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是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化而衍生出來的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既符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又契合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將“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涵與思想,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與閱讀經驗,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于寫作中,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
一、小學語文“感悟—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意義
(一)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非常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能帶領學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作者想要借助文本傳遞的情感、思想,促使學生掌握作者的語言表達技巧[]將該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機械閱讀文本文字,而較少去感知、領悟文字背后的內涵的問題。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時,不是只單純地向學生講解詩詞大意,而是引導學生融入詩詞意境當中,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魅力與情懷。積累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的詞匯量得到有效擴充,有利于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運用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學生實踐的過程,學生將通過閱讀所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積累的豐富知識,靈活應用于語言表達活動當中。總之,“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
“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確保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獲得充分的自主空間。在感悟環(huán)節(jié),學生需對文本展開深入思考與分析,并基于自己的認知形成獨特的見解,這能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一篇極具哲理的文本時,引導學生針對文本當中的事例與論述展開有效分析,領悟和參透其中的道理,能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在積累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有效和實用的內容進行記憶與整理,能讓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篩選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在運用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機會,既契合小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發(fā)展路徑,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總之,小學語文“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與規(guī)律,轉變學生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過渡至主動探索,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經典古詩詞等文學作品,這些內容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帶領學生感悟經典詩詞等文學作品,有利于學生深刻感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密切聯(lián)系。積累環(huán)節(jié)強調引導學生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熟記于腦中、心中,培養(yǎng)學生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發(fā)揚者。運用環(huán)節(jié)能為學生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機會,促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與交流中,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擦出火花,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與活力,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總之,小學語文“感悟一積累一運用”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和增強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
二、小學語文“感悟—積累—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以感悟為核心,深化文本理解
“感悟一積累一運用”教學模式當中的感悟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度對話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感悟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基于自身的情感認知、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深入文本當中,與作者建立情感共鳴,進而深刻領悟和感受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通過感悟,學生可超越文字表面的含義,自然而然地觸及作品的靈魂,提升感知敏銳度。這既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又能讓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與審美情趣得到有效開發(f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多維度感悟文本,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挖掘文本的精髓與魅力。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中,在感悟環(huán)節(jié),為了幫助學生觸及課文深層次情感,與作者建立有效連接,教師可先帶領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中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所看到的畫面:“同學們,請認真閱讀課文第5至第9自然段,這是課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當中產生了各種幻想。”基于教師提出的任務,學生可針對這部分內容展開深入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感受在那個又冷又黑的夜晚,小女孩在極度的寒冷與饑餓中的渴望與絕望。為了深化學生的感悟,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從網絡上收集整理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視頻中,當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現溫暖的火焰時,學生可身臨其境,切身地感受到小女孩對于溫暖的迫切需求。視頻畫面一轉,當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現了美味的烤鵝時,在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學生可切實地體會到小女孩的饑餓。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適當的知識拓展與延伸,將提前收集整理的丹麥童話故事集錦,以及《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創(chuàng)作背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隨后,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是如何造成的,作者想要借助這個故事傳遞怎樣的思想情感。通過小組深度討論以及教師的適當點撥和引導,學生便能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借助這一童話故事傳達對當時社會的批判,領悟到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與黑暗。這樣的感悟過程既能深化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學習到豐富的寫作技巧、人物刻畫手段,為學生的語文閱讀與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3]。
(二)重視積累,豐富語文素材庫
積累環(huán)節(jié)是語文學科學習中至關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地積累詞匯、語句、篇章架構方法、寫作手法以及文學常識,可使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為豐富和夯實語文素材庫奠定良好的基礎。豐富的積累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促使學生深刻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與細節(jié),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深度。豐富的積累還能為學生進行語言表達提供素材,促使學生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準確、生動地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表達出來。在日常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背誦、摘抄、仿寫等一系列手段進行積累,促使學生掌握高效積累的方法,養(yǎng)成積累習慣,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完整的語文素材體系。
例如,在《搭船的鳥》的生字詞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制作字詞卡片,卡片一面是生字,一面是拼音、組詞與造句。在講到“翠”字時,教師可利用字詞卡片讓學生知道該字的拼音和讀法,明白其本義是青羽鳥雀,現有青綠色之意,組詞有“翠綠”,可造句為“春天到了,森林里的小草都冒出了頭,一片翠綠”。教師可帶領學生反復認讀字詞卡片,使學生對“翠”字的拼音、含義、組詞以及造句等知識形成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利用拓展法,將“羽”部首的常見字列舉出來,如翩、翻、翼、翹等,幫助學生進行字詞拓展學習。在《搭船的鳥》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出來,如:“天下著雨,雨點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響。”“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引導學生摘抄好詞好句,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這些詞句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積累更多語文素材。此外,教師還應帶領學生對課文篇章結構展開深入分析與探究,《搭船的鳥》首先概括了翠鳥搭船的情景,其次詳細描寫了翠鳥的外形以及其捕魚的情景,最后對翠鳥搭船進行整體概述。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這種“總分總”的篇章結構展開剖析,使學生理解其使課文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優(yōu)勢,以便學生掌握這種篇章架構模式,為后續(xù)的寫作做好積累。
(三)強調運用,提升語文實踐能力
運用環(huán)節(jié)即為學生提供遷移所學知識的機會,是檢驗學生語文學習成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實際學情。在小學語文“感悟一積累一運用”教學模式下,引導學生將在閱讀過程中所感悟和積累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口語表達以及書面寫作中,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在運用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情境,如口語交際活動、寫作隨筆練習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以及實際應用能力。
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先組織學生進行故事復述活動,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將故事起因、故事經過以及故事結果完整地復述出來,在復述的過程中應用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的詞匯、語句以及表達方式。這樣的運用環(huán)節(jié)可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以改編劇本的方式,對《將相和》進行合理的改編。對此,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故事改編,可在改編中增添新的故事情節(jié),或改變故事結局。這樣的故事改編活動可調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究與運用興趣,也可讓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改編后的故事以舞臺劇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對話表演的方式,既可加深對故事人物語言特點、性格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等的了解,又能深化對整篇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實踐能力。在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表達對所表演人物或課文的深層次理解,再開展小組相互評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進步和表現給予肯定,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課文的理解與記憶,又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增強學生語文實踐能力[4]。
三、總結
綜上所述,“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與深層次情感的感悟,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和閱讀經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科學應用“感悟一積累一運用”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更好地探究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蔡雪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評《學語習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指要》[J].語文建設,2024(22):84.
[2]鄭莉.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21):111-114.
[3]周彩庚.小學語文“感悟一積累一運用”實踐型閱讀教學模式探究[J].華夏教師,2024(18):82-84.
[4]奚佳銘,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落實與實踐:以《西游記》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