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參加農業生產“沒出息”還是“有出路”?

2025-06-28 00:00:00劉媛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3期
關鍵詞:農業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217(2025)02-0061-11收稿日期:2025-02-28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BZS100):1950年代末魯西北平原糧食危機的形成機理研究。作者簡介:(1981-),女,河南臺前人,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20世紀60年代初期,農業勞動教育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現有研究多從勞動教育的發展階段和特征出發,認為自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至1976年“文革”結束是勞動教育的強化階段,勞動成為正式課程,時間和強度逐步加大 ① ,同時這一時期勞動教育被看作階級斗爭的工具、解決教育經費的手段等,具有極強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認識論意義②。聊城專區是山東省聊城市的前身,20世紀60年代初期轄高唐、在平、東阿、館陶、冠縣、莘縣、范縣、壽張、陽谷、聊城、臨清等十余個縣市 ③ ,地處內陸,商品經濟不發達,居民大多從事第一產業農業,聊城專區各縣中小學招收的大多為農村學生,勞動教育以農業勞動教育為主。1962年,陽谷一中801名學生,家庭出身為農民的732人 ④ ;陽谷二中287名學生,家庭出身為農民的有267人 ⑤ ;高唐城關中學619名學生,家庭出身為農民的553人 ⑥ ;壽張縣后方公社劉奎齋中學是一所民辦中學,32名學生中家庭出身為農民的有18人。1963年莘縣列人“小寶塔”規劃的全日制小學有9處,在縣城1處,在鄉村8處 ⑦ ;聊城四中六個班有學生289人, 96.5% 的學生都是農民子女 ⑧ ;聊城二中“高三一班25名同學,出身為富農1,中農9,下中農4,貧農11人\"③;莘縣城關區單廟小鄒家是一處二級復式的單班民辦小學,1963年2月成立,一年級23人,二年級14人,共37人,來自該村學齡兒童,占該村學齡兒童的 85% ;陽谷五中 70% 的學生來自貧下中農②;在平一中學生以15—16歲居多, 40% \\~50% 出身貧農 ③ 。本文擬對進行微觀實證研究,通過對相關檔案、報刊以及教育簡報等的梳理,分析國家如何動員青少年參加農業勞動并重塑他們的勞動觀念?這又可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培養接班人和重構鄉村社會方面的理想和努力。

一、“下鄉種地沒出息”:聊城專區中小學學生勞動觀念的缺失

(一)輕視體力勞動,向往腦力勞動

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源泉,1954年通過的我國第一部憲法明確指出:“勞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的事情”。1957年7月27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做《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④然而在當時的農村,農民往往輕視體力勞動,向往腦力勞動。

長期以來農民遭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對種地有一定的厭煩抵觸心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確立了士農工商的社會分層,“士”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獲得尊重和享有特權,自隋唐開始,科舉制打破“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的階層固化,讀書成為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重要路徑,也因此形成輕視體力勞動,向往腦力勞動的社會風氣,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讀書入仕、求取功名成為農民的人生目標,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依然有著深刻影響。壽張一中有初一學生問“毛主席、劉主席是幾品官” ⑤ :范縣中學很多學生認為“參加農業生產沒出息、沒前途,只有升學才是唯一出路”,因此在校勞動不積極,回家難以安心農業生產⑥。聊城四中很多學生“有單純的升學觀點,輕視體力勞動,對前途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不少同學念書的目的是脫離農村體力勞動,想在外邊找個工作。”王甲明的家長和鄰居經常教育他好好念書,好歹找個工作,總比在家勞動有出息,王甲明自身也是這樣想。?高唐城關中學在給高二年級講理論和實際相分離的社會根源問題時,指出部分學生思想脫離農業農村,輕視生產實踐,并指出這實際上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剝削思想的反映⑧。

