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水利問題始終是制約農業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就深譜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并相繼提出一系列治水的思想、方針和政策。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過的《黨章草案》明確將“改良水利”列為我黨的任務之一。① 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重要論斷。② 中華蘇維埃政府將水利資源收歸國有,制定并實施了多項水利制度,建立了水利管理機構,從而構建了相對完善的水利體系。③
在頻繁的戰亂中進行水利建設,以減少洪澇災害,發展農業經濟,進而支持革命事業,是根據地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縱觀學界對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水利建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建設措施及其成就,而對于水利建設所產生的政治效應則關注相對較少。④
晉冀魯豫邊區地處華北中心,是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中樞,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但該地區地域遼闊,地形復雜,且自然災害頻繁,水利建設難度較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本文將水利建設置于戰爭與革命的歷史背景之下,以晉冀魯豫邊區為考察對象,探討水利建設的政治貢獻及其對抗戰勝利的影響,以求教于方家。
一、邊區農業的發展與水利建設的提出
1937年9月,遵照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一二九師東渡黃河,轉戰至晉東南地區,并成功建立了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這標志著晉冀魯豫邊區創建的伊始。
(一)邊區農業發展的困境
戰爭需要大量的農產品和工業品作為物質支撐。與中共所建立的大多數根據地一樣,晉冀魯豫邊區也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隨著山西和武漢的相繼淪陷,冀南游擊區與后方的交通聯系被切斷,導致經濟貿易與物資調劑陷人“完全停頓”的狀態。① 面對日軍嚴密的封鎖政策,晉冀魯豫邊區不得不尋求自給自足、自力更生。
發展農業生產是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②1937年8月,中共中央明確提出要發展農村經濟,確保戰時農產品自給自足。③1939年5月,朱德等八路軍領導人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號召,向各兵團發布指示,一切必須立足于自力更生,不得依賴國民黨政府接濟。要堅決與敵人進行經濟封鎖斗爭,打破國民黨企圖通過物質限制我軍發展的陰謀。同時,指示中還強調應大力發展生產運動,尤其鼓勵多種瓜菜和糧食。④
經濟上的自給自足高度依賴于當地的自然生產條件和農業發展水平。晉冀魯豫邊區地形復雜,多高山丘陵,孕育了無數條大小河流,包括漳河、沁河、衛河等。邊區內也分布著廣闊的平原,其中黃河作為邊區平原地帶最大的河流,流經邊區境內17個縣,長達550公里。③眾多河流雖滋養了邊區人民,但也帶來了諸多自然災難,如水災、旱災、蝗災等,嚴重阻礙了邊區農業經濟發展。1939年,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一遇的大水災。據駐河南日偽報道,黃河東岸的太康、通許、杞縣,豫北漳河、衛河兩岸的獲嘉、新鄉、彰德、汲縣、臨漳、內黃等縣受災尤為慘重。⑥ 漳沁地區的缺口引發山洪暴發,淹沒田禾總計不少于313 200 畝,導致當年秋收產量不及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頻繁的自然災害對邊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邊區水利建設的提出
如何有效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害,是邊區經濟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堅信農業具有極大發展潛力和必然性,強調不應“等待和任其自然發展”,應從技術層面入手,“幫助、推動、保證和達成這種發展?!币虼耍仨毘浞掷矛F有條件,通過改進技術設備,使農業生產的方式方法“逐漸走向現代化、科學化?!雹圻@充分表明,晉冀魯豫邊區積極倡導利用技術手段盡可能地促進農業發展,以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害。
水利技術是有效抵御自然災害、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關鍵手段。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自然條件的制約下,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1937年10月,劉少奇在《抗日政府的各項政策》中明確指出,各根據地應當“認真辦理水利及救災等事”。①然而,在晉冀魯豫邊區創建初期,水利建設基礎極為薄弱。
