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語文觀的內涵
(一)大范圍
基于大語文觀的初中語文有著更廣的學習范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內容,涵蓋的領域更多,旨在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二)大生活
基于大語文觀的初中語文有著更廣的學習視域,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更加緊密。依托學生的生活背景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理解、遷移、運用語文知識,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
(三)大人格
基于大語文觀的初中語文教育能夠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通過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價值,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探索語文知識,關注語言的精妙與表達的技巧,注重對文本中蘊含的人格力量與道德光輝的感知與領悟,健全人格。在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時,學生仿佛與先賢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塑造自己堅韌不拔、勇于擔當的人格特質。基于大語文觀的初中語文教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在面對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沖擊時,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與道德底線,形成健全的人格,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高尚品德的人,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大文化
基于大語文觀的初中語文課堂成為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從古老的文學經典到現代的藝術佳作,從悠久的歷史長河到廣袤的地理風貌,再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無不囊括其中。學生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識記與句式的分析,而是觸摸文字背后的文化脈絡,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與智慧。在深入研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其中蘊含的仁愛、誠信等傳統美德;通過探尋歷史長河,理解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廣泛涉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尋找共通的文化元素,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大家庭,學會從文化的視角審視世界、表達自我,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1]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困境
(一)內容分析不夠全面、系統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很多可以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但部分教師對相關篇目中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形象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導致學生難以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難以真正領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
(二)理論脫離實際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難以在實踐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學生無法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
(三)忽視學生人格培養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過于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人格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然而,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人格發展的關注和引導,學生往往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
(四)學生認同感缺失
部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度不高。認同感的缺失不僅影響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接受程度,還對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利于培養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接班人[2]。
三、基于大語文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策略
(一)統整教材資源,拓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廣度
針對“內容分析不夠全面、系統”的困境,教師可以基于大語文觀統整教材資源,聚焦教材的文本內容、結構、情感三大維度,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不斷拓寬其廣度。
基于文本內容統整教材資源時,以“共同”作為底色,建立系統化的“共同”知識圖譜,以清晰的章節、明確的段級,進行系統、有機的統整,使學生在統整的教材文本內容的引領下,不斷發現、了解、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于文本結構統整教材資源時,以“框架”作為基調,建立引導性、生活化的結構框架,依托章節、前言、導語等,采用結構化圖示,統整文本的核心內容、能力要求和術語概念,建立全景式導入知識架構。其中,引導性的結構框架依托思維導圖、概念地圖、操作手冊、閱讀策略、思考點,建立文本閱讀與理解相融合的知識交叉結構,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能力。生活化的結構框架則依托多維的、新興的、真實的知識、情境、任務,在相關信息的提取與認知過程中,及時檢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在學習建構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基于文本情感統整教材資源時,以“符號”為載體,統整教材中有關國家尊嚴和主權、祖國邊疆海域、自然人文景觀、革命英雄人物的文本,綜合運用記憶(閱讀)、書寫(寫作)、感知(讀寫)、升華(運用),在融入情感元素的文本符號中,引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知,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在生活經驗的交互與認知、理解與體認中感悟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
(二)融合生活實踐,延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場域
針對“理論脫離實際”的困境,教師可以基于大語文觀融入生活實踐,聚焦行為、素材、動力、成效四大維度,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不斷延展其場域。
在行為維度上,將重復性的理論知識灌輸轉化成有助于學生塑造良好行為范式的習常性理論知識,將“是什么”的理論知識重復習得過程轉化成“如何做”的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使內化的理論知識得到踐行,避免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在素材維度上,將空洞的文本知識轉化成有助于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情境性和實踐性素材,將抽象化的文本知識吸收過程轉化成具象化的實踐運用過程,依托表現力十足的日常生活,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圖像、符號、標識等生活化的載體下,建構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的情境。運用生活承載素材的情景轉化的過程生動鮮明、通俗易懂,形成學生的認知圖示,引導學生以良好的行為自覺、新穎的主題內容與傳播方式,在生活場域中運用所學知識,不斷提升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延展度和精準度。
在動力維度上,將靜態的文本知識轉化成有助于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持續性的動力,將文本知識消化過程轉化成日常生活實踐運用過程,依托生活實踐,將日常生活的發展指向與語文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訴求無縫銜接,運用語文知識的習得過程、踐行過程,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的認知,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增強持續學習和實踐的動力。
在成效維度上,將內隱性的文本知識轉化成有助于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外顯性和有效性的成效,將內隱性的文本知識轉化成實踐應用的過程,依托體驗性較強的生活實踐,將日常生活行為與語文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相向而行,運用語文知識的理論指導和現實生活的實踐指導,在內心認同、行為自愿的生活主體行為中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行動力、向心力、凝聚力[4]。
(三)加強人格培育,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涵
針對“忽視學生人格培養”的困境,教師可以基于大語文觀加強人格培育,聚焦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四大維度,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不斷深化其內涵。
在知識教育維度,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優勢,讓學生在美與丑、善與惡的辨析中塑造人格,在真與假、虛與實的辨析中修正人格,在愛與恨、喜與悲的交織中健全人格。
在能力訓練維度,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我,敢于創新嘗試。在文本解讀、文學鑒賞、寫作實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元素,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能力、完善人格。
在道德培養維度,以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為載體,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育資源,如誠信、友善、孝順、愛國等傳統美德,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親身領悟道德真諦,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同時,結合現實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道德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在情操陶冶維度,利用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功能,通過欣賞詩詞歌賦、品讀經典名著、觀賞影視作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在美的熏陶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人格品質。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責任感,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關注社會,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新時代青少年。
(四)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
針對“學生認同感缺失”的困境,教師可以基于大語文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聚焦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鑒賞、文化理解四大維度,在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不斷領悟其精髓。
在語言建構維度,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如經典誦讀、古詩詞創作等,讓學生深刻理解并熟練運用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在思維發展維度,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審美鑒賞維度,通過欣賞和分析優秀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感受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傳承中華文化。
在文化理解維度,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如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通過講述、體驗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實踐感知和情感體驗,從而更加堅定地認同和傳承中華文化[5]。
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域,基于大語文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著力解決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面臨的內容分析不夠全面、系統、理論脫離實際、忽視學生人格培養、學生認同感缺失等困境,并通過統整教材資源、融合生活實踐、加強人格培育、增強文化自信等策略,提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許鋒華,劉曉菲.多學科融合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據、機制與路徑[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1):57-72.
[2]覃文武,何明華,李曉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基壘臺[N].廣西日報,2025-01-07(007).
[3]李亞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路徑[J].三角洲,2024(33):114-116.
[4]祁小慧.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24(27):98-100.
[5]仁青卓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初中語文思政教育實踐[J].中小學班主任,2024(1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