農民若想擺脫貧窮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一個重要的路徑便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光耀門楣,這種觀念無可避免地影響著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的價值觀念。聊城五中有些學生家長千方百計鼓勵學生升學,脫離農村,一位初三學生家長見到老師就問孩子學習怎樣,明年升學有沒有問題,要求多給他的孩子輔導,保證明年升上高中。有位女同學在家不勞動,母親說她懶,她對母親說等畢業能混錢了,你們就不叫我掙工分了③。據1964年的調查,在平一中的學生雖然 40%~50% 出身貧農,對農業勞動并不陌生,卻懷有強烈的擺脫農業勞動的愿望,有的家長一來送孩子上學就說:“我勞動一輩子了,可不能叫這孩子再干一輩子。”不少學生把讀書看成脫離農業勞動的手段,以升學作為擺脫農業勞動的階梯。初中三年級一班的學生在談畢業的打算時,沒有一人志愿回鄉生產的。有的學生認為“將來升不上學,回隊里當個會計也好啊。”@莘縣四中的李興印說起畢業后回鄉勞動的打算,被家長看做敗家子。耿東升的家長說他:“知道你白搭,沒出息頭,指望你是不行的。看人家那孩子多好,上完一級考一級的,又不出力,又不受別 ① ,又有錢花。”王秀山父親希望他畢業后考醫學,“當醫生不但受人敬,而且哪一朝代也用得著”②。當會計、當醫生、當干部等和當農民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前者是腦力勞動的代表,具有制度化的身份優勢,在面對農村固有的傳統體力勞動時,具有“又不出力,又不受別,又有錢花”等優越性,可以使農民改變人生軌跡,令青少年極其向往。

(二)漠視集體勞動,追求個人安逸

作為個體的小生產者,農民的私有觀念較強,希望能夠擁有土地,自主勞動,自由支配勞動成果。由于國家50年代完成對農業的集體化改造,農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國家、為集體勞動,然而小農意識中的私有觀念和集體主義產生沖突,集體勞動中普遍存在著消極怠工、偷懶耍滑等現象。莘縣四中學生劉同海說:“我每次回家,父親就叫我到自留地去干活,而不讓到隊里干活去。”孫景芝說:“隊里拾棉花按斤數記2分,有的婦女不拾掉到地上的棉花,偏要把未開好的掰出來,因為掰出來的水汽大,有斤稱。”劉保安說:“哥哥初中畢業回家去,在村上擔任工作,很積極,母親就生他的氣,嫌他不管家里了,要分家。”③ 聊城五中有學生不愿意參加集體勞動,認為“給學校打院墻,應給錢。” ④ 莘縣完小在平整校園的勞動中,有部分學生一勞動就借故請假回家,老師們認為這是農村小農經濟思想不關心集體的表現③。當集體利益與個人訴求之間產生沖突時,青少年學生在精神上往往產生懈怠,游離于集體邊緣,漠視集體勞動。

小農意識在中小學學生中的另一表現是好逸惡勞,60年代初,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差別在物質生活方面十分明顯,體力勞動被看作卑賤的事情,好逸惡勞實質上是想從這些差別當中尋找個人名利,認為享受是自己的事,勞動是別人的事。在平三十里鋪中學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不愿參加農業生產,存在好逸惡勞的思想⑥。聊城二中高三一班有些出身貧農的學生“追求吃穿,和集體格格不人,生活目的不明確,胸無大志怕臟怕累怕難,不愿參加勞動”,有名女同學嬌生慣養“夏天衣服一天三換”,學校從西校上東校搬家時(東西校距七八里路)“她和另一同學抬一張桌子,從早飯去到午飯后才抬來,累的還哭。”學校認為這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嚴重”導致的思想蛻化變質③。高唐一中少數學生怕勞動,怕苦,怕緊張,圖享受,好逸惡勞,要家長給自己買自行車才上學③。聊城六中一些學生有的怕艱苦,虛榮愛面子,抄別人的作業,下雨天叫別人去值日,挖水溝怕臟了自己的鞋③。這些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愿意進行勞動鍛煉,貪圖享樂,追求安逸,雖然大多出身農民,卻無法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抵觸農村生活,羨慕城市生活

城鄉二元結構在20世紀50年代業已形成,城市經濟以工業化生產為主,農村經濟則是分散的小農經濟,城市中的道路,醫療,教育等基礎公共設施優于農村,也使得城市中的社會福利,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明顯優于農村,因此城市人口的人均消費水平高于農村人口。在由農民組成的農村社會中,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務農是農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這同時也限制了農村的人員流動,經年累月的務農也使得農民對農業勞動形成一定的厭倦心理。很多農村青少年向往城市生活方式,在精神上難以認同農村生活,對農業勞動產生疏離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價值取向也被“城市化”了。聊城一中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幸福觀和升學就業方面認為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就是痛快極了。一看到人家工作人員穿的好,有錢花就眼熱。現在奮發學習,將來弄個干部當當,而要得到這一切,需考上大學。就目前情況看,考上大學是最大的幸福。至于當農民,不管說的多好聽,實際上也沒啥出息頭,要當農民為何上高中?”①從這些話中不難發現,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擺脫生產勞動,改變自身原有的鄉村生活方式,實現“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1955實行的《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規定只有城市或城鎮居民可以享受國家糧食供給,60年代嚴格實行市鎮糧食定量供應制和日用商品憑票供應制,這成為城市人口的一種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而農村人口沒有這些福利,在物資匱乏時期,城市的物質生活明顯優越于農村,這種城鄉二元結構也使農民更加羨慕和向往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在制度上的優越性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性,促使農村知識青年“逃離”農業勞動。1963年聊城地區初中、高小新生的入學考試,在語文試卷中反映出考生的農業常識特別差,有的把小麥種類答成谷子、高梁、饃饃,有的把小麥產地答成產在中國土里,產在場里等,大部分考生不知道小麥的播種和收獲季節 ② ,這也說明中小學生缺少農業實踐。聊城四中向教師提出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時,有的教師認為參加勞動是“多一道子”,“教師是管教書的,不是來勞動的”,“勞動影響教學,妨礙休息,浪費勞力,得不償失。強調勞動是只顧眼前利益(吃點菜),不顧長遠利益(考升學)”。③