首先,頻繁的戰亂導致水利設施遭受嚴重破壞。1938年8月,日軍決開沁河河堤,隨后決開廣濟河的李莊、七里屯、南尋村、南魯村等地的堤防,“適值日來陰雨,河水暴漲,以致大水急流,沁西盡成澤國”。 ② 1939 年9月,日軍又將河北的豬龍河、永定河、唐河以及冀南的沙河、衛河等多條河流的河堤決開,導致山東、河北兩省大范圍地區洪水泛濫。其次,水利設施匱乏也是水利建設基礎薄弱的顯著表現。以太岳區為例,盡管該地河流密布,但水利設施嚴重不足。據太岳行署調查顯示,該區綿上縣僅有四道渠;沁源縣僅有兩道渠和少量井;安澤縣則有六道渠和一些水車。沁縣、屯留、長子等地幾乎沒有水利設施,水利狀況堪憂。③ 再次,水利紳權化問題嚴峻,導致水利糾紛頻發不斷。地方水利的管理權往往被地方豪紳和地痞壟斷,他們經?!耙绖葑鲪?,蒙上欺下”。水利專家陳靖曾指出,地方水利管理中,“事務多于公務,人情多于公理,不脫舊式官僚習氣。”④這導致水資源分配不公,民眾因用水問題頻繁產生爭執,甚至出現爭水斗毆、“下村向上村叩頭乞水”的現象。③最后,貪污腐敗盛行,透露出水利管理體制的弊病。全面抗戰爆發前,太行山區的柏峪、上遙、東社等村莊曾集資重修漳南、漳北大渠。但修筑籌款被鄉村豪紳貪污,東社村雖提起訴訟,卻未得到公正處理,致使村民對開渠修渠望而卻步。⑥由此觀之,邊區水利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诖?,晉冀魯豫各區相繼開啟了水利建設的歷程。
二、晉冀魯豫邊區建設水利的主要措施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全方位、立體化的措施,推進水利建設。
(一)加強管理:健全體制與完善立法相結合
健全的管理體制是保證水利系統順利運行的基礎。首先,邊區政府設置建設廳總管邊區各項建設事宜。1941年9月,邊區頒布《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組織條例》,規定邊區政府下設建設廳,負責掌管邊區內的農林、畜牧、水利、工業、商業、礦業、交通等事業。③其次,邊區政府在建設廳下設置水利局作為專職主管部門。1940年7月,太北區指示根據地建立水利局或水利委員會,規定“有大河的縣組織水利局,沒有大河的縣組織水利委員會(附設在實業科內)。”③最后,在水利設施建造和管理的一線成立水利委員會。例如,修建澗南渠時組建澗南渠水利委員會,統領整個水利工程。至此,普冀魯豫邊區內各級行政區普遍設立了水利部門,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水利管理體系,為邊區水利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制定水利條例、完善規章制度是加強水利管理的重要舉措。在水利修筑過程中,經常產生土地糾紛和生產問題。①1940年,冀太聯辦根據北方局指示,頒布《水利工程草案》,為邊區水利條例的制定奠定基礎。② 隨后,為適應水利發展的需要,晉冀魯豫各區相繼頒布水利條例。其中,1943年1月太行區頒布的《興辦水利暫行辦法》較具代表性,是一部相對完備、權責分明的水利條例。從適用范圍來看,它幾乎涵蓋了邊區的各種水利設施和水利工程,包括開渠、修渠,筑堤、修灘、水車等事項。③它賦予邊區政府裁決糾紛的權力,明確水利部門設計、實施、監督水利工程的職責?!杜d辦水利暫行辦法》中所提出的分攤準則為解決水利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使水利建設有章可循。
制定工作制度,建立獎懲機制,是提高工程質量、加強水利機構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水利建設過程中,“推諉、偷懶、怠工\"④等現象時有發生。為此,水利管理機構制定工作章程,要求工人嚴格遵守工作紀律。例如:澗南水利委員會規定工人日出上工點名,日落下工,遲到每次罰洋30元,無故曠工每天罰米3升。③安澤縣賈寨在防沖修灘時根據勞力大小和成績評定工分。
晉冀魯豫邊區通過健全體制與完善立法的方式加強管理,從立法、組織和規章三個維度,為水利建設提供法律依據、組織保證和制度規范,從而保證了邊區水利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三位一體:水利修筑與設施維護相結合
晉冀魯豫邊區水利設施種類繁多,涵蓋開渠、掘井、防河、蓄水、掘泉、制造水利工具及撥船水磨等各個方面。⑥邊區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造就了一批經久耐用的大型水利設施。如1942年涉縣貸款160 萬元,貸糧19萬斤,歷時近兩年,發動漳南八個村莊的村民共同建造了邊區最大的水利工程———漳南大渠。 ⑦ 然而,由于戰爭頻繁、經濟困難,建造大型水利設施面臨資金不足、人力缺乏、工期較長等諸多挑戰。1943年,黎城、涉縣興修的兩項大型水渠工程,其實際工程量遠超預先估計的數倍乃至數十倍。邊區政府投入三百余萬元貸款修筑的大渠,可灌溉土地八千余畝,而開挖小型水渠等增加的水田面積相當,且僅花費三十萬元貸款。③鑒于此,邊區政府倡導民眾自發興建成本低、人力需求少、管理簡便、見效迅速的小型水利設施。自1940 年起,太岳行署將水利建設的重心轉向開挖水渠、整治灘地、鑿挖水井、修建水磨等易于實施的項目。③1942年,太行區在生產總結中明確提出,未來應更加重視推廣開挖小渠、打井、建設水庫等舉措。①邊區政府在致力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時,也充分認識到小型水利設施的重要性,力求通過不同規模、多種類型的水利設施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水利設施建成后并非一勞永逸,需注重日常維護。晉冀魯豫邊區構建了邊區政府、水利部門、水利機構三位一體的維護體系。其中,邊區政府負責統籌、水利部門進行監督,水利機構組織實施。
