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勸學美篇較多,其中韓愈的《師說》與荀子的《勸學》作為經典之作,不僅在當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蘊含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較大的啟示意義。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有效融合古代教與學的智慧,成為提升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以《師說》與《勸學》為例,探討中國古代勸學類文言文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師說》中的先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高度重視德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師說》開篇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對教師的職責進行了定位,在當代語文教育教學語境下,教師必須當好學生的傳道者、授業者和解惑者,其中,傳道是指做好學生的道德教育,授業是指做好學生的知識教育,解惑是指為學生釋疑解惑。縱觀古今,人才培育十分重要,除了要重視智育,還要重視德育。如《禮記·大學》便對德育的作用進行了高度肯定。因此,在當代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德育作為前提,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教學《師說》時,教師可圍繞“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的德育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國認同素養以及國際視野,促使學生成為“三有”時代新人,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成長成才。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致力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既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為學生釋疑解惑,教師要在知識體系不斷變化、社會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完善和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與教育理念,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建立教學相長體系,有效建構和諧師生關系
《師說》中蘊含了教學相長的理念,既肯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認為教師需要向學生學習,鼓勵學生要有敢于超越教師的心態,這對于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代語文教育教學中,只有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充分溝通和交流。這需要教師創設良好的情境,將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出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師說》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師可結合《西游記》的內容提出問題:“菩提祖師給孫悟空賜名,教會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教導孫悟空多行善事,唐僧則教導孫悟空不可隨意傷人,不可有欺人之心。那么,孫悟空的老師是菩提祖師還是唐僧?此外,為什么孫悟空要和菩提祖師學道?孫悟空大鬧天宮五百年后,年紀輕輕的唐僧才開始取經,作為‘后輩’的唐僧可以做孫悟空的老師嗎?”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結合《師說》的內容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能讓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同時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體系的建立。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凸顯學生學習主體作用
在《師說》中,韓愈提到了“圣人無常師”和“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說明了需要擇師而從,學會向他人學習。在當代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自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同時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師說》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別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進行對比,論證“圣益圣”與“愚益愚”,以及“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擇師教子\"與“自身恥師”,對比“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三個方面進行正反對比,使學生既能掌握對比論證的技巧,又能在論證中形成尊師重道和從師而學才的意識[1]。
二、《勸學》中的先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終身學習已成為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荀子在《勸學》一文中,開篇就點明了中心論點一學不可以已,意思就是學習不能停止不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引導學生以“如何看待終身學習”為話題寫作文,讓學生圍繞“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等觀點,在作文中闡述終身學習的理由和意義,說明積累學問、提升毅力和做到專注等終身學習方法。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荀子所在的時代背景與思想主張,理解荀子提出的終身學習觀在當時的價值,同時結合當下的社會生活情況,對荀子學習觀的當代價值進行論述。這能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人通過發奮學習都能取得進步,學習能使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學習催人奮進,在學習中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二)使學生養成反躬自省的習慣
《勸學》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反躬自省的重要性。在當代語文教育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通過自我審視來發現不足,從而不斷調整和改進學習方法和態度。學生應學會在日常學習中主動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同時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習慣的養成,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博學”是對學習廣度的要求—學習要有廣度和長度,在學習中必須自省,這樣才能避免盲目學習。“日參省乎己”強調了自省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自省意識,使學生既能學會自我檢查和批評,又能學會自我約束和改進。中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難免出現行為、方法不當的問題,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及時做到自查自糾自省,才能強化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都自查學習漏洞,做好錯題的梳理與總結,對自身的言行失當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勸學》一課時,除了要求學生寫材料作文,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荀子提倡的學習方法融入日常學習中,將“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思路應用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此增長學生的見識,發展學生的才能,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2]。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勸學》一文中,荀子分析了學習的目的、方法和意義。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對于修身立德的重要意義,又要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育。教師可以采取精讀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感悟文中的學習之道,分析荀子的辯證思維并將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感悟荀子提出的學習觀點,如重視學習、學習過程要循序漸進、采用學思結合的步驟學習、采用專一的學習態度、在實踐中學習等[3]。
三、基于勸學類文言文先進思想的當代語文教學策略分析
(一)德育與智育并重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強調德育與智育并重,這一理念對當代語文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德育貫穿于知識傳授的始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通過文學作品鑒賞、經典誦讀、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領悟道德和智慧。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際行動體驗和踐行道德規范掌握知識,促使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質。《師說》強調尊師重道,《勸學》則勉勵人們勤奮學習,兩者都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與智育思想。韓愈的《師說》是一篇論述教師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開篇明確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揭示了教師的核心職責一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韓愈強調,無論人的地位高低、年紀大小,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專長,就應該向他學習,即“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尊師重道是《師說》的核心思想。教師是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者,他們通過傳授知識和道理,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因此,尊重教師、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社會的應有之義。同時,《師說》也強調了學習的持續性和必要性,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荀子的《勸學》則是一篇鼓勵人們勤奮學習、不斷進步的文章,通過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地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荀子認為,人非生而完美,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來不斷完善自己,強調“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勸學》中,荀子還提出了“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觀點,指出君子應該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并不斷地反省自己,這樣才能保持明智和正確的行為。同時,荀子也強調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即虛心向學、持之以恒、不斷積累,達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語文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道理,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實現智育和德育的目標。
(二)倡導互動與合作的教學模式
《師說》和《勸學》都體現了教學相長和平等互動的思想。當代語文教育教學倡導互動與合作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交流活動,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教師應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師說》和《勸學》均屬于勸學文,論證嚴謹、語言靈活,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二者在內容主題、謀篇論證等方面的差異,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議論文的特點,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和辯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運用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學習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合作。
(三)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古代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思想進行創新結合,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等方式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如,通過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選擇,使每個學生都能明確自身特點與優勢,實現自我價值。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為學生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基于《師說》與《勸學》中的先進思想,當代語文教育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4]。
結語
綜上所述,勸學類文言文先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與學具有豐富的啟示,中學語文教師需要注重提煉勸學類文言文中的先進思想,并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優化教學策略,使得勸學類文言文的先進思想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許芳杰,邢一依.去除遮蔽,建立師道的直觀質感:韓愈《師說》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24(9):58-61.
[2]錢荃,陳沛,謝璇璇.文言落實文學支撐文化導向:近五年全國中考文言文閱讀測評發展趨勢探析[J].語文建設,2024(3):54-59.
[3]蔣薺樊.中學語文文言文“三字”問題之我見:以《寡人之于國》與《勸學》為例[J].漢字文化,2023(4):107-109.
[4」鄭惠芬.基于微課的文言文《勸學》教學策略創新[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3):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