盡管山東素來是農業大省,但60年代初期聊城專區中小學生卻抵觸農業勞動,認為畢業后當農民沒有出息,而國家宏觀政策對勞動尤為關切,1963年3月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均重視生產勞動,強調勞動教育,規定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后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④。小學進行生產勞動的目的是從小養成勞動習慣,培養愛勞動,愛勞動人,愛護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③中學進行生產勞動的目的為“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勞動觀點,向工農群眾學習,克服輕視體力勞動和勞動者的觀點;同時,在勞動過程中學習一定的生產知識和技能,擴大知識領域。”⑥由于聊城專區中小學學生勞動觀念的缺失,需要加強勞動教育,幫助中小學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做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式農民”:1962—1965年聊城專區的中小學勞動教育

(一)依據國情,結合黨的大政方針,規范和完善勞動課程

1956 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就曾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和目標,號召中學畢業生返鄉做“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1960年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在討論時再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口號,此時中小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巨大,畢業生的就業和生計不僅是教育的問題,也是如何塑造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時代命題,為緩解中小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實現“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中小學普遍重視勞動教育尤其是農業勞動教育,鼓勵青少年“做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式農民”。同時1959—1961年糧食減產嚴重,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帶來嚴重干擾,面對困難時期的特殊形式,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要求“工業、交通、財貿、文教、衛生等等一切工作,都必須服從農業生產的需要,支援農業,為農業、為糧食生產服務。”?指出要堅決從各方面擠出可能擠出的勞動力,充實農業戰線,首先是糧食生產戰線;堅決壓縮水利等農村基本建設;搞好秋田管理,力爭秋季豐收,特別是糧食豐收;重視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的增產。為響應國家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1963年頒布的《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也規定了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及實踐方式等,強調生產勞動課在學校教學計劃的重要作用,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化、規范化提供了保障。

首先,聊城專區中小學重視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通過召開班會、讀報、訂閱期刊等方式將國家政策傳達給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廣泛討論,使青少年理解“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①。1964年聊城六中組織學生學習《人民日報》10月1日社論,著重說明艱苦奮斗,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勤儉建國的建國方針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以自力更生的精神解決學校中的困難,還從其他報紙雜志選擇材料進行以農業為基礎的教育,選讀《將軍教子務農》《姜鳳英扎根農村》《農村大有可為》等文章②。通過學習黨的大政方針,陽谷五中的教師認為要想成為革命者,就必須參加體力勞動,參加社會主義生產建設。老師們決心下最大努力教好學生,達到為國家培養革命接班人的目的 ③ 。

其次,規范和完善勞動課和相應課程。聊城專區中小學緊跟黨的教育方針,為發揮體力勞動對鍛造青少年品行的獨特作用,遵循規律進行勞動教育。勞動課是中小學正式課程,1962年聊城文教局擬定的《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的說明》規定全日制小學 1~3 年級每年手工勞動課108學時, 4~6 年級農業基礎知識課72學時,四年級以上學生每年勞動二周;全日制中學每年農業基礎知識課64學時,勞動五周 ④ 。一般學校都能保證學生的勞動時間,聊城四中堅持師生每周三小時的勞動時間 ⑤ ,是勞動時間較多的學校。為保證勞動教育經常化地進行,一些學校還建立必要的勞動教育制度,如勞動技工評定制度、領導教師跟班勞動制度,勞動收益分配制度,勞動工具保管制度等。