水利機構負責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以保障其穩定運行。作為半官方、半群眾性的水利機構,水利委員會通常由當地村民組成,采用“誰使用誰維護”的方式,充分利用民眾力量。澗南大渠竣工后,上游堤壩時常坍塌,澗南水利委員會每日組織26個工人進行補修,確保水利設施的日常運轉,亦可延長水利設施的使用年限。①水利委員會作為最基層的水利機構,在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利部門負責定期檢查水利設施,制定修補計劃,并監督修繕工程的實施。1942年,太岳行署水利局對岳北水系進行全面調查,排查出一批年久失修的水渠。在對水渠的修補工程量進行評估后,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了補修工程。1944年,涉縣水利局遵循“必須重修的堅決重修,能以補修的則補修,無法修復的則不予修復”的原則,對南五村大渠、石梯渠、原曲渠、太倉渠的渠口及渠身進行了細致修補。②水利部門對水利設施維護工作的有效監督,為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和維護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邊區政府統籌各方力量,全力推進水利設施的災后修復工作。戰爭與洪澇災害對邊區水利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與日常維護不同,水利設施的災后修復工作對時間、效率、人力、物資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單憑水利部門難以獨自承擔。因此,邊區政府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科學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1942年,太行區政府組織一批年輕力壯且因災失業的民眾,參與堤壩的修筑工作。在清漳與濁漳的兩岸,修建了數十條堤壩,并開墾出一萬余畝灘地。同年下半年,太行區政府吸收23000多名災民參與修渠開灘,支付工資145000元 ③ ,既解決了災民的生計問題,又推動了水利設施的重建。
三位一體的維護體系體現了邊區政府在管理制度上的創新,充分發揮了邊區政府、水利機構和水利部門的優勢,加強了三者之間的緊密合作,保障了水利設施的修筑與維護。
(三)物質支撐:水利貸款與技術人才相結合
水利貸款是邊區政府為解決水利建設的資金問題而提供的金融支持。1938年9月,晉冀豫邊區政府積極提倡銀行放款、低利借貸與水利建設緊密結合。④隨著水利建設項目的持續推進,水利貸款在總體上呈現出貸款額度不斷增長、貸款門檻逐步降低的趨勢。
以太行區為例,從1942年至1944年,太行區冀南銀行水利放款總額逐年攀升,分別達到402 830.40元、4615 431元以及6173942.6元。同時,水利貸款在冀南銀行放款總額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分別為 1.5%.5.5% 和 6.6%⑤ 這一現象表明,太行區水利貸款總額的持續上升及其占區內貸款總額比重的逐年增長,充分反映了邊區政府對水利建設的高度重視與持續投人。
1941年,冀太區出臺生產貸款辦法,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貸款支持。⑥ 隨后,為了進一步推動水利建設,水利貸款門檻逐步降低,申請手續也得以簡化,更加便捷地向普通民眾開放。1942年3月,為鼓勵群眾自發興建小型水利設施,邊區政府正式頒布《農業貸款辦法》,明確規定“貧苦農民、抗屬及受災嚴重的農民享有貸款優先權”。①貸款者只需自行尋找擔保人或以實物抵押借款。在此之前,邊區內出現“貸款不擇人,用途不深究”的情況,導致部分區縣發生將水利貸款挪用于娶妻、賭博、經商等非水利建設用途的現象。②為此,邊區特別強調應對貸款人資質及貸款用途進行嚴格審定,確保貸款資金真正用于合理且必要的水利建設。③
技術人才是根據地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40年12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戎伍勝提出要從大后方、敵占區廣泛吸收技術人才,并對技術人員給予優待。④隨后,邊區政府積極響應,逐步將技術人才培養制度化。1941年11月,邊區正式頒布《晉冀魯豫邊區優待專門技術干部辦法》,對不同級別的技術人員津貼標準進行規定,如“現任工程師者,每月給津貼費40元至50元;現任技正者每月給津貼30元至40元;現任技士者每月給津貼20元至30元;現任技術員者,每月津貼15元至20元\"③,這一舉措為引進水利技術人員提供了物質保障。1942年太行第三專署鑒于濁漳水利局技師王子香(該技師畢業于山西大學機械系,但因家庭負擔沉重而面臨困境)的杰出貢獻,特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申請提高其津貼待遇。⑥這一舉措進一步體現了邊區政府對技術人才的重視與關懷。1944年,太岳行署為廣泛團結各類技術人才,激勵技術創新與發明,頒發了技術人才調查表,召開了技術人才座談會,積極動員各類技術人才投身根據地建設,共同為邊區的水利建設貢獻力量。
