽,鼓勵學生模仿毛澤東詩詞的風格創作詩詞,并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分享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思維能力。
在《老人與海(節選)》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和在線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和人物形象。通過扮演文中的角色,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歷程。在線辯論則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觀點和思維的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
(三)跨學科融合:拓寬視野,培養綜合素養
在數字人文視域下,教師可嘗試在《沁園春·長沙》和《老人與海(節選)》的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結合歷史學科知識,講述毛澤東創作這首詞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引入了地理學科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詩詞中提到的地理景觀。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對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興趣。
在《老人與海(節選)》的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文學、美術與音樂等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為學生打造一場跨界的藝術盛宴。比如,與美術融合,鼓勵學生以畫筆為媒介,表達堅韌不拔、勇于挑戰的精神。對此,學生可描繪老人在茫茫大海上與鯊魚搏斗的震撼場景,刻畫老人孤獨而堅定的身影,以及他眼中閃爍的不屈光芒。又如,與音樂結合,讓學生嘗試以旋律和歌詞為載體,傳達人與自然、命運抗爭的主題。對此,學生可創作激昂的交響樂,模擬海浪翻滾、搏斗激烈的氛圍;創作抒情的民謠,贊美老人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樣的跨學科融合活動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資源整合、內容創新和技術融合等策略可以開發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個性化學習、互動式教學和跨學科融合等可以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和作用。未來,隨著數字人文領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更加深入和廣泛。
[參考文獻]
[1]羅裕水.高中語文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效應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3(8):121-123.
[2]楊艷紅.數字化教學資源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1(12):148.
[3]金利.數字化教學資源輔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108-110.
[4]李小文.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家長,2020(30):66-67.
[5]李萬輝.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名師在線,2020(15):87-88.
[6]蔣盈盈.數字化教學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上旬),2020(4):12.
[7」張紅燕.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高考,2019(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