為提升學生農業勞動技能,開展農業常識課,學習基本農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由于當時中小學生普遍存在不愿進行農業勞動的想法,農業常識課的課堂效果最初往往并不理想,聊城六中一些學生輕視農業常識課,認為“白費一小時”,吵鬧著要把農常從課表上挖去③。莘縣朝城中學學生普遍認為“反正升學也不考,學不學不要緊”,上農業常識課時“有的背著老師做數學作業,有的偷看課外書,有的擺弄東西做小動作”。針對這種情況,各學校反復“講明畢業后升學與就業應完全根據國家的需要。今后農業戰線上更需要大批的有文化的知識青年,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③學校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泄城中學在農業常識課中組織實踐教學,請本校對果樹修剪有熟練技術的炊事員蘇玉田同志到蘋果行里上課,他過去在東北某地蘋果園工作多年,他從剪子鉗著樹枝開始邊剪邊說,學生注意力都很集中,他還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多提問,及時指著蘋果樹枝的部位講解和回答,教學效果良好。③結合當時中國國情和各地區實際情況開設的農業常識課既能夠滿足發展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客觀需要,又可緩解當時中小學生升學和就業壓力,還可以鼓勵青少年進行生產創造的熱情,經過農業常識課熏陶,多數學生表示“堅決學好農業生產知識課,為將來做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式農民做好充分的準備!”③

此外,聊城專區文教局組織選編補充教材。60年代初期政治課本中一些內容和勞動教育相關,初一《道德品質教育》第一課即為《立志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①,第八課為《下鄉種地,是否“丟人”、“沒出息”?》批判了輕視體力勞動的觀點,指出“中小學畢業生應該毅然決然地、愉快積極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特別是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① ,在組織這些課文的課堂教學之外,聊城專區各縣文教局還編選一些補充教材。1964年東阿縣文教局編選《小學政治課試用教材(五六年級試用)》,第二部分主要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教育和勞動教育,課文有《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毛主席熱愛勞動》《愿你當個有文化的青年社員》農業勞動十年》等,并有課后題毛主席為什么讓兒子上“勞動大學”?為什么說有利于社會主義的一切勞動都是光榮的?②這些課文既有領袖的號召,又有身邊的例子,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熱愛勞動。

莘縣文教局編選的《小學政治課補充教材》,供小學生五六年級使用參考,十五篇課文中有四篇和勞動相關,其中有《談勞動》一文,另外三篇文章分別為《知識青年的好榜樣——董加耕》,講述江蘇省鹽城縣董加耕放棄北京大學的學習機會,回鄉參加農業勞動的故事,《做堅強的革命后代》介紹山東省榮成縣張惠英高中畢業后返鄉參加農業勞動的事跡,以及全國勞模曾廣福的故事《曾廣福同志二三事》③。在選編補充教材時重視調查研究,大多選擇鄉土教材,體現奮斗、勤勞、創造精神,依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營造勞動場景,更易于青少年接受。如選編全國勞模曾廣福的事跡得到學生普遍信服,有的把曾廣福的話記在本子上:“只有餓死的蒼蠅,沒有累死的蜜蜂。”④這些鄉土教材就地取材,有地點,有時間,有人物,學生感到親切可信,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并從中接受教育,達到勞動教育的效果。

(二)依據農情,契合農業生產需要,凸顯勞動教育的日常實用性

農業勞動的本質是生產實踐,聊城專區中小學重視實踐,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切實將勞動教育從理論說教轉化到中小學生普遍能夠參與的具體實踐中,組織師生進行農業勞動,并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凸顯勞動教育的日常實用性。