(四)系統治理:水利建設與植樹造林相結合
水利建設的核心,實質上是在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通過人為的力量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與優化配置??茖W的水利建設,不僅能夠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同時也能夠有效調節水資源分布,減少水旱災害的影響。衡量水利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僅局限于水利設施的數量多寡,更在于是否構建了可持續的水利生態系統。
全面抗戰期間,晉冀魯豫邊區受戰爭摧毀、人為破壞、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水利設施損毀嚴重、水災頻發,進而加劇了生態系統內部的惡性循環。盡管太行區水利建設具有一定成效,但頻發的山洪仍沖毀大量耕地。邊區逐漸意識到,僅依賴水利設施的建設難以全面提升水利建設的成效,還必須同步改善生態環境。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整體,其中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因此,水利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致力于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強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森林能夠涵養水源、截留雨水、抑制蒸發并保護生態環境。植樹造林與水利建設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兩者在生態系統中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此,太行區進行深刻反思,認為單純依靠水利建設難以抵御自然災害,“應該從長期著眼,從造林植樹方面來補救”。③1940年4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發布關于植樹造林的布告,強調植樹造林“既可調節雨量,又能改良土質”①。太岳行署提出,從長期建設根據地的戰略高度來看,植樹造林具有極大意義。② 這一轉變標志著邊區政府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與植樹造林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1940年3月,在春耕運動的高潮中,冀南行政公署提出“一人要栽一棵樹”的號召。③邊區政府將植樹造林和水利建設聯系起來,通過頒布法令及廣泛動員機關民眾的方式推動植樹造林。1942年3月,晉冀魯豫邊區為太行區制定農業生產計劃,要求全區每人植樹1株,各機關、學校及地方武裝集體行動,每人至少植樹2株。1943年3月,晉冀魯豫邊區發起植樹運動,要求各級干部及高小以上學生每人植樹二株,群眾每二人植樹一株。④保護山林與植樹造林同樣重要,邊區強調“植樹只是消極的造林,應當認清保護山林才是積極的造林”。③為保護山林,各地實行禁林、禁山、禁坡的措施,嚴格規定管理辦法和采伐制度。1941年10月,邊區頒布《晉冀魯豫邊區林木保護辦法》,規定“為固結土壤以防水患,山間野生灌木之根一律不得掘采”⑥。
縱觀全局,無論是實施大型水利工程的“以工代賑”策略,還是推動群眾性小型水利設施的興建,均凸顯了政府的積極引導與群眾的密切配合。在“政民結合”的模式下,黨和邊區政府始終堅定不移地發揮著對水利建設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積極履行其多重角色:作為建設的統籌者、政策的制定者、資金的支持者、技術的推廣者,以及糾紛的調解者。這一模式的顯著特征,在于邊區政府通過搭建水利管理體系、出臺水利相關政策、培養水利專業人才、推廣水利技術等途徑,為邊區水利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和組織保障。與此同時,政民結合”模式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群眾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始終堅持“一切依靠人民”。正因為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匯聚成水利建設的偉力。
三、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歷史成效
(一)保障供給:增加糧食產量,支持持久抗戰
提高農業生產是解決邊區經濟困難、推動經濟建設的核心環節。只有農業生產發展才能確保軍隊供給,滿足根據地民眾的生存需求。水利設施的修建改善了邊區農田水利灌溉條件,有效擴大了灌溉面積。1942年,太行區十一個縣共修河灘地4170畝,共增加水田7918.6畝。通過以工代賑修建三條大渠增加水田14800余畝。②同年太岳區沁源縣修筑的三益渠長12.5里,灌溉面積達2000畝,為四維村、韓洪溝、有義村的村民解決了灌溉用水問題。1945年沁南縣修成的澗南大渠,解決了交口等村千余群眾的喝水問題,使四村千余畝旱田變成了水田,挽救了二百多畝將要旱壞的麥地。③水利設施的建設,合理整合了邊區的水利資源,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用水和農業灌溉。