重視調查研究,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改進勞動課教學工作。燕店區大楊家完小1964年冬調查訪問28位學生家長,16名往屆畢業生(會計、記工員11人、社員5人),了解他們的生產勞動方面的需求。有家長反映:“寫了一封信,隔了5天又給退回來了,人家說把地點寫倒啦”。1962年畢業的西大楊會計楊來山說:“頭年當記工員有困難,不會上賬寫字難,算賬不會打算盤,年下不會寫對子,寫信開條不沾板③。\"③依據寫信、記賬、開條、算賬等社員們的需求,學校加強珠算課和應用文等的教學,以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通過調研農民的急難愁盼,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編寫《農業生產和學習資料》《農村物理學習資料》農村雜字》中學綠化教育參考資料》《小學綠化教育參考資料》《林業三字經》會計常識》等資料,供中小學教學參考和學生課外閱讀之用,以便向學生進行以農業為基礎的教育,使學生獲得必要農業生產知識?。范縣城鎮小學教師將編好的“新百家姓”“日用雜學”“隊用簿記帳”“分配方案表”“隊用珠算”“應用文”等印刷成冊交給學生,以適應農村生產需要③。“為了更好地實現小學教育的雙重任務,為農村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冠縣文教局選編《農村應用文》作為小學五、六年級語文的補充教材,包含“便條、一般書信、專用書信、通知、啟事、通告、公約和規則、合同、計劃、總結、報告記錄”等十二類應用文,每一類都根據場景列舉例子,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作一些必要的練習,使其畢業后,更好地適應農村需要。”③勞動課程學習內容和鄉村實際需要相契合,能夠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相對于勞動理念的灌輸,日常生活中的農業知識更易于青少年學習和接受,勞動教育附著于受教育者的生命體驗、生存實踐、生活習慣中,能夠更具體,更直接、更顯性地獲得生產勞動知識,并體會勞動尤其是農業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整合社會資源,搭建農業勞動實踐平臺,學校和生產隊相結合,根據生產隊的勞動需求,組織學生參與一線農業勞動。1964年范縣城鎮小學組織年齡較大的學生利用農忙假和星期日到學校附近生產隊參加鋤麥,施肥,撿農作物等勞動①。1965年為搞好綠化,文教局提倡采種育苗聊城專區中學平均每校育樹苗五畝以上,小學一畝以上,并準備進一步擴大育苗面積,為更好綠化創造條件。一些學校和當地生產隊掛鉤互換良種,共同搞好科學實驗,促進農業增產,麥收季節組織學生到附近生產隊幫助麥收,促進生產,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學生還利用休息時間向社員教唱革命歌曲②。莘縣朝城中學大搞基肥運動,支援東街東關生產隊,學校一共六班,每班一個積肥坑,每個容納肥料六大車,每年出糞3到4次,這樣全年的支持生產隊土雜肥48—64大車,并搞好了學校與群眾的關系。③

開展服務型勞動實踐,在公益性質的助農勞動中,塑造學生服務和奉獻的勞動價值觀。聊城四中和南黃生產大隊掛鉤,組織學生與社員一同參加集體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學生與社員建立親密的友誼,社員把生產隊里的國棉、二號雙交玉米等優良品種和稀有品種送給了學校,并把生產經驗,生產技術教給學生。學校將“美濃”花葉大白蘿卜優良品種贈給生產隊,學校幫生產隊建立圖書室,提高社員文化水平,組織學生演戲,唱革命歌曲,為南黃大隊培育杏桃樹苗 2000余棵,支援該隊果園建設。南黃生產大隊支部書記,省勞動模范王洪昌同志也曾到學校給學生做報告,進行勞動教育。1964年10月學校放農忙假7天,全校289名學生共得勞動工分15250.6分,每人平均52.7分,合5.3個勞動日,學校收到生產隊表揚學生服從領導、積極勞動的信件136件,有的信中寫道:“您的學生真不愧為祖國的接班人!”④

通過發揮區域勞動教育資源優勢,中小學生深人勞動基地或者生產大隊,勞動教育貫穿校園內外,從實際需要出發學習勞動技能,拓寬勞動教育空間,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凸顯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從課堂走向田間地頭,通過實踐深化學生對傳統農耕勞動的文化認同,在勞動中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在實踐中積累農業生產經驗,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社會農業發展,培養合格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式農民”。

(三)依據學情,深化對勞動的認知,涵養中小學生勞動情懷

首先,聚焦問題闡釋青少年參加農業勞動的原因。各學校反復向學生說明在今后及相當長時間內,中小學畢業生要大量走向農業戰線,農村的“四化”任務將落到這批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回鄉知識青年身上,這是當務之急也是最為廣闊的一條道路③。以強烈的教育訴求闡述勞動的必要性,這是勞動教育的應然。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在道德品質課堂中聚焦問題闡釋青少年參加農業勞動的原因,講《立志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一課時,講明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和為什么做這樣的人,指出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和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勞動,成為一個新型的勞動者,批判把學習作為脫離勞動的階梯的錯誤思想。指出我們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引導學生聯想要改變落后面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強國,將來有多少山川需要改造,多少河流需要整治,多少資源需要開發,多少工廠需要建設,多少科學技術的高峰需要攀登。需要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來完成。…又引導學生設想如果將來都脫離勞動,由誰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呢?特別是農業是基礎,如果脫離農業勞動,生產不出糧食來,人們能俄著肚子完成任務嗎?所以農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線,農業勞動同樣是光榮的③。老師的話都非常樸實,具有鮮明的規勸性,課后初一學生反映:“過去也喊過要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就是不知道為什么做這樣的人,所以行動也不自覺”;有的說:“過去認為勞動課是為了鍛煉身體的,為學習服務的。原來勞動課對培養我們也有很大作用”①。

其次,灌輸勞動光榮理念,把勞動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相聯系。莘縣城關完小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為集體做一件好事、盡一份力量的活動,通過周會政治課向學生講清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團結友愛、愛護集體的道理,關心集體的思想開始樹立,六年級二班的學生主動地用碎磚砌了人行道,四年級學生李玉在課后修好了講臺、窗臺,楊玉厚,楊秋臣等在考中學回來還澆了校園里的茄子。五年級學生劉潤澤在下雨天發現校園里放著五張桌子,五張凳子,用頭頂著一張一張地搬進屋里。桌凳搬完了,衣服也淋濕了,他卻高興地說,比雷鋒叔叔還差的遠呢②。

博平中學一年級三班組織了怎樣以實際行動熱愛自己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班會?出現了幫助大伙房洗刷炊具,給學生補衣服等好人好事,1963年農歷新年開展學生給烈、軍屬做一件好事的活動,學生為給西關、中鋪、北關40余戶烈、軍屬打掃院子,擔水650余擔,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教育了學生,而且還鼓舞了烈、軍屬搞好生產的積極性③。引導學生尊重勞動與勞動者,認可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從勞動觀念、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關鍵要素發揮勞動育人功能,涵養中小學生勞動情懷。

此外,用活學校和社會資源,突出真實勞動體驗。開發校園綠化區域等各類勞動教育場域資源,建成校內實踐基地做為勞動教育載體,展示豐富多彩的校園勞動場景。與區域特點相結合,堅持走以農為主的勞動教育道路,如梁村完小因地種植玉米、花生、棉花、甘蔗等多種作物,開展植樹和種麻籽活動,讓學生親力親為,學習各種種植知識④。在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的勞動教育或時間中感受勞動的價值,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知。

青少年是進行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范縣城鎮小學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清掃禮堂、戲院、汽車站等,利用農忙假和星期日到學校附近生產隊參加鋤麥,施肥,撿農作物等勞動,而且提高思想認識,培養勞動習慣,特別對六年級學生通過勞動鍛煉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景教育,使其畢業后升不上學能愉快的到農村參加勞動③。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將農耕勞動情懷根植于心,在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型勞動中培養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彰顯勞動教育的意義。

三、“農業勞動是一條通往寬闊天地的路子”:聊城專區中小學學生勞動觀念的重塑

(一)勞動改善辦學條件和師生生活

勞動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體現在日常生活和校園建設中,學校通過整理內務,美化校園,維護公共設施等,宣傳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并改善了師生物質生活。聊城第六中學通過幾次義務勞動,全校180人拔干草近3000斤,解決了喂驢的草料和同學們的鋪草⑥;莘縣朝城中學勞動所得改善師生伙食,用于師生的福利事業如理發、看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戲劇,洗澡,購買化肥,種子,照顧學生病號,每學期學校發給每班20斤小麥③。范縣城鎮小學組織四至六年級學生參加校內的種植,綠化和平整校園等勞動③。聊城四中師生一起動手平整了十畝大的操場,并利用廢磚砌了200公尺的跑道,平整出了四畝好地,打校墻100多公尺,植樹250棵,綠化了學校,增加了經濟收人,改善了師生的生活。1962年以來學校種的蔬菜達到自給,保證學生一年四季有菜吃,而且吃菜不拿錢。貧下農學生只帶糧交炭就可以人校學習。學校附近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為了保證學生身體健康,每人每月補湯面二斤。平時生活改善,災區學生,病號,學生都有適當照顧。①莘縣城關區單廟小鄒家民辦小學麥收時全校學生共拾麥3200多斤。麥收后給生產隊割青草27000多斤,既結合了生產,也解決了學生的書款作業費等問題,獲得干群擁護,不少社員反映別看學生小,能干大事,以后要大力支援學校,要啥給啥②。通過自身的勞動,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勞動創造財富,認識到勞動尤其是農業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師生的艱辛勞動以及學校通過師生的勞動創造對困難學生的幫助等,又體現出農耕文明中克勤克儉、互相幫助、堅韌不拔等傳統美德。

60年代初期由于糧食減產嚴重,很多學生因生活所迫而失學,農業興衰直接影響教育發展,聊城專區中小學通過農業勞動改善師生的衣食住行和校園環境,把勞動轉化為一種創造性地,做出積極貢獻的社會過程,體現出農業勞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從中獲得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師生生活環境的物質資料。聊城四中發揮農業勞動的創造性,增加學校收人,“學生沒有因生活困難而退學的”,不僅學校的自然面貌發生改變,師生的思想面目也隨之改變。青少年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農業勞動的意義,獲得積極愉快的勞動情感體驗,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將勞動和教育統一于中小學學生改造自然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日常中,使之內心主動向農業勞動靠攏,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