邊區灌溉面積的擴大促進了糧食的增產。1943年,在太岳區的士敏、安澤、冀氏等地,共有9056畝旱田被成功改造為水田,若以每畝平均增產一石計算,則該地區每年可增產9056石。 ① 1944年太行區十七個縣積極修灘造地,共新增耕地面積12 351.63畝,若以每畝修灘修地平均增產二斗五升計算,則可增產2900石。全區軍政民開荒和修灘修地共增加土地348 237.63畝,預計可增產細糧139000石。涉縣王堡、黎城大寺和上遙三個大渠,修成后,每年可增產細糧981075斤。②邊區水利設施的建設與改善,增加了糧食產量,緩解了根據地糧食短缺的問題,為持久抗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人民抗戰:凝聚各方力量,壯大抗戰隊伍
人民群眾是抗戰勝利最深厚的偉力。1937年8月,毛澤東在《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一文中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實行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③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匯聚各方力量助力水利建設。
1939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提出應當將水利工作“做成一個群眾運動”④。在邊區政府的積極倡導下,廣大群眾迅速響應,掀起了水利建設的浪潮。民眾“不僅轉變了‘磨洋工'的現象”,而且主動要求在黑夜刨暗洞。③太岳區南陽的王拴元、王義得等村民主動捐出木板八丈多用于接水,王義功捐鐵 104斤幫助修渠,王成朝將蓋房的石頭捐出用于修渠。③ 此外,一些婦女和兒童也參與其中,承擔了水利建設中相對較輕的建設任務。
邊區的水利運動不僅廣泛動員了人民群眾,也匯聚了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力量。邊區政府規定,各種專門性質的委員會在必要時可聘請當地黨組織、軍隊、民眾團體及士紳代表參與其中。 ⑦ 因此,水利委員會通過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優秀人才,增強了水利建設力量。1940年12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副主席戎伍勝提出要從大后方及敵占區積極引進技術人才,并給予技術人員優待。③例如,在修建漳南大渠過程中,為攻克技術難題,鄧小平同志親自部署,從河南聘請30余名經驗豐富的石匠參與建設。③這一舉措充分表明,水利建設已成為一項全邊區民眾、跨越不同階層界限的共同事業。它不僅在無形之中凝聚了各方力量,更在精神上增強了民眾間的團結與協作,為抗戰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四、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政治效應
(一)塑造了中共“為民執政”的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是基于政黨符號、政黨綱領、政黨成員、政黨行為、政黨績效以及政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其黨內外和國內外各類行為體中所形成的情感認知與綜合評判。①其中,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及其解決的實際成效,構成了人民群眾評判一個政黨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水利建設作為關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其取得的顯著成就不僅是評估政黨執政績效的重要指標,也是直接反映政黨性質與宗旨的一面明鏡。
1938年5月,為阻止敵軍西犯,國民政府置人民生死存亡于不顧,下令實施花園口決堤,此舉引發了大規模洪水泛濫,致使無數村莊遭受洪澇之災。盡管花園口決堤形成的黃泛區在一段時間內成了阻擋日軍進攻的天然屏障,但也給黃泛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毀滅性打擊:不僅原有的水利設施被徹底摧毀,民眾賴以生存的家園和田地也大多被洪水淹沒或泥沙掩埋。②毋庸置疑,國民政府采取的“以水代兵”戰爭策略,在造成黃泛區生產、生態嚴重破壞的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國民黨的政治形象。
與之相反的是,中共以邊區水利建設的成就為依托,充分利用報紙媒介,成功塑造了其“執政為民”的良好政黨形象。1942年4月2日,《解放日報》對太行山區蓬勃發展的興修活動進行了詳細報道。報道提及,彭德懷副總司令在漳河中段筑堤開工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軍指戰員及政工人員,應時時刻刻心系人民疾苦,為人民排憂解難。③次年1月30日,該報再次報道太行區政府發放一百萬元水利貸款,并已將款項分配至各縣,此舉彰顯了太行區政府對人民群眾修建水利的大力支持。④1944年8月,《解放日報》報道冀南地區黨政軍攜手人民群眾,通過廣泛的打井運動成功抵御干旱的壯舉。報道強調,幫助老百姓克服旱災,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色體現,也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③