(二)持續關注回到農村的畢業生,樹立典型、樣板

為激發勞動教育的持久效能,聊城地區中小學重視調研追蹤畢業生,尤其是回到農村的畢業生發展狀況,這也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作為知識分子的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務農,不僅僅是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還助力打破傳統固有的向往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為在校生樹立積極參與農業勞動的榜樣。

朝城中學利用往屆回鄉參加生產的畢業生優秀事跡,向學生進行教育,1963年回鄉的女生周秀環、梁鎖芝等,剛參加農業勞動時力氣小、技術差,手上起泡,累得腰酸腿疼,干活依然跟不上,她們不氣餒,經過一兩個月的磨煉,在農業技術上、干活速度上都超過了一般社員。朝城中學在農業知識課和勞動課教學中,把這些典型事例穿插進去,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學效果③。聊城四中 1964年畢業回鄉的 32 名學生回家后馬上到生產隊報到,請求勞動任務,他們在勞動中積極肯干,熱愛集體,不計報酬。學生王佃峰回家后,該隊犁地上響下響扛耙都出工分,他主動提出扛耙不要工分;學生徐占奎在雨后首先跑到隊里的白菜地里把水放出,然后再放個人自留地里的水;楊慶福回隊后日夜給隊里看守莊稼,經常給社員讀報紙,拾到鋼筆馬上交給生產隊會計;馬士范主動照顧五保戶,經常打水;許松之、徐占奎等一天三響勞動,從不間斷;有學生夜間給隊里護守莊稼,不要報酬…受到社隊干部的信任和歡迎④。反映出畢業生踴躍參與農業勞動的熱情、良好的勞動精神、高尚的道德取向,具有積極的價值引領作用。這些鮮活的例子也說明通過勞動教育絕大多數畢業生養成了農業勞動習慣,腳踏實地進行農業生產,聊城地區中小學勞動教育是成功的。

陽谷五中教師馬士賢培養了于莊大隊畢業生小組,小組成員熱愛農業勞動,思想進步,共青團員由9個發展到41個,他們夏季搞了兩坑菱角,挖了排水溝渠,避免了第二次大澇;三秋時搞了四種小麥種子田,積肥 500大車;冬季這些畢業生又挖了800畝條田、臺田,育苗15000多棵,縣文教局去訪問他們,問到為什么這樣愉快積極,他們回答“毛主席著作照亮了心,太陽曬紅了身,勞動煉紅了心”,“不辜負黨的教導和教師教育,下決心留在農村,紅在農村,立志改變于莊落后面貌”,這個小組得到團委和縣委嘉獎。陽谷五中把于莊畢業生的事跡向在校學生進行講解,并請他們回校報告,使廣大在校學生受到生動活潑的深刻教育,很多學生在日記上寫道,“農村是廣闊的天地,那里是大有作為的地方”“于莊畢業生同學們踏開了一條通往寬闊天地的路子,走于莊同學的路是我的一項志愿”①。此外范縣一中為了加強以農業為基礎的教育,聽取往年畢業生邵玉娥關于參加農業生產體會的發言②。高唐城關高小通過與往屆畢業生聯歡等進行就業教育,六年級學生紛紛表示服從分配③。畢業生從事農業勞動,獲得群眾認可,實現勞動價值,受到社會尊重,可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勞動熱情。畢業生典型代表和在校生面對面的交流極具可信性、親近性和感染性,使在校生認可扎根農村,投身農業生產的選擇,樹立積極的農業勞動觀念,為在校生樹立榜樣,賦予其參加農業勞動的精神動力,也有助于提升社會對農業勞動的認同。

(三)提升勞動認同感和光榮感,塑造社會新風尚

青少年在接受現代教育之后,價值取向上往往被城市化,普遍的心態是不愿意割舍自身與現代教育、與城市生活的聯系,因此不甘心留在農村,不安于回鄉務農,這就導致青少年在探尋個人出路、職業的過程中感到困惑。④ 勞動教育在青少年職業選擇和社會角色塑造方面需要發揮價值引領作用。60年代初期聊城地區中小學通過有效的勞動教育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勞動觀念,認同農業勞動的價值所在。