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兼顧戰備與民生確非易事。中共在塑造自身形象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這在水利建設中也有所體現。全面抗戰時期,敵軍為瓦解我黨我軍、破壞黨群關系,頻繁對中共進行負面宣傳。在涉縣漳南大渠修筑期間,日軍與國民黨頑固派便散布諸如“八路軍修渠非為灌溉,實為挖掘戰壕便于逃跑”等荒謬謠言。⑥ 這些不實之詞不僅給水利建設增添阻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和邊區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涉縣漳南大渠順利竣工后,解決了沿岸八個村莊的用水問題,使敵軍的謠言不攻自破。邊區水利建設的成就,不僅是對敵軍謠言的有力反駁,更有效地鞏固了黨和邊區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正面形象。
由此可見,中共在邊區水利建設中采取的施政措施,充分彰顯了黨和邊區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塑造 了中共執政為民的政黨形象,進而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凝聚了更廣泛的民心力量。
(二)強化了人民群眾對中共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其得以產生的起點是人的需求,而需求的滿足與實現必須經由社會關系的媒介轉化為實際利益。當政治體系所展現的治理成效或政績能夠契合并滿足社會成員的利益需求時,政治認同便自然而生。③正如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進行工作總結時強調,一個真正廉潔奉公、堅持抗日、深切關懷人民疾苦、致力于解除民眾痛苦、以民眾利益為自身利益、與民眾同舟共濟的政府,方能博得廣大民眾的信賴與擁護。③
水利的建設,關乎經濟發展,更關乎民生福祉。黨和邊區政府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置于首位,當根據地遭遇災荒時,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將水利建設與災荒救濟相結合,一方面提高了根據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幫助人民群眾渡過難關,有效保障了民眾的生命安全。由于敵占區和國統區救災不力,眾多災民紛紛涌入晉冀魯豫邊區。為此,邊區專門頒布接受難民條例,確保難民妥善安置。流入根據地的災民無不感嘆:“從地獄到了天堂,從死路到了活路,快要死了的人,叫老百姓的政府,搭救出來啦!”①1942年夏季,太行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楊秀峰主席和戎伍勝副主席親自前往太行第五、六專區視察災情,并鼓勵群眾興修水利,邊區群眾稱贊:“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么好的官”。②鑒于戰亂、災荒以及物價下跌等情況,邊區對水利貸款實行減免政策。1945年,冀南銀行為緩解群眾因物價下跌而遭受的困難,特別推行減免水利貸款的政策,這一舉措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③
晉冀魯豫邊區水利設施的修筑,解決了部分民眾日常飲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難,為邊區民眾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位于澗河下游的洞溝、席家、交口、南陽四個村用水困難。沁南縣府組織軍政民三方力量,修建了長達20華里的澗南渠,解決了老百姓幾代以來未能解決的飲水問題。澗南渠未興工之前,群眾一致認為水絕對流不到南陽,甚至有的群眾表示“這是多年多代辦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妄想嗎?”澗南渠修筑成功后,展現了中共的執政能力和辦事效率,群眾紛紛表示“八路軍真有本事,多年多代改不下的水,現在居然下來了?!薄鞍寺奋娬嬗腥思业奶旆?,說甚做到甚。”④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始終是決定革命勝負的關鍵因素。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黨在領導艱巨的軍事斗爭的同時,也始終不忘重視民生事業的建設,這充分彰顯了我黨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晉冀魯豫邊區的民生建設實踐,不僅鞏固了黨在局部執政的群眾基礎,也極大地增強了工農群眾對黨的政治認同。
(三)鍛煉了中共對人民群眾的動員能力
無論是革命還是戰爭,強大的動員能力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治力量的顯著標志,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過程中,黨和邊區政府逐漸認識到群眾動員對于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并正視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群眾動員的機制、策略和方式等進行了相應的調適。在此過程中,中共的動員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隨著水利運動的推進,邊區干部對動員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建設初期,由于邊區民眾對修建水利設施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建設效率低下,出現“一天的工作,兩天作不完”的現象,進而影響灌溉效果,使得“應灌的地灌不上,應有的效果收不到”。③針對該現象,1942年太岳行署水利局進行了深入反思,并總結出三大原因:一是群眾工作基礎薄弱,群眾團體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二是部分村干部態度消極。三是群眾團體與水利建設部門之間缺乏有效配合。以三益渠的修建為例,由于“沒有把開渠變成群眾自覺的運動”,且“在群眾中沒有堅強有威信的領導核心”,進一步凸顯了群眾動員不足的問題。⑥ 對此,太岳行署水利局于1942年提出在組織上配備專門負責動員和組織群眾,并與各方保持密切聯系的干部③,這充分顯
示了其對群眾動員工作的高度重視。
為提升動員效果,邊區政府不斷探索和創新動員方式。從最初的以口頭說服為主,逐漸發展到精神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動員制度。1944年11月,太岳行署頒布《選舉英雄及獎勵辦法》,正式確立對水利英雄的獎勵機制,包括物質獎勵(如農具、工具、衣物、獎金、獎章、獎旗等)和精神獎勵(大會表揚、宣傳事跡、授予獎狀和榮譽稱號等)。① 1945年,岳北區趙城評選王相義為水利英雄,并將其水利建設的經驗在全區范圍內廣泛推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②此外,邊區政府因人制宜,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不同的動員口號。動員當地駐軍參與興修水利,提出:“動動手、幫幫忙,好平地,好操場”的口號。③ 動員地主時,則強調“防沖保衛你的土地”,對于熱心公益事業人士,則呼呼“修壩防沖是社會的公益事業”。④在“人人勞動,個個有利”的廣泛宣傳下,群眾逐漸認識到水利事業與自身利益的緊密關聯,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水利建設。
結語
全面抗戰時期,水利建設被視為晉冀魯豫邊區“生產計劃的中心環節”③。黨和邊區政府通過健全體制與完善立法相結合、設施修筑與日常維護相結合、水利貸款與技術人才相結合、水利建設與植樹造林相結合等一系列全方位、立體化的措施發展邊區水利事業。黨和邊區政府凝聚各方力量,興建了一批經久耐用的水利設施,有效減少了洪澇災害,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保障戰爭供給,支持持久抗戰。同時,邊區水利建設具有特殊的政治效應,塑造了中共“為民執政”的政黨形象,強化了人民群眾對中共的政治認同,鍛煉了中共對人民群眾的動員能力。
綜而觀之,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措施兼具現實性和即時性、長遠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邊區發展群眾性的小型水利設施,貫徹“多澆一畝就澆一畝,多種一畝就種一畝”的策略,從而順應了復雜多變的戰爭形勢,契合保障供給的抗戰任務,體現出水利建設“現實性”的特點。邊區政府在特殊的災荒時期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興修水利,以求快速恢復地利和生產力,符合災荒救濟的“即時性”要求。盡管處于戰爭年代,邊區仍然不惜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建造經久耐用、造福世代的大型水利設施,體現了邊區政府不拘泥于“戰爭與革命”的眼光和考量,凸顯其“長遠性”的特征。面對生態環境惡化,利用水利建設與植樹造林雙管齊下,運用整體視角進行系統治理,體現了普冀魯豫邊區在水利建設中的“系統性”。
抗戰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發展歷程是中共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并服務于抗戰需要和根據地發展的過程。這充分表明革命戰爭年代,黨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同時,也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全面抗戰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水利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開展生態建設的光輝實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的理念,與今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的理念具有相通相融之處,為當下統籌規劃生態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抗戰時期晉冀魯豫邊區水利建設的發展歷程還體現了黨在局部執政時期對區域執政模式的探索。黨和邊區政府在水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逐漸探索出“政民結合”的施政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的主導地位不斷加強,民眾的主體作用得以凸顯。從邊區政府和普通民眾兩者之間的互動視角來看,“政民結合”的水利建設模式,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政民關系,激發群眾主動發揮其主體性作用,而不是令其被動加入到水利治理中,促使邊區政府和人民群眾兩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水利建設中創造“政民結合”的模式,在于其執政為民的初心和強大的動員能力。這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共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共區別于其他政治力量的優勢所在。
War,people's livelihood and politic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border areaofShanxi,Hebeiand Hen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YANG Ke-chun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o079,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were a comm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ilemma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of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lifeblood of agriculture. The Jin-Hebei-Lu-Henan border area has built a number of durabl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hrough a series of al-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s,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system and perfect legislation,the combination of facility construction and daily maintenance,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loan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afforestation. These measures are both realistic and immediate,long-term and systematic.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increased grain production, guaranteed the suppl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and thus supported the lasting war of resistance.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border area consolidated the forces of all parties, strengthened the anti-Japanese troops,and thus led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lso has a certain political efect,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haping of the im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strengthening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obiliz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hanxi; Hebei; Luyu;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 山陽]