首先,學生認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改變輕視農業勞動觀點。在平一中初三一班學生林慶江說“沒有農業斷百行,畢業決心參加農業生產,在農業上干一輩子,把力量獻給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初三二班單維祥說“發展農業生產真重要,參加農業生產很光榮”③。農業勞動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礎,也是那個時代國家發展的當務之急,參加農業勞動是中小學生對自然界的改造,接納和認同農業勞動是中小學生自身的內在改造。莘縣四中學生張書奎說:“過去我很羨慕村上的一個懶漢,認為他很享福,現在卻認為他那種生活是無聊的”莘縣五中解決了學生與工人(伙工)之間的矛盾,學生要求在星期天下伙房幫助工人參加勞動,扭轉過去看不起工人勞動的錯誤觀點③。莘縣朝城中學通過農業常識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學生普遍反映說,只有經常參加勞動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到勞動的偉大,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邱太昌說,我從前不愿學習農業知識的原因主要是輕視勞動,今后要特別的加強農業知識課的學習,并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勞動。中小學學生對農業勞動的看法發生根本的扭轉,改變了以往輕視農業勞動,輕視勞動人民的錯誤觀點,進而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有助于青少年崇尚勞動,熱愛集體,報效國家。

其次,學生認同農村是青少年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絕大多數學生真正做到一顆紅心,兩種打算,認識到升學和就業都是光榮的,都是國家需要的,并認識到農業生產需要科學知識,農村發展需要有文化的青少年,因此畢業之后如果不能升學,能夠愉快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朝城中學王九法等同學說,以前學習目的不明確,光注意學習重點學科,今后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多學習面向農村的基本知識。③高唐城關完小的畢業生說:“服從祖國需要,黨指向哪里,就沖向哪里,做人民的勤務員如果考不上中學,就參加農業生產,在農業大家庭里好好鍛煉自己,好好勞動,把農村建設成像神話里的天堂一樣。”③高唐劉寺中學初三畢業生33人,升不上學回農村不甘心的有二分之一,經過學校講事實、擺道理,進行教

育,除5人外,其他人都服從分配,安心農業生產。①

另外,勞動教育是促使人的身體、認知、道德等全面發展的綜合性教育,通過勞動教育,樂于奉獻、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好人好事不斷涌現。聊城四中組織舉行刨花生勞動觀摩課,兩節課45名學生刨完0.7畝花生并運到場地,從始至終沒有一人吃掉一粒花生。四中還組織學生擁軍優屬,利用假日或課余時間照顧了六戶烈、軍屬、五保戶,每班負責一戶,幫助打水、推磨、掃院子、掘地、拾柴等,秋天陰雨連綿,五保戶尹大娘因糧濕不能磨面時,學生便主動將糧食拿到校里曬干,磨成面粉再送去,老大娘眼含熱淚說你們真是毛主席的好學生②。梁村完小學生韓厚榮在上學路上幫六十歲老大爺拉車子③。1964年10月15 日晚聊城五中五年級二班的張保申、郭德功、李令普、李發明等十位學生冒雨到校外為送公糧的農民拉車子。④勞動過程中青少年踐行誠實勤勉、齊心協力、大公無私等傳統美德,有利于營造友善、和諧的勞動關系,在個人層面能夠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在社會層面則構建起勞動光榮理念,塑造友愛互助等社會新風尚,在國家層面還能夠支援農業生產,為農村建設提供生力軍。

誠然,這一時期的勞動教育存在一定的謬誤,比如把勞動等同于農業勞動,把勞動教育看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把是否熱愛勞動當成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尺,甚至把勞動教育當成是改造教師等知識分子的手段等。但還應看到1962—1962年聊城專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在內容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是較為合理的,成效也較顯著,有效增強青少年的農業勞動使命感和光榮感,涵養青少年的農業勞動情懷,為青少年畢業、擇業、就業提供了支持。

Is It“Unpromising\" or“a Way Out” to Participat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1962—1965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Liaocheng Prefecture

LIU Yuan

(College of Marxism,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ooo,China)

Abstracts: By using archives and educational briefings,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Liaocheng Prefecture from l962 to 1965.During this period,labor education in Liaocheng Prefecture was mainly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bor. countering the widespread concept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o farm is not promising”,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Liaocheng Prefecture standardized and improved labor courses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 highlighted the daily practic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agricultural conditions,cultivated the labor feeling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cademic conditions,thus changed the labor concept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thinking that“agricultural labor is a way to a broad world”,enhanced their sense of labor identity and glory,and shaped a new social fash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labour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Liaocheng prefecture;1962—1965

[責任編輯 山陽]

猜你喜歡
農業農村教育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免费无遮挡AV|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午夜色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www亚洲天堂| 91视频国产高清|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91在线高清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道本|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视频无码|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18页|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动漫|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成人三级|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网站在线看| a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午夜精品影院|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